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普賢行願品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第二十五卷

[日期:2010-08-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

請掀開經本六十四面,「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滅。一切魔軍、夜剎、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那麼這是講到總明法行。諸位都有慈舟法師的親聞記,翻開親聞記六十五頁,因為親聞記在註解裡面註得比較淺,容易懂,深入淺出。「顯餘眾行德有十種,第一書寫,第二供養,第三轉施,第四聽聞,第五披讀,第六受持,第七開示,第八諷誦,第九思惟,第十修習。」

下面幾句說得很明白,法行,總說法行,什麼是法呢?「法即十大行願」,前面講的十大願王。「行即書寫乃至修習十行也」,十種都是修十大願王。「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佛法裡面講信心,這跟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都是一個意思,第一個要相信自己,「信自,即理三寶為因也。信他,即事三寶為緣也。信此十大行願之法寶,秉受於心執持不忘,乃至書寫超略餘行也。略說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學此法門者,信心未生起,故難信及此教。」這個教就是華嚴經末後的教誨。「有等不學教之人,但執佛法無多字,何用學教。妄說行持即得,此乃權實不俱,故偏于惡取空邊。所謂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惡取空,即無方便慧。或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那麼這一段實在講把意思說得很清楚,諸位要把這兩種註解合起來看,意思就相當地圓滿,有些地方諦閑法師說了,慈舟法師沒有說到,慈舟法師所講到的一部分,諦閑法師也省略掉了,所以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非常地圓滿。

今天這是我們這次講座最後的一堂課,講到經文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部分關係我們修學成功與失敗,你要是真正明白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沒有不成就的,這個因緣實在是太殊勝了。可是我要把這段介紹給諸位,我還不依這兩個註解,因為這兩個註解你們看得懂,自己看就可以了,我要用大疏給你們介紹,大疏印給你們的是從六百五十二頁開始的,我先跟諸位介紹這十種法行,第一種是書寫,書寫是寫經。昨天也略略地跟諸位說過佛法一定要流通,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現在人往往是為了一點小利,實在講迷惑顛倒,為了得小利,把大利失掉了,你看經上常常給我們說的現在世間人看重錢,看得最重。就是講書店吧!我們不說一般書店,一般書店其實也是一樣,講賣佛書,你要來賣了,後頭還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為了保護自己的版權、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是世間人短淺的眼光,他真正是迷惑顛倒。

你說那些人,他又懂佛法,你叫他講吧!他又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一看到錢就鑽到錢眼裡面去了,就迷惑顛倒了,就不能出來了,實在可憐,他真正是不通啊!錢財之來是財布施得來的果報,那麼印經這個布施是財布施、法布施,你要是能夠真正流通,不但你財富源源不斷地來、智慧也增長,一舉兩得,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印的經書,這經書是據為己有,版權據為己有,不准別人翻印,縱然你自己翻印,你得到這麼多錢,你只有這麼多,太小了;你要能給別人翻印流通,你的錢財不曉得從那來,源源不斷不知道有多少,享用不盡的。其實為了保全版權,為了得到一點小小的錢財,把大的財源給失掉了,愚癡到了極處。從前經書流通要靠寫,所以發心書寫,功德非常之大,使法寶能夠流傳下去,現在我們方便了,不須要寫了,我們印經流通。

所以我常常勸大家你們要把錢財存起來,不要叫它貶值,而且源源不斷地保存在那裡,放在什麼地方最好呢?印經最好。放在銀行裡會貶值,你做別的事情,你做買賣會倒閉,都靠不住,都不能夠保持,最好保存方法是印經布施流通,不但你的財富將來源源不斷而來,你的聰明智慧也增長。我告訴諸位你們如果看到我從前的照片,跟我現在完全不一樣,我是一點福報都沒有。所以以前看相算命,連甘珠活佛都給我說、那是以後給我說,從前他不好意思講,他說我很聰明,沒有福報,又短命。是在前些年,大概有八年前了,我們經國先生任第六任總統時候,我們在中國佛教會舉行一次仁王法會時,我又碰到他,他就給我說這些,他說法師你現在這些年弘法,你的相貌、命都轉過來了。

