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阿難諫頌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己、阿難諫頌 一、請佛住世    二、疑謗重罪    三、各罪別報    四、五戒別果 五、疑罪福果    六、世意惡報    七、結勸

一、請佛住世

阿難因而諫頌曰,這一句說出了阿難說偈動機。「因而」,就是因前面自慶憫他,覺得末世眾生實在是太苦了,因此,阿難不但是代表末世眾生請佛住世,而且,還再以詩歌(偈頌)勸導當時以及後世的佛弟子們,要誠信佛言,依教奉行。二十八首偈頌,可分為七個段落:(一)有三首頌請佛住世,(二)有三首頌是重頌疑謗重罪,(三)有四首頌各罪個別的果報,(四)有四首頌五戒的果報,(五)有三首頌疑罪苦果,(六)有六首頌世間意的果報,(七)有五首頌讚佛恩大,勸勉種因。請看經文:第一頌

「佛為三界護,恩廣普慈大,願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這一首是阿難為大眾求佛住世,在普賢十大願中,第七願請佛住世,因此,請佛住世乃是佛弟子的本願,阿難尊者也可以說是實踐他行菩薩道的弘願。前二句也是說明請佛住世的理由。「佛為三界護」,佛陀是三界六道的真正護持者,唯有佛陀才能夠做我們的保障,為眾生的依靠,為一切眾生真正的皈依處,所以,「恩廣普慈大」,佛的恩德慈悲,被及九界眾生,三根普被,廣大無邊。後二句是阿難求願,阿難之心,願佛慈憫,為了三界一切沈迷受苦、無以自拔的眾生故,不可示現入般涅槃,求佛長住在人間。

請看第二首頌眾生罪障法緣: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

這一首偈是阿難訓責眾生意,責備實為憐憫,希望他能改過自新。「值法者亦少」,是講佛法難聞,眾生罪障太深故,得遇佛聞法的機緣不多,何以故呢?「盲盲不別真」,楞嚴經第六卷說:末劫之時,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又九卷說:魔於末法,在我法中,修道出家,...... 令真修行,總為魔眷。讀此經文,想今時之正知見少,必依戒修定開慧,方為正途。看破、放下、持戒、念佛,求生淨土,上上根人,上上智人也,捨此而不入魔者幾希。此處經文比喻為心盲眼盲,不能辨別真正佛法。後二句是阿難見眾迷倒,而感傷之意。阿難心痛眾生罪障深重,自己障礙了法緣,諸佛菩薩雖然常常示現在人間,眾生要是沒有福,縱然是遇到,也不肯相信。還有一種人,把邪神邪法當作佛法,佛魔莫別,真是可痛極了。何故不識呢?誠為過去罪業重障乃如是耳!請看第三首,頌弘法者少,法漸衰滅。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

這是第一段的最後一首,說明得遇佛法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因此,佛法必然是逐漸衰微。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無人弘,如何能不衰滅呢?「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兩」,是說即使有宿福得遇佛法,為數也不過是億萬分之一二耳。若無宿福,必終身不聞。佛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想我等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無結果,豈不可惜。過去有人問日中一食義,我以貧困答,主要是不求人,傳道與人,要人信受,如果處處有求於人,多求於人,則人不信,反招疑謗重罪。所以,為佛弟子,必須吃人不願吃的苦,作人不肯作的事,必忍辱、必謙讓,此非清高,一切為利生著想耳。「經法稍稍替,當復何恃怙」。佛子若不能弘揚正法,則正法漸漸廢滅,佛法廢滅,佛子之責任大大虧負了。佛法變質,佛法廢滅,在於傳而不習,眾生的解脫機緣失去了,後來的人依靠什麼自拔自救呢?正如嬰兒,失去父母,其苦難可想而知矣!這便是阿難要請佛住世之由。今去佛已遠,幸得知識、善師、道德之人,我亦如阿難,懇求其住世,利益人天,才不負佛陀、阿難教導之恩耳。

