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往生有分第二集 妙蓮老和尚著

往生有分第二集 妙蓮老和尚著

叢林古風在靈巖日行

[日期:2010-08-17]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妙蓮老和尚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叢林古風在靈巖日行
  
  一、蓮華化生一妙境
  
  人稱南投縣埔里鎮是個佛教聖地,因為在這氣候溫和、山靈水秀的天然條件之下,自然而然成為念道潛修之人的隱心處,而成就了一處處或大或小、幽然清淨的 莊嚴道場。所謂「天下名山僧佔多」,埔里鎮雖非高山大嶽,卻是中央山脈盆地,此處平靜秀美、空氣超塵,安住著尊貴崇敬的僧寶;不僅為埔里人士帶來無邊的福 德慈蔭,也為山林中的盆地鎮區,增添幾許微妙難言的殊勝莊嚴!
  
  然而在這眾多的靜修蘭若之中,離埔里市區僅約兩公里,一條驀驀直直的路行去,卻能見到一座巍峨壯麗的寶剎,獨攬千秋地矗立在山丘上,彷彿大雄智人湛然 不動地安立。四周層層相疊的山巒,宛如一朵朵柔和淨妙的大蓮華,終年累月在這蓮華化生的山丘上,連綿不絕地傳送著清暢雅亮的佛號聲;更有那成千上萬的虔信 佛子,三步一拜、歡喜恭敬地朝向淨土而來,猶如曠世迷離的遊子,投入慈母的懷抱,沐浴在此自然德風之中。
  
  在短短數年中創建的靈巖山寺,其成長之景況,堪稱為佛教界中的奇蹟。究竟是什麼因緣成就了如此殊勝的妙境?到底有著什麼力量,像磁吸鐵似地,使得虔誠的四眾弟子皈信無疑?尋此蜿蜒的山路而上,讓我們在念佛、念法、念僧的梵音宣流中,一睹這叢林古道場的本來面目!
  
  二、老實修行戒德僧
  
  「這一切都是十方信眾發心捐助成就的,是三寶的功德加被,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護持!」當我們問起建寺的艱辛過程時,老和尚如此簡單地回答,彷彿這是件 平常事。當然,因緣是不可思議的,畢竟空中因果宛然,因果宛然而畢竟空,且將一切功德歸於佛陀,光榮歸於信眾,這是否又是大德為我們隨緣道來的甚深微妙法 呢?只可惜有人不知寶貴!
  
  當大眾雲集的法會上,長老升座作獅子吼、演大法音,常是威赫大千、震動法界,言人所不敢言,樹正法幢,蕩情遣執、導歸極樂;勇猛威德,質顯大丈夫之能 事!然而今日於潔淨光嚴的法堂之中,與長老道平常事,他老人家卻是如此地平易近人、謙穆沖沖,濃厚的家鄉口音,更顯得長老德性的重厚樸實。當我們衷心說出 讚歎的話時,他老總是連聲地答:「不敢當、不敢當,阿彌陀佛!」慈藹的目光猶如清涼的月色,照得人心中無言無語!這就是不自為己、默默行持的淨宗大德–– 上妙下蓮老和尚!
  
  上妙下蓮長老籍貫安徽省巢縣,民國十九年(九歲)出家,三十年春(二十歲)在南京寶華山受具足戒後,即赴蘇州靈巖山寺參學;至三十八年二月,因弘化至 香港,在大嶼山及青山閉關潛修,前後共二十年。在此掩關期中,除閱藏念佛,並虔修般舟三昧十次,日中一食,是一位苦行高僧,久為眾所欽仰。於七十年來臺定 居後,即四處弘揚淨土,勸人老實念佛,南北各地及海內外淨宗道場,競相禮請妙公主禮佛七開示妙法,聞者莫不對往生西方淨土深具信願,持佛名號,畢命為期, 恭候佛來接引!
  
  三、叢林方能造僧才
  
  妙蓮長老既是童真入道,叢林出身,對於叢林生活及僧眾制度自然十分明瞭,那麼來臺之後,對於現今臺灣的佛教,有些什麼看法呢?長老直爽地告訴我們:現 在臺灣的佛教和過去大陸的情形,時地不同無法相比!現在只有積極推動擴建大寺、度十方僧,以中興佛教、富強國家、淨化人心!國家興盛人才輩出,佛教即有泉 源,佛法住世國家太平。
  
  目前臺灣寺院雖多,卻少有十方叢林、海眾道場共修。多水、深水才能養大魚,少水、淺水如何潛養大龍呢?昔日大陸的出家人為何人才濟濟?就是出家受戒後 有地方參學,可是臺灣出家人受戒後向何處參學呢?所謂「出家受戒不參方,猶如菩薩未開光。」因此,長老積極要建十方常住,令臺灣出家人受戒之後,有十方叢 林可參學,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磨鍊,這才能像一位出家僧寶。小廟裡固然也可以學佛法、度眾生,但是若非上等根性,就容易懈怠,且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易流於 盲修瞎煉的偏執;或者整日在世俗人情中周旋,在信眾的恭敬供養中迷失修行人的本分,這真要謹慎發道心啊!
  