我跟他認識很早,我是民國四十二年認識他的,剛剛學佛的時候認識他的,他住在新北投的普濟寺,我也住在新北投,所以我們常常到他那裡去,晚上跟他聊天,很熟。那個時候他有一個秘書唐老居士,那時候大概就有八、九十歲的樣子,人很慈悲,他說他們常常在背後議論我,當面不好說。我說這個事情我早就知道,不用你們說,我曉得。他說你現在好了,你現在不但有福報,而且壽命很長,他說都是你自己這一生修的。

那麼我修是修什麼呢?就是修第一個,就是印經,布施經書、善書,現在的福報的確我覺得是很大,你看有很多出家人到國外去總是要帶錢到那裡去買房子、去買地、去建道場,很辛苦啊!我現在到國外,口袋兩袋空空,什麼都沒有,走到那個地方都有一些人,法師,你住在此地好不好?我們這裡有房子、有地都可以送給你。每到一個地方都有人要送房子、送地,我分身無術沒法子,不敢接受。接受,一年頂多去一個月,一年去一個月要占人家一個道場,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不需要。都是從布施得來的,印經是財、法兩種布施都有了。所以我從到台北來講經,民國五十六年回到台北來講經,一直到現在我們所印經的錢沒有詳細統計,概略地估計總超過兩千萬以上,我們印的書一共差不多將近兩百種,種類將近兩百種,數量是決定超過一百萬冊,這也沒有詳細統計,因為我也不記這些東西,超過一百萬冊了,流通在全世界。

我們曉得的有廿六個國家地區,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同修們轉送的,我們就不曉得了。所以我勸大家一定要發心印經,把你們多餘的錢通通印經來修法布施,你們的福慧增長,不要煩愁我將來沒有錢用,不要想這個;到時候什麼樣都圓滿,你想要什麼東西,東西就來了,這個多自在呀!我這些年就有這感應,有求必應,心裡動個念頭要什麼,這個東西馬上就來,馬上就實現,感應不可思議。書寫今天就是印經的功德。第二供養,供養不單以香花供養三寶,這是講住持三寶,更重要的是要以經法供養修學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四眾佛弟子,最殊勝的供養是法寶供養,我們以好的經書來供養。

除此之外,後面有開示有這麼一條,如果沒有這一條,講經說法也是供養,這一點諸位不能夠疏忽。尤其是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送人經書,法供養;你講給他聽也是法供養,乃至於講一句,金剛經上說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受持一四句偈,可見得法供養功德非常殊勝,大家要修要常常能提得起意念。朋友同學常常在一起聚會的時候,你就給他講佛法,講一句也行,講四句也行;他不曉得,你自己明瞭我在這裡修法供養,我在這裡修無量無邊的布施,比大千七寶布施他還要殊勝,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雜心閒話,那個時間用得太可惜了,太浪費了;你跟他講佛法,他能聽很好,他不能聽,他總聽進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強迫他聽,不聽也不行,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夠修殊勝的功德利益,你得要會呀。

第三轉施,肯把自己所收藏的經書,你所珍愛的,你能夠割愛轉贈給別人,這是轉施。或者是我們自己讀誦修學,將功德迴向給他人,這也是轉施。所以十大願王末後普皆迴向,迴向就是轉施,所以這十種行法裡面修十大願王,轉施這一條是特別講的迴向。不僅是我們收藏的經書可以轉施與人,而且應當轉施與人。轉施與人你明白這個行法以後,所以我們對於經本要愛惜,特別是繕本書,這我要在此地特別囑咐諸位同學,繕本書你得到了之後,決定不能在書上加圈、加點、在上面寫字,不可以,你要保持他的完整,為什麼呢?你讀了之後,還要傳給後代;你在上面加上幾句,他也加上幾句,傳到後來就一塌糊塗,所以一定要保持得乾乾淨淨、圓圓滿滿的。