請看經文,第二段也有三首,頌對佛法懷疑、謗法,令人對佛法失去信心,失去破迷啟悟、離苦得樂的機緣,故結重罪。

二、疑謗重罪

佛恩非不大,罪由眾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聞。

第一首頌演法不聞,首句講佛說法度眾生,故恩德最大,若不說法與眾生則無恩德,可惜的是,眾多罪業,由於眾生自作故,所謂「妄想執著」,自劃界限,還自束縛,隔離聖人大道,楞嚴經中之「認浮漚而棄大海」者也。後二句是說,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無時無處不說法,法音如鼓,遠振三千大千世界,以眾生罪業障自本性,所以不聞。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動則不見月,眾生心水亦然,心水清淨則聞佛法音,心水浮動則不聞說法。隋時天合智者大師,親見靈山一會未散,即是明證。故佛經證信常言「一時」,而不記年月日時,義亦如是。請看下一首:

世濁多惡人,還自墮顛倒,諛諂諀訾聖,邪媚毀正真。

這一首是說惡人自甘墮落,造毀謗佛法之罪。「世濁」是說五濁世間,多有造作十惡業者,這樣的人,一定會自己墮落的。所以經上說:「還自墮顛倒」,俗話說,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然欲迷心竅,利令智昏,眾生八識田中,惡習氣的種子特別多,而且是強有力,所以,一遇惡緣,就像水一樣,自自然然的向下流去,顛倒錯亂,越墮越深。「諛諂」是指入佛法中破佛者,實為名聞利養,假意奉事佛教者。「諀訾聖」,諀是惡言,訾是毀謗,指存心有意謗佛法、謗聖賢人。其實,聖賢、佛菩薩心行如同日月,焉能損?無知迷人,欲以不正當的邪法,毀滅正法真理,要知道,正法真理,決定不滅,非是邪法能勝正法,不過一時蔽之,叫人迷惑而已,結果必定還是自作自受。這在末法,時常見到信奉邪教邪見的人,往往比修學正法佛法的人多多,是迷不別真耳!正所謂可憐憫者也。請看經文,末後一偈,頌罪上又加罪: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眾罪本。

邪見之人,不信世間有佛;佛是大智大覺之人,說佛法不是大道。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佛經教義,若未涉及,而言佛法非大道者,狂妄之徒也。禪宗六祖示法達禪師云:佛猶覺也,開示悟入覺之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由此可知,佛法實自性正法、真法、大法,如何不信呢?不信之人,雖外具人形,其實,已失人格根本。儒家人格為仁義禮智信,佛法人格是五戒十善業。棄五常、廢五戒,強不知以為知,固執自己妄想分別,錯誤的思想邪見,造作出邪惡的言行,自是重罪的根本。「自作」是講造因,「罪本」指三途苦報。由此可見,一切世間罪惡根本,就是因不信佛法而生起的。請看經文,第三段有四首偈,說明各罪別報,願深思之!

三、各罪別報

命盡往無擇,刀劍解身形,食鬼好伐殺,鑊湯涌其中。

這一首是講地獄總報,意思是說造作上面所說的重罪之人,命盡之後,一定往墮無擇;無擇就是無間地獄,楞嚴經及地藏經上都有詳細的說明,後三句說地獄中的苦刑,有刀山劍樹,「食鬼」指牛頭馬面,惡鬼夜叉,性情凶殘好殺。「鑊湯」就是油鼎。

婬泆抱銅柱,大火相燒然。

這二句是講邪婬的果報,抱柱像其形,火然應其感,故罪報實由自心習氣所感召而有的。

誹謗清高士,鐵鉗拔其舌。

這二句講誹謗罪報在拔舌地獄,人因不知好歹善惡則造口業,如明善惡因果,必能遠邪歸正,親近賢人善人。「高士」指出家高僧,在家高士,就是善師、道德人也。

亂酒無禮節,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獄中,洋銅沃其口。

這一首是講亂酒罪報,酒為放逸之門,大聖知其苦本,所以教人遠離。食肉是斷大慈之種,大聖知其殺因,所以教人蔬食。招慈善、感延年,是為布施無畏者。至於聖教,於此則有權實,權則漸誘,以輕脫重,初開無犯,據其障理,非無其過;約實教則輕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佛法五戒,殺盜婬妄四戒,大眾都不疑,唯對酒戒,以為飲酒並不算什麼過失,確實是如此。五戒前四叫做性罪,酒戒叫做遮罪,遮是預防的意思,是預防亂酒以後而破前四戒,所以飲酒,尤其是醉酒,列在重戒。經文初句說亂酒失態,二句說失人道,人道就是五戒,破了五戒就是失人道。後二句是講果報在洋銅地獄。

