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古農佛學答問 范古農居士主答

古農佛學答問 范古農居士主答

古農佛學答問卷七(佛化常識門)

[日期:2010-08-23]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范古農居士主答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古農佛學答問卷七

佛化常識門

(一)法會之儀式

問:茲讀居士林出版朝暮課誦,排班東西對立,次轉向上問訊,隨復東西對立,三慢板,接鼓,向上禮佛三拜一問訊。兩陣鼓畢,末後三鳴大磬,不知作何表示。或云此三大磬係和尚上殿拈香進殿一下,至薄團下一下,開具一下,果爾,則集眾念佛居士拈香,不當三鳴大磬。

答:居士拈香,不妨作隨和尚後著想,因此上殿大禮,應具四眾弟子。

問:讀黃智老解釋三皈依云,和尚聖眾這一句,實在並不在三皈依正文裏頭的,念三皈依的大眾,只要念到一切無礙就完了,這一句是應該敲磬子的人唱的。照此說來,居士集眾念佛唱這一句,似乎以維那自居,可以不必。

答:敲磬子人即居殿上維那之職,應讓他一人獨唱,即在最後三拜前唱之。

問:偶參加各種法會時,以彼等誦經咒極快,每有脫落文句之處,俗有錯經如銼骨之說。竊意每有持誦四句偈者,功德尚殊勝,今此不過功效之不大而已。如上所說,諒非正言。

答:此卻不然,法會誦經本應全誦,不可以持誦四句偈為例。銼骨之說雖近俗俚,然錯經似非所宜也。

問:舉行佛七,倘無相當比丘,可否由居士主七。主七之居士趺坐及經行時,應居何處。

答:居士主七,可不須出家二眾加入。

問:彌陀經云,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善導大 師示念佛法門亦以專修為倡。是知佛七期內除一卷彌陀經三遍往生咒外,其他經咒當以不念為宜。近有舉行佛七不廢普通早晚課而念楞嚴、大悲等咒者,衡諸一心專 修之旨,似有未合。且晚課既唱警眾偈以作一日之結束,而課後復念佛大回向,更覺次序不妥。拙見如斯,未知然否。

答:卓見甚是。

問:佛七儀規,定起香誦彌陀經念佛。除彌 陀聖誕打佛七外,他若釋迦、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諸佛菩薩聖誕舉行佛七時,為各符其本願本事,則起香應分別持誦楞嚴咒、大悲咒、心經、圓通章、行 願品、地藏經等。然為逗末世眾生根機,則無論何佛菩薩聖誕時打佛七,自以信願持名生西,照佛七儀規所定而行為宜(祝願應各別不同,如祝儀所定。)。蓋信願 持名,釋迦金口親宣,觀音、勢至乃西方二聖,輔佐彌陀接引眾生,文殊、普賢均發願往生,地藏亦極讚歎,斯於諸佛菩薩之心願正相符合也。又儀規中,佛前大回 向,於舉行釋迦、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各佛菩薩佛七時可否通用,抑另用他種回向否,有謂平時舉行佛七,只可持彌陀或觀音二種聖號。然否。

答:佛七本是修淨業之專課。若移用稱念其他佛菩薩名號,自應別作儀文。如紀念其他佛菩薩而起七,若仍依念誦彌陀,概作淨業修持,亦無不可。惟至誕日另加上供一課。如觀音誕日,則上觀音供。其他例此。

問:佛七每天大回向前,擬加入蒙山施食以資普利,不審有礙一心之旨否。

答:既如前問,此可不必。

問:佛七期內對眾開示,似宜專說淨土,而以厭苦欣樂為警策,

若講述一切不關淨土之經論法門等事,是否有擾亂大眾淨念之嫌。

答:自不宜講述他經。

問:主磬者未受五戒,有否罪過,繞念時手擊引磬。應隨搭衣之後或可導行。

答:依法次第,自當以已受戒者主磬,若受戒眾中未習威儀,亦不妨以未受者權代。繞念導行其事易辦,不必權代,由搭衣者導行可也。

問:佛七期內可否早赴暮歸。

答:佛七道場應分精進與隨喜兩眾,要分界 坐,或規定隨喜兩眾,要分界坐,或規定隨喜眾每日只可參加一時,庶幾道場清淨,不妨礙精進者耳。又佛七期內精進眾當完全無缺。再鄙意,最好佛七終後另外念 佛一天,俾大眾隨喜。總之佛七乃克期取證用功辦法,否則不過學學形式,非真佛七也。

