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門 聖嚴法師著

禪門 聖嚴法師著

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

[日期:2010-07-21]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今天跟諸位來討論到二十一世紀時,佛教將會怎麼樣?佛教徒將會怎麼樣?佛教徒又應該怎麼樣?
  
  首先,要聲明的是,這場演講並不是預言;不是說,我已經看到了二十一世紀,而是從今天的立足點往未來看,將會發生那些情況。我將它分成七個項目:
  
  (一)二十一世紀將是宗教盛行的世紀
  
  很多人在預言,也在討論,說我們這個時代,進入二十一世紀時,宗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物質文明,使自然環境的生態失去了平衡。近代的人,竭力想用科學的方法及人為的努力,改變自然。事實上,就是因了人為的破壞,使得自然生態失去平衡,我們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危險、更不安全。
  
  今天的人類,都在緊張不安的環境中生活。特別是工商業的社會,從家庭到工作的場所,從工作到休閒的空間及時間,甚至於連睡覺、起床都在緊張、忙碌中度過。但是,宗教能夠提供我們在生活裡的安定感,使我們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之中得到平安。
  
  很多人認為,「哲學」可以探討許多問題,解決許多問題。「科學」可以為社會、人類帶來很多的福利。事實上,哲學的思辨,陳義較高,不是一般大眾所能領會;今天的科學雖然昌明,可是,現代人並不比過去的人更幸福、更安定、更安全。
  
  從宗教的信仰和修行,特別是佛教的修行過程中,可以體驗到,外在的環境雖然險惡不安,但是,內心的世界,卻有無限廣大的智慧和慈悲可以開發。修行的方法和觀念能幫助我們,以無限的包容心,包容一切的人、事、物;這種包容心,使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安全及安定的歸宿感。
  
  在今天的社會裡,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生活,忙著享受物質,忙著自己的前途,因此對周圍有沒有關係的人都很冷漠。所以,要從宗教的、倫理的觀念來幫助我們重建人文道德。而佛教特別重視布施和持戒,這可以廣結善緣,最有助於改善冷漠的人際關係。
  
  (二)二十一世紀將是佛教徒走向世界各民族的時代
  
  從目前全世界宗教的狀況來看,信奉耶穌基督的人數最多,傳播地區最廣;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各派系在內,已囊括世界五分之二的人口,遍及五大洲。回教徒正滲透到全世界,信仰人數僅次於基督教;預料二十一世紀初,回教徒的人口數將超過基督教。印度教已被列為世界第三大宗教,印度的人口相當多,教徒本來只在印度本土,現在也漸漸地傳遍了世界各地。佛教徒則由於中國大陸推行唯物主義無神論,對宗教信仰是有限制的,因此,中國大陸的佛教徒人數難以統計,故居世界總人口比率的第四位。
  
  迄今多數的中國佛教徒,尚跟一般的民間信仰混雜不清,正信的三寶弟子則非常有限。但是,近二十年來,以臺灣為中心,正信的佛教已經在向全世界推廣之中,除了臺灣,還有日本、韓國、西藏等各系統的佛教徒,都非常努力地向全世界推動正知、正見、正信、正行的佛教。
  
  由於一神論的各大宗教,仍停留於神權至上的信仰基礎上。現在,世界人類的民主與人權思想抬頭,獨立自主的人格精神運動高漲,故對西方各派的一神論宗教,不論是天主教、回教、猶太教等,已經顯露出若干信心動搖的危機信號。
  
  二十年前,年紀大的人才會來學佛。許多中國的年輕人,原來是佛教背景的家庭出生,但是,後來多半都接受了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信仰。近十年來,情況漸漸轉變,學佛的年輕知識分子也越來越多。
  
  佛教在未來為什麼會有前途呢?因為佛教不否定各宗教所奉諸神的存在,也不否定各宗教的信仰價值。在宇宙起源論及人生禍福論這兩方面來講,佛教是採用眾生自主與共業共感的因果論及因緣論,不是唯神論,不是唯物的無神論,乃是緣起思想的無神論。
  
