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知定法師著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 知定法師著述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知定法師著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卷下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此品之設,蓋為修菩薩道時以為成佛之助 緣。故科註云:「稱佛名號,固為成佛根本。若無福助,則根不深,本不大,安望其開華結果耶?故明較量布施功德,以明助緣也。」校者,考核也。量者,稱量 也。布施,梵語檀那(Dana),以福利惠施於有情也。大乘義章云:「言布施者,以己財物,分布於他,名之為布,惙己惠人,目之為施。」法苑珠林云:「夫 布施之業,乃是眾行之源,既標六度之初,又題四攝之首。所以給孤獨園,散黃金而不吝,須達拏王,施白象而無惜,尚能濟其厄難,忘己形軀。故薩埵投身,以救 饑羸之命。尸毘割股,以代鷹鸇之餐。豈況國城妻子,何足經懷。寶貨倉儲,寧容在意。俗書尚云:解衣推食,摩頂至踵,車馬衣裘,朋友共弊,莫不輕財重義,愛 賢好士。且自財物無常,何關人事。苦心積聚,竟復何施。四怖交煎,五家爭奪,何有智人,而當寶翫?比見凡愚,吝惜家財,靡有捨心,而喪軀命。但為貪生,常 憂不活。遂使妻兒角目,兄弟鬩牆,眷屬乖離,親朋隔絕。良由慳因、慳緣、慳法、慳業、乖菩薩之心,防慈悲之道,不生救護之意,唯起煩惱之情。」布施有三 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藏法數云:「施度三種:一財施,謂以己所有財物,施與他人,令其安樂。二法施,謂以佛法為諸眾生演說,令其開悟。三無畏施, 謂於諸眾生無殺害心,令其無所畏懼。」布施有破六蔽之功,證三明之德,故說布施功德。緣即因緣,布施因之,能成事業。若內有信心,外有福田,中有財物,三 事和合,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三事缺一,施不成就,故須藉緣。若得因緣而行布施,自然能獲無量福德。科註云:「所以較量者,如地藏白佛言:『我 觀業道眾生,較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故須較量。一約福田較量,二約施心較量。約田:如須達經,及四十二章經等,皆言 施與閻浮提凡夫之人,寧施與彼仙人得福多。雖施仙人,不如施一須陀洹。乃至施與百辟支佛,不如施與如來,得福德多。大論云:『布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 阿羅漢,昔以一華施與佛塔,九十一劫,人天中受樂。餘福德力,得阿羅漢。以施田妙故,得大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約心者:論云:「布施有二種:一者 淨,二者不淨。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為失財故與,或親愛故與,或不一心,不恭敬,輕賤受者,與淨相違,名為不淨。淨施者,治心故施,莊嚴意故施,為得第一 利故施,生清淨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華未萎,色好且香。淨心布施,亦復如是。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迴施狗。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 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佛施狗得福多。』以是故知大福從心,不在田也。以心為田主,田是外事。如良田雖得福多,而不如心。有如是差別,故須較 量。」布施至道,必三輪體空,無能施者,及所施人,並中間物。行布施時,一體同仁,財法等施,無高無下,不住不著,方為第一義諦之施。心地觀經云:「能施 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涅槃經亦云:「菩薩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 見是器非器。不擇時日,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饑饉豐樂。不見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 無有斷絕。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菩提。」此品在本經十三大段中之第十段, 故云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胡跪合掌。

此下分兩大段,初地藏請校布施福德,次如來對眾校量布施利益。這是經家敘儀。

白佛言:「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說之。」

這是地藏有疑,而請示於世尊。業道者,業 為善惡之業,道為通往之途,如作六度萬行之白業,通往菩薩之道。作五戒十善之業,通人天之道。作殺盜婬等,五逆十惡之黑業,通往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途。現在 說我觀業道眾生,是於善業中,明布施護福之事。布施有多種,而布施的方法,亦有種種的不同,故獲福輕重亦有差別。地藏菩薩因為不明白所以然,故此請問世 尊。或問地藏實不知耶?以菩薩地位來講可以這樣說。不過地藏以法身大土應化娑婆,誓願度脫一切罪苦眾生,則無事不知,無事不曉。但為眾生實信不疑,因信生 解,因解起行,故須世尊金口所宣。況且地藏處菩薩地,以事論事,則地藏實不知也。如雜藏經云:「有一人於波羅提木叉寺,得一菴羅樹花,其色如金。是人得好 花,欲為首飾。即自維念:此頭無常,壞時狐狗食噉,糞土同流,何用嚴飾。即持入佛塔,見佛像相好,心生念言:此是釋迦牟尼佛像相好。續念佛功德,佛是一切 智人,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等功德。念已,心熱毛豎,即以花上佛。上佛已,念言:雖聞佛說:一華供養,必得大報,不知齊限多少?即出見勸化道人,問言: 以一花散佛,得幾許福德?答言:我厭世苦捨五欲,出家受戒而已,不讀經書。如此深事,我不能知,當問讀經聰明者。即往問讀經道人,答言:我如畫師,隨所聞 見,無有天眼神通,不能知見善惡果報。即示往問坐禪道人。並云:坐禪道人,上座是六通羅漢,必知此事。即便往問:念佛功德,心熱毛豎,以一花散佛,得幾許 福德?阿羅漢即為觀之:捨此身已,次第受天上人中福德,一世至千萬億世,從一大劫乃至八萬大劫,福猶不盡。過是以往,不能復知。阿羅漢自以眾所推舉,一花 果報,云何不知。即語此人小住。語已,遣化身至兜率天上,詣彌勒所,具稱賢者所說,表之彌勒,得幾許果報?彌勒答言:不能知。正使恆河沙等,一生補處菩 薩,尚不能知,況我一身。所以者何?佛有無量功德,福田甚良,於中種種果報無盡。待我將來成佛,乃能知之。」彌勒以一生補處菩薩的智慧,對一華功德,尚且 不能知其詳盡,要待將來成佛才能盡知,則地藏以不知而疑問,實不知也。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吾今於忉利天宮,一切眾會,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此下如來當眾校量布施功德,這是誡令諦聽許為宣說。科註云:「此正答在問處,以閻浮提人,能行布施者,必報生天上,故於天宮眾前,說布施功德輕重。」

地藏白佛言:「我疑是事,願樂欲聞。」

這是地藏因疑欲聞也。地藏菩薩因見閻浮提人所作布施,獲報輕重不等,心中不解,故說我疑是事。今蒙如來,許為解說閻浮提布施校量功德輕重,故說願樂欲聞。

佛告地藏菩薩:「南閻浮提,有諸國王,宰輔大臣,大長者,大剎利,大婆羅門等。

這是敘述能布施之主。國王,印統攝人倫於 某一區域的邦國之主。宰輔,即是宰官,自卿相以至百僚,從縣牧以至三臺,各有所典,故曰宰官。宰者,有所主宰也,輔者輔佐也。輔佐國王,覆育群黎,故曰宰 輔。或者說:宰輔即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故說宰輔大臣。長者,梵語疑叻賀缽底(Drhapati)心性平等,語實行敦,福德俱隆,資財並盈者,謂之 長者。具有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為長者群之領袖,故說大長者。剎利,即剎帝利 (Ksatriya)之略,係印度四姓之第二,譯為田主,王種也。王種之最,故稱大剎利。婆羅門,又云婆羅賀摩拏(Brahmana),譯淨行,外意等。 為印度四姓之第一,事奉大梵天王者。婆羅門人計於四姓中,最為尊勝與餘三姓,不相為伍。故譬喻經云:「諸外人計梵王生四姓,口生婆羅門,臂生剎利,脅生毘 舍(Vaisya商賈),足生首陀(Sudra農民及奴)。」為婆羅門之統率者,故稱大婆羅門。等者,居士等其他豪富也。智論云:「若有人布施,八持戒 故,生剎利家。若著於智慧經書,而不惱眾生,布施持戒。故生婆羅門家。」科註云:「居士者,小人而巨富,此由前布施,今感富貴報也。」

