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 達摩難陀法師著

如何無憂無懼過生活(How To Live Without Fear And Worry) 達摩難陀法師著

第八章 應付敵手及批評

[日期:2010-08-1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達摩難陀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八章 應付敵手及批評

主啊!請你將我從朋友的惡意批評中解救出來,至於敵人,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伏爾泰—— 

沒有人敢理直氣壯、大拍胸脯說自己沒有敵人。甚至偉大的宗教家大公無私、造福人群者如釋尊、護持神、耶穌、穆罕默德,或是偉大的哲學家如蘇格拉底,社會改革家如林肯及和平之父甘地等先聖先賢,都有與之對抗的敵手,何況是世間的凡夫俗子呢?這些偉大的救世主及領導人極具耐心的忍受敵手的殘害與抨擊,而不違背自己的原則。甚至有些人視原則高於一切,因而失去生命。

曾幾何時,為他人著想的人竟也常遭心懷惡意之人迫害,似乎善與惡總是不斷的衝突。當一個人努力做好事時,有些人老是喜歡挑他的毛病,而吝於表露出讚美之意。不論是對於做過的事或未做的事都有人埋怨。釋尊有一位弟子,名叫阿蘇拉,他抱怨門下弟子不易傳道,且對弟子們回答問題的方式感到不滿。釋尊說:「人會抱怨別人太安靜,也會抱怨那些說太多話甚至抱怨言談適當。因此,世上沒有一個人不飽受抱怨之苦的。」

人必須做好心理調適,隨時有接受責難的準備,即使這些譭謗毫無根據。林肯對應付批評有一套審慎又實際的方法。他說:「即使我們對他人的抨擊反駁,可能還是換回不了小店關門的命運,我以竭盡所知所能的態度去做事,不到事情盡頭,絕不罷手,如果最後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他人的批評又有什麼關係,如果事後顯示我是錯的,那麼,即使十個天使的保證,也是枉然。」

心中的鏡子 

一個人的思想和信仰塑造了他的生活、經歷與環境。宛如鏡子般,每一個人心靈中的自我意象反映在真實自我上,可以由外在的我看到自己性格及內在想法。人若領悟不到自己的性格乃是思想與信仰的影響,他便成為環境的犧牲者。然而只要他察明這個真理,就可以自醜陋的思想中掙脫出來。

一個人看到他人的醜陋面正是自己本性的反映。因此,人不應急切的將自己內心不健全的思想及憎恨投射到其他無辜、不幸的人身上。讓我們抱持耐心,切勿立刻對他人驟下評斷,應該將心比心,從更廣的角度來看事情。試著去探索事情的原委,抱持這種態度可以使人過著與世無爭、平靜的高尚生活。讓我們謹記釋尊的教誨:「一個時時觀察他人過失的人容易動怒,非但不能消除他人的污穢,反而會增添自己的污穢。」波頓‧賀爾寫著:

我用批評的顯微鏡看哥哥, 

說:哥哥顯得多麼粗糙啊!

我用輕視的望遠鏡看哥哥,

說:哥哥是多麼渺小啊!

然後我看真相的鏡子,

說:我與哥哥多麼類似啊!

挑剔他人的錯誤

看見他人的錯誤是非常的容易,然而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就困難之至了。佛家說人們像除去米糠般挑剔他人的錯誤,然而當隱藏自己錯誤時,卻像只狡猾的獵鳥般掩飾住自己。我們不應該時時鑽研他人的錯誤,或是批評他人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事,並且時時謹記自己的職權和怠忽之處。

牢記這些珍貴的教誨可幫助我們洞悉自己的本性,抑制不良的想法,以順正道而行。倘若人有專挑毛病的心態,就會認為即使玫瑰也有刺。在欣賞美麗之際,為何還要介意瑕疵呢?每個俗世之人都難免有過失啊!要記得沒有人是完全的壞或徹底邪惡的。

下次開始挑他人毛病時,深記以下羅勃‧路易士‧史蒂文生所說的話:

最壞的人也有這麼多的優點,

最好的人也有這麼多的缺點,

任何一個人都沒有必要去找他人的錯失。

遭人批評時該做什麼?

