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

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

依法出生分第八

[日期:2010-08-2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佚名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 照。為一小世界。其中間有須彌山。日月遶山運行。故南為閻浮提。東為佛婆提。西為瞿耶尼。北為鬱單越。是名四天下。日月運行。乃在須彌山之中腰。故此山之 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間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謂之三十三天。梵語謂之嗞利天是也。日月運行於此四天下。謂之一小世界。如此一 千小世界。謂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謂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謂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實則一大千耳。如此方謂之一大世界。寧為 多不者。此寧字。乃譯師之言。蓋若助辭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來問起此意如何。布施供 養。身外之福。受持經典。身內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雖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養。不持經典。今生聰明智慧。而貧窮無衣食者。即是前生 持經聽法。不布施供養。外修福德即衣食。內脩福德即智慧。錢財見世之寶。般若在心之寶。內外雙修。方為全德。此是讚歎持經功德。勝布施福也。

【疏鈔云】七寶者。金。銀。琉璃。珊瑚。瑪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顯無為之福。先將有漏之福。問及善現。三千世界盡著七寶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寧為多不。下文須菩提答。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謝靈運曰】福德無性。可以因緣增多。多則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得福雖多。於性一無利益。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踐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訥曰】空生謂大千七寶。寶豐福勝。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種性。既非理福。不趨菩提也。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者。于世間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榮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業報。離相持經。則證無為之理。得福無有邊際。

【陳雄曰】聚寶布施。持經精進。皆六度之 一也。佛化度眾生。未嘗沮其布施。而獨喜其精進。蓋謂世人計著。多用金銀。琉璃。珊瑚。瑪瑙。真珠。玻璃。為求福地。殊不知以覺性之寶。修其性上福德。故 併為二者設為之問。以較其優劣。持經精進者。率性而修也。性彌滿六虛。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謂福德性。聚寶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 福德性之比。故須菩提辨論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斷之曰。如來說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計其多寡故也。五祖嘗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 在自性。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顏丙曰】佛問若人滿世界七寶捨施得福多不。須菩提答福德雖多。畢竟非福德性。

【川禪師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雖多。而於識心見性。了無所得。故事向無心得。頌曰。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

【傅大士曰】寶滿三千界。齎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無能所。識心見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疏鈔云】此經者。人人俱有。箇箇周圓。上及諸佛。下及螻蟻。亦具此經。即妙圓覺心是也。無物堪比。

【顏丙曰】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 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時時行持。更為他人解說。如一燈傳百千萬燈。其福勝彼。如何便見得勝彼處。彼以七寶乃住相布施。縱得濁福。福盡墮落。此因經 悟性。四句現前。福等太虛。歷劫不壞。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又四句決 疑金剛經者。乃大藏經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剛經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經。而不明四句下落。又豈能超生脫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論四句偈者不一。或指聲香 味觸法是。或指經中二偈是。或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為句。無為句。非有為句。非無為句。或云有諦無諦。真諦俗諦。各執己見。初無 定論。唯銅牌記云。天親菩薩。昇兜率宮。請益彌勒。如何是四句偈。彌勒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也。六祖大師復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也。若果執 此兩轉語。便為倒根。何異數他人珍寶。於自己無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箇消息。最是親切云。若論四句偈。應當不離身。以是而觀。則四句偈者。初不假外 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註四句偈云。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傳面命。可以聰明測度而到。則我佛乃天人之師。 住世四十九年。廣為眾生說法。三百五十度。而於此經凡一十四處舉四句偈。而終不明明指示端的。豈我佛吝其辭而不為說破耶。蓋恐人執指為月。而徒泥紙上之死 句。而不能返觀內照於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執著指示。況其餘者乎。吾之所謂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聖立下風。在於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頭頭顯露。 初無一點文墨污。若是箇漢。直下承當。早是蹉過了也。何更容些小見識解會。而分別此是彼非也。唯有過量人方知鼻孔元來在面上。

【傅大士頌曰】寶滿三千界。賚持作福田。唯成有漏業。終不離人天。持經取四句。與聖作良緣。欲入無為海。須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禪師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貪染一切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羅漢。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廣大。勝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