遭逢眾厄難,毒痛不可言,若生還為人,下賤貧窮中。

這一首是講總結破五戒的苦報。前二句說三途之苦,言不能盡;後二句說縱然三途罪滿,再得人身,因為他的惡報習氣尚未斷盡,所以感應人中下賤貧窮的報應。感應之理事,昭彰如是,的確可怕。學佛的人必明此理,必知此事,而後才能趨吉避凶。以上我們將破戒的後果講完了。

經文第十頁第四行第一句「不殺得長壽」起,有四首是偈頌中第四段,說明守持五戒的福報。

四、五戒別果

不殺得長壽,無病常康強。

這二句是講不殺生的殊勝果報。我們都知道,凡是有血氣之屬,必定有知覺;凡是有知覺的必同體,楞嚴經上說: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微命不傷,才是真慈悲,以平等真慈心養生,自然得長壽、康強、無病的果報。佛弟子不但戒殺,更積極的是吃素放生,此乃推己及人,仁民愛物之最善事也。佛弟子也是世間最懂得養生之道的,素食,實在是具足衛生(保衛生理健康)、衛性(保衛性情健康)、衛心(保衛心理健康),其無病、康強、長壽的果報,乃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如果希望得到無病、健康、長壽,就應該要培養平等慈心,戒殺、放生、吃長素。

不盜後大富,錢財恒自滿。

這二句是不盜的善報。學道之人,第一要知足,安貧樂道,以清淨智慧廣行布施;財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大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戒經上說,他人金銀重物,以至一針一草,不得不與而取。若常住公用物、官府物(政府財物)、民眾物、一切物,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逃稅等等,皆為偷盜。偷盜所得,依然是自己命中故有的,若命中無有,縱使巧詐偷竊,必無所獲。故古語說: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知命之言。所以不盜者能施,其果報必財用不缺。唉!人又何苦見財起盜心呢?

不婬香清淨,身體鮮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則為大王。

這一首是講不婬欲的殊勝果報,前二句說明不婬能感得身體香潔鮮明,色香遠聞的意思。「光影常奕奕」,光影就是風度、風采,也就是所謂的神氣、精神。「奕奕」是偉大的意思,此處是形容他的光采神氣,別人是比不上的。「上則為大王」,大王是人間國主,一國至尊,為人爵之中最高最上,這是說不婬的果報,所獲得的福德,在人道中也可以感得王侯之尊。佛經中說,斷身婬生欲界上三天(兜率天、他樂天、他化自在天),斷心婬則生色、無色界,四禪天、四空天,是又可以解作上升天上而為天王的殊勝果報。

至誠不欺詐,為眾所奉承。

這二句是講不妄語的果報。佛為三界尊,為一切聖賢天人眾生所奉事,沒有別的,只是誠信耳。至誠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必深明一真之理,悟入一實相境界,而後能極至誠、不欺詐,就是無緣慈與同體大悲心。所以初學者,一定要從誠信下手,先修心地正大光明,事無不可告人者,此中具足真常法喜。後句意思是說,一個誠信不欺之人,必為大眾所擁護,大眾既然敬順承事,則無事不辦。佛子若效佛度生,必須先修誠信。

不醉後明了,德慧所尊敬。

這二句說不飲酒的善報。佛弟子「願得智慧真明了」,而不飲酒正是保持身心清淨,定慧圓明,度化一切,而為道德、智慧之人,眾所尊敬。下一首是講五福臨門的殊勝果報。

五福超法出,天人同儔類,所生億萬倍,真諦甚分明。

五福就本經來講(一)是長壽(二)是大富(三)清淨,就是心無憂慮,身境安和。(四)是「眾奉」,也就是說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和擁護。(五)是德慧,五福之中,前四是福果,後一道德智慧是造福之因,能所相資,福慧日日增長,以至超出了世間,而與天人的福德等同類了。在佛法中,五戒是世間法福德的總因,十善業是諸天的福因,修戒善的因,必得福慧之果。「所生億萬倍」,是說修因得果,生生世世,福壽無量無邊。「真諦」指五戒,戒因福果甚為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有三首偈是第五段,說明愚惡之人,疑佛所說罪福果報,疑聖教,是自生大障,所以稱為根本煩惱之一。