當有人對您生氣時,問題的原因可能源自閣下所做的事,倘若是閣下的錯,趕緊俯首認罪,並為自己錯誤的行為致歉。倘若遭誤解,與對方來一次心與心的交談,並欣然傾力相助。相反的,如果對方已因嫉妒而怒火中燒時,實不應該用憤怒還以顏色,雖然這是自然反應,然而開戰不能平息戰爭,只會造成冤冤相報,何時能了呢?最糟的情形不過是結局的不公正。釋尊說:「勝者招致憎恨,而落敗帶來愁苦,只有放棄勝敗之心,才能快樂、平靜。」

以慈愛克服憤怒並非容易,而且包含某些程度的自我控制:意即為了快樂和安寧,必須克制自己的怒氣。釋尊說:「無論在多少次戰役征服多少人,唯有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勝利者。」這需要耐心,但所獲取的結果是值得此項努力的。

另外,真摯的微笑。倘若您對敵人微笑,表現出愛與仁慈的慈悲思想,奇跡便發生了。快樂的笑容有正面積極的力量,能夠溶化你們的心牆。只有愛才能夠將負面的思想轉變為積極的念頭,憤恨只會造成敵手立場更為堅定。

他將我摒除在小圈圈外,

視我為異教徒、叛黨之徒,極盡嘲諷之能事,

但愛讓我擁有智慧戰勝他;

讓我們將他帶入我們的圈圈內。

 

 

——馬爾侃—— 

聰明人不會以仇報仇來擺脫敵人,因為如此一來,便如滾雪球般,塑造更多的敵手了。征服敵人較適當的方法是向他們表示親善及諒解之心,找出他們的需要及中傷自己的原因,然後,試著學習稱讚他們,而不是嚴加批評。雖然此舉不被大多數的人認同,然而卻十分有效。奧斯卡‧王爾德(英國劇作家及小說家)曾說過:「要原諒敵人,因為再也沒有任何事比此事更令他們惱怒的了。」嘗試過此法的人證實這是最有效又切實際的方法,能使敵人變成朋友,這也是佛家的哲學。

佛陀教人要以仁慈克服憤怒、賢德克服邪惡、慈善克服私心、真實克服虛假。

在惱怒他人並將之視為敵手之前,只要回想兩件事:

一、人心懷恨意即須承受比敵方加倍的痛苦。假使想擺脫最大的敵人,應該先平息自己的怒氣。

二、我們不只從朋友身上學習,也學自敵手。給他們懷疑的權利,他們可能十分有理,倘若不注意他們說些什麼(反而對他們的行為感到憤怒),可能會失去一個學習、改善的機會。這意外的新事實也許很重要,因為與自身息息相關,即使是朋友也會礙于友誼,而不指出我們的弱點。假如我們能敞開心房而不貿然斷定,即使是敵人,亦有與之看齊的優點。

不要害怕遭受批評

甜美亦可能會導致厭煩。讚美是甜蜜的,然而過多的讚美可能招致人的厭倦。評論猶如苦藥或令人痛楚的針劑:當然令人厭惡,卻對我們著實有益。

不用害怕遭受批評,應該牢記沒有人可以真正避免批評,即使是偉人亦同。批評是無益的,因為它使人處於防備狀態,令人拚命想保護自己。批評亦是危險的,因它傷害人的尊嚴與驕傲,造成對他人的怨恨。但批評也有建設性的一面,我們應該傾聽他人對自己的評論,尤其是具建設性的,並接受自我改善的機會,我們應該抑制自滿,而不對他人的批評心懷恨意。對於抱持不同觀感的人,我們不應該立刻貼上標籤、烙下記號視為敵人,並非所有批評我們的人都是敵手,因此,我們應該採取正面的態度,而且專注聆聽批評的內容。對我們的評價有否根據?或是否有值得學習的事物呢?自批評中,我們也許可以找出自己看不見的弱點。

