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趙亮杰居士著

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 趙亮杰居士著

婆羅門女救母品第二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趙亮杰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正宗分

前面把序分已經解釋完了,從本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直到較量功德緣品第十,是為正宗分;正宗分者,為一經之臟腑,全經之骨幹,一切內容,盡攝于此,故曰正宗。

婆羅門女救母品第二

一、釋品題

此品由原本「忉利天宮神通品」分割而來;由于這兩段經文,乃各立門戶,不相為礙,更可便於「三分科經」是故分割。

二、無量無邊地藏法眷屬齊集忉利天宮

就在十方諸佛及大菩薩,諸天鬼神,齊集忉 利天宮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舉目遍觀,啊!這時的忉利天宮已是一片人海,真可說是釋迦佛時代的盛況空前,(筆者讀經甚少,或許他經有勝于此者,好在不是解釋 經義,故敢大膽的作如是描述,以壯觀瞻)。諸大菩薩及諸天龍八部,個個瞻仰如來,目不暫捨。如是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說:「文殊師利!你瞧!這些 佛和菩薩,及天、龍、鬼、神等,他們的籍貫,有這娑婆世界的,也有他方世界的,有此方國土的,也有他方國土的,(國土轄于世界,一佛世界以三千大千為單 位,那麼這裏的「國土」當非指中、印、英、法說吧?)像這些到忉利天宮來集會者,你能知道數字嗎?」

文殊師利酬答佛說:「唔!世尊!這龐大的數字呀!即使用我的神通力量,經過一千個大劫的時間去測量它,也是測量不出來呀!」

佛告文殊師利說:「文殊師利!即使我以佛眼觀察,也是不能盡數;這都是地藏菩薩過去久遠劫來,已經引度的,登上法船,機緣已熟應當引度的,機緣未熟還不能引度的,有成道證果的,有當成就的,也有未成就的。」

三、文殊徵問地藏菩薩因地發心

文殊師利酬答佛說:「世尊!我已于過去無 量劫前,久修善根,早已證得無礙智,聽到佛所說的話,即當信受不疑,可是還有些小果聲聞人,及天、龍、八部鬼神,還有未來世的諸眾生等,雖然聽到如來誠實 之語,因為他們的見識小,心量狹,少見則多怪!難免狐疑不信;以狐疑故,即使外表上頂戴受持了,在內心上仍然事理不契,未免興起毀佛謗法的念頭。唯願世尊 廣泛的說說這位地藏菩薩摩訶薩,他在因地都做了些什麼事?發了些什麼願?而能夠成就這種凡夫二乘想都想不到,說也說不出的事蹟呢?」

佛告文殊師利說:「文殊師利!這位地藏菩 薩摩訶薩,已于說都說不出、數也數不清的無量劫前,久修善根,我現在舉一個譬喻吧!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不管大小,一 物即作一個數字的單位;一個單位,比作一條恒河;一條恒河的沙,每一粒沙子,比作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內,每一微塵,充做一個大劫,一個大劫之內, 所積的微塵數字,盡充為劫的數量。文殊師利!你瞧!這個數字是凡夫二乘所能說得出、道得清嗎?可是這位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以來,還要千倍多於是數,何況他 還是從聲聞而辟支佛地起家的呢?

「文殊師利!這位菩薩的威神誓願,也是想 不到說不出的!若是在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這菩薩的名字,由耳根印入八識田中,發歡喜心,是人應念生大善根!由此善根,或者口中讚歎,或者瞻仰 禮拜,或者稱念其名,或者供養其像,乃至于繪畫他的形像,雕刻他的形像,塑漆他的形像,是人當于人間天上百返生于三十三天。不但此也,並且還永遠不墮三惡 道中。但必須聞菩薩名,由內心裏發出歡喜心來,才算善根成就;由善根故,無往不利。否則以諂曲心,媚佛菩薩,希求果報,則非善男子善女人;如是因地不真, 果招迂曲,雖說菩薩威神不可思議,眾生業障,亦復不可思議。是故眾生依于識心,造善惡業,還是自作自受;不過菩薩以勝因緣,能作善男子善女人不可思議的增 上緣耳。