  眾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的人有福報,有的人有災難呢?佛經裡告訴我們,乃是因為過去造的因,現在結的果,這是「因果」的觀念;它與上帝創造並支配宇宙和人類的觀念是不相同的。諸位一定聽說過,佛教有護法神,也相信有鬼。然而,我們所說的神、鬼都是眾生。而其他宗教所說的唯一「神」,是創造宇宙的主宰;所說的眾神,是唯一神的仇敵魔鬼,或是唯一主神的扈從。在觀念上,是完全不相同的。從釋迦牟尼佛開始,佛教就不排斥其他任何的宗教信仰,也不會跟任何宗教對立。它包容一切也消融一切,可以跟任何宗教和學術思想做朋友。
  
  中國的道教如果沒有佛經翻譯,道藏可能無法成立;在道藏裡邊,許多經典都是佛教的翻版。過去,天主教、基督教到中國傳教,他們研究並且學習中國儒家的思想。在今天,他們也在研究著、學習著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希望從佛教之中取得一些東西,來幫助他們改變體質,提昇品質。
  
  目前,世界上有些宗教國家還相當保守。像原來的土耳其,如果不是回教徒,就不准進入國內。但是,他們也需要做生意賺錢,做生意的對象可能是佛教徒。現在當佛教徒到了土耳其,也有自由信仰自己的宗教,漸漸地,將會影響當地人的信仰。過去,只有天主教、基督教的傳教士們,到偏僻沒有開化的民族地區,幫這些落後地區的人建立唯一神的宗教信心、信仰。現在佛教徒也正在做這樣的工作;佛教專業的弘法人員,也可隨著佛教徒的踪跡而深入世界各地。
  
  諸位可能不知道,我的書也被翻成多種國家的文字。最不可思議的是天主教教廷所在地「羅馬」,有一家書店,主動把我的一本英文書《信心銘》(Faith In Mind)翻成了義大利文,在羅馬市發行,讓天主教徒們也能看到這本禪學的書。
  
  所以,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人類,都將會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及宗教互相容忍的共識。工商業的佛教徒們,走入宗教的專一化地區時,不再會被任何宗教歧視、排斥和迫害了。
  
  (三)二十世紀末的佛教徒已在轉變消極出世的印象而為積極化世的宗教
  
  中國人在近二、三百年來,都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厭世的,一旦信了佛教之後,將離開社會、人群而獨自去修行。在二十年前還有人跟我說:「聖嚴法師,你不像是沒有用的人,怎麼出家做和尚呢?」十年前,有一位臺大畢業的年輕人準備跟我出家,他的父親就來跟我說:「法師,我的兒子前程似錦,不論對國家、社會、家庭都是極重要的,這樣優秀人才去出家,不是浪費了嗎?」我問他:「為什麼出家就不能奉獻?」他說:「出家以後,除了天天念經、拜佛,還有什麼事情可做呢?」這就是一般人對出家人的印象。
  
  在二十世紀末期的今天,情況已在改變。中國大陸的寺院,已從收租修行轉變為旅遊服務。過去,大陸寺院幾乎脫離人間社會。現在,他們做的是對旅遊觀光客的服務,被現代人稱為「沒有煙囪的工業」。我去大陸訪問時,看到有些出家人,在大殿上一邊照顧香火,一邊拿著《金剛經》在念,一邊還在說著:「添油香!」高喊:「不可以照相!」也就是說,如今的大陸僧尼,不工作就沒有生活費了,這也是一種生產。當然,我們也寄望中國大陸的佛教,逐漸地將會從教義和修行的功課上去加強。
  
  臺灣佛教的僧尼生活,已經從經懺、農耕,漸漸地轉變為文化、教育、社會服務。如今臺灣佛教出家人的生活,幾乎各種各樣的社會服務都在做。像辦學校、建醫院、到監獄弘法、貧病急難救濟、家庭問題、幫助戒毒、環境保護、打禪七、打佛七等修行活動。為各種層面、各種範圍的人提供修行的機會、修行的方法和修行場所。
  
  中國佛教徒的年齡層次已從老太太族群轉變為各年齡層次的大眾。在過去,一般人如果不是因為年紀大或者退休了的,是不會想到學佛的。現在不論在臺灣、香港、星、馬、菲,或是美國的華人佛教信徒的年齡層次,已經是普及的。各階層的社會大眾,漸漸都在接受佛教的信仰。就像剛才我們東初禪寺的合唱團表演時,成員中就包括了老、中、青的三代。若在三十年前的過去,年紀大的佛教徒們除了念佛之外,怎麼還可能跟青年人一起上臺表演唱歌呢?
  