五、疑罪福果

末世諸惡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別道,罪深更逮冥。

這一首偈,是講末法時期一切造作惡業的眾生,對於佛菩薩所講的事理因果,真諦分明,還是狐疑不信,其實,世間十惡之人,不信佛教,不入佛門,情有可諒;若出家為佛弟子,尚且不信因果,詐欺世人,破佛滅法,真是惡人中的大惡人也。在家不信五戒,狐疑因果感應的道理,以巧計偷心,求富貴長壽,豈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真是枉用了心機。出家人不信韋天有護法之力,懷疑佛陀白毫之賜,多求利養,心不在道,又能成就什麼呢?「愚痴不別道」,愚是沒有智慧,痴指迷惑不覺,愚痴之人不能明辨真妄、是非、善惡、利害的因果道理,以偽詐機巧心用事,真是罪上加罪,前途愈來愈黑暗了,所以阿難說「罪深更逮冥」。

蔽聖毀正覺,死入大鐵城,識神處其中,頭上戴鐵輪。

這一首是講破壞佛教的弘揚,障礙他人修學,所感召的果報。無論是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應當時時檢點自己身心,是不是有此心行?有沒有蒙蔽自己良心,毀壞了自己的佛知見。關於這一點,確實是修行關鍵,必須像江味農居士所說,對於教義必求深解、圓解,而後才能悟入佛之知見,不然,如此過失,總是難免的。下三句說果報。

障蔽聖教,毀滅人天正覺眼目,斷他法身慧命,是最極深重罪業,果報在無間地獄。「死入大鐵城,識神處其中,頭上戴鐵輪。」墮入地獄中的是自己的神識,神識就是世俗說的靈魂,頭上還要戴一個火燒燃的大鐵輪,這是他所感的果報。佛子應知,幻身無常,不過數十寒暑,何必五欲是求,六塵留戀,造諸罪業,感受無邊惡報,智者不為也。佛陀常戒弟子,少欲知足,樂善好施,必以真正解脫大道予人,方盡弘揚普度之事,是決不敢以一己之私欲,而障礙聖教,獲如此之重罪惡報也。下一偈是說地獄惡報的苦況。

求死不得死,須臾已變形,矛戟相毒刺,軀體恆殘截。

第一句是指無間地獄中的命無間,二句說身形無間,三句說受苦無間,末後一句說時無間。於此四句偈中,就把地獄裏面的苦況都說出來了,諸位如果想詳細了解地獄的因緣果報,可以參考地藏本願經,或楞嚴經,都有明細的講解。

請看經文,下面六首,講世間意的惡報,佛子不可不知。第一首是:

六、世意惡報

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問,祭祀傷不仁。

這一首是說世間意為諸惡業的原因。「奈何」,是阿難尊者感嘆之辭,為什麼這個世間會是這樣呢!?眾生皆違背正覺,邪知邪見,反而迷信鬼神,佛陀告訴我們,鬼神大約可分為四王天及鬼獄三道,皆不出六道輪迴,知見不正,能力有限,見解多有錯誤,只可以加以恭敬,不可以信仰。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也說: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因此,佛弟子之於鬼神,應該像周安士先生,發慈悲心而度化之。後二句,說民間迷信習尚,「解奏」,是自作罪業,求他赦免,豈知鬼神也沒有特赦人罪的權力;如果不懺以往,不修將來,於事終究無益。佛說: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懺悔最重要的是,後不再造,孔子說:不二過。這樣才能消災免難,拜求鬼神是靠不住的。「卜問」的用意,無非是為了想趨吉避凶,妄圖儌倖免禍,非分得福,這些都是迷信,如果災禍能夠儌倖免除,福報能夠非分得到,那世出世間的因果律就可以推翻了!「祭祀傷不仁」,是指不是自己應當祭祀的鬼神,而去殺生拜拜,殺生供獻邪神之類,你想想,流他之血,害他之命,已經造作極惡之因,怎麼會有好報應呢?不但自家造了重罪,就是接受供獻的鬼神,也同樣的增添罪過,所以血食鬼神命終多數皆墮地獄,如是事理,不可不知。「不仁」是沒有慈悲心。