而另一方面,我們或許會遇到固執己見的人,對他人的善意不予理會。此時,我們可以試試用和平漸進的方式與他們溝通,也許徒勞無功,亦毋須心懷恨意,而對他們施以報復的手段,因為如此一來,自己也會陷入他們打滾的泥濘中,與敵手相去不遠,同時也污染了自身。很多人常會介入無關自身的事,想要惡意去傷害或批評他人,最後,反而自己陷入困擾之中。

同時,也不該過於吹毛求疵。對他人的事追根究底、從中干涉。以下有則關於東方的民間傳說,可以闡述這一點。

勿多管閒事:從前,有些伐木工人正在砍伐一根倒地的樹幹。他們將樹幹一劈為二,為了讓工作進行順利些,便用一根楔子嵌入二半樹幹之間,在近中午時,大家想休憩片刻,便留下插著楔子的樹幹在原地。不久,來了一隻猴子,它想知道楔子在樹幹上有何作用,便跨坐在樹上,尾巴懸在劈開的樹中間,在用力的搖晃楔子之後,終於把它移開位置了,但此舉讓樹兩端猛力撞擊並壓碎了猴子,猴子因而喪命。

當有人對你出言不遜時,該怎麼辦呢?你可以做下列檢討:對手的言行舉止對我來說公平嗎?倘若他們毫無事實根據,那麼,與其憤恨不平,不如將事情淡化處理。你甚至應該同情他們,因為作惡多端的人最終只會傷害自己。倘若你是無辜的,就視對方為無知的人,需要人引導吧!記得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曾說:「天父啊!請原諒他們的無知,而非他們的所為。」

避免此類問題的方法是盡可能減少與不善的人接觸的機會。這是為何釋尊曾說:「假如你沒有任何可以信賴的朋友,最好還是獨居一隅,各自生活。」

也許這並不可能,倘若我們必須與自私自利、一心想從我們身上奪取利益的人打交道的話,該如何是好呢?這些人宛如蚊子般,不但吸取血,還傳播病毒,果真如此,那麼不要給他們任何機會傷害自己。《法句經》中記載:「讓我們快樂的活在仇人之中吧!」沒有理由把自己陷入復仇的漩渦中,雖然這主意十分誘人。試著從這些微不足道的麻煩中昇華,我們之所以會動怒,是因為尊嚴受到嚴重損害,倘若能夠撇開這些錯誤的自我觀念,便會瞭解沒有什麼值得讓人氣得火冒三丈的事情,也沒有一個集罪惡於一身,惡貫滿盈的人。

在修養耐性與體諒時,不應該使自己為他人所利用。在面對不公正的攻擊時,應該冷靜維持自己的尊嚴,同時亦不放棄崇高的原則。

你可以踩我一腳:有位年輕人在走向火車包廂的走廊上時,不慎踩到一位旅客的腳。雖然道過歉,年輕人還是慘遭男旅客憤怒嚴厲的斥責。

「親愛的大人,」年輕人說:「難道您看不出這是不小心的嗎?假使您對我的道歉仍不以為然,如果您喜歡,可以踩我一腳。」

男旅客對自己所為深感愧咎,便不再斥責這位年輕人了。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上述的小故事很值得讚揚,道德高超,但是絕對無法做到,並且在這適者生存、事不關己的世界中太過於烏托邦式了。的確,要做到這般境界有點困難,但還不至於辦不到。雖然有人以犯罪為樂,但他的本性中還擁有潛力,能克服邪惡,以及自罪惡中解脫。有些人只為短暫的暴利而誤陷法網,但是為長遠打算,他們應該循正道而行。通常,眼前的利益蒙蔽了急欲獲利的人,使他無法將眼光向遠處看。假若他能瞭望更寬廣的視野,縱使無法轉劣為優,至少會注意到,對自己施以仇恨者,不反以仇恨施之,可減輕不少罪孽。