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瘖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

這是所施的悲田。最下貧窮,是舉人中最卑 劣者。這些人所以得此卑劣之身,而處貧窮困苦之境,就是前世不肯施捨與人,或阻止人家布施所感的果報。是以處豪富之境,固宜植德業,處卑劣之境,尤宜廣種 福田。冀盡苦於今世,報福於來生也。故科註引大愛道經云:「有財不施,世世愛貧。以前世或許施貧者,令他歡喜,後悔不與,故招最下貧窮之報。」癃殘瘖啞 等,都是病狀。年老腰肢彎曲,背舂凸起,叫做癃病。或者膀胱不利,小便不通,叫做癃悶。五官四肢不完整,或有而不能舉動運用,叫做殘疾。口不能說話,叫做 瘖啞。耳朵聽不見音聲,叫做耳聾。或者愚眛無知,叫做聾虫。愚蠢毫無思想頭腦,叫做癡呆。或癲狂而無理性,叫做癡狂生。而舉止遲鈍,昏瞶呆笨,毫無意識的 人,叫做白癡。眼晴失明,不能見物,叫做無目。下劣根殘以及其他缺憾者,種類繁多,不勝枚舉,故說如是種種不完具者。這些可憐人,雖則是由於往昔與施相 違,得此果報,但能施之人,見此悲田,亦應等心而施,方得勝益。科註云:「此由前乞者來,面目顰蹙,惡口罵詈,或時鞭撲。法苑珠林云:『或許施貧者,令他 歡喜,後悔不與,招苦轉多。或自無施,見他行施,不能隨喜,反生毀咨,令他不施。或家中財物,妻子共感,多少有分,非獨感得,於中獨吝,遍用有過,不肯惠 施。障人修福,惡深罪重。』,故感此報也。」

是大國王等,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親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軟言慰喻。是國王等,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這是明能施之主,慈悲惠施獲益殊勝也。是 國王等,是指能施之主。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故行施時,能具大慈悲之心,尤為殊勝也。故長者施報經云:「不如有人,於十方世界,遍一切處行大慈悲,饒益眾 生,離諸分別,心無相故,所得果報,勝前果報。」大丈夫論云:『若菩薩但有悲愍心,便為具足,況與少物。菩薩悲心,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 苦墮淚。設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歎息,無可為喻。」優婆塞戒經云:「是故智 者,自觀餘一摶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增一阿含亦云:「是故智者,聞此因緣,若有財物,應當布施,勿生慳吝。施時至心,自手奉 與。施已歡喜,莫生悔心。能如是施,得大果報,無量無邊。」科註云:「此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為,皆成大善。若視相修福,內麤外細,唯成雜業矣。下心 等,顯慈悲實處。下心,則降尊貴而就卑劣。含笑,則示喜捨,而無吝情。地持云:『若施下流,不起輕想,』是也。親手等。忘己富貴,愍人貧賤,而等施之。如 佛告須達:應至心施,信心施,隨時施,自手施,如法施。」布施貧窮,卑下眾生,應當心無得色,口出溫和之語而告之曰:汝今莫怖,莫再憂愁,應生歡喜心。須 知汝今貧窮,是暫時性,將來時來運至,亦會富貴。如毘沙門天王,種種財寶,用之不盡。對受施者,說種種安慰動聽的言辭,就叫做軟言慰諭。行布施時,具大慈 悲,等心而施,不見高下,無分別意,故所獲福利,如布施百恆河沙佛功德之利。菩薩處胎經云:「行施作福業,不選擇高下,此福聖所譬,最尊為第一。」維摩詰 亦云:「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何以故?緣是國王等,於是最貧賤輩,及不完具者,發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報。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

這是轉釋得勝報的所以然。初從何以故下, 明所施如法。何以故,是徵詢的辭句,即是說為什麼緣故,施是等最下賤之人,即得如布施百恆河沙諸佛功德之利?緣是下,就是答出所以然。緣因這些國王等,對 於那些最貧賤等,及諸根不完具輩,發大慈心,與一切眾生樂,無高下想,平等普施。行布施時,雖則無高下想,平等普惠,但於貧乏之人,比較亟須救濟,故應盡 量滿足貧困之輩,則功德尤為殊勝,所謂濟人須濟急時無。所以菩薩地持經云:「菩薩不以惡智而行布施,常以善智而修施業。智慧施者,菩薩自量財物多少,隨其 所宜,而行惠施。見來求者,作是念言:彼來求者有二種人,一者富樂,非是貧下,亦非孤獨無有依怙。二者,貧苦孤煢下賤無所依怙。作是念言:若我財多,當令 具足。若財少者,先當周給與彼貧苦下賤無依怙者。」次從是故下,顯得報殊勝。由於大慈心故,偏緣苦惱眾生,乃是濟人須濟急的至意,所以得福德多。既是百千 生中,尊貴的七寶,尚且具足,何況尋常衣食受用呢。法苑珠林云:「能施之人,有智愚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 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故像法決疑經云:『有諸眾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布施。及見貧窮孤獨,呵罵驅出,不 濟一毫。如此眾生,名為顛倒作善,癡狂禍福,名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於一時告諸大眾:若人於阿僧祇身供養十方 諸佛,並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乃至施於餓狗蟻子等,悲田最勝。』」今既憐愍之心。生於悲田,自然報施之 福,獲乎後世矣。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辟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這是明布施供養聖像,所得福報。國王等, 是能布施之人,佛塔寺等,是所布施之福田。塔者,又作塔婆,偷婆等,梵音正云崒堵波(Stupa)高積土石,以藏遺骨者,譯為聚,高顯、墳、靈廟等。別有 所謂支提(Caitya),謂不藏身骨者。故僧祇律謂有舍利名塔婆,無舍利曰支提。寺者,梵語毘訶羅(Vihara)即僧伽藍(Samgharama)之 別稱。寺中奉佛安僧,為眾生良福田,故躬自營辦種種供具,供養布施,獲殊妙之勝報。毘婆沙論云:「若人起大塔,如來生處轉法輪處。若人取小石為塔,其福等 前。大塔所為尊故。若為如來起大塔,或起小塔,以所為同,故其福無量。」無上依經云:「佛告阿難:如滿四天下,四果聖人,及辟支佛,如甘蔗林竹,荻麻田 等。若有一人盡壽供養,四事具足,及入涅槃後,悉起大塔,供養燃燈燒香衣服幢幡等。阿難!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多否?阿難言:甚多!世尊。阿難且置!又如帝 釋天宮住處,有大飛閣,名常勝殿,種種寶裝,各八萬四千。若有清信男子女人,造作如是,常勝寶殿,百千拘胝,施與四方眾僧。若復有人,如來般涅槃後,取舍 利如芥子大,造塔如摩訶羅子大,戴剎如針大,露盤如棗葉大,造佛形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阿僧祇數分,所不能及。何以故? 如來無量功德故。縱碎娑婆世界,末為微塵,以此次第,悉是四沙門果,及辟支佛。若有清信男女,盡形供養,及以滅後,起塔供養,亦不如取舍利如芥子大,乃至 造像如麥子大,此功德勝前所說百分千萬億分,不及一分,乃至算教譬喻所不能及。」故僧祇律偈云:「真金百千擔,持用行布施,不如一泥團,敬心治佛塔。人等 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禮佛塔。百千車真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香華供養塔。」譬喻經亦云:「昔有母子三人,常作三事:一作大船,置 於河中,以渡百姓。二於都市,造立好井,以供萬民。三於四門,各作圊廁,給人便利。緣是功德,命終之後,皆生天上,受福自然。下生人中,富貴長壽。所生之 處,不經三途。設此微福,尚獲果報,巍巍無量,何況有人,廣修功德,造立塔寺,分檀布施,作諸福業,百千萬倍,復勝於此,不可計量。」是國王等下,顯所施 之福,報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帝釋梵名釋迦、提桓、因陀羅(Sakya-Devanam-Indra),略稱釋提桓因,譯為能天帝,今梵漢混合,反 轉而稱帝釋,為忉利天之主,居須彌山頂喜見城,統領其他四方八面之三十二天。由修五戒十善,供養父母師僧,布施貧苦大眾,得生忉利天為帝釋天主。如中阿含 經云;「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緣名釋提桓因?佛告比丘:釋提桓因,本為人時,行於布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 苦,施以飲食錢財燈明等,以堪能做,名釋提桓因。復何因緣,名富蘭陀羅?告曰:彼本為人時,數數行施,衣被飲食,乃至燈明,故名富蘭陀羅。復何因緣故,名 娑婆婆?告曰:本為人時,以婆詵私衣,布施供養,故名娑婆婆。」三劫為帝釋身,是指三小劫而言。起世經云:「三十三天,常以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於 其宮內,一切彩女,入此園中,令與三十三天眾,合雜嬈戲,不生障隔,恣其歡娛。受天五欲,具足功德,遊行受樂。」正法念處經云:「三十三天,受五欲樂,喻 如金輪王,所受之樂,比於天樂,十六分中,不及一分。」故說受勝妙樂。