【陳雄曰】三昧經云。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於文字之多。但一念頃。即入實諦。而其性天昭徹矣。若更有勤行修進。受之不忘於心。持之不厭其久。說之普得聞知。非特覺一己之性。且將覺億萬人之性。其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寶之福為勝。

【李文會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淨是也。曉解經義。依教而行。如舡如海。無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曉解經義。而又懈怠。心口相違。如入小港。即有斷絕。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禪師注載在卷末應化非真分中。

【張若盡曰】佛為無上法王。金口所宣。聖 教靈文。若一誦之則為法輪轉地。夜叉唱空。報四天王。天王聞已。如是展轉。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龍神悅懌。猶如綸言。誕布詔令。橫流寰宇之間。孰不欽奉誦經 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搖。尋行數墨而已。何異春禽晝啼。秋蛩夜鳴。雖千萬遍果何益哉。池陽缍山因禪師遣僧往大通鎮陳宅求經。頌曰。燈籠露 柱熾然說。莫學驢年紙上鑽。看經須具看經眼。多見看經被眼謾。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疏鈔云】經云。三世諸佛。及阿耨菩提一切妙法。皆從此經出。即明持經果滿顯前義也。又多心經云。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菩提。亦同此義。又忠國師云。茲經喻如大地。何物不從地之所生。諸佛惟指一心。何法不從心之所立。故云皆從此經出。

【王日休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謂真性也。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者。謂諸佛求真性之法也。何以故者。佛自問何故於此經受持講說。所得福德勝於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也。乃自答云。一切諸佛。求真性之法。皆從此經出。則此經之功為極大而且無窮矣。

【顏丙曰】何以故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自此經出者。蓋大藏經及從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出自此經。此經者此外無餘經也。

【僧若訥曰】皆從此經出者。非指此一經文句語言。乃指實相般若即是一心。遍為諸法性體。自己一念能生一切法故。

【李文會曰】無相福德生出應身。無相智慧顯出真身。謂從自己心中出菩提法也。

【川禪師曰】且道此經從甚處出。須彌頂上。大海波心。頌曰。佛祖垂慈實有權。言言不離此經宣。此經出處還相委。便向雲中駕鐵船。切忌錯會。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王日休曰】佛於此再呼須菩提而告之。所謂佛法者。乃上文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佛恐人泥於有此佛法。故云所謂佛法者。非有真實佛法。乃虛名為佛法而已。蓋謂佛法本來無有。唯假此以開悟眾生耳。是於本性中非為真實也。

【六祖曰】如來所說佛者令人覺。所說法者令人悟。若不覺不悟。取外佛外法者。即非佛法也。

【顏丙曰】所謂佛法即非佛法者。隨說隨划也。

【李文會曰】二乘之人執著諸相以為佛法。遂乃向外尋求。

【文殊師利云】一切眾生愚迷顛倒。不知覺 悟。種種修行。不離身內。若於身外修行。無有是處。菩薩於諸佛法。都無染著。亦不捨離。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境空寂。自然清淨。是故佛法非佛法也。覺道 之人。既能覺悟諸相皆空。但用所得知解做藥。治箇心中妄想執著之病。心地自然調伏無罣礙也。

【川禪師曰】能將蜜棗子。換汝苦葫蘆。頌曰。佛法非法。能縱能奪。有放有收。有生有殺。眉間常放白毫光。癡人猶待問菩薩。

【書籍目錄】
第1頁:看經警文 第2頁:旃陀羅引
第3頁:御製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註序 第4頁:重刊金剛經集註序
第5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第6頁:法會因由分第一
第7頁:善現啟請分第二 第8頁: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9頁:妙行無住分第四 第10頁:如理實見分第五
第11頁:正信希有分第六 第12頁:無得無說分第七
第13頁:依法出生分第八 第14頁:一相無相分第九
第15頁:莊嚴淨土分第十 第16頁: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第17頁: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第18頁: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第19頁: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第20頁: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第21頁: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第22頁: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第23頁: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第24頁: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第25頁: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第26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第27頁: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第28頁: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第29頁: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第30頁: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31頁: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第32頁: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第33頁: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第34頁: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第35頁: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第36頁: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第37頁: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第38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