不應該因遭受批評而放棄自己原本已做好的工作,倘若自己處事得宜,情操正直,有繼續奮鬥下去的勇氣,不受輿論的影響,那麼,這樣才是真正了不起,無論處於何地,皆可輕易的將成功操之於自我的手中。

那些犧牲時間為民服務的人獲得掌聲,同時也飽嘗批評,因為有些人會嫉妒他們。此乃塵世中自然的現象,猶如結香甜可口果實的樹遭到更多人以石頭去擲一般,樹大招風啊!

釋尊說:「崇高道德的人不會偏離正道,欲望不再緊隨著世俗的喜悅而來,讓所有事情順其自然,智者不論處在喜悅或悲苦中,都能心存平靜永恆之心。」

第一次以光輝的慈愛面對敵手時,勿期望見到立即的效果。倘若盡了力而無回報時亦不要氣餒。必須更具信心、決心和毅力,奮勉實行以戰勝敵手。藉此,給對方一個知道自己錯誤的機會,他必會感激你的仁心與勇氣。

在試著贏取友誼或平息口角之爭的過程中,事實即是事實,不必扛下自己來犯的錯誤。倘若你真的犯了錯,應該坦然謙虛的承認。然而,倘若自己是對的,嚴守原則,並抱持一顆純淨的心,遠離氣憤、憎恨與復仇。另外,不應該輕視小國小民或弱小地區的民族,以為他們毫無防範之力。事實上,俗語說,偉人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如何對待小人物。

即使是弱勢動物,如果互相合作也能戰勝兇猛的野獸。

團結就是力量:有一隻大象曾撞倒一個棲在樹枝上的鳥巢,結果鳥巢及巢中的蛋盡皆毀壞。母鳥十分難過,但大象只是闊步離開,甚至沒說句抱歉的話。母鳥便飛到啄木鳥處求救,啄木鳥找到大象,啄出它的眼睛,而後成群的蒼蠅停佇在大象的眼窩上,散播病毒。一度壯碩的大象現已盲了眼,無助的到處奔竄,尋找水源。母鳥仍舊不肯放過,到處尋求聲援,予以報復,於是請求青蛙待在一個大枯洞旁呱呱叫著,大象以為有水,直沖洞口,便摔進洞裏死了。由此看來,母鳥、啄木鳥、蒼蠅、青蛙們均是弱小的動物,卻可以殺死一隻如大象般的龐然大物。因此少數民族只要禍患與共,也可以改變世界的命運。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為何憂傷
第3頁:第一章 恐懼與憂慮 第4頁:第二章 我們的困擾
第5頁:第三章 我們為何受苦 第6頁:第四章 精神虐待及健康的心靈
第7頁:第五章 抑制怒氣 第8頁:第六章 自私的隱憂
第9頁:第七章 克服嫉妒及私心 第10頁:第八章 應付敵手及批評
第11頁:第九章 控制不穩定的情緒 第12頁:第十章 養兒育女的重擔及喜悅
第13頁:第十一章 對死亡的恐懼 第14頁:第十二章 何必為未來憂心
第15頁:第十三章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樂 第16頁:第十四章 在鬥爭和衝突間找尋平和
第17頁:第十五章 道德:生命中的神聖和尊嚴 第18頁:第十六章 你創造了自身的運氣和命運
第19頁:第十七章 為他人的福祉犧牲自我 第20頁:第十八章 有禮貌的言談
第21頁:第十九章 慈愛的價值 第22頁:第二十章 容忍、耐心和滿足
第23頁:第廿一章 為愛所挫 第24頁:第廿二章 愉快的婚姻生活
第25頁:第廿三章 你的美貌 第26頁:第廿四章 累積自身的福祉
第27頁:第廿五章 與他人和諧相處 第28頁:第廿六章 人們可以改善周遭環境
第29頁:第廿七章 人性的尊嚴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