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這是敘說倘能將所施之福迴向法界,則感得 十劫為大梵王。凡修菩薩道者,必須迴向。所言迴向,迥者迴轉,向者趣向,迴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期施自己所修之功德,而利於一切眾 生,謂之眾生迴向。以已所修之功德,而期於自他皆成佛道,謂菩提迴向。以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求無為涅槃,謂之實際迴向。如一摶飯,己食求己飽,可免於 死,二人食雖則不飽,亦可免於死,故自不食,而施於他,則功德大。又如穀種一升,存之在倉,雖經時久,仍是一升,播之在田,既經時久,展轉相播,則收獲無 量。迴向如播穀在田,故利益大。止觀云:「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迴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梵說達磨馱都 (Dharmadhatu),釋為法界。今云以此布施福利,迴向法界者,有事理之別。就事,即是迴施十法界一切眾生。約理,即是迴向實際理地。是大國王 等,是能施之人。由於布施善不善,貪著不貪著,迴向不迴向的差別,故施事雖同,而獲報各異。十劫為大梵王,是由布施迴向所得的果報。這裡所說的劫,是指中 劫。如立世阿毘曇云:「云何二十小劫亦名一劫?如梵眾天二十小劫是其壽量。云何四十小劫亦名一劫?如梵輔天壽量四十小劫。云何六十小劫亦名一劫?如大梵天 壽量六十劫。」又云:「色界壽命者,即用劫為量。初梵眾天壽命半劫,梵福樓天(梵輔天)壽一劫,大梵天壽一劫半。」法苑珠林云:「今言初禪第一梵眾天壽命 半劫者,當知據彼一別劫中半劫二十中劫而言。第二梵輔天壽命一劫者,所謂據彼一別劫四十中劫為語。第三大梵天壽命一劫半者,常知據彼一別劫半六十中劫而 說。」緣是布施迴向功德於十中劫中,展轉於大梵天,享梵福樂。中阿含經明四梵福云:「若有信人,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福。若有補治故寺者,是第二梵福。 若有能和合聖眾者,是第三梵福。若佛初轉法輪,諸天世人勸請者,是第四梵福。比丘白言: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佛言:閻浮里地眾生所有功德,如是展轉行,從 四天下至他化自在天之福,不如一梵天之福。」以布施福利,迴向法界,於十中劫中,常為大梵天王,故知較前三劫為帝釋身,則又勝倍倍矣。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有諸國王,至婆羅門等,遇先佛塔廟,或至經像,毀壞破落,乃能發心修補。

此是自己發心補修經像。修補塔廟經像,簡 非新造。先佛,是過去諸佛,或諸菩薩等,若果遇到過去佛菩薩塔寺,聖像經卷,有損壞破落的,而發心修補,所獲福利,無量無邊。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識 於福田,見有佛塔,風雨所壞,若僧房舍。以福德心,塗飾治補,復教他人,令治故塔,命終生白身天。其身鮮白,入珊瑚林,與諸天女,五欲自娛,業盡還退。若 生人中,其身鮮白。」故付法藏經云:「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起七寶塔。時彼塔中,有佛形像,面上金色,少處缺壞。有一貧女,遊行乞 忺,得一金珠,見像面壞,欲補像面。迦葉爾時,作鍛金師,女即持往,倩令修造。金師聞福,歡喜為治,用補像面。因共立願:願我二人,常為夫婦,身真金色, 常受勝樂。從是以來,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人天中,快樂無極。最後託生,第七梵天。」百緣經云:「佛在世時,迦毘羅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其婦生一 兒,端正殊妙,見者敬仰。漸大見佛,得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毘婆尸佛,入涅槃後,有王名槃頭末帝,收取舍利造四寶塔,而供 養之。其後小毀,有童子入塔,見此破處,和顏悅色,集喚眾人,共塗治塔,發願而去。緣是功德,九十一劫,不墮地獄、畜生、餓鬼、天上人中,受樂無極。常為 天人,所見敬仰,乃至今值於我,為諸人所見敬仰,出家得道。」華手經亦云:「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泥若塊,乃至一磚,終不退轉無上菩提。」

是國王等;或自營辦,或勸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結緣。是國王等,百千生中,常為轉輪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為小國王身。

