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 知性法師講述

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 知性法師講述

略述孝義論即自序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知性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略述孝義論即自序

蓋聞孝為眾德之本、教道之所由生也。諸教悉宗 而尊之、然佛教猶殊尊也、意欲略闡明之、分有八種、謂世孝、出世孝、事孝、理孝、行孝、化孝、單孝、廣孝、雖種種不等。誠人心事孝之不同也。行孝之人之有 別、須分歧而配人焉。良夫出世之孝。誠由世孝之為根本、故論世間、出世間一對也。理藉事顯、事為理之先驅、而明事孝理孝一雙也。依孝道而行持、然後普化於 人、故有自行、化他之二孝也。或耑志奉養、獨善其親者、或有窮義遍孝者、故有單廣之異也。良以至德大聖、鄭道帝王、憑孝道為德本、堪臨民以風化、其蒙聞奉 行、則治國家常和平矣。且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宗之有序、唯明孝德之流芳也。故例事親奉佛、同依孝道、盡倫之大行、即極性之妙理、事理義備各宗教同遵、則孝 順之道包含大矣。以是不得不分八科、而述論之如次。

首明世孝者、孝是天下萬善公例不可缺也。 曾子曰、孝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是故大聖人、積至善以化民、唯孝而已矣。茲庶民以從化、聊不肅而儀。歸德有本者孝也。尚書甫刑云、一人有慶、 兆民賴之、謂是天子能盡孝、而天下之人、皆賴效之盡孝。誠吉祥普善、至德要道、以順遍天下之良意、無復加也。或位尊上相。有懷孝者、在上必不憍、而鎮國家 以和民心、百僚既從、高位堪長保守、而爵安矣。故諸侯將相、亦以孝行為本也。苟有為國家而進賢能之士、須承孝順之為心也。事君必忠、事長必順、交友必信、 居官必廉、臨民必寬也。若不忠非孝、非順不孝、爽信乏孝、有傲靡孝、不驍罔孝、而能長盛者未知有也。是故非公益之法不言、無驍益之道不行、口自善而不擇 說、身踐孝而不擇行、方說遍天下而無口過、行於地球而無怨惡、如是則孝道樹幟、乃官場之行孝焉。資養父母、侍極情而誠愛、隨口體而無違、宜天道分配地利、 謹身節用、以奉父母者、務拳拳於左右、是普通人之行孝也。該人世行孝、不論上下大小尊卑、獨貴誠實真心者、崇之宗之傳之焉。

次出世孝者、梵網云、釋迦成無上正覺已、 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明制止。是知依戒即行孝也。誼斯孝戒名別、體同之義。推充擴之、三學之行皆孝也。孝 為戒學之端倪、無孝不稱戒者、戒而自持不戒人者不孝也。能戒人而不自行者不順也、設能自他和順、未發大願迴向一切成佛道者、非佛本懷、亦不孝也。定也者、 稟道行之法、而入神也。著定樂而不進趣者、不孝也。體會佛意、志期大道、畢至歸無所得、有一不如法而修習者、非孝也。慧也者、能判斷可否、明大小乘之法要 也、思越孝行之外觀察契宜之先圖也。不依佛學之慧、仍屬世聰、非出世之智慧、是不孝也。故佛使習學小乘、經律論之智慧、然後增明大乘之智慧也。蓋戒定慧、 由趨徑而入階級、臻極至善、以登妙道、必從稟學孝順、師僧三寶以訓教也。此茲莫大之魏功、求至道之法、使吾儕疾成無上菩提之道者、唯學孝順而成就焉。