「文殊師利!為什麼地藏菩薩摩訶薩,有這 麼大的威神誓願,有想不到說不出的力量呢?因為他在過去久遠得不可用數字計算的塵點劫前,是一位朝野歸心的大長者子,那時候世上有一尊佛,叫做師子奮迅具 足萬行如來,這時候的長者子,看見師子奮迅如來,威儀堂皇,千福莊嚴,就問彼佛道:『世尊!您老人家往昔因中,都作些什麼功德?立下些什麼大願?而得這種 相好呢?』

「這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訴他說:『你要想證得這種千福莊嚴的身體,應當久遠的時間作度脫受苦眾生的工作。』

「文殊師利!這時的長者子,就發起誓願 說:『我今盡未來際,到不可用數字來計算的劫,為這些六道罪苦眾生,廣設方便,統統要他們解脫罪苦,歸還自由,而我自身方才成佛。』以是之故,他在彼佛面 前立下了這個大願,所以到現在已有百千萬億個那由他劫,不,還是說都說不清那麼多的劫,仍然做著度眾生的菩薩哩。

四、婆羅門女救母故事

「自從他立下這個大願以後,又於過去想都 想不到、說都說不清的阿僧祇劫前,那時世上有一尊佛,叫做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佛的壽命有四百萬億阿增祗劫,就在彼佛的像法時代,有一個婆羅門種族的女 孩,她的善業最勝,故其與生俱來的福報也很深厚,以其端莊有相,所以無論男女老幼,都很敬仰她!她的行住坐臥,也都有肉眼看不見的諸天來衛護她;惟有她的 母親邪見熾盛,不信因果,毀佛法僧;這時的聖女,廣設方便,婉轉委曲勸導她的母親,令她發生正知正見;可惜她的母親正在狐疑的當兒,就死去了!以邪見故, 惡業牽引,魂神落在無間地獄。

「這時候的婆羅門女,知道她母親在世的時 候,不信因果,她雖未得天眼知母去處,以是邪見因緣,推測她的母親必定隨業轉生三惡道中。如是她就賣了房屋田地,大量的買了些香花供果和供具,在先佛(覺 華定如來)塔寺,大興供養;她看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形像,相好光明,威儀端莊。婆羅門女瞻仰禮拜彼佛世尊,在她八識田中,倍生敬仰!她私下心中念道: 『佛的名字叫做大覺,具足一切智,倘若是佛在世的時候,我母死後,來請問佛,佛以天眼,必知我母去處。』想到這裏,婆羅門女,垂下頭來,哽咽悲泣!瞻仰戀 慕如來。正在戀慕的當兒,忽然聽到空中發出一種聲音說:『悲泣的孝女呀!不要過于悲哀了,我現在指示妳母親的去處。』婆羅門女,一聽到這聲音,就合掌向空 問道:『這是什麼神靈呀!來安慰我心中的憂慮呢?我自從失去我母親以來,晝夜不斷的憶念著,沒有個地方可以問問我母親的下落呀!』這時空中有聲,再對婆羅 門女道:『我就是妳所瞻禮的過去佛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我看妳想念妳的母親,超出一般人的常情,所以我來告訴妳。』婆羅門女聽到佛的聲音,感激過甚!把她整 個的身體向空中撲了過去,因為用力太猛,把全身的骨節都摔傷了,左右侍女把她扶持起來,經過良久的時間,方才甦醒過來,又向空中表白說:『願佛慈悲哀愍, 速說我母所生之處,我現在身心恐怕不能久住此世了!』這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妳供養完了,就早早回家,端坐思惟我的名號,就會知道妳母親的去 處了。』