問:慶祝儀規悉遵世界佛教居士林刊本,惟所舉香贊概是戒定真香。有人謂內有昔日耶輸,似可慶祝本師,其餘能通用否。

答:香贊原是祝香,不妨通用。

問:淨土宗以西方三聖並舉,而宏揚獨重彌陀、觀音,對於大勢至僅附帶隨誦名號,少有舉行佛七紀念。若謂此尊與娑婆無緣,則南通狼山且為其應化之所,緣亦重矣。何以宏揚有厚疏之分耶。

答:狼山之大勢至菩薩道場,聞得諸日本之感應。如果屬實,當亦應設法紀念。問:佛學半月刊曾登載答某君問,謂已受戒之居士可以升座講經云云,今之三時繫念佛事,主者登座法,與講經同例,非若瑜伽燄口之為登地菩薩利生之事,其理甚顯,而或者謂受戒居士亦不當為,其說然否。

答:講經與說法不同,講經是不作佛菩薩語口氣,說法即作說者口氣。三時繫念作於中峰禪師,故亦宜出家人說也。

(二)病恙之療治

問:身嬰疾病之人,宜誦何種經典,是否須持齋念佛。

答:疾病無力誦經,不如念佛,能持齋更善。如欲誦經,當以維摩詰經為宜。

問:或人有冤業病,宜用何法代為懺悔可愈,及病之輕重有分別否。

答:宜誦大悲咒或金剛經代為懺悔,並多念佛號回向淨土。然病輕者易愈,病重者或多無效,以定業難逃也。

問:民十五年倏生濕瘰(即疥瘡),延至三年告痊,友人亦云是魔。是否。

答:疾病惡報因,在殺生傷物,或係今生業,或係前生業,不可諉之於魔,宜放生持齋。

問:聞靜座可治病,究須幾時方能生效。

答:靜坐治病,不如念佛一七乃至七七,定能生效。

問:學人有濕困以致念佛時多疲倦昏沉,不知是何因緣,有何治法。

答:此係四大失調所致。治法可於念佛時多行少坐。

問:舍妹年十九,患邪病已深。鄙人除日誦大悲咒外,無他法使之速愈。但不知有何辦法。敬求法施。

答:誦大悲咒甚好。如求簡,誦六字大明咒,唵om嘛ma呢ne叭bad彌me吽hon。再誦阿彌陀佛心咒,唵om阿a阿a彌me怛da縛wa吽hon。

問:家伯母年老多病,煩燥痛苦,是否須家中念佛誦經齋戒放生,以斯消除宿業方可全愈耶。抑必須醫藥治療耶。

答:消除宿業為治「病之因」,醫藥治療為治「病之緣」。若緣淺醫藥可廢,若緣深亦需醫藥。

問:有疾之人是否須供養稱念藥師如來誦讀藥師經,以祈消災延壽乎。又此經有注釋之本否。

答:在三寶前作功德,均可消災延壽。藥師經有注釋本,可查佛學書局目錄。

問:遇人有病以淨水置觀音像前,至誠為其念大悲咒廿一遍,復念觀世音菩薩數百聲,以此水給病者服,究竟有效否。

答:極有效,念畢須作菩薩放光滿此杯水,變成甘露,並令救國服時念觀音名號。病人不能念,看護者代念之。

問:人壽自有定數,壽儘自脫軀殼,何以必先病而後死。即功夫純熟生西者,亦多先示疾。其故何哉。

答:人之軀殼,四大所成。當其生也,攬四大以為體。及其死也,四大分離,感生痛苦,即現病相。亦自然之勢也。然生西者,於四大分離之際,能為佛念所激湯,而解脫病相,所謂身無病苦者,往往而是。不為病困,自在解脫,惟念佛人能之。