次事孝者、僅表現世、生身之事相也。故生 吾者、父母也、育吾者、父母也、天下之有為者、莫盛於生身也。父母者、形生之根本也。白刃可冒、飲食可無、而此大恩、不可忘也。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 者幾希、吾人奉父母之遺體、當思父母生我之身、無一體之不具、生我之心、無一理之不全、時刻保守成其為人、不放失淪於禽獸者、此不可不深感長思、而起行孝 也。故受父母之遺體、不敢毀傷、是立孝之始全也。凡立志勤身、矢念產業、揚名於當世、播父母之嘉盛、乃至垂永世之傳業者、為孝之終極也。孝親須敬者。孔子 謂子游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故敬父母、唯其疾之憂、若為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允所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 親矣。人不論貴賤、事親不無其行焉、而不終身肯切、或都退初心者、其未審察自身從何所來也。乃凝神細思、周身形軀、仗慈親而有、可不終生事之以禮乎。古人 云、嬛嬛不孝軀、寸寸慈親血、烏鳥正多情、百年空淚竭。誦此之言、則孝心自感發矣。生我育我、以至成人、若干年之劬勞、孝心之人、奉之養之、能酬若干年之 鴻恩耶否。筆寫至此、淚不自禁矣。普勸諸君子、速務此道、勿俟落風樹之悲、雖屬事孝、誠人人之所遵行也。

次理孝者、明心修德、達道之孝也、禮記 云、小孝用力、中孝以勞、大孝不匱。故養不足以報恩、而賢聖以德報之。德不足報、而賢聖以道達之。德者、仁恕與人也、道者、明心達神、任出要之路、堪兼自 他了脫生死之所為也。若地藏目連等類是也。備萬善而等資、被宇宙以普勳、仁風遙聞、望弘德而自順化者、大聖堯舜等流、之德孝是也。且夫事孝易彰、理孝難見 矣、有可見者、孝之行也。不可見者、孝之理也。理也者、孝之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形容也。能行其形容、厥中不修其理。則事父母不篤、惠人不誠。苟能修 其理、而行乎形容、豈惟事父母、而惠人耶、是知亦振天地、而感鬼神也。天地與孝同理、鬼神和孝同靈、然天地鬼神、不可以遠孝而求也。尤不可以詐孝而自欺 也。即梵網所云、至道之法、須孝順之義也。儒曰、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天經地義民行等義、處處備明詳說矣、大矣哉、理孝之為道也夫。次 行孝者、分緇素兩端說之。以行孝之人、與天地之參德、和日月以洞明、堪共萬物之化育、乃三才之一也。茲於為人王、則國基鞏固、王道風化、必弘盛於振世也。 乃至為人子、注意於孝道者、良以格物、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不外此也。古之舜帝、知極危而不違親、孝心感動天地。以至登帝位、服堯喪三年、名播天下、 黎民加志以瞻仰。賴孝行、而廣化無復加矣。迄至文帝、奉疾母、親嘗於湯藥。晨昏事之不倦、堪稱誠孝也。查知有道明君、累朝以來、崇踐行孝者有之、而不勝枚 舉也。有棄官而尋母者、若朱壽昌。表陳情以終養者、晉李密等。悉輕榮華、而重孝心、以行孝道焉。孟宗、哭竹生筍。王祥、臥冰求鯉。同孝行而奉養。是誠心之 所感也。黃香、扇枕溫衣。閔損、寒時單衣。均就孝心而發現也。丁蘭、刻木以祭禮。王懷、聞雷而泣墓。咸憶追思、以補行孝之心也。搜尋先賢古聖、各行孝之不 同、焉得勝錄乎。總而言之,君子貴乎務本也。古云、卻問身從何所來、曰自呱啼孩笑以至成立、皆父母之劬勞爾有也。靜心細思、縱其竭力奉事、且不如父母之待 我焉。豈不溯思推源、而行孝者哉、人道之大恩不可不報也。或問曰、緇門之不當行孝耶、不明行孝耶、答曰、應當行孝也。正明行孝也、古云、稽首三界主、大孝 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積因成正覺。例如諸佛大聖、宗乎孝親而成菩提、方報大恩也。故我佛任父王之命、昇忉利三月、說法報母、使獲道倫。目連、見亡母墮於塗 炭、哭動天地。宗賾、嘗有供母之堂。道紀、荷親以篤母。慧能、鬻薪以養母。道丕、祝異骸而瘞葬。都全道孝之雙美也。智藏、事師恭於事父。常超、孝師以中禮 節。故父母雖生我以形軀、師長開導我、出要之道路也。為釋子之流、事孝父師、不可偏廢也。