「這時婆羅門女聽到佛的話,旋即禮佛回 家,因為懷念她母親的關係,端身正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名號。經過了一日一夜的時間,忽然看到自身到一海邊,這海裏面的水,像滾水般的湧沸著,並且有很多 兇猛的惡獸,都是鐵一般的身子,飛在海面上,東西馳逐著。又看到一些男人和女人,有百千萬數之多,在這滾水裏面,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沒下去,被這些兇狠 的惡獸爭取食噉!又見到一些飛行夜叉。各式各樣的都有;有的很多隻毛毛手,其爪鋒利!也有的很多隻兇狠的眼睛,光芒如電!還有的長出很多的頭,怪模怪樣! 也有的很多隻毛毛腳,似獸非獸;他們個個面目猙獰,口牙外出,好像劍一般的鋒利;手執鋼叉,驅逐這些罪人,使他(她)們走近惡獸;有時候也用手像捉隻小雞 一般,把他們的頭和足捆在一起,再伸開拉長;或者撕掉腿,或者揪去頭,和打球般的拋來拋去;這些夜叉個個都好像是體壇健將,粗腿牛腰,青筋暴露,沒有一個 是彎腰駝背的;他們的形狀,和玩弄罪人的花樣,真是名目繁多,令人不忍耳聞,何況目睹?可是婆羅門女,以念佛的力量,自然也不害怕。

「婆羅門女正在看的目瞪口呆!有一個鬼 王,他的名子叫做無毒,就向婆羅門女稽首來迎,對聖女說:『善哉菩薩!何因緣故?來至此處。』婆羅門女問鬼王道:『這是什麼地方呀?』無毒鬼王回答說: 『這是大鐵圍山的西面,第一重海。』聖女又問鬼王無毒說:『聽說鐵圍山內有大地獄,是實在的嗎?』無毒鬼王回答說:『是的菩薩!實在是有地獄。』聖女問鬼 王道:『那麼我為什麼會到地獄裏來呢?』無毒鬼王回答說:『倘若不是有威德神通的話,即須有此業力的人,非此兩個條件,是不可能到這兒來的呀!』

「聖女又問鬼王道:『這海裏面的水,是什 麼緣故?能夠這樣的沸騰呢?尚且有這許許多多的人在裏面受苦,還有這麼多的惡獸呢?』無毒鬼王回答說:『閻浮眾生,前陰已謝,後陰未生,是中陰身,飄飄渺 渺,恍恍惚惚,終日苦風淒雨,情緒不安。七七日內,若是無人繼嗣給他以三寶力作苦海指南,是人生時,又無什麼善因,過了四十九天以後,就得依據他(她)在 世的時候所造的惡業,受他自己所感招的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此海之東,過十萬由旬,又有一海,所受的苦,比此海還要更加一倍;彼海之東,又有一海,所受之 苦,又要更加一倍。這是身口意三業的惡因之所感招,統稱業海,就是這個地方呀。』

「聖女又問鬼王說:『那麼地獄在什麼地方 呢?』鬼王回答說:『這三重海的裏面,都是些大地獄,它的類別有百千種的差別。但是些大地獄,就具有十八種之多;次一點的,有五百種;在裏面所受的苦楚, 或施刑的狠毒,真是難以言語形容!再次一點的,也有千百種之多,亦受無量的痛苦。』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說:『我的母親死去不 久,不知魂神應當生到什麼地方去呢?』鬼王又問聖女說:『菩薩的母親生前作什麼行業呢?』聖女很淒慘的回答說:『我母生前,邪見熾盛,不信因果,譏毀三 寶,即使稍有信仰,但是旋又不敬不信了!現在雖然死去不久,卻不知道她老人家流轉到什麼地方去了?』鬼王問道:『菩薩之母,姓甚名誰?』聖女回答說:『我 的父親和母親,都是婆羅門種族,父親叫做尸羅善現,母親叫做悅帝利。』無毒鬼王聽到這話,就雙手合掌,回答聖女說:『恭喜菩薩!賀喜菩薩!不必再憂傷憶戀 您的母親了,悅帝利罪女,脫離地獄,生到天上,已經有三天了!據說是承孝順的子女,為母設供修福,布施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這不但菩薩的母親得脫地獄, 連無間地獄的罪人,統統都沾光哩!和您母親都生到天上去了。』鬼王說完了這些話,就雙手合掌退下去了。

