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

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日期:2010-08-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初日分。謂早晨。中日分。謂 日午。後日分。謂晚間。蓋西土之言如此。佛生其中。而從其方言也。然於此經。一起信心。得福尚多。於此一日三時。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百千萬億劫無量無數 者。以彼雖受無量福報。乃世間福耳。受世間福者。乃染煩惱之因。又因以作惡也。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則自此種善根矣。善根既種。則日見增長。愈久而愈盛。 此則為出世間福。故彼不可以比。而勝於彼無量無數也。且人一日三時。烏得有恆河沙等身命布施哉。蓋假喻耳。乃極言其不可以比也。

【陳雄曰】佛恐世人執著如來忍辱之說。徒以身布施。而於自己性。與他人性。無纖毫利益。故於十三分言之。至此復言。屢救其失。

【肇法師云】從旦至辰名初日分。從辰至未名中日分。從未至戍名後日分。於此三時。乃至無量百千萬億劫捨身布施。亦不及受持是經見自性耳。見自性者。謂深明實相。人法二空。乃是大悟人也。

【傅大士頌曰】眾生及壽者。蘊上假虛名。 如龜毛不實似兔角無形。(寒山詩曰。身著空花衣。足躡龜毛履。手把兔角弓。擬射無明鬼。龜本無毛。而謂之龜毛。兔本無角。而謂之兔角。皆假虛名耳。今眾生 壽者。五蘊之上。豈有是哉。亦假虛名而謂之眾生。謂之壽者。亦猶龜毛之不實。兔角之無形也。)捨身由妄識。施命為迷情。詳論福與智。不及受持經。

【李文會曰】信心不逆者。信順於理。故云不逆。

【法華經云】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心常精 進。無有間斷也。受持讀誦者。行解相應謂之受。勇猛精進謂之持。心不散亂謂之讀。見性不逆謂之誦。為人解說者。謂已悟人。能見自性。方便為人解說此經。令 悟實相。成無上道。此人所施。無所住相。功德無有邊際。勝前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功德。百千萬倍。

【川禪師云】人天福報即不無。佛法未夢見在。頌曰。初心後發施心同。功德無邊算莫窮。爭似信心心不立。一拳打破太虛空。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肇法師曰】明此法門。所有功德。過心境界。故不可以心思也。過言境界。故不可以口議也。

【王日休曰】所謂不可思議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也。不可稱量者。既言不可議。則此所謂稱者。非稱說之稱。乃稱量之稱。古者稱與秤字通用。謂不可以秤秤也。不可量者。謂不可以器物量之也。

【顏丙曰】每日三次以恆河沙比身布施。沙者。言其多也。如是積至無量不可數劫布施。不如於此經典信心不逆。不逆。乃順行也。其福尚能勝彼有為之福。何況更能發心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開解講說。佛以簡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稱量者。蓋諸佛讚歎。不及此功德至大無有邊際也。

【李文會曰】無邊功德者。若人於此經典。了悟人法二空。深明實相。功德廣大。即同佛心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也。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王日休曰】乘乃車乘之乘。大乘。謂菩薩 乘也。阿羅漢獨了生死。不度眾生。故云小乘。蓋如車乘之小者。唯能自載而已。緣覺之人。半為人。半為己。故為中乘。蓋如車乘之適中者也。菩薩為大乘者。謂 如車乘之大者。普能載度一切眾生也。此經欲普度一切眾生。故為發菩薩大乘者說也。發乃起發之發。發大乘。謂起發此以濟度眾生也。最上乘者。謂佛乘也。佛又 能兼菩薩而載度之。則在大乘之上。故為最上乘。以此乘之上。不復有乘。故為最上也。此經又為起發佛乘者說。謂佛之化度菩薩。亦以此經之理也。

【李文會曰】為發大乘者說者。智慧廣大。 能見自性。色空俱遣。不著二邊。二邊既無。即無中道可立。不染萬境。即是大乘菩薩所行之道也。又曰為發最上乘者說者。不見垢穢可厭。不見清淨可求。無遣可 遣。亦不言無遣。無住可住。亦不言無住。心量廣大。廓若太虛。無有邊際。即是最上乘諸佛地位也。