死墮十八處,經歷黑繩獄,八難為界首,得復人身難。

這一首是講為世間意者,造諸惡業所感的地獄苦報。「十八處」就是「十八泥犁經」所說的十八重地獄,有刀山、沸沙、沸屎,以及寒冰、鐵磨、烊銅等等,皆為根塵識不正之所現。這些還算是罪輕的報應,罪重的在根本無間、八寒八熱等大地獄中。經歷黑繩獄,以黑繩量畫其身,按量畫寸寸刀鋸之,就是所謂的凌遲處死的刑法,其慘痛是無法形容的,這是根本地獄刑罰的一種。「八難為界首」,這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的三途八難,意思是說,見佛聞法,有八種障礙,使人得不到見佛聞法的機緣。見佛聞法的好處,是可以獲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良好機會。「界首」界是差別的意思。全句意思就是講,八難為種種差別因緣之首,使眾生錯過了見佛聞法,喪失一生解脫的機會,以致於墮落三途惡道,求出無期。人身之所以最貴者,便是容易解脫;如果一生之中,都遇不到解脫的機會,那又有什麼可貴呢?因此,佛法中常歎人身難得,既得人身者,為什麼不珍惜呢?

若時得為人,蠻狄無義理,痴駿無孔竅,跛躄啞不語,朦朧不達事,惡惡相牽拘。

這六句經文是講,在地獄中罪報受滿了以後,再轉生到人道來,雖然是又再得人身,奈何惡習因緣多,所以常逢災難。佛法中說,六道眾生八識田中,善惡種子皆有,投生之時,力量強者先牽。我們一天之中,試問問自己,曾有幾個念頭作佛、作菩薩?有幾念度眾生?有幾念利國利民、幾念是非、幾念貪瞋?是佛念強耶?善念強耶?惡念強耶?若一口氣不來,往那裏去?還不明白嗎!習氣可畏亦可愛,不可不慎!經文前二句是說,雖得人身,但是投生在文化落後,沒有開化的邊地蠻荒地方,在這種地方生活的人,沒有好教育,不明人道義理。後四句說罪報災難。「痴騃無孔竅」,痴是愚痴,騃是痴呆,這個字應該是「騃」字,經文中是「駿」字,「痴駿」講不通,所以「駿」字是個錯字,應該是「騃」字。「騃」字是「馬」字邊,右面一個語助詞的「矣」字。論語中,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的矣字。「無孔竅」是說五官不全,天生殘缺,或者解釋作痴呆、麻木不仁,於義亦通。一隻腳殘廢了叫做跛,雙腳都殘廢的叫做躄;不能說話的叫啞不語。朦朧是糊塗的意思,迷迷糊糊不能通達一切事理,這樣的人,心思迷惑顛倒,當然又會造業受報。所以說,惡惡相牽拘,惡因牽惡果,惡果又作惡因。當知愚痴是根本煩惱三毒之一,痴者必迷,迷者必定亂作妄為,胡作妄為之人,一定不喜歡善言善事,這就是不明是非道理,道理不明就無法勸他為善,他們一舉一動,只知自私自利,所以既受惡報,復造惡因,如繩鎖牽拘,不能解脫,實在可痛。

以上講到阿難諫頌中的第六段,為世間意所感召得的惡報。經文有六首偈,分為五節:(一)一首,說明世間意是眾惡之因。(二)一首,說明地獄果報種種苦刑。(三)一首半(六句),是說明地獄報滿,再轉人道,以惡報習氣未能除盡,故有先天六根不具,或生邊地遭遇種種災難。(四)一首半(六句),是說地獄報滿,生到畜生道受苦之狀。(五)有一首,總結三難。

