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解 慧律法師講述

金剛經講解 慧律法師講述

六祖惠能大師

[日期:2010-08-20] 來源:精華佛學網站  作者:慧律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 師姓盧

  姓盧的也出了一個聖人。我們講堂也有一個人姓盧,就是盧素梅,不知道是不是六祖的後代?我們姓林的則出了一個媽祖,姓楊的出了楊家將,臉上畫成黑漆漆的就是楊家將,姓孫的就出了一個國父,很了不起!姓蔣的出了一個總統。姓林的出了媽祖,很了不起,總統還得拜媽祖呢!姓觀的就出了觀世音,不知道有沒有人姓觀?(眾笑)

  「 其先

  其祖先,就是他的祖先。

  「 范陽人

  范陽是一個地名。

  「 家甚貧窶,師樵采自給。

  家很貧窮。樵采就是砍伐薪柴,或到山上撿薪柴出售。自給就是自足的意思。也就是生活過得很艱苦,靠砍薪拾柴賣錢來維持三餐。(窶,音 j ǜ,貧窮。)

  「 一日負薪,入市中。

  負就是背後扛著東西。

  「 聞客讀《金剛經》。

  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

  「 遂悚然感悟。

  悚然,忽然。忽然有所感悟。

  「 矢志尋師。

  矢:決定。決意立下一個志向,要尋訪師父。

  「 至韶州,遇女尼無盡藏者,

  來到韶州,遇到名為無盡藏的比丘尼。

  「 誦涅盤經。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

  她在誦《涅盤經》時,六祖聽了一下,馬上就為她解釋道理。

尼乃執卷問字。 」比丘尼就拿經卷問六祖文字。

  「 師曰:字即不識。意即請問。

  六祖說我不認識字。若是道理方面你可以問我。

  「 尼曰:字尚不識,安能會義?

  比丘尼就嘲笑瞧不起六祖了。

  「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諸佛妙理是本性的東西,不等同於文字。要是本性與文字相同,書讀得愈多就愈早成佛了,那不識字的人豈不是沒希望了?這樣佛性怎麼會平等呢?想成佛的話只要認真讀書就行了,是這道理嗎?所以說「 諸佛妙理,不關文字」。

  「 尼大異之,遍告居人,競來瞻禮。

  比丘尼很驚訝,這不是平常人。就告訴大家,於是眾多大家居士都來向六祖頂禮。

  「 一日,師自念曰: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 。」

  怎能停這個地方呢?

  「 至昌樂西山石室,遇智遠禪師,指示參謁黃梅師。竟往矣。

  黃梅師就是五祖弘忍。智遠禪師就指示他:我這裡沒有東西。你要去參五祖弘忍。

  「 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

  弘忍大師一見面之後就瞭解了,知道六祖不得了,是大利根器的人。

  「 授以衣法。

  將五祖的衣缽交給他。

  「 令隱於懷 。」

  懷是一個地方,意思是叫他隱藏起來,不要出來,早出來有難,晚點出來才不會被害。這是告訴六祖不要太早出來弘法。六祖於是在獵人隊中躲了十六年。

  「 至儀鳳元年,屆南海,遇印宗禪師,講經於法性寺。

  屆是到達,來到南海,遇到印宗禪師。

  「 師止廊廡,聽受。

  廊是外面的走廊、迴廊。從前中國的寺院的屋宇都有迴廊。六祖只是在走廊上聽,並沒有進入室內。

  「 入夜,風颺剎幡。

  颺,飄揚。風颺,風吹動。剎幡,幢幡。

  「 兩僧對論。一云風動,一云幡動。往復酬答,未曾契理。

  兩個僧人辯論,一個說風在動,另一個說風怎麼會動呢?明明是幡在動。前一個說:風若不吹的話,幡怎麼會動?後一個說:又看不到風,只看到幡在動啊!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兩個爭論不休,都不明白道理。

  「 師不覺言曰。

  這個不覺,不是沒有智慧,而是不假思索,沒有通過意識,從本性自然流露出來,這叫不覺,一定要弄清楚。

  「 風幡非動,動自心耳。

  六祖毫不考慮地就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幢幡動,是你自己的心在動。

  「 印宗悚然異之。邀師入室,執弟子禮 。」

  印宗法師大驚,非常震驚,就請六祖進入室內,自己先為他剃度,再反過來拜他為師父,向六祖頂禮。這是因為六祖是大徹大悟的人,即使是為他剃髮的師父,這師父也該向大徹大悟的徒弟頂禮。因為大徹大悟的人,有沒有受戒都跟佛一樣了。要是有這樣的徒弟,我也會這麼做,他來的話先為他剃度,然後請他上座,我向他頂禮,經典換他講,我也是依法嘛。誰讓你是大徹大悟呢對不對?我還不行,我還是凡夫,還需要大徹大悟的人為我印證看看我有沒有悟。

  「 乃告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因請出所傳信衣 。」

  印宗說:我是凡夫,六祖是肉身菩薩。於是就請他出示五祖交託的衣缽等信物。

  「 悉令瞻拜。

  大家一齊瞻仰禮拜。因為他代表正法,他是祖師,代表了佛。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禪宗祖師,到中國來成為東土第一代祖師,由達摩傳衣以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代代相傳,到六祖是第六代,所以他的地位跟佛一樣,佛佛相傳嘛!