  像這樣沒有經過大冶洪爐的千錘百鍊,如何能杜絕凡情、長養聖胎,於癡惱多惑的塵世中大轉法輪、廣度眾生呢?敬懇十方大德慈悲建立僧團共修,互相精進,以免懈怠空過命光,太可惜也。
  
  四、創寺度眾弘願深
  
  一位能夠長年在斗室中參究佛心的苦行僧,是否早以建寺度眾為其精進之動力呢?但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妙蓮長老卻告訴我們:民國六十四年初到臺灣,本 來是要恭印大智度論,普結法緣,印好了就希望找個地方「閉生死關」。因為「我總是覺得以凡夫身度眾生,力量太微弱、太辛苦了,還是生到西方證無生忍,再分 身十方世界廣度眾生比較好;雖然娑婆眾生苦,但是十方世界還有比娑婆眾生更苦的啊!況且經中有明文:自身未度而度他者,無有是處!」
  
  然而,第二次來到臺灣之後,卻完全改變了他過去幾十年的出家生活與觀念。這是因為印大智度論兩、三年的期間中,瞭解臺灣佛教的情形,出家人沒有叢林可 安住參學;而今在臺灣、香港或東南亞,住持佛法的大都是從大陸來的法師,這些老法師壽已耄耋,圓寂後法席講座就後繼乏人了。人才雖有,但卻少有僧才能夠堪 接老法師法席,實為太可惜了!
  
  所謂「因緣成一切法,佛法就是講緣起,有因緣就能做到,沒有因緣,萬事難成。但因緣是自己心力所造,萬法唯心,有心就能好好的造因緣……。」於是妙公長老在「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的悲憫心中,便立定創寺度眾生的大願大行,以能延續法燈薪傳,中興佛法不絕於千古。
  
  五、祖風唯遵古靈巖
  
  「我們靈巖山寺的規則,大都是繼承大陸蘇州靈巖山寺印光祖師道場的。大眾都是念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功課都不變;平時不幫人家做經懺佛事,若是個別 想超度『亡者』,懺悔『生者』,或求其他正當福慧願行等等,一般只有參加打佛七,聽聞佛學開示,以此功德回向生者延壽、亡者往生,乃至菩提道早成。」
  
  「靈巖山寺的道風是『行起解絕』,重在行持;住眾就是依著古祖念佛的芳規,時到功成,自入福慧寶藏,並沒有多研究什麼念佛的道理,『愚而安愚』安守出 家人的本分。就好像老農夫一樣,但事耕耘,自有收穫;菩薩慈悲,因果不負虔誠人。至於行菩薩道,是要生到西方證無生忍,再分身十方世界坐道場。當然,若是 有福慧的青年,想『由解起行』,那就至心研讀淨土諸經論,開般若慧、念實相佛,弘化眾生,導歸安養上品蓮臺,即證無生法忍,於十方世界廣度眾生。那當然很 好,只可惜這類善根人太少了。」
  
  據老和尚的描述,大陸靈巖山寺的規則是很嚴格的,到了臺灣,因為環境不同,也就有點方便,沒那麼嚴格了。事實上,目前山上的日常作息:兩點四十五分起 板,長達足兩小時的課誦,下殿後跑山、過堂、長期日誦淨土五經及持佛聖號(有職事者出坡作務)、晚間慧命香,至十時安板等課程,已經讓許多來山參學的行 者,覺得難以勝受!其中還保留大陸叢林的兩大特色:即和緩優雅的梵唄與聞法必合掌恭聽的規矩。因老和尚受戒於南京寶華山,於其全堂合掌作課之芳規深蒙其 利,故開山以來常住大眾於課誦聞法俱遵「合掌」,一改鬆懈浮慢之俗氣,而現虔敬端嚴之相。
  
  靈巖山寺對外長年佛七,除二、六、九月打觀音七外,其餘皆為彌陀七;另外特為全省中小學教師暨大專生,舉辦寒暑假佛七,每年兩次傳戒(在家五戒及菩薩戒),以及兩次萬人朝山之勝會,是一個純然誠誠實實歸宗淨土的修行道場。難怪年年信眾日增,朝山人則更是人山人海的!
  