這是敘說若自營為,或勸他人布施,若自若 他,均於百千生中感得為王。自營辦是自為,勸他人是教他,所謂善業上行,德風下偃,君民同心,共修眾善,故得自他於千生中,感報為王。國王創化,故百千生 中常為轉輪王身。臣民下效,所以亦百千生中常為輪王領下一邦國之主的粟散王。菩薩本行經云:「昔佛在世時,告五百阿羅漢:汝等各說前世宿行,所作功德,今 得值我,得道因緣。時有阿羅漢,名婆竭多梨,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央數劫,有佛出世,號曰定光,入涅槃後,分布舍利,起塔供養。法欲末時, 有一貧人,無方自濟,賣薪為業。向澤採薪,遙見澤中有一塔寺,甚為巍巍。即到塔邊,瞻睹形像,歡喜作禮。唯見狐狼飛鳥走獸,止宿之處。草木荊棘不淨滿中, 迥絕無人復無行跡,無供養者。貧人睹見,心中愴然!而不曉知,如來神德,但以歡喜,誅伐草木,掃除不淨。掃訖歡喜,繞之八匝,作禮而去。緣此功德,命終之 後,生光音天,眾寶宮殿,光明晃煜。於諸天中,巍巍最勝,不可計量。盡其天壽,而後復百返作轉輪王,七寶自然,王四天下。後復壽盡,常生國王,大姓長者 家,財富無量,顏容端正,殊妙無雙。人見歡喜,無不愛敬。欲行之時,道路自淨,虛空之中,雨散眾華。婆竭多言:昔貧人者,今我身是。由昔掃塔,生處自然。 一阿僧祇九十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富貴尊榮。封受自然,快樂無極。今最後身,值釋迦佛,捨家出家,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若有人能於佛法僧, 所作微善,如毛髮許,所生之處,受報宏大,無有窮盡。」雜寶藏經云:「昔舍衛國中,有一長者,造立塔寺,後時命終,生忉利天。其婦晝夜,追憶夫故,愁憂苦 惱。以憶夫故,常掃治夫所進塔寺。夫下觀見,即來婦所,問訊安慰,而語之言:汝憶我大憂愁耶?婦即語言:汝為是誰語?夫尋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塔寺功德因 緣,得生天上。見汝憶我修治塔寺,故來汝所。婦言:近我。夫則答言:人身臭穢,不可復近。汝復欲得為我妻者,勤供佛僧,修掃塔寺,願生我天。若得生天,我 必當還以汝為妻。婦用夫語,作諸功德,發願生天。其後命終,得生天上,還為夫婦。夫婦相將,來至佛所。佛為說法,夫婦並得須陀洹果。既得果已,還歸天 上。」譬偷經亦云:「佛涅槃後,阿育王國,有一迦羅越,福德自然,世間希有。意有所須,應念即至。舍宅樓閣,七寶所成。家中婦女,端正少雙。晝夜娛樂,快 樂無極。其人信心,每常供養二萬餘僧。阿育王聞見已,即詣寺問上座阿羅漢言:此迦羅越,宿植何福?所須自然,應念即至?上座答王: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毗婆 尸佛入涅槃後,此迦羅越,爾時與其餘四人,其造佛塔,用心遍殷。造塔成已,復以七寶,及取鮮花,上塔頂上,四面散下,而以供養。發誓願言:使我世世,食福 自然,常不斷絕。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食福自然,快樂無極。」

更能於塔廟前,發迴向心。如是國王,乃及諸人,盡成佛道。以此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敘說倘將施福迴向,則盡成佛道。捐資 修建佛塔寺,皆屬事施,只可報感人天,故須迴向實際理地,方可完成佛道。如傳燈錄達摩章云:「師航海直達廣州,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奏聞武帝。帝覽 奏,遣使齎詔迎請。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師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師曰:『此 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布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此下是施老病產婦福,國王等是能施人,老 病等是所施者,若一念下,是修布施之因。無常經云:「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樂,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念。何者為三?謂老病死。若 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佛說五王經云:「何謂老苦?父母養育,至 年長大,自用強健,擔輕負重,不自裁量……。漸至年老,頭白齒落,目視昏盲,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疼痛,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 神轉滅,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涕。坐起須人,此是苦否?答曰大苦。何謂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 作。地大不調,舉身沈重,水不大調,舉身脹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掘強。百節苦痛,猶被杖楚。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 口燥唇焦,筋斷鼻拆,目不見色,耳不聞音,不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六親在側,晝夜看視,初不休息。餚饒美食,入口皆苦。此是苦否?答 言:實是大苦。」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云:「善男子,譬如婦人,身懷重孕,乃至十月,時此婦人加諸病苦,支節痠疼,猶如刀解,不能飲食,欲產之時,受大劇 苦。」是以老病以及產婦,亟須援助,故布施福利,最為宏大。況且老態龍鍾,亦病狀之一,產婦臨產,支節痛楚,猶如刀解,受大劇苦,亦是病狀之一。尤其在貧 病交逼的人,尤須救濟,故佛說八福田中,看病為第一福田。大丈夫論云:「菩薩悲心,極以深大,遍一切眾生,無有見者。以財施法施無畏施,悉得知見,一切眾 生身者,無不是病,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為三?飲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事得顯。何者為三?即是財、法、無畏也。菩薩與 一切眾生來作樂,為滅一切眾生苦故捨身救之。菩薩不求果報,視如芻草。菩薩大悲,作種種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於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 血,施諸夜叉鬼,踴躍歡喜,無可為喻。」科註云:「老病產婦,最是悲田植福處。老則根熟氣喘,飲食須人,老而無子,目為獨夫,西天邠坻首給,東土文王先 哀,以其無歸也。病則百骸酸痛,一命絲懸,若無奉事,待斃奚辭。故我佛誨敕,看病為第一福田。在世之時,自亦巡僧寮看病,以其可憐也。產婦初行分娩,惡露 盈身,若不時施飲食,母子相與俱亡,以其極苦也。故此三類,尤仁人所應動心而周給者也。」又云:「於此具大慈心者,約與樂邊論,以樂是一切眾生所愛重故。 然既遇悲田,應生大悲,何言大慈?如大論云:『若說慈,則說悲喜捨。』又慈是真無量,慈為如王,餘如人民。所以者何?先以慈心,欲令眾生得樂。見有不得樂 者,故生悲心。以慈能具悲,故言大。既言一念,即同體慈也。醫藥等,民生四事,日用急須。病者非藥餌莫療。身命,非飲食不立。臥具,衾襆綩綖之類,尤是老 病產婦之要物。衣服,該臥具中。如是布施,方便身安心樂。故大論云:「若人饑渴,給足飲食,感恩則深。佛說施遠行人,遠來人,病人,看病人,風寒眾難時 施,是為時施。病者施藥,餓渴與飲食,起少病業因緣。故得兩腋下滿相,最上味相,好衣服臥具。金銀珍寶施,故得金色身相,薄皮相。』故知如來相業,咸從施 得也。」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這是布施獲果。淨居天,即色界第四禪以外 的五淨居天,為證不還果的聖者所居住的地方。這些聖者雖然都是證得不還果,但由於所修的功行有深淺不同,故所居住的地方亦有差別,而壽的修短亦各異。第一 無煩天,壽一千大劫,無一切煩雜故。第二無熱天,壽二千大劫,無一切熱惱故。第三善見天,壽四千大劫,能見一切勝法故。第四善現天,壽八千大劫,能現一切 勝法故。第五色究竟天,壽壹萬六千大劫,能得最勝色故。這裡所說的文義,淨居天與六欲天似是倒置,應該說: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 主,畢竟成佛,才合次序。淨居天既是三果聖人所居之處,當然不會證了果又再降生六欲天享受五欲樂的,況為淨居天主,即是色究竟天,只有尋求超出三界之方, 絕對無倒退下生六欲天者。色究竟天壽既是一萬六千大劫,這裡所說「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或者是說「一百返中」,或者是「一百萬劫中」,才比較說得過 去。六欲天是欲界的六重天:1、四王天,有持國、廣目、增長、多聞四王,故名四王天。2、忉利天,譯為三十三天。帝釋天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從天數而 名卅三天。3、夜摩天,譯為時分。彼天中時時唱快哉,故名。4、兜率天,譯為喜足,於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故名。5、樂變化天,於五欲之境自樂變化,故 名。6、他化自在天,於五欲之境,使他自在變化,故名。此中四王在須彌山腰,忉利天,在須彌山頂,謂之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均住在空中,故謂之空居 天。現在所說二百劫中常為六欲天主,是指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壽一萬六千歲,人間一千六百年為其一日一夜,彼天之壽,等於人間九百二十一億六百萬年。這 裡所說的「二百劫」是以小劫計。正法念處經云:「若見病困,餘命未盡,施其漿飲或施其財,以續彼命。命終生深水天,如帝釋快樂。從天命終,不墮三途,得受 人身。從生至生,不遭病苦,無有惱亂。」行布施時,若一念間具大慈心,便是成佛正因,故先生欲色二天,以報世樂。施福終極,畢究成佛,成就最不思議事。科 註云:「問:同一慈心行施,何乃感報迥別耶?答:行施之時,慈有勝不勝,心有淨不淨,故感欲色二界不同,壽命長短有異。如大論云:『未離欲布施,生人中富 貴,及六欲天中。若離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廣果。若離色心布施,生無色天中。離三界布施,為涅槃故,得聲聞道。布施時,厭惡憒鬧,好樂閑靜,得辟支 佛,布施時,起大悲心,欲度一切,第一甚深畢竟清淨智慧,得成佛道。諸佛法不可思議,隨眾生應度者,作如是說。』然千山勢止嶽邊,萬派聲消海上,正意在畢 竟成佛耳。而於行施未成佛間,永不墮三惡道,常在人天受福。於百千歲中,耳尚不聞苦聲,況乎身歷惡道。」「畢竟成佛」四字,似應殿在最後,永不墮惡道等 句,似應排在前頭。因此具大慈心布施福利,最不思議,布施之後,或未為六欲天主,或天福享盡之後,即為淨居天主,在未成佛之前,不但永遠不墮惡道,即使百 千生中,耳亦不聞苦痛之聲,最終目的,畢竟成彿。故彌勒所問本願經云:「佛語阿難:我本求道時,勤苦無數,乃得成佛,其事非一。佛言:阿難!乃往過世,時 有太子,號曰所現,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得病困篤。見已,有哀傷之心。問於病人:以何等藥,得療卿病?病者答曰:唯王身血,得療我病。爾時太 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爾時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我身施血,不可稱限。又往過世,有王太子,號曰蓮華 王,端正姝好。從園觀出,道見一人,身體病癩。見已哀念,問於病者:以得何藥,療於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塗我身,其病乃愈。是時太子,即破身骨, 以得其髓,持與病者。歡喜惠施,心無悔恨。爾時太子者,即我身是。四大海水,尚可斗量,身體布施,不可稱計。又往去世有王,號曰月明,端正姝好。從宮而 出,道見盲者,貧窮饑餓,隨道乞食。往趣王所,爾時月明王,見此盲人,哀之淚出,謂於盲者:有何等藥,能療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病,眼乃得 視。是時月明王,自取兩眼,以施盲者。其心清然,無一悔意。爾時月明王者,即我是身。須彌之山,尚可稱知斤兩,我眼布施不可稱計。」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布施,獲福無量。更能迴向,不問多少,畢竟成佛。何況釋梵轉輪之報。