(三)夢境之解釋

問:伍廷芳先生謂做夢即是靈魂脫體之鐵證。然仆嘗留意夢境,覺而思之,往往無其地無其人無其事。乃知做夢確係神經作用,與日間遊思亂想無異。惟日間神志稍清,回不如夜間恍惚無定耳。未識先生以為然否。

答:念慮之心,佛謂意識。意識有三種狀 態,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同時緣色聲香味觸五塵境者,曰明了意識。緣病中錯亂境者,曰亂位意識。緣影像境者,曰獨頭意識。此獨頭意識又分三類,曰定中獨頭 意識,緣定中境。曰散位獨頭意識,緣受所引色。(過去五塵)曰夢中獨頭意識,緣夢中境。此皆不與眼耳等諸識俱起,故曰獨頭。按此則做夢正是獨頭意識作用。 伍先生指為靈魂脫體,彼靈魂脫體之靈魂界說,不知與意識之界說等否。脫體之體,但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不知亦兼五識而言歟。日間遊思亂想,是散位獨頭意識 作用,其緣境正與夢中類。足下謂確是神經作用,又不知神經之與意識何別。總之言靈魂言神經,乃旁皇於唯心唯物兩邊,不若言意識之為唯識了義也(唯識謂識有 二種功能,一為能覺,二為所覺。蓋於哲學家唯心唯物之上再尋一根源處)。至謂夢境無地無人無事,實不儘然。夢中之境,大約為日間所習者居多,所謂日有所 思,夜有所夢也。亦有所夢者為隔世事為未來事,見於記載者,不盡誣也。若夫日間所為之事,以緣境簡單(但現前境),且習以為常,故若清爽而有序。返思夢境 以獨頭意識所緣複雜(多過去境),且未習慣,故若恍惚無定耳。雖然,正在夢時,何嘗以為恍惚無定。而若恍惚無定者,在醒時所覺則然。豈得據以論斷哉。

問:自發心學佛以來,每間旬余輒夢食葷酒 一次,自悔破戒而醒,然後學自在杭縣党部聞說某匪殺人狀後每遇屠門見血肉模糊,作人畜同樣想,回思前曾食此,不禁喉癢欲嘔從無半點欲食之想,何以尚有此 夢。又對於某婦(詳見後學之學佛因緣中)當立願學佛之初,曾先入靜室而壁自訟,作「設彼復來媚誘,則當如何,又退墮否。」之自問,久之久之,思及「世事無 常,轉瞬又變,媚誘似前時,情變如今日,到這時恩愛又成空,惟余諸業在,於是覺悟大開,逕絕不復思,而每問旬余必夢見彼一次,夢中並不拒彼,欣然重圓。未 知是何因緣,致有此幻惡之夢。

答:殺淫兩業一順一逆,逆則易戒,順則難除。然既皆立願解脫,但取醒時不犯,睡夢中因慣習性使然,覺能生慚愧,久久自然消滅,幸勿退轉也。又佛法中以廢止晚膳為可減少淫欲之法。盍試之。

問: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魔必有 道。凡人睡中多魘,醫家云病於肝。鄙意魘不離魔,仆前常患之,停止多年,近復如是。魘重者一卷大悲咒尚不能醒。仆初起念佛,仍幹他事,近六七年來,專以念 佛為主,行住坐臥口不離佛,以致於夢寐之間亦然。友云勤於念佛,引起自身之魔。然否。

答:厭眠之鬼,經云鳩槃荼,屬於四天王之南方增長天王。患者當多念觀音名號。此為自己業障所致,非關念佛也。

問:夜夢非常奇怪,毫無次第,既非人之思想所能及,關與鬼神入夢之說,亦不相似。何故。

答:夢是獨頭意識之現行,與醒時意識不同境界,其奇怪亦宜。然皆過去未來現在之心理片段交參,又何足怪。

問:睡眠時無知覺,有同於死。(略)答:熟睡時毫無知覺者,因此時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俱伏而不現,非心死也。猶冬日地上無草,非草死也。但草根中萌芽未茁耳。草至春日而復萌,亦猶心至寤時而後覺。若至沒後則心靈已遷,不復存在肉體,故永無知覺矣。此其區別也。