尤其在現在的照相、影印方面,像這些繕本書都可以作為將來影印的底本用,決定不能在上面做記號。像現在這種印的書無所謂,你怎麼樣寫都可以,所以就是原本可不能動,要珍惜,這是諸位要記住。像現在你看到線裝本的書,決定不能把它糟塌掉了,你要在上面寫字,在上面加注,那就是罪過了。這種書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珍藏,自己讀誦,可以,讀誦用這個本子來讀誦,那讀得很舒服,那是一種享受,的確是一種享受。那麼將來有機緣,拿去影印作底本。影印往往印刷廠不懂,不曉得珍惜,我們很多的線裝書,一次影印拿回來之後面目全非,看到都痛心。所以現在影印又方便了,好的影印我們先去照相影印,拿照相影印去做版,你的原書永遠能夠保存,所以一定要珍惜繕本書,這是轉施。除此之外,我們道場也能轉施衣物,沒有一樣不能轉施,這是修大福報,是修真正的普賢行願。

你看古來的祖師大德有一生到處建道場,建好了之後就轉施給別人;真正是有德有學能夠弘化一方,但是他的福報不太大,所以大福報的人建了道場就請他做主持,轉施給他,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愈轉福報愈大。譬如說你命裡頭有一個道場,你的道場接受了馬上轉施掉,你命裡頭還是有一個道場,你到另一個地方必定又有一個道場去,這示現。如果你住一個道場,你命裡不錯就有一個道場,沒錯的,你這個道場給人了,你沒有了,又一個道場來了,所以這樣你要是肯轉施,你的道場就是無窮無盡。諸位一定要明白因果報應的道理,所以佛法教我們布施,布是捨,捨不盡的,愈捨愈多,財愈捨,財愈多;法愈捨,聰明智慧愈增長;道場愈捨,道場愈多。

虛雲老和尚,如果他老人家要不捨的話,他一生大概就是一個道場,我們看他老人家年譜,他一生所建所修的道場總是上百了,我沒有統計,我只曉得太多太多了,他一接過來,或者自己建立,建好了之後,自己住不了幾個月,他就去找人去了,就送給人了。道場衰微的時候,請他去做主持,他只要做主持,掛上個名,沒有一兩年道場就興了,興了之後他又找個人來接替,交給別人,自己又到別的地方去了。所以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轉施使福德智慧增長得最快,真正是無有窮盡,所以這一點要明了。

第四聽聞,就是聽經,除非我們自己沒有時間,或者忙著別的事情,那個地方有法師講經一定要去聽。但是我告訴諸位要聽正法,那個一貫道講經就可以不必去聽,邪魔外道的,我們不聽。講正法要去聽,尤其是你發心講經,講經一定要有法緣,如果你不肯聽經,你不肯聽別人的經,你講經也沒有人願意聽你的經,這是一定的道理,因果報應嘛!你種什麼因有什麼果,我們很樂意聽別人講經,那麼我們自己講經,人家也很樂意來聽,必定是如此。我自己除非是我有講經,時間衝突,否則的話我一定聽經。星期二星期四祥雲法師在那邊講經,我一定去聽,我這裡星期二、四不講經,我就一定去聽。我不講經的時候,附近有別的法師講經,我也去聽,像從前南老法師講經,我去聽,所以是一定要發心聽經。

我在沒有出家的時候,初學佛的時候,幾乎台北市這幾位法師講經,我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南老講金剛經從頭到尾,我一天沒缺;過去演培法師講經、印順法師講經在善導寺,很少我會缺席的。所以聽經與道場結法緣、與法師結法緣、與聽眾結法緣,這個功德非常地殊勝,不可以不與大眾結法緣,去聽經很重要。第五披讀,披讀就是讀經,披覽讀經,讀經就是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一條也非常重要,接受佛菩薩的教導。這個讀是精讀,披讀是精讀,細心地去讀,一字一句都不放過。讀經,經文裡面有許多不常見的字,讀音一定要去查字典,好在現在字典也愈來愈進步了,像中文大字典收的就相當豐富,許多經典裡面不常見的字,它都有,而且它有國音的拼音,所以應當要勤於查字典。

第六受持,受持是講經裡面的義理,義理明了之後,我們要接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義理真正明瞭通達,常常孕育在心裡面,常常要想著,還要去做,要把它做到,因為第十講修習,第十條就是要照做,這一條著重在明理。第七開示,為別人演說,說法要有善巧方便,說法不是很呆板的,要看時節因緣,所以說法也相當不容易,能夠叫大眾歡喜信受,那你就成功了。所以你要看看對方是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程度,應該用什麼方法來給他講,這裡面是時、地統統都有關係;在什麼時候說,什麼處所說,除了對他說之外,旁邊還有些什麼人,你統統都要照顧到,使開示能夠達到最大最深最圓滿的效果。