次化孝者、換而言之、即行孝之人、起教他 之易化也。故先帝王見教之可以化民者、而以孝立教也。得諸懷孝之理於自心、起諸博愛以誨民、親疏無遺、民族和睦者、由孝也。君子之要、在乎孝悌者、教化諸 民、相親相愛、無有善於孝也。大孝者非止一二家戶之曉諭也。蓋君子、躬行孝道之於上、而教天下以孝。則天下之人、自然感化、而各孝敬其父。是即所以敬天下 之為人父者也。苟無孝心至德、其民孰順化之有易哉。如此而知、其至道至德、由斯資成也。佛經、明化孝者、順就一切道品之法、而軌行者、是為孝之義也。若能 自行三學、而不使人學者、是為自行無化之不孝也。堪用思議之道而引人、且不知不思議者、是淺解而不窮深之不孝也。信知不思議、而不行持修證者、是解而未剋 之不孝也。噫孝義難明矣、何得論乘以例孝耶。曰、欲希一切眾生、領最上乘、證不思議果、是佛之本懷、既為佛子、而不體會佛心、猶不助務佛化、焉得為孝乎。 故凡有大乘解行之人而起行化則易、例乎以孝立教、不亦宜乎、安得不明而有懷疑哉。

次單孝者、獨私耑志、不知其他也。若觀志 於現在、察行於將來、總而言之、順三年而不改者、單孝也。有人(後漢蔡順行孝之人)親喪葬訖、廬居墳墓之間、誠純孝子、能感驗禽獸者、是亦獨孝也。或有隨 親荷遊者(道丕師其母欲遊必自背負之有與之助則曰吾母非君母也)雖極篤事親、亦屬單孝也。縱其終身奉養、卒世蒸嘗者、不布傳父母之道、猶單孝也。須其事 親、有不可使雙親有冷淡心、不可使雙親生煩惱心、不可使雙親有驚怖心、不可使雙親有愁悶心、不可使雙親有難言心、不可使雙親有慚愧心、乃至起身動念、都不 忘孝思者、然不知諫明善惡三世因果、斯亦統歸單孝也。

次廣孝者、深窮生生世世、普孝一切眾生、 皆我父母也。佛言一切眾生、皆是過去互為父母。依佛言而行孝佛孝、是正勝法王子之大忠臣也。弘行六度十度、廣順眾生、盡就其意、為事長之義同也。精修戒定 慧之道、解行一如、心口無虧、為事友必信之義也。凡有內祕外現、處處建設、益眾利生者、同居官必廉之義也。視一切眾生、為未來諸佛、是臨民必寬之義也。是 知承諸佛教、普化眾生為行孝也。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此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我父母也。而能不殺放生者、廣孝無越於此也。 自行而能勸人者、功堪倍矣。大戒即大孝、於此可明矣。欲報多生父母、不發大願、依大戒、修大孝行、未足報酬也。故觀地藏經中、大士之來歷、欲度盡眾生、堪 稱大孝大願大戒無過有上矣。吾儕末運緇素、須努力行孝、報萬一之慈德者、不可不踐徹也。聊斯八種孝義、概論攝機、文似重煩而苦心誠意之若是也。總而言之、 當人一念之孝心、各皆圓具也。

敬告現行孝士、若雙親在世須極心奉事、兼勸行善、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親若亡故、必心身作善造福追而報之。或讀誦經典、修諸功德、而迴向之。使出五濁、長辭六趣、願其得證無生法忍、登不退地。則不同世人浮孝、乃出世之大孝也。故斯演孝疏之作、欲表鄙情追悔風樹之含也。

【書籍目錄】
第1頁:偈頌 第2頁:略述孝義論即自序
第3頁:佛須說此經 第4頁:地藏菩薩本願經演孝疏玄義
第5頁:忉利天宮品第一 第6頁:分身集會品第二
第7頁: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第8頁: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第9頁:地獄名號品第五 第10頁:如來讚歎品第六
第11頁:利益存亡品第七 第12頁: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第13頁:稱佛名號品第九 第14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第15頁: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第16頁: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第17頁: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