問:持齋念佛三年,仍間有淫夢,且對方為背理不應入夢之人,其病根何在。

答:病根在多淫欲,縱少身業,意業必多也。

問:某於民國十三年秋日,靜坐後,夢見前身是一比丘,法名舍守,又夢頭放淡黃色光,高寬約二寸餘。此種夢幻究屬何因。

答:苟非自己前生之影響,即善神化現之所警覺。是祥夢也。

(四)感應之認識

問:前人有誦經時得舍利者,亦有刻經時得舍利者。不知何故。

答:經本諸佛法身捨,其所得者乃精誠之極,即所謂感應道交也。

問:「舍利」譯「靈骨」。究生人身何所,有無一定地位。肉身如不焚化,可否得知。呂元益刻龍舒淨土文,木版刻出三顆舍利(載初機淨業指南),何自而來。不明其義。乞示。

答:舍利乃焚化後所得,在身安有一定地位,不可得知。佛菩薩舍利俱有靈異往來不可思議,大概是精神專一相互感應。刻板出舍利,其義如是。

問:居士林有舍利室,其形式如何。

答:舍利室者室內有舍利塔,塔內供佛舍利者也。室形四方,四壁裝大玻璃,形像重重,能現一塔為多塔,不可思議。

問:有謂舍利之大小顏色不一,乃隨緣之深淺而定,非人人能見者,有是理乎。

答:舍利本為極細之粒。居士林所供者是白色。至人各異見,亦或可能,本是靈骨,當然有靈異也。

問:社友蓮居士信佛甚虔,一晚在本社禮佛,甫進佛堂,忽見爐中香煙繚繞,繞近觀之則香焰全無,僅餘涼灰。敝友大疑,詢之社中同志,有謂係自己心香者。未卜其中究竟如何。

答:此係杜君意識中香塵影子現此幻像,謂之心香當無不可。

問:去夏至寺念佛虔禱,願一見亡妻,翌日早課下殿天尚未明,假寐床上,乃亡妻竟至予室中,面目衣服了了分明,豈佛有感歟。

答:此乃一種念力所感,謂仗佛力亦可。

問:某平生未扳依三寶,近年亦信佛。臨命終時,助念人(因其哲嗣數人為三皈弟子為念佛助生淨土)見有一人影遠遠入三聖接引像內。命終半點多鐘,有一陣異香,引磬內發現音樂。二點後,額仍冒熱氣。以上諸端,是否生西瑞相。

答:信佛即是皈依。助念時本人當亦念佛。念佛往生現瑞宜也。

問:北平拈花寺首座和尚省元。前清廩生出 家,夙修淨業,二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圓寂。坐化之室,異香數日不散。予於和尚圓寂之第四日入其室覘之,室中空無一物,進門果異香撲鼻,顧其香氣與世間沉檀 等諸香迥然不同,似乎一種香木之香,然畢竟不可言說,但亦無殊勝妙感。是予之障深罪重福緣淺薄,故不獲殊勝妙感乎。

答:如此異香不散,已是往生淨土之徵。無甚勝妙,殆為日已久之故。

問:持誦經咒,功德無量,又云若見網捕生類者,持誦七佛名號,或往生咒揭諦咒等,可使網捕者不獲。但屢試不驗,雖由誠意少惑業多所致,然則此項持誦功德目下不生效力已落空亡,而持誦功德生於何處。

答:此種都要論感應,感而不應者,有障故也。魚類業重,是彼有障,非汝無功也。又此功德雖不見應於此,終不空亡,仍可見應於彼,但我等自無道眼見不及耳。世間因果複雜,慎勿謂無功德也。