  六、依經解經示門人
  
  靈巖山寺最大的特質,就是擁有一群善根深厚、純潔天真的小沙彌!目前山上的出家眾有二百多位,小沙彌就佔了將近半數。古來的高僧大德,十之八九都是童 真入道;他們就像一張白紙,不須經任何修飾,就能畫出最莊嚴的佛像來,多麼令人可敬啊!他們有時還能代表老和尚講開示呢!這真是後生可畏,又是可敬可讚! 每逢法會小沙彌也能獨當一面呢!
  
  「靈巖山寺是造佛的功場,出家人是以佛法化度眾生,所以完全是以佛學為根本,世間學是附帶研究。在解經之前,先以背誦為主,經過修持,義理融通,就能依經解經,從自性般若中流露出來,而非以凡情文字解經了。」這就是妙蓮長老獨具慧眼的超世間教育觀。
  
  認字、寫毛筆字、背經、寫日記、打坐、練拳等,是小沙彌日常生活的主要課程。同時還要隨眾上殿、過堂,由實際的行持中,消罪障、增福慧,以完成住持佛法的僧寶,來日擔荷如來家業,普令眾生有所依歸。
  
  七、苦海慈航同發心
  
  在靈巖山寺常住的四眾弟子,其中在家二眾,來山的志願都是準備出家的。山上的規矩,對於發心出家的學人,都必須經過一至三年的考驗與觀察;在這段期間 內,必須把五堂功課學會,才可剃度;剃度後,也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能受戒。這是按部就班深造人才,若速成班那麼急,自他俱難成大器啊!一般人難免好 高騖遠,不能踏實用功,所以少有成就,真是可惜!
  
  山上的常住四眾,除了小沙彌之外,平均年齡都在二、三十歲左右,大都是高中、大專或碩士畢業的知識青年,是佛教的一支生力軍、新血輪。在要求住山二、 三十年,及嚴格刻板修道的生活薰陶之下,不禁有人懷疑:青年們如何安住身心?其實這是不成問題的,真正發大道心的人,就自然能夠接受這一切。尤其大家都是 受了老和尚德行和法音所感召,覺悟無常世間的塵欲幻境,願為一切眾生而坦誠奉獻,共同要將靈巖山寺莊嚴成一艘苦海中的大慈航!
  
  所謂「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著了袈裟事更多,在妙蓮長老開示出家生活要「身忙心靜」、「以苦為師」的導引中,這群赤誠載道的靈巖人,山 林歲月已漸漸走出「規律的生活就是修行,修行的生活不越規律」的曲調,在念佛攝導萬行,萬行回向菩提的宗旨之下,廣結善緣,持戒念佛修集無邊的功德智慧, 以造就將來靈巖大慈航,駛向淨土的廣大蓮海,安住蓮臺。
  
  八、莊嚴淨土圓滿行
  
  妙蓮長老常說:「現代佛法要想復興像昔日大陸佛教的隆盛,這一定要靠臺灣人,因為這裡佛法未中斷,還保有四十年前的大陸佛法。」
  
  基於振興佛法的深弘大願,老和尚要度兩百萬人出家,所以未來的計畫是繼續增覓土地建設。靈巖山寺的修持方法分為三類:一是一心念佛,靜中求生西方;二 是念佛修苦行,動中求生西方;三者研究經律,解行並進,求生西方。以上三類普攝群機,同證一心不亂。而這一切功德利益終歸回向往生西方。所以不僅是年輕 人,只要在五十歲以下,有道心、身體健康、能守規矩,都可以加入靈巖山寺的行列。本寺門大開,歡迎有志人士早回山啊!
  
  有些人不了解靈巖山寺建寺修學的用心,就會說:「你們只顧著自己念佛求生西方,是小乘;應學大乘,以利人為先。」他不但不贊成你,還恥笑你。妙蓮長老 就安慰徒眾:「要開智慧、要忍辱,聽到人家之指責,心中明白就好,不要聽到心就動搖了,當別人說的是無知之言,你計較什麼啊!」
  
  其實,長老曾作如是云:「在這苦難的世間,靈巖山寺能夠提供一個讓人安心修行的好環境,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同淨化身心,回向世界和平,這裡不就是一處人間淨土嗎?別人說利人,但他是如何的在利人呢?」
  
  奇哉,奇哉!靈巖山寺!如是淨土行人,在直取易行道往生淨土、一生成辦的解脫觀中,能堅守根本,策發起自利利他、為法為人的大願精進,於現世中成熟眾 生、創造淨土,實是稀有難得!不離兩邊,是乃中道,是真佛法,究竟法門!讓我們予以虔敬之禮讚,並期待靈巖山寺一展慈光,為佛教帶來重振之生機,欣欣向 榮!
  