此下二段是結示施福迴向畢竟成佛,這是迴 施獲報。在這段文中復分為二節:初敘布施獲福。次從更能迴向下,結前所敘迴向的勝益。能作如是布施等的「能作」二字,猶言布施之業,不可不作,作則獲福無 量,不作則依然故我。故賢愚經云:「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自捉繩一頭,時舍利弗自捉一頭,共經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 笑?答言:汝始於此經地,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即借道眼,須達悉見六欲天中,嚴淨宮殿。問舍利弗:是六欲天,何處最樂?舍利弗言:下三天中,色欲深厚,上二 天中,憍逸自恣,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恆有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訓不絕。須達言曰:我正當生第四天上。出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復 更從繩。時舍利弗,慘然憂色。即問:尊者!何故憂色?答言:汝今見此地中蟻子否耶?對曰:已見。時舍利弗,語須達言:汝於過去毗婆尸佛,亦於此地,為彼世 尊,起立精舍,而此蟻子,在此中生。如是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乃至迦葉佛,汝亦為佛於此地中起立精舍,而此蟻子,亦在中生。乃至今 日九十一劫,受一種身,不得解脫。生死長遠,唯福為要,不可不種。」布施若不迴向,只為有漏之因,報感人天小果,猶在生死之中流轉,不得解脫。布施之後, 倘能將布施福利,迴向法界眾生,則不問所施多少,畢竟終成佛道。最高無上的佛果,尚且可以成就,何況帝釋梵王,以及轉輪聖王的人天小果,更加不難成就。故 罪福報應經云:「賢者好布施,天人自持將,施一得萬倍,安樂壽命長。今日施善人,其福不可量。皆當得佛道,度脫於十方。」

是故地藏!普勸眾生,當如是學。

這是結示施福迴向畢竟成佛的第二段文普勸 眾學也。佛說堅意經云:「佛告阿難:汝當廣為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白衣人民說之。並當廣為說:布施種生死糧,其有齋日,施設飯食,請召四 輩,高經賢者,沙門道人,施設高座,論講佛經。燒香燃燈,光明達天,諸天喜笑,皆下虛空,側耳來聽,莫不欣然。其有破慳,布施為福,善神即下營救門戶,攘 禍滅怪,出與利會,利則而吉,終無怨惡。譬如種穀,隨種而生。種善得福,種惡獲殃。未有不種而獲果實。當正爾心,福自歸身。」是故佛敕地藏普勸眾生,應當 廣學布施之行。上明王臣施福校量竟。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此下是敘善男女施福,此是初標佛法中的福 利。科註云:「何故於佛法中種少福多?大論云:『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無量佛法具足,是故獨說植於佛田。佛田能獲無量果報,餘者雖言無量,而有 差降。』長阿含佛告究羅檀頭婆羅門:『天及世間人,唯佛為最上,欲求大福者,當供養三佛。』」僧伽吒經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若 有人布施如是輪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須陀洹所得功德,不如施一斯陀含。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若施三千大千世界 諸阿那含,不如施一阿羅漢。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阿羅漢,不如施一辟支佛。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辟支佛,不如施一菩薩。若施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不如施一如來 所起清淨心。……爾時大眾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恆河河沙等眾生,悉作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德,不如一佛福之 力。」智論云:「佛田清淨,拔愛等諸煩惱穢草。淨戒為平地……能出生三乘涅槃果報。植種於此無上無比田者,其福無盡。」菩薩本行經云:「何謂施少而獲大福 者?如施雖少,歡喜恭敬,與不望報。施佛及辟支四沙門等,所施雖少,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涅槃經亦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 至獻一華,生不動佛國。」是故於佛法中,種少善根,如毛髮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形像,菩薩形像,辟支佛形像,轉輪王形像,布施供養。得無量福,常在人天,受勝妙樂。