【黃蘗禪師云】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眾生普捨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小。得有淺深。皆非定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二則非真也。

【川禪師云】如斬一握絲。一斬一切斷。頌曰。一拳打倒化城關。一腳请翻玄妙寨。南北東西信步行。休覓大悲觀自在。大乘說。最上說。一棒一條痕。一掌一握血。

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謝靈運曰】千載不墜。由於人弘。任持運行。荷擔義也。

【李文會曰】廣為人說。知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者。此謂上根器人。深明此經。了悟佛意。持此大乘經典為人解說。令諸學者。各見自性無相之理。得見本源自心是佛。當知此人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也。

【馬祖曰】汝等諸人。須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又曰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佛國白禪師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來無一物。將軍止渴望梅林。

【華嚴經云】若不信自心是佛。無有是處。

【圜悟禪師云】即心即佛。已是八字打開。非佛非心。重問當陽點破。不尋其言。一直便透。方見古人亦心片片。若也躊躇。則當面蹉過了也。

【心佛頌云】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 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 有無。難取難捨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一佛國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箇身心萬箇同。知之須會無心法。不染不淨為淨業。善惡千端無有無。便是南無大 迦葉。

【黃蘗禪師云】汝但除卻凡情聖境。心外更 別無佛。祖師西來。直指一切人全體是佛。汝今不識。執凡執聖。向外馳騁。返自迷心。所以向汝道即心是佛。一念情生。即隨異趣。無始以來。不異今日。無有異 法。故名成等正覺。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經解義。如說修行。廣為人說無相之法。令諸學者。悟明心地。能行無相無著之行。開發心中智慧光 明。離諸塵勞妄念。共成無上菩提。當知此人負荷自性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於身內也。

【傅大士云】遍計於先了。圓成證此時。宿乘無礙慧。方便勸人持。

【川禪師云】擘開太華手。須是巨靈神。頌曰。堆山積嶽來。一一盡塵埃。眼裏瞳人碧。胸中氣若雷。出邊沙塞靜。入國貫英才。一片寸心如海大。波清幾見去還來。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王日休曰】樂。(去聲)好也。小法。謂外道法也。外道之法。正為著於有我人眾生壽者。故為種種之說。如此。則於此經不相合矣。故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也。

【陳雄曰】小法者。小乘法也。法華經云。鈍根樂小法。言其志意下劣。不發大乘心者也。是人墮於邪見。不知所謂大乘最上乘法。盡在此經。且不聽誦。況能為人解說乎。著我人見。墮邪見也。圓覺經云。求大乘者。不墮邪見是也。

【李文會曰】若樂小法者。凡夫愚鈍之重。不能聽信。廣學無上菩提。只修福慧。六道輪迴因果之法。縱能強學。執著多聞。為人解說。被明眼人覷著。手忙腳亂。一場敗闕。

【保寧勇禪師云】顏色規模恰似真。人前拈弄越光新。及乎人火重烹試。到了終歸是假銀。

【黃蘗禪師云】古人心利。纔聞一言。便乃 絕學。所以喚作絕學無為閑道人也。今時人只欲多知多解。廣求文義。喚作修行不知多知多解。翻成壅塞。皆為毒藥。盡向生滅中取。真如之中。都無此事。從前所 有一切解處。盡須併卻令空。即是真如來藏。如來藏者。更無纖塵可有。即是破有法王出現世間。亦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此語只為空你情解知量。但消 融表裏情盡都無依執。是無事人。三乘教綱。只是應機之藥。隨宜所說。臨時施教。各各不同。但能了知。即不被惑。第一不得於心境上守文作解。何以如此。實無 有定法如來可說。我此宗門不論此事。但止息念忘慮即休。更不用思前慮後。又云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者。 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是故佛言。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學者思之。但止依正法修行。放下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即 不被一切諸境惑亂修行。