第八諷誦,就是背誦,全經不能背誦,經裡面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能夠背誦。因為你不能背誦,你就沒有辦法做到,忘掉了,你怎麼去做呢?所以重要的句子一定要背誦。第九思惟,就是常常想經裡面的道理,也就是拿著經教來反省、來檢點,這是真正的懺悔。那一些教誨我做到了,那些還沒有做到,那些我做得圓滿,那些我做得不夠圓滿,所以要常常反省改過自新,這是思惟,不但能消業障,而且能長智慧。第十修習,這就是實行。修是把我們心行,就是心裡面的想法、看法與經典上講的相違背的,我們要修正過來,而且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行為裡面,天天去做。習就是練習,要天天去做,天天實習。這十種就是修行的方法,這是總綱領,修行的總綱領,這十條我們一定要把它牢牢記住。在辨中邊論裡頭有一首頌,頌就好記,就是講十種法行。

頌是書寫及供養,諸位可以把它記下來,它是五言頌。「書寫及供養。施他聽披讀」,施就是施轉,聽就是聽聞,施他聽披讀。「受持及開演」,開演就是開示,演是演說。「諷誦與思修」,諷誦、思惟、修習。這是五言頌,四句二十個字,把這十種行法統統都包括盡了,你只要把這首偈子能夠念得很熟,十種修行的總綱領你就能夠記得了。我再念一遍,書寫及供養。施他,施是布施,施他聽披讀,聽是聽聞,十條裡頭第四個是聽聞,第五條是披讀,這都有聽披讀。受持及開演。諷誦與思修,思就是思惟,修就是修習。這十條一定要記住,你要是記不住的話,你修什麼嘛?這十種行法跟諸位介紹出來了,你們現在看大疏從問答開始看起。

「問云:眾生修行,為要受持聖教耶?為要捨教耶?」這個文是唐朝人寫的,它的意思也並不難懂。講一個修行人要不要依經典?是須要依靠經典呢?還是不要經典?問這個意思。有很多人的確疏忽了,他說我修行就好了嘛!我何必要聽教、聽經呢?他不搞這個。還有一些誤會了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他不要去看經也不要去聽講,這都是誤會。有些人執著在經教上,不修行,那也是錯誤。下面給我們解答這個問題,答有十類,十類裡面有正確的,有錯誤的,我們都要明瞭。這十類親聞記裡頭有,但是文字寫得比較簡單,深入淺出,諸位可以做參考。

我跟諸位講大疏裡面的,第一種人,「自有眾生無識,懸捨聖言,師自愚心,復隨邪友,違教修行,巧偽誑惑,此為惡人也。」像這一類人真有,而且常常你能夠見得到,我們自己要留心我們是不是這樣的人。這種人就是愚癡無知,他捨經教,現在人很多捨經教,因為經教太難了,文言文寫的,看不懂,他寧願不讀經,看現在人的白話著作,他看這個,這就糟了。尤其現在還有人用白話文來翻經,怎麼能翻得出來嘛!好!白話文翻經,你去依白話文的經教,捨去原本的經教就是屬於這第一類的人,師自愚心,自己愚癡,以這個為主,就是自己有成見,自己想到怎麼樣,大概就如此。那麼再隨邪友,邪友就是同一類的,同一個見解的,同一個知見的,這些不得了,違背了正教,盲修瞎鍊,拿這個東西巧偽誑惑眾生。他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很能夠吸引人,但是他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正法是邪法,看到好像是正的,其實是邪的,似是而非,迷惑眾生,欺騙眾生。現在這一類的人相當之多,這是惡人,你不能不辨別;你要不辨別,你跟他走了就上了當了。你是好心是不錯,可是最後你不會有成就,而且你有過失,你雖然是無心,無心造的罪業還是有果報的。這是怪自己愚癡,沒有慧眼,認錯了人。