  中國佛教的僧尼素質,已從低教育程度轉變為中上教育的水準。在過去,凡是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不會想到要出家。因為佛教徒的一般情況來講,教育水準較低;不是教育水準高的人不需要佛法,而是他們如果出了家便沒辦法在佛教界容身。一九七五年當我獲得文學博士學位時,臺灣佛教界尚對我極為冷漠。但是,現在的臺灣、香港及星馬的僧尼,教育水準已普遍提高,一般都受過中、上等的教育。我是第一位以留學苦讀而得到博士學位的中國和尚,當我從臺灣出國赴日之際,佛教界的很多人就看準我不必等到讀完博士學位,就會還俗的;幸好未被他們猜中,如今在我的學生之中,已經有兩位出家眾拿到了博士學位。目前為止,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丘及比丘尼,在臺灣已有五位;獲得名譽博士學位的,也有五位了。
  
  中國佛教的文宣工作,已從泥古不化的講經、印經,轉變為多元化、多媒體的大眾傳播。在過去,大家主張寫經、印經的功德最大。但是,真正能把佛法普及化,是需要通過通俗的各種各樣的文字及媒體的傳播,讓他人來接觸、來接受。現在,我們臺灣已用電視、電臺、報紙、錄音帶、錄影帶、音樂卡帶等種種方式傳播佛法。
  
  過去,一場大型的講經法會,能有幾百人聽到,已經很不容易。現在通過電視、電臺的弘法,再度及多番的傳播,可能就有好幾萬、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人看到、聽到。我在臺灣,不需要出廣告費或者買時段費,好多家電視臺及電臺,報紙及雜誌,乃至於書店、出版公司等,也會主動要我們提供節目,提供專欄及專書、出版稿件;因為佛教的節目,佛教的作品,不但聲譽佳,也能讓他們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
  
  (四)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有互相尊重的寬大雅量
  
  在過去,只要提到緬甸、泰國、錫蘭等國家的南傳佛教時,中國人就會說那是小乘佛教。而南傳國家的出家人看到中國和尚時,也不承認我們是比丘。他們譏笑中國和尚說:「你們平時不穿袈裟,過了中午以後還在吃東西,哪裡像出家人?」中國和尚也不甘示弱,反唇相譏:「出家人連肉都吃,還算比丘嗎!」中國漢傳佛教的僧尼,也對藏傳的喇嘛教不以為然。
  
  各宗派之間由於不瞭解彼此的思想、觀念,所以互相批評。現在,不論是顯教或者是密教大乘;大小乘的各宗各派;出家佛教與在家佛教;佛教徒與世界各大宗教;傳統佛教與新興宗教等系統的佛教徒,都能彼此互相的謙讓,互相的尊重。
  
  (五)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
  
  將來專業弘法的在家佛教徒,尤其是女性佛教徒的弘法工作者,勢必大量增加。然而,還是會以出家僧團為精神依歸,並且保持佛制所規定的倫理原則:仍依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的男女大小眾順位相處。
  
  過去出家人對在家人的家務俗事,都不會參與或顧問。現在,我們法鼓山在臺灣提倡佛化的聯合祝壽,關懷年長者的幸福;提倡佛化的聯合婚禮,關心佛化家庭的基礎建立。許多的青年男女、中年夫婦,乃至老年居士,為了家庭、兒女、婚姻、安養修身等問題,也來請教我們出家師父。漸漸地,出家人也需要管世俗的事務,為了適應環境的需要,而做的弘化工作,也會逐日增加。但是,必須立足於化世,而不是戀世及厭世的基本觀點上來為世俗的社會服務;仍然要保持佛教的基本原則,以持戒、修定、發慧的三無漏學為先決條件,用佛法來拯救眾生脫離生死苦海為目的,否則,便會脫離佛法的淨化功能,而易於變質或成為流俗的攀緣行為,那就不是佛教的精神所在了。
  
  如何使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呢?必須要用智慧。智慧又如何生起?那就要用佛法的觀念及修行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解決煩惱、減少罪惡、增加智慧。修行的方法很多,廣則六度萬行,約則三無漏學,再簡則最實用的,我有兩句話是:「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諸位一定覺得念佛號是很簡單的事,這沒什麼稀奇;可是,問題在於你是否相信觀音菩薩處處和你在一起?你是否能夠一生一世都在念阿彌陀佛呢?這也要下一番工夫了。
  
  (六)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以入世的方式做化世的事業
  
  戀世、厭世、混世、入世、化世的不同點在哪裡?
  