此下是校量佛法中福利,這是敘說布施供養 聖像之福利。未來世下,是標能施之人。遇佛形像下,是所施之福田。布施供養,是修殊勝之因。得無量福下,是由布施勝因而獲的微妙果報。科註云:「以佛菩薩 等,教人出苦,是眾生敬田。輪王雖生死未了,以其十善化世,兼有水土,乃黎民恩田。故布施供養,均得無量之福。大論云:『財為惡心因緣,常應自捨,何況施 得大福,而不布施。慳為凶衰相,為之生憂畏,洗之以施水,則為生福利。』故得福無量也。常在人天等,正得福處。何故經文前後,必說人天受樂?準大論:以人 中結使薄,天中智慧利,故二處易得道,餘道不爾。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攝一切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前後舉人天也。一 往則在人中天中受樂,究竟指菩提涅槃覺法寂滅之樂。故光明疏:以人表三十賢位,天表十地聖位,受第一義天之樂。大論云:『人修布施者,名聞滿十方,智者所 愛敬,入眾無所畏,命終生天上,久必得涅槃。」』智論云:「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為作業生活,則得生四天王處。若人布施加以供養父母伯叔兄弟,姊妹等無瞋 無恨,不好諍訟,又不喜諍訟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迦葉經云:「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曰光明。入涅槃後,有一國王子,名大精 進,年始十六,婆羅門種,端正無比。有一比丘,於白氈上,畫佛形像,持與精進。精進見像,心大歡喜,作如是言:如來形像妙好乃爾,況復佛身。願我未來,亦 得成就如是妙身。言已思念:我若在家,此身叵得。即啟父母,求哀出家。父母答言:我今年老,唯汝一子,汝若出家,我等當死。子白父母:若不聽我者,我從今 日,不飲不食,不昇床坐,亦不言說。作是誓已,一日不食,乃至六日。父母知識,八萬四千諸婇女等,同時悲泣,禮大精進,尋聽出家。既得出家,持像入山,取 草為座,在畫像前,結跏趺坐,一心諦觀此畫像不異如來。……經於日夜,成就五通,具足無量,得無礙辯。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淨天眼,見於東方阿僧祇 佛,以淨天耳聞佛所說,悉能聽受。滿足七月,以智為食。一切諸天,散華供養。從山而出,來至村落,為人說法,二萬眾生發菩提心。無量阿僧祇人住於聲聞緣覺 功德。父母親眷皆住不退無上菩提。佛告迦葉:昔大精進,今我身是。」

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這是敘說將布施供養聖像功德,迴向法界眾 生,所得福利,更加不可為喻。所謂布施供養,是屬於財施,迴向法界,屬於法施,所以功效較大。故智論云:「佛說施中,法施第一。何以故?財施有量,法施無 量。財施欲界報,法施出三界報。財施不能斷漏,法施消昇彼岸。財施但感人天報,法施通感三乘果。財施愚智俱閑,法施唯局智人。財施唯能施者得福,法施通益 能所。財施愚畜能受,法施唯局聰人。財施但益色身,法施能利心神。財施能增貪病,法施能除三毒。」科註云:「若不求名聞財利力勢,但為學佛道,弘大慈悲 心,度眾生老病死苦,是名清淨法施。若不爾者,為巿易法。復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故福利不可為喻也。」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發殷重心,讚歎恭敬,布施供養。是人獲大果報,無量無邊。

這是供養大乘法寶,獲福無量。科註云: 「遇者,遘也,慶幸之語。以佛法難聞難遇,今此一旦遇之,如餓者之遇王膳,鼓腹而歌;旱苗之遇甘雨,勃然而興,其樂為何如哉!」梵語摩訶衍那 (Mahayana),譯為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起信論云:「一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二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 故。三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法華譬喻品云:「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 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摩訶薩。」十二門論云: 「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興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觀世音、得大 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 為大。」大寶積經亦云:「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兼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果,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 所謂大乘經典,係佛為對大機眾生而說六度萬行之教法,如華嚴般若等,方等諸經,為大乘經典。遇大乘經典,或聽聞一偈一句等,是說聞於最少者,只要發殷重 心,恭敬讚歎,布施供養,自然獲得無量無邊廣大福利,則知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也。涅槃經云:「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一親近 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善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世有三人,一者無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聲聞 人),三者二目(譬諸菩薩)。言無目者,常不聞法。一目之人,雖暫聞法,其心不住。二目之人,專心聽受,如聞而行。以聽法故,得知世間如是三人。」迦葉經 云:「三千大千界,珍寶滿其中,以此用布施,所得功德少。若說一偈法,功德為甚多。三界諸樂具,盡持施一人,不如一偈施,功德為最勝。此功德勝彼,能離諸 苦惱。若恆河沙界,珍寶滿其中,以施諸如來,不如一法施。施寶雖福多,不及一法施。一偈福尚勝,況多難思議。」菩薩本行經云:「正使化無數億計人成辟支 佛,有人百歲四事供養,功德甚多;不如有人,以歡喜心,一四句偈,讚歎如來,功德無量。」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 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生死之罪。」善恭敬經亦云:「佛告阿難:若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抄、或寫、書於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劫,取彼 和尚阿闍黎等,荷擔肩上,或時背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若當來世,於師和尚起不敬心,常說於 過。我說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當得如是勝上之法。所謂愛重三寶甚深之法。」

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

倘能將幸遇大乘經典,或聞一偈一句,而發 殷重恭敬讚歎之心,布施供養所得的福利,盡量迴向法界一切有情,那末所獲果報,更加不可限量,故說其福不可為喻。付法藏因緣傳云:「是故智者宜當觀察,無 上勝法有大功德,微妙淵遠不可思議。譬如估客,欲過大海,必乘船舫然後得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 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為大利益,濟諸苦惱。何以故?一切眾生,性無定相,隨所染習,起善惡業。若有習近外道邪見,受其教誡,永即流 轉無有邊際,是則不名善知識也。若有人能起信敬心,親近賢聖聽受妙法。由聽斯法功德因緣,出欲淤泥,受最勝樂。是故此人名善知識,宜應勤心,習近供養,必 能令人離三惡苦。……昔有婆羅門,持人髑髏,其數甚多,詣華氏城遍行衒賣,經歷多時,都無買者。便極瞋恚,高聲唱言:此城中人,若不就我買髑髏者,吾當相 為作惡名聞,言汝諸人,愚癡闇鈍。爾時城中諸優婆塞,聞是語已,畏其毀謗,便持錢物,至彼買之。即以銅筋貫穿其耳。若徹之者,便與多價,其半徹者,與價漸 少。都不通者,全不與直。時婆羅門,問優婆塞:我此髑髏皆悉無異,何故價直而有差別?優婆塞言:如前髑髏有通徹者,斯人生時聽受經法,智慧高勝,貴其若 此,相與多價。其半徹者,雖聽法,未善分別,以是因緣,與汝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都不聽法,吾以是故,不相與直。時優婆塞持此髑髏,往至城外,起塔供 養,命終皆得生於天中。以是因緣,當知妙法有大功德,能建立人。何以故?此優婆塞,以聽法人髑髏起塔,尚生天上,況能至心聽受斯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 之福報,甚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諸有欲得無上安隱快樂,為化眾生,作大饒益,皆應受持如斯勝法。」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遇佛塔寺、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瞻禮讚歎,恭敬合掌。若遇故者,或毀壞者,修補營理,或獨發心,或勸多人同共發心。