第二種,「又有眾生,亦背聖教,以質直心,謂為出要,勤修苦行,進無所益。」這比上面稍微好一點,但是這是盲修瞎煉,沒有結果,也是浪費了自己一生的精力,浪費了自己寶貴的光陰。他已是背教,違背聖教,心是個好心,沒有遇到善知識,沒有遇到好人指點,也是屬於盲修瞎煉一類的人。自己以為我這樣修行,尤其是很多修苦行的,到深山裡面甚至於住山閉關,他不與外面接觸,我這老實一生或者是參禪,或者是念佛。他為什麼不能成就呢?諸位要記住剛才我講的十種行,我們念親聞記最後,「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這個可以,你必須有這個條件才行,雖然是你一個人,你不聽經也不看經,你自己參禪也好,念佛也好,但是自自然然與十大願王,與十種行法相應,那這可以,這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沒有學自然相應,這沒有過失。

如果不學,自己與十條行法,與十大願王完全不相應,那就不能成就了,那就大過失了。所以也有人一生可以不聽經的,不看經的,你要曉得他有他的條件啊!我們不能看他是這樣的,我要跟他這樣做法,你不行!你沒有這個條件。人家不讀經,你看六祖大師不認識字,他不讀經,他的心行沒有一條不與十大願王相應,沒有一條不與十種行法相應,他自然相應。他前生前世修的,他這一生可以不要修,這是我們不能跟人家比的。所以不可以看他是這樣地,我這樣修就行了,很容易吃虧,很容易迷失了道路,這是要注意的,不能得利益。此上二人,就是這兩類人是背捨聖教,不依義理,他不肯依教奉行,教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理。祖師是給我們講解、給我們開示,提供我們作參考的,依法不依人,一定要依經為主,註解是幫助我們的,是提供我們作參考的,我們不一定要全依靠它,我們要依經。

他所講的與經相應,與經旨,我們愈想愈相應,我們可以依他。如果他講的與經裡面的道理不太相應,我們有懷疑,我們就不取他的,只要有懷疑就不採取,採取我們毫無懷疑的,覺得他所講的跟經裡頭意思是相通的。更因為如此我勸諸位念古人的註解,為什麼呢?古人是有修有證而後才敢註,不像現在人,現在人年紀輕輕,他沒有修沒有證,他寫了好多書,怎麼寫的呢?東抄一點,西抄一點,湊起來的時候他的著作出來了,知名度增高了,他搞名聞利養,不是自己修證從心性裡真正體會到的心得提出來給我們作參考的。

他寫的那一套都是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大家要曉得,他是看的多、記的多,不曉得的到處去問,回來就寫了一大篇一大篇這些東西。古人不是的,古人是自己依教修行,真正有心得,真正有悟處,把這個東要寫出來留給後人作參考。不一樣,真正不一樣,所以你們要讀註解一定要看古人的註解,今人的註解決定不能夠隨便看。實在講我們光陰有限,那有那麼多時間看今人註解呢?沒那麼多時間。而且學東西要專,選經要專,選註也要專,註子選幾種,裡頭還要有一種為主,主參考的,再選一兩種是幫助,這樣子才好。

譬如將來你們要是真正讀普賢行願品,應當以大疏為主,像我們現在用的註解可以作參考,一定要用大疏為主,這就不一樣了,這是主修的教科書。再看第三種人,「唯誦聖言,不解義意,依傍聖教,求名求利,違自所誦,亦名惡人。」這樣的人也有,打著佛教的招牌去求自己的名聞利養。甚至於他也講經說法,你聽聽也講的沒錯,其實他解不解義呢?不解義。不解義怎麼能說得出來呢?依照別人註解說的,自己是真正沒有能夠懂得。為什麼?自己要是真懂得了,他絕對不求名求利。所以看破、放下是一不是二,看破是學問,放下是功夫。你說我看破了,放不下。假的,看破沒有放不下的,沒有放下就是沒看破;名聞利養沒有放下,對於教義就是沒有通達,就是不解。真正通達教義的,會求世間名聞利養,會染五欲六塵,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要提高警覺,我們自己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沒有放下,自己要覺悟我這個經雖然天天在讀,意思沒有讀透,沒有真懂得,這對自己是一個很好的警覺。