「這時婆羅門女,如夢初醒,但是夢中境相,歷歷在目;如是就在覺華定如來塔像之前,立下了這個世世度生的弘誓大願說:『願我盡未來劫,所有一切罪苦眾生,為他們廣泛的設立方便法門,令他們解除痛苦。』」

佛告文殊師利說:「那時候的鬼王無毒者,就是現在的財首菩薩,婆羅門女者,就是現在的地藏菩薩呀!」

五、釋品內義趣—

A、概述

寫到這裏把忉利天宮神通品已經寫完,本來 擬將經文譯成語體外,再於中間串插己意,以表唯識,令讀者一口氣聯貫讀下,這樣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精神浪費;惟此經多就事說,非以理說,把經文譯成語體,去 掉文字上的障礙,已可說得過去了;但有些地方非我凡夫境界,若不解釋,恐生疑謗,非不得已,又不願串插過多語句以破壞經中原有脈胳,以是之故,不得不把義 有未盡的地方,重新咀嚼,以釋餘疑。以後各品,皆依此例。

B、闡釋神通不可測知

(甲)忉利天宮的會眾,文殊師利以神通 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釋迦如來以佛眼觀,尚不盡數。有人說文殊菩薩自己謙讓,一者不肯搶在佛前頭說話,二者真要說出來,又怕給地藏菩薩搜出底來。又說 釋尊以佛眼尚瞧不盡,也是故意不說,以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的殊勝因緣。不知作是說者,是以凡情高推聖境。不知所謂「謙讓」者,「是謙抑自處」,「禮讓他 人」,這不是分明有「我相」「人相」嗎?若是世間賢人君子,可算是高尚的修養了。文殊若有「人相」「我相」在緣起法上謙讓一番,豈不把這古佛再來的大菩薩 說得像個凡夫一般。若無「我相」「人相」,這個「謙」和「讓」,則又對誰來說呢?佛若能道出數字,而故意不說,以顯地藏菩薩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樣真把釋迦 佛和地藏菩薩說的虛虛假假一文不值了!這大概是以佛為「正遍知」,豎窮橫遍,無所不知,今佛與文殊,一位是古佛,一位是今佛,對這數字怎能不知?知而不 說,不是謙讓,就是成全對方,那知這是展轉推測,曲解佛意,不是這,就是那,是眾生的通病,當知一切法中,不是這,也不一定是那。那麼佛與文殊知乎?不知 乎?倘若不知,則非「正遍知」,知而說不出,又是什麼意思呢?