問:求佛加護當用何法。

答:勤修供養禮拜讚歎懺悔發願等法,以及誦經持咒念佛等法,自然得佛常加護念。

問:見問答章無淨室念誦做回向,祗須閉目著想。僕亦蝸居不淨素來閉目著想在極樂處如見彌陀,描摹心切,竟身入其中矣。此是魔否。

答:此亦是一種感應非魔也。但當平易處之。經云,若作聖解,則受群邪。

(五)俗務之指導

問:或問何謂大雄寶殿及臘八粥之由來。乞代答。

答:佛稱大雄,出楞嚴經。經云大雄大力大慈悲。又佛將成道,出雪山,浴於尼連禪河,受乳糜之供。今食臘八粥,即食乳糜之遺意,所以紀念成佛也。

問:常人祀神祭祖輒用香燭飯菜等,飯菜係布施,而用香燭燈等有違佛制否。

答:燭以明幽,香以達信,并可以資鬼神之身,故用之亦不違佛制。

問:僧尼掛單朝山,如朝南海等地,是居士亦可掛單否。

答:居士宜供養僧,沒有吃十一方之理。故無此辦法。

問:建築廟宇及居士林等,密教頗有種種儀式,但不知在顯教方面亦有何種經典說其儀式者否。

答:所云魏築儀式,未知何指。是否為如破 土落成等典禮。顯教中此等儀式有否,須查律藏小乘經中之無常經,弘一法師曾書寫流通,其序文有凡斬伐樹木及建築屋舍時,均須念誦此經之語,不但為送亡而 已。按佛門禮制均載律藏,現在通行之清規作自禪門之百丈,已變通古制矣。未知今律門所行者如何也。

問:甯省寺廟破壞居多,居士民眾出資補修作念佛堂,住持無人,請居士暫住。居士夫婦住寺分居同居,何者相宜。

答:應分居。因寺宇為修梵行之地,暫管之人,宜身心清淨,免致污僧伽藍之嫌。

問:五九月十三日,因祭祀關帝獻牲唱戲祈保平安。如何。

答:關帝曾於智者大師處受五戒,不宜祭以血肉,應用蔬菜。餘不妨。

問:敝鄉常地有人毀廟宇壞神像,未知有果報否。其神豈無靈感乎。

答:當有果報,但時緣未至而未遭,或事相不顯而不覺,遂若無靈感耳。

問:直接毀拆佛寺者,要何時方能受遭果報,或應得如何報。

答:應墮地獄。但何時受報要視有無福業維持而定遲速,速則現身即報耳。

問:佛教對於鬼神認為異端不可信的,然則上梅靈道研究會,是鬼神的作用還是佛的佛用。

答:鬼神在佛教中認為六凡眾生之一,佛教中認佛為至聖,如認鬼神為聖者,乃目為異端耳。如其鬼神亦信佛者,則此鬼神亦為佛教徒,非異端矣。靈道會是自己心力之作用,間有為鬼神所利用。不可認為佛力作用。

問:學佛者可否行醫。有謂行醫難免錯誤,刀筆殺人。有謂拯民疾苦,功同良相。大約醫而良,則後說是也。醫而庸,則前說是也。然錯誤二字,則雖良者亦難云無。然則行醫之於因果究如何。

答:醫術救人,須自量力,苟能謹慎,容有錯誤,亦可原諒。至於因果乃定律性質,無可解免,不過有心造者亦有心得報,無心造者亦無心得報耳。

問:庸醫殺人應坐何罪。

答:庸醫殺人,屬於誤殺。雖無罪名,不免果報。誤殺人者,人亦誤殺之,因果必不爽也。但時間問題耳。

問:余曾執行律師職務十年以上,民十六後服務軍政界,倏忽五載。近日家居擬重理舊業,辦案悉本天良,並須力戒虛妄。不知高明贊成否。

答:律師本以法律保護民眾,亦處高尚導師之地位,世俗視為貿易生涯誤矣。苟能一秉至公不枉不欺,正是菩薩度人方便,何不可之有。但不可事與願違耳。

問:曾見海潮音某期內刊載太虛法師鉅著,列有一表,認定國防軍警察律師等均為有為法中應有之組織,是娑婆世界徒憑無為法本不足以維治安。老居士對於國家律師制度是否贊成,亦或抱有改善之見解否。