  戀世──很多人認為自己是入世,實際上,那是戀世;「戀」的意思是貪戀、留戀、追求而且放不下。
  
  厭世──是失望、怨恨、逃避現實。
  
  混世──在這個世界上,好多人在「混」,在搗蛋、擾亂、犯罪。
  
  入世──是參與,努力的做著社會的服務工作。現在,有很多的佛教徒,正在做著同樣的入世工作,這是菩薩精神;但是,入世的工作,不能離開戒、定、慧三學的基本原則。
  
  化世──是佛陀出現人間的目的,佛教徒當學佛陀的悲憫胸懷,無條件的為眾生離苦得樂而奉獻、關懷,不要求任何的回饋。
  
  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目的,是看到眾生有生老病死的苦惱,生死範圍的三界,就像火宅一樣,因此,佛才出家、修道、成道、說法、度眾生。如果,我們的在家居士,已經接受佛教,而對凡夫界的生死不覺得苦,沒有想到用佛法來救濟,這不是正信的佛教徒。所以,在家佛教徒雖然擁有眷屬兒女的照顧教養,仍當以解脫三界生死之苦的法門為依歸。
  
  現代天主教的修女、修士、神父們,因為參與社會的服務工作太多,與在家的異性、俗人的世務接觸的機會過多,漸漸地,也接近俗化,很容易還俗。二十一世紀的佛教也將面臨這樣的危機,將來出家人的人數會越來越少。因此,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雖然會深入社會,做各種社會關懷的服務工作,但是,還是要以修持梵行作為出家人的依歸;出家人也必須保持每日的禪修、持誦、懺悔禮拜等的恆課。
  
  佛教徒雖然將來會積極的參與文教、政治、學術、工商等工作,還是會以五戒、十善、六度等的菩薩道為依歸,否則便不是正統正信的佛教徒了。
  
  有修養的佛教徒,能夠盡其在我地進退自如;不倦勤、不戀棧,為了現實環境的需要,可大可小、能伸能屈、提得起、放得下;所以,既是社會的安定力,也是大家的好朋友。
  
  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佛教徒必須積極並且普遍地推展兩項工作:(1)如何修習佛法的禪定和智慧,來安定身心,消融苦惱。(2)如何修學佛法的戒律和慈悲,來清淨身心,救濟眾生。
  
  (七)二十一世紀是推動法鼓山理念建設人間淨土的時代
  
  臺灣的法鼓山,正在推動「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它不僅僅是一個地名,或者是我們的一個道場;凡是推動和響應法鼓山理念的人,就是在做法鼓山的工作;凡是推廣法鼓山理念的場合,便是法鼓山的道場。
  
  法鼓山正在做什麼呢?正在從心靈的建設以及禮儀的教育這兩方面,來幫助社會大眾,做著安心、安身、安家、安業的服務。法鼓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是一座學府,是一所提昇人品的修行中心,它正在建設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包括三項教育工作:1.大學院教育,2.大普化教育,3.大關懷教育。
  
  法鼓山的佛化教育,是為了落實淨化人間的全面教育。它不僅是建設有形的道場,同時,也淨化無形的人心。人人都可以參與,也歡迎人人都來參與辦教育及接受教育,讓我們共同做好一個二十一世紀佛教徒的準備。(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日講於紐約華埠柏松中學,姚世莊居士整理錄音帶,聖嚴法師親自刪修成稿)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虛與實
第3頁:慈悲與智慧 第4頁:自私與無我
第5頁:自我與無我 第6頁:理性與感性
第7頁:人生觀的層次 第8頁:安心之道
第9頁:清明心的重要 第10頁:心靈環保
第11頁:話夢人生 第12頁:生命與死亡、學問與生活
第13頁:照顧自己,關懷他人 第14頁:談生涯規畫─立足點與方向感
第15頁:淨化人生的責任、權利、義務 第16頁: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
第17頁:讀經與修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