答:佛之「正遍知」是現量境界,非推測, 亦非演算:「現量」者何?例如吾人觀見三至五人,抬頭一看,若體量,若數量,不用推測,不用演算,一目了然;如是見者,是為現量;現量之知,不假時間,何 須千劫?是故阿那律,證阿羅漢果,得天眼通,觀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佛與文殊則恆沙界外,一微塵點,無所不照;在時間說,豎窮三際;在空間 說,橫遍十方;何以故?以其稱性而證,性外無相,相外無性故;如是知,如是見,是為現量。然則為什麼佛與文殊俱不能說呢?曰:佛之「現量」,不可說者,有 二種義,一者真諦法中,假名幻相,容于一實,本不可說;二者俗諦法中,不但無法與凡夫說,即三乘聖人也不能說:為什麼?他們沒有開過這種眼界,也沒有這麼 大的度量,對佛的現量境界,想都想不到。怎能說得出?既然想不到,說不出,佛與文殊也就無法與三乘聖人說;何況凡夫呢?若要想說,就得利用凡夫和三乘聖人 所已知的數字,加以推演;例如小兒僅識兩個數字,吾人的現量,見三知三,見五知五,小兒不知俗諦法中數目上的代表符號,見三不知是三,吾則告曰:一加二等 于三;見五不知是五,吾則告曰:三加二等于五;如是推演,才能說得出,才能使對方明了;可是如此推演,就必須需要時間,也必須對方接受得了;倘若僅能接受 三至五個數字的小兒,豈可與言千、萬、億耶?忉利天宮的會眾,以凡夫、三乘所知的基本數字,文殊菩薩以他的神通力量,用一千個大劫的時間,演算下來,也不 能盡;不盡其數,怎能說得出來?世尊以佛眼觀,也不能盡其數字,亦復如是。或曰:凡夫、三乘不盡其數,諸佛如來亦無數字耶?曰:前面已經說過,真如法中, 假名(符號)幻相,容于一實,豈有證佛果位,於凡夫、三乘所不知處,妄立數字耶?若如是者,豈不是仍有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乎?若無四相,數字的符 號依何而立耶?當知如來常寂光中不立數字,例如吾人開眼見三見五,雖然歷歷在目,心既不思,口亦不議,此時仍屬真諦法門,若有人問,才能緣起數字的符號, 始為俗諦法門;此經佛依俗諦而說,所問文殊的數字,亦依俗諦而問;此龐大的數字,遠超過凡夫、三乘的領域,故文殊盡其神力,千劫演算,不能道出;佛以佛眼 觀察,也不能表白出來;佛與文殊都是真語者,實語者,既非謙讓,也非不知,更不是怕給地藏菩薩搜出底來;乃是說地藏菩薩這些已度、當度、未度,和已成就, 當成就,未成就的法眷屬,遠超過凡夫、三乘的能知量與所知量,在俗諦法中沒有這麼個龐大數字的符號,故佛與文殊都說不出道不出,這是以事實表明地藏菩薩的 豐功偉績,不是佛與文殊故意不說,顯示地藏菩薩了不起呀!

凡讀佛經,當以直心,審諦審觀,不可曲意 推測,來知德先生曰:「讀經者,要以我讀經,不可以經讀經。」就是說,讀經的人,應當以經印心,心與經合,不可經是經,我是我不相關也。他又說:「解經 者,當以經解經,不可以我解經」。這是說,解經者,要很客觀的依經解經,不可以「我見」而解經也。譬如本經文殊菩薩說:「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 知」,釋尊說:「以佛眼觀,尚不盡數」;依此經文而演繹之,則可;以此經文而推敲之,則不可;演繹是順序拓展,推敲則旁生曲折。眾生皆有「無明」,由「無 明」而生「我見」,故解經時,演繹不出來,即以「我見」而推敲之,這是讀書人最易犯的毛病,也是最大的錯誤,願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C、闡釋修行「六度波羅蜜」必得福德智慧之相

(乙)為什麼救度眾生,必得福德智慧之相 呢?有何知識,有何願力(包括行為),則必有何成就,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不是什麼迷信。度生須行六度,六度皆依般若而得圓滿;故般若為前五度之理門,前五 度為般若之行門;有理有事,則必有成就;成就者何?福德智慧之相也。吾人若行布施,則生福相;若行安忍,則生德相;行深般若,則得清淨的智慧相也。相由心 造,亦由心轉,行此三度,今生即可變化氣質,來生必得人、天福德智慧之相也。

D、闡釋子孫為作功德可以超度亡魂之理

(丙)為什麼子孫繼嗣為作功德,可以超度 亡魂呢?眾生都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活著的時候,一千個不信,一萬個不信,一旦肉體的生命斷絕了,此「中陰身」的見聞覺知,和生前一樣;這 時處境淒涼恐怖,精神上受著很大威脅與不安!生前若聞佛法而不信者,此時不得不信;由心信故,子孫為作功德,猶如以水灌溉花木,培養其善根;善根勝故,則 生福地;倘若亡者生前未聞佛法,由于子孫深信三寶,為作功德,則亡者在百無聊賴的當兒,隨其子孫的虔誠心,聽到經聲佛號,亦可引發善業,得到法利。若亡者 未聞佛法,生者又無誠心,僅憑大把的鈔票,到廟上一摔,意味著錢能通神,只要送上紅包,請和尚歌詠一番,即可顛倒黑白,轉禍為福,這是很庸俗的迷信!因果 律中,沒有這道理;須知業由心識所造,亦由心識而轉,即所謂「解鈴還是繫鈴人」也;生者為其誦經唸佛,主要目的,是要引發亡者八識田中的善根,才能得生善 處,否則若無引發作用,或不如法,生反作用,而得超度者,無有是處。又亡者心中若有善根,猶如草木,具碳、氫、氧,星星之火,即可燎原;是故婆羅門女度其 亡母,地獄眾囚,皆得生天,否則父子兄弟不能相代,豈有自作他受,他作自受者也?若是亡者無毫髮善根,猶如鐵礦,縱大火聚,亦不能燒;是等眾生,釋迦再 來,亦難度脫。