有些人自己以為懂得了,而事實上他放不下,那是假的懂得,不是真的懂得,真正的懂得沒有放不下的。就正如這些教理,佛說的這些八萬四千法門,你要對於淨土是真正懂得了,對於整個佛法真正懂得了,你要不取淨土才怪了,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你識貨了,真正識貨了當然取最殊勝的,這一定的道理,沒有話說的。你自己一定依最殊勝的法門修,你傳授給別人也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法門送給別人,這是無可置疑的事情,我們自己要警惕。

第四種,「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但以直心讀誦,雖無巧偽,亦無所益。」這比上面人稍微好一點,他也是不能透徹義理,可是他並沒有求名求利的心,心是個直心,是個很老實的人,沒有名聞利養的心,不求這些東西。可是沒有益處,這一生當中得不到真正的利益,佛經裡面所講的益,是講殊勝的利益。尤其是此經,此經講的益最低限度是往生淨土,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你要能夠得到了這才是益。無益就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都沒有份,這是講無益。可是要講到究竟處呢?也不是無益,總是惡心去讀經,他阿賴耶識裡還是落一個種子,不曉得那一生那一劫才成熟就是了,這一生是沒有法子,得不到殊勝的利益,我們要求的是要在這一生得殊勝利益。這兩種人俱不捨教,不像前面兩種,前面兩種人不讀經,甚至於讀現在一些人寫的白話的東西,他用這個就可以了,他不去看經,這是錯誤。這兩種人讀經,雖讀經不解義,這是得不到利益的。

如果有求名求利的心,那罪過就很重了,罪過極重。如果在求名求利的時候,求到了增長貪心,求不到增長瞋恚心,再以瞋恚、嫉妒障礙大法,那果報是在地獄。所以名利心是大害,眼前得的名利是刀頭舔蜜,得不償失,眼前能得幾何?能享受幾天?禍患無窮!我們一定要覺悟。所以真正發道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是見人家有一點小小的善都要隨喜,經上前面跟諸位講得很清楚,都要隨喜、都要恆順,都要幫助他、成就他,決定不能障礙阻撓,那個罪業是阿鼻地獄的果報,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上面這四種都不可以,有這四類的情形馬上要改過。後面這六種是教給我們要依靠的。

「五者。讀誦聖言,分知解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這個他能夠得一點利益,這就是偏重在解上,對行就稍微疏忽了一點,疏忽了行了。他不是不行,行得少,為什麼會行得少?他解是解,解得不徹底,解得不圓滿,他是分知,分是少分,不是圓滿的解。這是好的,這在修學裡面算是勉強及格,前面那四種是全不及格,這是勉強及格了。

第六種,「廣尋聖教,遍知解行,漸略聖言,取意專修。」這比前面那種要好了,他雖然是讀得多,他也解得多,遍知解行。那麼他最大的長處,諸位要曉得就是後頭兩句,他能夠在許多理論法門當中,他知道取捨,他專修一種,那他當然有成就。漸略聖言就是從廣裡頭慢慢地略,廣裡頭慢慢地約;先是多聞,多聞之後他才曉得取那樣東西,他真正明瞭了,他有所取捨,應當捨的統統捨掉;應該取的,牢牢地把握到,取意專修。那麼說到這個地方。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卷 第2頁:第二卷
第3頁:第三卷 第4頁:第四卷
第5頁:第五卷 第6頁:第六卷
第7頁:第七卷 第8頁:第八卷
第9頁:第九卷 第10頁:第十卷
第11頁:第十一卷 第12頁:第十二卷
第13頁:第十三卷 第14頁:第十四卷
第15頁:第十五卷 第16頁:第十六卷
第17頁:第十七卷 第18頁:第十八卷
第19頁:第十九卷 第20頁:第二十卷
第21頁:第二十一卷 第22頁:第二十二卷
第23頁:第二十三卷 第24頁:第二十四卷
第25頁:第二十五卷 第26頁:第二十六卷
第27頁:第二十七卷 第28頁:第二十八卷
第29頁:第二十九卷 第30頁:第三十卷
第31頁:第三十一卷 第32頁:第三十二卷
第33頁:第三十三卷 第34頁:第三十四卷
第35頁:第三十五卷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