此下是施修經典之福,這是自他發心同共修 福。大乘經典,是利益眾生之無上法寶,故新者布施與人供養,令人瞻禮讚歎,恭敬合掌,依法修行,是名法布施。若遇損壞殘缺者,即當修補治理,使經典完整, 則眾生智慧眼目不滅。故或獨經營,或勸多人共同發心,俱得無量勝益。古人說:「或開閉箱篋,蟲蠹朽爛,或挽脫漏偽,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未免得 罪法寶,有違佛制。」竊以大乘法寶,為希世之珍,釋尊累劫為一偈故,捨頭目骨髓,猶尚不得。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 勝,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後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眾生,唯集多聞,能滅眾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念已,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有 天魔來語仙言:我今有佛所說一偈,汝今若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書寫此偈,當為汝說。最勝仙人,聞已念言:我於無量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為他割 截,受苦無量,都無利益。我今當捨不堅之身,易堅實法。歡喜踴躍,即以利刀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合掌向天,請說佛偈。時魔見已,愁憂憔悴,即便 隱去。仙人見已,作如是言:我今為法,不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為眾生故,至誠不虛,餘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前。作是語 時,東方去此三十二剎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其國有佛,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佛即廣為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最勝聞 法,得無礙辯。佛說法已,還沒不現。最勝仙人得辯才已,為諸眾生廣說妙法,令無量眾生住三乘道。」吾人生斯澆薄法末之世,幸遇上乘希世之寶,是以新者應當 布施供養,毀壞者,或出資修補,或自營理,或自發心,或勸多人,續佛慧命,福利眾生。

如是等輩,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檀越之人,常為輪王,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

這是自他獲報也。如是等輩,是指遇佛塔寺 大乘經典,新者布施供養,故者修補營理者。三十生中常為諸小國王,是修補供養布施大乘經典所感得之果報。四自侵經云:「能施與者,今世後世,長得安隱,為 生死糧。世世豪貴,得致車乘,象馬舍宅,金銀財寶,不可稱數,父母兄弟妻子知識皆蒙得安。有布施者,邊人助喜,得福無量。況其施主,手自斟酌,後世所生, 福隨身報,若影隨形,響之應聲。」檀越,正音應云陀那缽底(Danapati),譯為施主。或謂檀即檀那,是布施度,由布施之功德,能越貧窮苦海,故名檀 越。檀越之人。或者說即是發起布施之人,故感位較高而為輪王。輪王恆以十善法仙化導世人,故說還以善法教化諸小國王,蓋諸小國王為輪王所統屬故。五王經 云:「昔有五國王,國界比近,共作善友,更相往來。其最大者,名曰普安,習菩薩行。餘四小王,常習邪行。大王愍之,呼來上殿,共相娛樂,乃至七日。終日竟 夜,七日已滿,小王白大王言:國事甚多,請退還家。大王送之,出至道中,語諸小王:各說所樂。一王答曰:陽春三月,樹木榮華,遊戲原野。一王復答:願我常 作國王,鞍馬服飾,官屬人民,圍繞左右,晃晃昱昱,搥鐘鳴鼓,出入行來,路人傾目。一王又言:願我婦兒,端正無雙,其相娛樂,極情快意。一王復言:願我父 母常在,朋友兄弟妻子羅列,好衣美食,以恣身口,素琴青衣,共相娛樂。俱白大王:所樂何事?大王答言:我樂不生不死,不苦不惱,不饑不渴,不寒不暑,存亡 自在。四王俱言:如此之樂,當有明師。大王答言:吾師號佛,近在祇洹精舍。諸王歡喜,同詣世尊。大王白佛言:今得為人,闇鈍無智,但深著世樂,不知罪福, 願佛為弟子等,說其苦諦。佛言:卿等善聽,當為說之。人生在世,眾苦切身,略說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憂悲惱。……於是五王 及諸群臣會中數千萬人,聞說苦諦,心開意悟,即得須陀洹道。今觀宮殿,如視穢廁,無可樂者。即捨王位付弟,出家為道,修諸功德,日日不倦。」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或布施供養,或修補塔寺,或裝理經典,乃至一毛一塵、一沙一渧。

這是總結上文也,上文每言佛法僧中布施供 養,皆獲殊報者,因為奉侍餘道,不能超出生死,非得涅槃之正因故。如佛說諸德福田經云:「天帝白佛:夫人種德,欲求景福,豈有良田,果報無限?種絲髮之德 本,獲無量之福乎?唯願天尊,敷揚惠訓,令此愚矇,福報無量。……佛告天帝:眾僧之中,有五淨德,名曰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何謂為五?一者發心離 欲,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尊眾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為良為美,為無 旱喪,供之得福,難為喻矣。……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 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樑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生梵天福。……佛告天 帝:九十六種道,佛道最尊,九十六種法,佛法最真,九十六種僧,佛僧最正。所以者何?如來從阿僧祇劫,發願誠諦,殞命積德,誓為眾生。國城妻子,頭目骨 髓,以用布施,無戀愛之心。心若虛空,無所不覆。六度四等,眾善普備。德慧成滿,乃得為佛。身色紫金,相好無比。去來現在,無不照達。三界尊天,莫能及 者。言信德重,震動天地。其有眾生,發一敬心向如來者,勝獲大千世界之珍寶矣。說三十七道品,十二部經,言皆至誠。開三乘教,各得奉行。聞者歡喜,樂作沙 門,信佛行法,志尚清高。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者。捨世貪諍,導世開福,天人路通,眾僧之由矣。是為最尊無上之道,諸佛菩薩,緣覺應真,皆從中 出。教化一切,度脫群生。」若能布施供養聖像乃至修補塔寺,裝理經典等,俱為於佛法中所種善根。科註云:「準大論:有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一切諸善法, 皆從三善根生增長。今言善根因緣,供養之具。所謂華香燈明,及法供養,持戒誦經等,以善心供養,故名為善根。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善根名 為福,故不問毛塵沙諦,並取乎心。心大則大,心小則小。若心冥法界,即福虛空。」所謂一毛一塵,一沙一諦,是言於佛法中所種善根最微少者,只要信心純淨, 則所得果報,不可思議也。如雜譬喻經云:「昔舍衛城外有人婦,清信戒行純具。佛自至門乞食,婦以飯著佛缽中,卻行作禮。佛言:種一生十,種十生百,種百生 千,種千生萬,種萬生億,得見諦道。其夫不信,默於後聽佛祝願。夫曰:翟曇沙門,言何過甚?施一缽飯,乃得爾福,復見諦道。佛言:卿從何來?答曰:從城中 來。佛言:汝見尼拘陀樹高幾耶?答曰:高四五里。歲下數萬斛實。又問:其核大小?答曰:大如芥子。佛言:汝語過甚!何有種一芥子乃高四五里,歲下數十萬 子。答曰:世人共見,其實如是。佛言:地是無知,其報力尚爾,何況人是有情,歡喜持一缽飯上佛,其福甚大,不可稱量。夫婦二人,心開意解,應時即得須陀洹 道。」智度論亦云:「昔佛在世時,佛與阿難,從舍婆提城,向婆羅門城。時婆羅城王屬外道,聞佛欲來,即立制限:若與佛食,共佛語者,當罰金錢五百文。後佛 來到,入城乞食,人皆閉門。佛與阿難空缽而出。見一老婢,持破瓦器,盛臭潘淀出門棄之。見佛相好,空缽而來,心念欲施。佛知其意,申缽從乞所棄潘淀。婢即 淨心,持來施佛。佛受施已,語阿難言:此婢因施,十五劫中,天上人間,受福快樂,不墮惡道。後得男身,出家學道,成辟支佛。當時佛邊,有一婆羅門,聞佛此 語,即語佛言:汝是淨飯王之太子,何故為食而作妄語。是時佛即出舌覆面,上至髮際,而語之言:汝頗見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語否?婆羅門言:若舌覆鼻,尚不妄 語,何況覆面上至髮際。即生信心,而白佛言:我今不解,少施報多。佛即告言:汝頗曾見希有事否?婆羅門言:我曾行見尼拘陀樹,其蔭遍覆五百乘車。佛即問 言:樹種大小?彼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復語言:誰當信汝。婆羅言:實爾,世尊。我眼見之,非妄語也。佛即語言:我見此女淨心施佛,得大果報,亦如此 樹因少報多。時婆羅門,心開意解,向佛懺悔。佛為說法,得須陀洹。即時舉手大唱聲言:一切眾人,甘露門開,如何不出。諸人聞已,皆送五百金錢與王,請佛供 養,即破制限。王與群臣亦歸依佛,佛為說法,悉獲道果。以是因緣,如來所說無有虛妄。」

