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解惑錄一 耕雲先生講述

解惑錄一 耕雲先生講述

如何克服胡思亂想?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耕雲先生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如何克服胡思亂想?

問:明知不要胡思亂想,卻無法不想,應如何克服?

答:這就證明你沒有心力,業障太重。什麼 叫業?就像是事業機構一年業績的總和;佛法說業有淨業、染業之別;有惡業、善業之分。惡業太重、太多了,如果沒有經過反省、懺悔的功夫,本明就會被障蔽, 心力就不夠,欲振乏力,凡事總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修行人如果不肯努力改變此點,此生便不會有光明的前途了。因為一切事業都完成於心力,離開心力,就不能顯 出人的價值。

古人讀書,囊螢映雪,懸樑刺股。古人求 法,歷盡千辛萬苦越火焰山,渡黑水河。我們以前看西遊記,總以為火焰山是杜撰的,現在證實的確有火焰山,那兒平常氣溫高達攝氏八十度。在「絲綢的路」中, 不但真有火焰山,而且也的確要經過很多個國家,現在我們雖然看不到了,但那些遺址還在啊!大師們的不朽功德,都是靠心力完成的。

什麼叫做心力?它的屬性是不動搖,不管有 多大的誘惑和威脅,都絕不動搖、不放棄,面對再大的艱險,也無所畏懼。你若有這種決心、毅力,你就有心力去「解行相應」、「知行合一」了。倘使事事都知難 而退,欲振乏力的話,不要說是修行,就世間法而言,任何事你都不會成功。愛迪生唯讀了兩、三年的書,他以研究發明為最高興趣和享受,耳朵被車長打聾了,也 不放棄研究發明,而且他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對研究發明上癮了,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乃至廠房被燒了,他重頭再來。人如果沒有這種心力,怎麼可能突出 人生最高的價值?又怎麼可能迸發出生命的潛力、綻放出生命的光彩呢?

我們要想修行成功,不要忽略了兩種因素: 「情」和「理」。「理」就是智慧、理智;「情」就是情感;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寫信給我說:「老師啊,為甚麼我聽您講話的錄音帶和唱自性歌時都會掉淚?」 我說:「這是好消息,是你的善根發露了。」什麼叫善根?就是自性在發露。善根包含有情和智,如果把「情」拋開,只有理智的昇華,結果會因為偏而不圓落到小 乘。

古往今來,不管是入世、出世,一個情感冷 漠、意志消沈、沒有足夠生命活力的人,不可能對眾生有所貢獻,也不可能發揮生命潛力、創造人生的價值。所有的天才,也都一定是熱情洋溢的人。所以,菩薩 「悲」「智」雙運,把智慧淨化、昇華成摩訶般若,把情感擴展、昇華成「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和「同體大悲」──對眾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因此 我說這種情況是好現象。我們切記,不要忽略了「悲智雙運」才是菩薩行,要付出心力,要堅持到底,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支配自己,就會自己懲罰自己而活在無奈之 中了。

【書籍目錄】
第1頁:無「電阻」相應快 第2頁:桶底脫落是什麼?
第3頁:念金剛經消除業障 第4頁:心空及第歸
第5頁:如何自修才不會走錯方向? 第6頁:如何對治胡思亂想?
第7頁:如何才是真修行? 第8頁:何以斷除煩惱,趣向真如亦是邪?
第9頁:如何才是真無念 第10頁:怎樣增加心力?
第11頁:保任之外可否打坐? 第12頁:「思想虛空」不正確
第13頁:如何能使安祥心不失? 第14頁:真正皈依處
第15頁:學禪在認識你自己 第16頁:妄想心重易隨境轉
第17頁:妄念很多要追根究底 第18頁:如何保持平常心?
第19頁:知道佛理,但如何做到? 第20頁:觀心的要領和方法
第21頁:如何破除無明? 第22頁:八風不動固守封疆
第23頁:自尊自重才能活得自在 第24頁:如何辨別修行有無進步?
第25頁:如何克服胡思亂想? 第26頁:如何突破病痛業障?
第27頁:攀緣心重怎麼辦? 第28頁:修行是否一定要禪定或誦經?
第29頁:如何才能得到正見及正定? 第30頁:開悟的類別
第31頁:關於吃素的問題 第32頁:如何閱讀指月錄?
第33頁:如何做到在睡眠中心識不昏迷? 第34頁:無為法的差別
第35頁:不要被情感左右 第36頁:皈依師就是皈依自己
第37頁:如何打破無始無明? 第38頁:如何才能大澈大悟?
第39頁:如何才能把觀心與工作合一? 第40頁:佛法是內學,莫向外覓
第41頁:保持安祥精神自然充沛 第42頁:反省從何做起
第43頁:如何做好反省? 第44頁:怎樣才能斷命根?
第45頁:如何參破難懂的公案? 第46頁:什麼是修行最好的境界?
第47頁:青年學生不能教他無為法 第48頁:心垢如何鑒別得知?
第49頁:從煩惱的感受上顯示出覺性 第50頁:什麼是中道?
第51頁:常自生煩惱、好惡心重怎麼克制? 第52頁:有所得與無所得的深意是什麼?
第53頁:如何才能粉碎獨頭意識 第54頁:三心不可得時,是否即是本心?
第55頁:如何克制妄想? 第56頁:持咒的要領及回向
第57頁:如何對治作惡夢? 第58頁:何謂「得來」如何才能「得來」?
第59頁:什麼叫靈感? 第60頁:斧底抽薪除病因
第61頁:反省懺悔除心垢 第62頁:教學與修行兩者如何調適?
第63頁:在生活中如何契入不二? 第64頁:心若不動,創作靈感從何而來?
第65頁:有關參話頭的問題 第66頁:身心原是幻愚者執而迷
第67頁:怎樣才能做到去執禪定? 第68頁: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深意何在?
第69頁:發露懺悔的方法 第70頁:為什麼會活在無明病痛中?
第71頁:甘於寂寞的人永不寂寞 第72頁:珍惜末法難得的緣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明月長風 发表于 2012-7-13 10:39:25
末學覺得:寫的是不錯,可是好像沒掻到癢處。
有念即是無念?...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念,不是死了,便是和木頭石頭無別?
這個見解,末學覺得有問題!

動時,知非即捨;靜時,三際托空,
染著見取,是諸可還,知是非汝;
人非木石,不可還者,非汝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