  一句偈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吾乃一介凡愚念佛僧,《觀無量壽佛經》云:「上品上生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是以吾念佛亦讀誦大乘,於大乘中好讀般若,於般若中尤好讀摩訶般若,且 曾一時受持。由受持故,亦好讀般若論,於般若論中尤偏敬《大智度論》。故十多年前於香港曾倡印《摩訶般若》以流通,後又以敬製新版《大智度論》法施之緣來 臺弘化至今。「解」則教研般若,「行」則歸於淨土。
  
  猶記初恭讀時,雖不甚明瞭,卻頗有法樂。每見「空」字,輒喜多讀深思,反覆審辨,如理諦觀,乃愈覺「空義(性)」誠為諸法之實相。其用,至廣至大、惟 精惟微,出生、包含無量無盡一切法。其體,圓妙真常、法爾如是,無始無終不生滅、超越三世,最為究竟;其道平等,事理一如。甚矣哉!法味之妙,喜極而忘, 剎那頓入空寂(夢似而已)。因之屢讀不倦,遂於般若甚深微妙理趣,稍獲了解。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吾深感學佛者,若不明般若(二諦),雖說明佛法,乃相似而已,非真明也。悲夫!既非真明,自修 尚難,況言利他、住持正法、續佛慧命可乎?捨本逐末無有是處啊!《中論》云:「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第一義諦乃真空實相, 實相無相、無不相,了達一切法本體空無所有(無相),皆是因緣生法(無不相),故若見諸相非相,則為能見如來––性空即是佛。
  
  然緣起雖假,本無我、人、一切法,但仍須於假相上精進修持,方見實相;於出世道上少一分因緣,即不能成就圓滿佛果。否則錯會義,執頑空而廢事修,置一 切因果於不顧,則差之遠矣!是故「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所謂「俗諦門中不捨一切法」,於事相上應發心勤行六度萬行等種種菩薩道;若無事相之因果,則 不能證得實理,也不能感無為真常寂靜之樂啊!
  
  要知佛法言因果,事理要配合,連佛陀亦是修因感果所成,離了假名眾生則無真實佛法。般若慧是既了知第一義諦畢竟空,又能徹底於第二義諦事相上做得圓 滿,此方合乎二諦圓融佛道。如是承受,即持名念佛亦定往生上上品而親證真如實相,圓滿菩提。道理明白,要依如是方法實修,罔言無益。
  
  佛陀所說八萬四千「法門」,此屬第二義諦,乃隨因緣時節而契合眾機;值此末世,經云:「唯依念佛得度」,吾輩欲了生死,還是莫高談理性,且安愚守分、 老實持名念佛吧!惟願諸位至誠念佛,共種般若無漏之福,同登安樂清淨之蓮臺,待證無生忍、圓一切種智,再分身十方世界廣度眾生。如是既穩妥又實在、且超 勝,一生成就,何苦別尋!
  
  (本文由弟子修戒恭錄)
  
  ––摘自普門雜誌一四○期
【書籍目錄】
第1頁:臺灣靈巖山寺創建緣起暨宗旨展望修戒 第2頁:上妙下蓮長老簡介 - 護法組
第3頁:叢林古風在靈巖日行 第4頁:佛七開示選錄(82、5、22–28)編輯組
第5頁:修道須開般若慧 第6頁:朝山功德遍法界
第7頁:自是有家歸便得 第8頁:在家修行的方法
第9頁:主禮臺南正覺寺佛三開示(80、12、26–28)編輯組 第10頁:第二天 - 斬斷世情起覺照深信切願持佛名
第11頁:第三天 - 懇切至誠即一心帶業往生佛可成 第12頁:國父紀念館佛學講座開示(82、7、10–11)編輯組
第13頁:月是故鄉明––上妙下蓮老和尚佛學講座翦影 第14頁:對臺北佛教淨友參學會開示(81、5、18)編輯組
第15頁:戒期開示節錄(81、4、3–9)編輯組 第16頁:法海釋疑 - 編輯組
第17頁:某法師率徒眾來山請法(81、1、22) 第18頁:北部數位法師來訪(81、9、2)
第19頁:特稿選粹 第20頁:妙蓮長老主持佛七弘法
第21頁:朝向西方路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