E、闡釋地獄之說有耶無耶?

(丁)地獄之說,有耶?無耶?答:三界六 道,皆由眾生妄習所造,眾同分中,亦有定處。例如人世間宮殿和牢獄,非本來有,皆由眾生造福、造罪,則有宮殿、牢獄之相!是諸宮殿、牢獄,皆有定處。雖然 有處所,也有現象,究其實際,同是一堆磚瓦木料鋼筋水泥,由于眾生業感差別,現象各異;是故若非罪、福因緣,則不得其門而入,一旦進去,不到因盡緣散,亦 不得其門而出,眾生識心若是沒有造罪因素,司法機關尚不得立,一切法律不廢而除,牢獄豈能獨存耶?諸君且莫聽說「唯識」之說,就以為是由好事者心中想出來 的神話。

F、闡釋不敬三寶之罪

(戊)不敬三寶何以有罪呢?答:三寶猶如 和煦的陽光,善人惡人平等普照,不像其他宗教的神,能賜福也能加罪;不過眾生追隨和煦的陽光,沐浴在春風化雨裏面,心境日趨開朗,由于善緣勝故,善業自然 增進;善業勝故,福報不求而自得。反之,眾生自絕可愛的陽光,浸潤在苦風淒雨裏面,心境日趨閉塞,由于惡緣勝故,惡業自然增進;惡業勝故,罪報那裏可逃? 諸善知識!佛不絕于眾生,惡業眾生自絕于佛;故佛不加罪,亦不賜福,由于眾生「識心」向、背,自作自受耳!如是信者,是為正信,為佛弟子;不如是信,是為 迷信,為外道種。

G、修訂本說明

此修訂本將原本之「忉利天宮神通品」後段 之「婆羅門女救母故事」分割為「婆羅門女救母品」。一者,因原本「品文」太長,「神通品」和「救母品」可各從其類,不相關聯。至於「忉利天宮」,乃此經說 法道場,全經與共,不僅「神通品」也。二者,依古德「三分科經」之例:「神通品」可作「序分」;「婆羅門女救母品」列入「正宗分」,到「較量功德緣品」, 這中間「十品」皆屬「正宗分」攝。後「三品」為「地神護法品」,「見聞利益品」、「囑累人天品」,此「三品」為「流通分」。全經共「十四品」。這樣「三分 科經」之「標題」與「品題」,不相出入,且亦不害經文之「詠絡」;何況將菩薩救母故事,標以「品題」,更受讀者注目,而種「善根」!至於「三分科經」之 法,非自晉、道安始,天竺原有此例,見親光菩薩之「佛地論」,可見先賢後賢,其揆一也!吾等後學,當謹從之。

【書籍目錄】
第1頁: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增修版序 第2頁:地藏菩薩本願經唯識觀序
第3頁:自序 第4頁:略釋經題
第5頁:譯者略歷 第6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第7頁:婆羅門女救母品第二 第8頁:分身集會品第三
第9頁:觀眾生業緣品第四 第10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五
第11頁:地獄名號品第六 第12頁:如來讚歎品第七
第13頁:利益存亡品第八 第14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九
第15頁:稱佛名號品第十 第16頁:較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一
第17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二 第18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三
第19頁:囑累人天品第十四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