答:律師如果辦得好,上以輔政治,下以導民俗,亦治平之基也。但新法律與舊道德似有衝突處,宜設法救濟,可建議立法機關耳。

問:佛律既戒殺,若佛教徒為法官軍官,依法殺人亦種惡因否。

答:如果但像機器無容心者,自可免罪。然或事前計劃,事後徘徊,含瞋熾盛,慈愍毫無,欲不受報,恐無是理。

問:軍人身口意皆伏殺機,交鋒之時,殺人盈野,何以佛弟子可以治軍當兵。

答:軍在示威以服敵,不在好殺也。至不得已而戰,當以為民除暴為前提。故於雄武之中,不失慈悲之念,惟此為佛弟子所可為。若夫黷武窮兵,則非佛徒所宜為矣。

問:有友託問伊所營業務係包席館,有殺生之咎,不營又無生活之方,有何法兩全。又常遭遇逆境,請指示改良法。

答:無兩全法。難免逆境,不如改業為妙。如為相應起見,提倡素菜館,如功德林蔬食處之類。

問:一切眾生皆過去父母,固不宜殺且食,然人類中婚娶大事,尚敢為乎。

答:此佛制之以令人出家也。

問:前問眾生皆父母婚娶尚敢為乎,蒙示云此佛制所以令人出家也。然不能出家而又不能不婚娶之在家兩眾,有法可以補救婚娶不亂倫乎。

答:有欲為亂倫之本,人道作嫁娶之禮,即所以節制其亂,毫無徹底辦法。維摩經云,「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差堪法爾。

問:經云「生死根本淫欲第一。」邪淫為非禮之行,固不論矣。伉儷間若盡絕之,世界不將無人類耶。

答:六道眾生,天道優於人道。如果人盡斷淫,則人盡生天。擴充天道範圍,豈非善事。子何愛於多苦少樂之人類,而憂其絕滅耶。按世人每戀戀此百苦交煎之人道而不肯捨,即學佛人亦或不免,並佛典成住壞空之說而亦忘之,殊不可解也。

問:凡有人在社會歷受煩惱激刺失望等,欲潛心剃度,又因上有慈親下有妻子,仰仗慰養,一時不克如願,應以何策應付之。

答:語云,隨緣了宿債。

問:晚年及五旬,而現時心理頗以長壽為慮,覺處世無味,頗以度日為難。高明何以教我。

答:作塵勞事,自然嫌日長。作佛法事,常苦來日短矣。然不管日長日短,但努力佛法前途,時至則即西歸耳。

問:若因貧及失業等痛苦,可祈禳許願(許願為放生施濟持戒)以求今世之福否。(信佛之人固不可求來世之福報然現世之痛苦不知能依仗佛力減輕或除掉否)

答:應先行其願以俟福,不應空許其願以要求。來世福報非不可求,但不如出世之福大耳。

問:營謀職位久久未遂,家居既困於食用,復為婦孺哭擾,夜以繼日,難獲安時,未知是何業報以致於此,當作何懺悔,有何法可禳解之。

答:此乃求不得苦,係慳貪不施之報。當廣結善緣種福田以懺悔之。但係前業所招或非今業可挽,故須忍受如飴。婦孺亦須率令念佛行善,所謂安貧樂道,自然解除有日也。現在求業可以登報或托職業介紹所介紹,但須有一技之長而性行馴良者,必無失業之憂也。

古農佛學答問卷七終

【書籍目錄】
第1頁:古農佛學答問卷一(四聖應化門) 第2頁:古農佛學答問卷二(六凡輪轉門)
第3頁:古農佛學答問卷三(法義研求門) 第4頁:古農佛學答問卷四(自利行願門)
第5頁:古農佛學答問卷五(利他功德門) 第6頁:古農佛學答問卷六(護持正法門)
第7頁:古農佛學答問卷七(佛化常識門)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