  「 明年二月,韶州刺史韋璩,

  刺史,類似我們今天的稽查官,考核、調查官員是否清廉。

  「 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門人紀錄。目為壇經,盛行於世。

  由他門下學道的弟子紀錄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壇經。

  「 後返曹溪,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

  曹溪是個地名,在廣東。

  「 中宗神龍元年,

  就是公元 705 年。可見六祖的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七百多年了。

  「 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

  內侍是皇宮裡皇帝身邊的親信,叫薛簡。皇帝差派他去請六祖進宮。詔,是皇帝的命令。馳,從前傳信要靠騎馬。

  「 師上表辭謝。

  即使是皇帝迎請,六祖也不會貪戀。他不會想:現在皇上要禮請我了,我不得了了,一去可能就當上國師,萬人崇拜哦!他完全沒有這種名利心,因為已經恢復了本來面目,不高不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他既不會瞧不起人,也不會去巴結皇帝,因為虛名對他沒有作用。一個人的修養到這種境界,連皇帝來迎請都推辭不去,這是何等偉大的人,多麼了不起的人!

  換作我們現在,不用說皇帝召見了,隨便一個部長召見就不得了了!一出來後就大肆宣揚,部長召見我哦,部長哦!從前六祖被皇帝召見,照常沒有這種心,那種出家人的心,清淨到了極點。當然我們現在不會這樣,假設啦,要是總統召見我,我會很高興,為什麼呢?我的想法不是能見總統很高興,我高興的是,我去見總統,或許就能令眾生感到肯定,從而來護持佛教,這樣就能使佛教興盛。我的觀念就是這樣。總統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總統死後變成一堆骨頭,我也只剩下一堆骨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會說百年之後總統的骨骸比較白,慧律法師的骨骸比較小副——全都一樣,對不對?

  「 薛簡曰:弟子回朝,主上必問。

  皇帝的內侍薛簡就說了,皇帝一定會問緣由的。主上就是皇帝。

  「 願慈悲指示,心要如何明道?師曰:道無明暗。明暗亦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

  看到這一句,我就覺得:聖人實在了不起!看到這一句我就悟了,聖人言辭實在太厲害了!道無明暗,沒有對立。就是說,明是本性,暗也是本性,暗、明因你的分別跟執著而產生。明,自性本空;暗,自性也本空,都是空啊。明跟暗,想要求明,想要除暗,明也變成了暗。為什麼?因為有比較、有代謝啊,不是明就是暗,不是暗就是明。

  什麼叫「明明無盡」?譬如說有明暗,明便除掉暗;但哪一種事情又能比明更明呢?對不對?在比較中,有小、中、大、特大、特特大、特特特大、非常大,但無論怎樣形容,仍然有對立存在。簡單來說,有名相,就一定有對立,所以就不能產生當下的直觀。譬如說:我的手很接近桌子,更接近、更接近、更接近……你有沒有覺得,形容了很多次,還是有距離感?我的手很接近很接近……雖然越來越接近,可是還沒有達到。你若是說:手與桌子很近!(掌擊桌面)這就不要再講下去了,當下就是,這就是直觀。佛法就是這麼偉大!所以你如果說:我比你更偉大。那就意味著你並不偉大,因為還有別人比你更偉大。如果說大家都很偉大,那你就很偉大,因為你心中沒有了小的概念。大家都厲害,就代表我們厲害;大家都愚癡,我們也高明不起來,因為你的心中還有小的概念嘛。你就會想,的確、的確,沒有錯,真好!聽到這一句晚上就容易入眠了,回去就沒大沒小了,不大不小了。所以,「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意思就是說,這個明,還有比它更明的,還有比更明更加明的……當然就是明明無盡,永遠說不完了。「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意思是說也是有盡,也是有一個界線。

  「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薛簡說,明比喻智慧,暗比喻煩惱,若不以智慧破除煩惱,那麼又怎麼能出離生死呢?

  「 師曰:以智慧照煩惱,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智。

  二乘人,像小孩子而已。羊鹿比喻小乘。

  「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上根大智都不是這樣。

  「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 師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這太厲害了!明跟無明,本性沒有兩樣,

  「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當下進入絕對,破除對立,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對於他人對我們一再的傷害,我還是很歡喜地接受,因為惡善也沒有所謂的對立 。 所以,就算今天遇到不論何種逆境,不管別人如何破壞,只要師父還有心,眾生對我們還有信心,這個場地即使有人破壞,我們也一樣依法弘法。 這是願力的問題,不關道場的大小 。 至少我們還有地下室兩百多坪,不用擔心,是不是?而我們今天若是沒有本性的功夫,就會說:唉喲!我又沒有對不起你,你幹嘛一定要傷害我!於是就氣憤、反擊,那麼冤仇就愈來愈深,愈來愈淒慘!