華手經云:「佛告舍利弗:菩薩有四法終不 退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一者若見塔廟毀壞,當加修治,若塊若泥,乃至一磚。二者若於四衢道中,多人觀處,起塔造像,為作念佛善福之緣。塔中畫作若轉法 輪,及出家相,乃至雙樹入涅槃相。三者若見有比丘僧,二部諍訟,勤求方便,令其和合。四者若見佛法欲壞,能讀誦說,乃至一偈令法不絕。為護法故,敬養法 師,專心護法不惜身命。菩薩若成是四法者,世世當作轉輪聖王,得大身力,如那羅延,捨四天下,而行出家,能得隨意修四梵行,命終生天作大梵王。乃至究竟成 無上道。是故智者,欲求佛道,當作是學。」

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

此下是敘述迴向,言迴向,有事理二種,這 是理迴向,故千生感報,受上妙樂。佛說雜藏經云:「目連見一天女,坐一蓮華上,縱廣百由旬。此華獨妙殊於餘者。所欲資生之具,宮殿飲食,隨念欲得,盡從華 出進止隨身。目連問言:作何善行,受報如此?天女答言:迦葉佛滅度後,遺全舍利,諸弟子輩,建七寶塔,高廣四十里。時我作女人,出見寶塔中,佛像相好,信 敬情發,念佛功德。脫頭上華奉獻於像。以是因緣,故受報獨妙如此。」科註云:「已此所修善事,雖有上中下之別。既迴向法界,亦何間於大小。是以百千生中, 修因不替,施福常存。資法身而五果皆常,益慧命而四德咸顯。上妙法樂,受用靡窮。」

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

這是迴向已,即是事迴向,所向既狹,故感 報亦微,故得三生受樂。科註云:「眷屬者,天性相愛,更相臣順也。纔言自家,便不能念及他人,胞與之義乖矣。自家眷屬者,五苦章句經云:『父子、夫婦、兄 弟、家室、知識奴婢,有五因緣:一怨家(父子互相殺害),二債主(父母財子散用),三償債(子財供給父母受用),四本願(先世發願善心喜歡),五真友(先 世以道共相承事)。今凡夫之人,罔識來源,不計無常,而反貪愛。言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親族。疾病忽至困劣著床。曉語親族分取吾痛,皆言不能。疾者乃 覺,五種親戚,謂當益己,當助汝等,勤勞治生,隨時給足。使身隨貪,自縛自侵。憂念九族,妨廢善行,壞亂善心。老病死來,善惡苦樂,獨自當之,無有代者。 未得道者,皆有此念,不能施與,守道為德。』嗚呼!今世人至死之際,猶復彌留而不察者,如來深為憐愍,故特點逗此言,令人迴施。故言若為眷屬自身,祇得三 生受人天福果,福盡還墮。故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若盡還墮地,招得來生不如意。』」所謂捨一得萬報者,即是種少而利益眾多也。 如雜藏經云:「舍利弗夏盛熱時,遊行至菴羅園中。有一客作人,汲井水溉灌於樹。此人於佛,無有大信。見舍利弗,發小信心,喚舍利弗言:大德來脫衣樹下坐, 我當以水澆之,不失溉灌,兼相利益。於是舍利弗,脫衣受洗,身得安樂,隨意遊行。此客作人,其夜命終,即生忉利天上,有大威力,次釋提桓因。便自念言:我 何因生此?自觀宿命:信心微薄,因客作灌溉引水,洗浴舍利弗,我若信心純厚,知必有報,故設浴具,以為供養。自惟為功雖少,以遇良田,獲報甚多。即詣舍利 弗所,舍利弗……,即為說法,得須陀洹。」又云:「目連復見一神,身體極大,有金色手,五指常流甘露。若有行人,所須飲食,資生之具,盡從指出,恣而與 之。目連問言:汝是何天?福報功德奇特乃爾。天王答言:我非忉利天王,乃至非第六天王,亦非梵天王。我是大鬼神,乃依其國大城住。為遊行觀看,故來至此。 目連問言:汝作何善行,得如此報?答言:彼國大城,名曰羅樓。我昔在中,作貧女人,又織毛縷囊,賣以自活。居計轉貧,屋舍壞盡,遂至陌頭,近一大富好施長 者家,織囊自活。日欲中時,若有沙門婆羅門持缽乞食,問我言:某長者家,為在何處?我心真實,無有虛妄,歡喜舉手,指示其家言:彼處去!彼處去!日時欲 過,勿復餘求。以是因緣故,得報如是。行女人以隨喜心,助行施者,得報如此,何況實行布施者也。」上正較量布施功德已竟。

是故地藏!布施因緣,其事如是。」

這是結示因果,總歎不盡,以完地藏請問校 量布施功德之語。如是因如是果,善因之報,如影隨形,若聲應響,絲毫莫爽,故說布施因緣其事如是。奈因時丁末紀,信施者獲福,固然甚渺,縱使深信,亦行不 盡力。所謂施者人所敬,乞者人所惡,春時不下種,秋來焉望收?故此眾生轉加窮困。如譬喻經云:「昔有二比丘俱得須陀洹果。一人常行教化乞丐,以用作福布施 飯僧。一人但直坐禪,不樂作福。時坐禪者語乞者言:何不坐禪,唐自勤苦。修福者言:佛常亦說比丘云:當修行布施。後俱命終,生長者家,乞作福者,為長者家 子,奴婢承給,衣食自然,念樂無極。其坐禪者,生為婢子,在地獨坐,饑渴啼哭。俱知宿命。時長者子語婢子言:我本語汝:汝當布施,不肯用語,是汝自過,何 為啼哭?其長者子長大騎乘,出行遊觀,一切奴客,及以婢子,皆侍從出。後時二人俱求出家,既出家已,得阿羅漢果。其長子者,常直端坐,人皆競送衣食來與。 其婢子者,在外乞求,人無與者,常受饑渴。以是因緣,行道之人,不過持戒禪誦而已,亦常布施,作諸福德。」大愛道經佛說偈云:「今世滅罪,後世得申。有財 不施,世世受貧。」所以科註云:「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譬之鳥備二翼,儵舉萬尋,車足兩輛,一馳千里。緣了之資成正因,事度之助開佛性, 不可不信也。」是以佛陀圓滿福慧,稱兩足尊。以上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竟。

【書籍目錄】
第1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第2頁:分身集會品第二
第3頁: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第4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第5頁:地獄名號品第五 第6頁:如來讚歎品第六
第7頁:利益存亡品第七 第8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第9頁:稱佛名號品第九 第10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第11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第12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第13頁: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