【正法眼藏云】若欲修行。當依正法。心體離念。相等虛空。不落聖凡。身心平等。如是修者。是為正法也。

【川禪師云】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頌曰。不學英雄不讀書。波波役役走長途。孃生寶藏無心用。甘作無知餓死夫。爭怪得別人。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陳雄曰】在在處處。言之所在之處不一 也。若有此真經。譬如摩尼寶珠。瑞光輝煥。則凡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者。所應供養。即此處便是如來真身舍利寶塔。其誰不恭敬禮拜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諸 華香。與法華經所謂須诸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瞻蔔華香。赤蓮華香。青蓮白蓮華香是也。

【顏丙曰】大乘者。乃大根大器之人。一撥 便轉。不樂小法。最上乘者。不居佛位。不重己靈。高超十地。(大藏一覽集云。菩薩十地者。歡喜地證聖位故。離垢地身心清淨。發光地智已生明。焰慧地妙解廓 照。現前地通達真俗。難勝地功行超越。遠行地隨方應化。不動地忍智自如。善慧地通力自在。法雲地大智圓明。)明了大法。此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底人。長沙 云。百尺竿頭座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僧問果如百尺竿頭。如何進步。南泉云。朗州山。澧州水。僧云。請師道。答云。四海 五湖皇化裏。此二等人。即為負荷自性如來阿耨菩提。若愛樂小法者。小法即世間有為法。則著四相。既著四相。宜其不能聽受解說。此經在在處處。若有悟此經。 即如佛塔。天人阿修羅。皆恭敬作禮。常持花香而散持經之處。供養此人。是謂一人辦心。諸天辦供也。

【傅大士頌曰】所作依他性。修成功德 林。(子榮曰。所作依他性者。凡日用施為。皆是真如妙用。故云依他性。修成功德林者。修習成就菩提道果也。)終無趨寂意。唯有濟群心。(子榮曰。終無趨寂 意唯有濟群心者。即不效小乘人且期自利。沉空趨寂。唯有大乘利眾生心也。護法論云。傅大士齊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生。時有天竺僧嵩頭陀來謂曰。我昔與汝 毘婆尸佛所。同發誓願。今兜率天宮衣缽見在。何日當還。大士曰。度生為急。何思彼樂乎。蓋謂度生為急者。即唯有濟群心。何思彼樂者。即終無趨寂意也。)行 悲悲廣大。用智智能深。利他兼自利。小聖詎能任。(小聖。乃小乘人也。)

【李文會曰】在在處處若有此經者。一切眾 生六根運用。種種施為。常在法性三昧之中。若悟此理。即在在處處有此經也。一切世間者。謂有為之心也。天人阿修羅者。天者逸樂心。人者善惡心。阿修羅者瞋 恨心。但存此心。不得解脫。所應供養者。若無天人阿脩羅心。是名供養。即為是塔者。解脫之性。巍巍高顯。故云是塔也。以諸花香而散其處者。當於解脫性中。 開敷知見。薰植萬行。即法界性自然顯現。

【川禪師云】鎮州蘿蔔。雲門糊餅。(僧問 趙州親見南泉是否。州云。鎮州出大蘿蔔頭。僧問雲門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門云。糊餅。又云作麼生。是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乃云觀音菩薩將錢來買糊餅。放下 手云。元來只是饅首。)頌曰。與君同步又同鄉。起坐相從歲月長。渴飲饑餐常對面。不須回首更思量。

【書籍目錄】
第1頁:看經警文 第2頁:旃陀羅引
第3頁:御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序 第4頁:重刊金剛經集註序
第5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6頁:法會因由分第一
第7頁:善現啟請分第二 第8頁: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9頁:妙行無住分第四 第10頁:如理實見分第五
第11頁: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12頁:無得無說分第七
第13頁: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14頁:一相無相分第九
第15頁:莊嚴淨土分第十 第16頁: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第17頁: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第18頁: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第19頁: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第20頁: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第21頁: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第22頁: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第23頁: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第24頁: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第25頁: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第26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第27頁: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28頁: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第29頁: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第30頁: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31頁: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第32頁: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第33頁: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第34頁: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第35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第36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第37頁: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38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