  所以,佛教導比丘:比丘進入城市中,不違戾他事。就是指比丘不論到什麼地方,都不能擾亂眾生;比丘遇到眾生擾亂時,只有忍辱,不能用其它辦法,不能報復、不能訴訟,要完全慈悲忍受一切的境界。所以出家人的偉大是說不盡的,世間人絕對沒辦法做到像出家人這樣。世間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共戴天。出家人不會這樣,出家人一定是說:你來我就接受。你接受他,他就拿你沒辦法。如果感化不了,那就誰造業誰負因果。

  「 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

  我們處在凡夫俗子,雖然很愚癡,但是本性並沒有減少。

  「 住煩惱而不亂。

  因為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我們所有的一切思想、回憶都是假相,云何在假相中拚命地執著、顛倒呢?

  「 居禪定而不寂。

  處在禪定裡而不會沉下去。不寂就是說不會沉,不會消極。住在這個禪定裡面,還是一樣度眾生,還是有妙有。

  「 不斷不常。

  它不是斷滅,也不是永恆,因為永恆又是一種斷滅的常。不斷不常,不斷,就是說不能除掉佛性;不常, 佛性是妙有,不是死死板板的一種不作用的東西 。

  「 不來不去。

  來去是事相,本體、本性是一切皆空的東西。你走到任何地方,你的來跟去都是定位在坐標軸裡,定位在坐標軸就是定位於我執,我執當體即空,你用什麼定位呢?既沒有任何的定位,空一切法,來跟去都是如如。

  「 不在中間。

  有了左右兩邊的假設,才有中間,左右兩邊都沒有,哪裡是中間?飛機飛到上空,你說飛機是在左邊還是右邊?從右看是在左邊,從左看就變成右邊,哪裡是中間?一定有了兩邊才能講中間。既不來也不去,當然不在中間啦。

  「 不在內外。

  不在內也不在外。內無一切法可得,外也緣起無自性,哪裡有可得?

  「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常住不遷就是說不要起心動念去執著它,自自然然地恢復本來面目,放下即是道,不必追求。道不可追,道是靠悟,而不是追。如果有人說「我要求道」,即是外道。道不可求,求即是迷。所有聞法聽經,都是叫我們要放下,而不是叫我們求「法」,因為無法可求 。 說法者無法可修、無法可說,求法者無法可求。何以故?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了不可得,無法可得、無法可求、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常住不遷 。

  「簡豁然大悟。

  簡這個大臣,豁然大悟。這個人的福氣真大,被皇帝派來迎請六祖進宮,來到六祖這裡便開悟。要是我,我也願意,被皇帝派去禮請六祖,一去也開悟,對不對?沒有福氣就不會被指派到。所以很多人喜歡為師父服務,就是這原因,希望能夠開悟。不過我教這麼多遍了,還沒見到哪個徒弟開悟,最主要是我的功力不夠。你看六祖只說了幾句話,簡便豁然大悟。人家的根基怎麼這麼快、這麼利!而我們搞了老半天,仍然沒有消息,還是煩惱得、痛苦得要死?晚上睡覺時心情就很鬱悶,為什麼鬱悶呢?不甘願,快要窒息了!我就沒有這種感覺,不會這樣,我晚上一上床就睡著了,睡得很甜!所以聽《金剛經》的好處就是能夠豁然大悟,日子就好過啦!

  「 歸闕表奏師語 。」

  他回去就呈上奏章,把六祖所說的向皇帝交待了。

  「 加賜摩納袈裟絹缽等物。

  皇帝很欽佩六祖,賜給六祖很貴重的東西。

  「 師說法利生。經四十餘載。

  四十幾年呢!想想看,我講經到現在幾年了?十幾年。六祖講了四十幾年,我還不及大師的四分之一,還要繼續講!

  「 一日謂門人曰:『吾欲返新州,宜速理舟梋。』

  舟梋就是船,理就是準備。幫我準備船,要搭船回去。

  「 大眾哀請,乞師少住。

  哀請,因為六祖要入涅盤了,乞求六祖繼續住世。

  「 師曰:『諸佛出世,猶示涅盤。有來必去,理亦自然。』

  本來就是這樣,有什麼可哭的呢?

  「 言訖,往新州國恩。沐浴跏趺而化, 異香襲人。

  國恩指國恩寺。襲,本意是攻擊,這裡表示強烈。異,不同的、人間沒有的,異香就是人間所沒有的香。香氣襲來,像是要把人擊倒,也就是香氣濃郁,不同凡響的意思

  「 白虹屬地。

  屬就是出現,白光出現於地。

  「 時先天二年也。

  這個時候是先天二年。這種景像要是拍成相片,那可不得了!六祖當時是在七百年前,要是有 ??? ( 日語「 照相機」 ) :「它抓得住我!」把六祖坐化的瑞相沖洗出來,給信徒們一人分一張,不得了!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4-3-30 9:36:58
請問師兄文字稿有完整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