展轉眾徒聚,禽獸六畜形,為人所屠割,剝皮視其喉,歸償宿怨對,以肉給還人。

這六句頌是講那些為世間意者,於地獄果報受滿之後,又為積習相牽而生到畜類之中。佛陀在一切經中,時常教誡我們:食欲為餓鬼道的業因,瞋恚嫉妒爭鬥是地獄業因,愚痴不別善惡是非者畜生前因。的確,為世間意,必是愚痴迷信陋執之人,則畜生之報,機會必多,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是氣味相投也。即善不近惡,惡不近善,愚迷習氣自然交感畜生眾徒聚的惡報。「禽獸六畜形」,禽獸二字,總指畜道,六畜則單指為人所畜養的家畜,左傳所謂的牛、羊、馬、犬、雞、豬為六畜。凡是六畜,必為人充食,而受人屠割。剝皮視其喉,看看刀之所割處,此句是描述被屠殺時的情況,詰其因果根源,還是要歸結到怨仇,或是前生欠債的報償宿怨對,而以自己的血肉給還人;正是所謂今生吃他八兩,來世還他半斤,明眼人見之,所憐憫者也。講到恩仇報復,有可思議者,有不可思議者,知其恩怨而報復的,是可思可議者;不知其恩怨,但是過去生中,也就是說前世有善惡緣者,彼此有前生之善緣,必定是一見如故;若是前世有怨仇,則見之生厭。此類經驗,實人皆有之,不但於人,即使是處所,也有初至若故居者,足證佛說三世因果不虛。但殺業之報,有早有遲,因緣遇會,不問天仙人鬼,總無逃脫。假令末來之世,殺生的人,生在人道中,被殺者生在畜生道中,則有蛇傷、狗咬、虎吃等事;或殺生的人生為良民,被殺者生為官吏,如是則有牢獄、枷鎖、枉死諸事,實在不勝枚舉。世人迷惑,一遇患難,就怨天尤人,而不知事無大小皆各有其因果在也。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請看下文:總結三難。

無道墮惡道,求脫甚為難。人身既難得,佛經難得聞。

就中華傳統文化而言,倫常八德是為世間大道;在佛法,則五戒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為人天大道。如果喪失了大道,必定要墮惡道。惡道是地獄、餓鬼、畜生。一經墮落惡道,求出無期,想脫離惡道,實在是很不容易,此是第一難。「人身既難得」,佛陀在一切經中,一再告訴我們說:人身難得,曾就神識投胎的機會比喻說;又以數量、時劫等種種比喻來說明此事,人身誠非易得。且六道中以人身最為可貴,其可貴處是在人身容易聞法,容易修道;天道雖好,但是天上樂多苦少,反而不容易接受佛陀教育,以致喪失了破迷開悟的大好機會。因此,佛弟子決不以生天為重。再講三途生活環境太苦了,積習愚迷陋執,也不能接受佛陀教育。由此可見,人道苦樂參半,且大多是苦多樂少,反而容易覺悟,易修易證。這是人身難得可貴之處。二難也。「佛經難得聞」,佛經是啟發智慧的指引,佛經是悟入至善的指南針,但是不容易遇到,有些人遇到了,卻是假的,不是真的。縱然遇到了真正的佛經,若不能理解,不能相信,還是等於不遇。即使能解、能信,若不能依教奉行,不能持之以恆,精進不退,也同不遇。所以,像上面所說,層層淘汰,則知佛經誠難得聞。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當不為過。是以聞法必悟入一真實相境,才是真聞,是三難也。請看末後一段經文,共有五首,頌結勸。

七、結勸

世尊為眾祐,三界皆蒙恩,敷動甘露法,令人普奉行。

這一首是讚歎世尊的恩德。佛陀以教學為一切眾生的佑護者,三界六道,一切有情,莫不蒙恩。「敷動」是展佈的意思。「甘露」是比喻佛陀教學方法的善巧,說法的微妙,能令一切聽受者,有如甘露滋潤身心,除煩惱熱,得自在清涼,福慧增長,是能令人普遍奉持推行,展轉教化,恩澤一切耳。請看第二首:

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開通示道徑,黠者即度苦。

這首是頌揚依教奉行的人所得的果報。「哀哉」是嘆息之詞。「已得慧」指已經斷煩惱、開智慧,明心見性,功德圓滿的那些大菩薩們。菩薩自證已圓滿,還以無盡的慈悲心,「愍念群萌故」,憐憫一切眾生的緣故,必然要為他們開闢一條通路,指示離苦得樂的康莊大道,什麼人能夠相信、接受、奉行證果呢!?「黠者即得度」,黠者是指具有深厚善根、智慧福德之人,這些人聽了佛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們能接受,能奉行,所以即達度脫生死煩惱苦海的真實利益。

福人在向向,見諦學不生,自歸大護田,植種不死地。

這一首是阿難勸我們要認真的求果報,我們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就是真正有福之人。「向向」,第一個向字指目標,第二個向字指方向。世法中,孔子、孟子是我們師法的目標,倫常八德是我心行的方向;佛法中,釋迦、彌陀、觀音、普賢是我們師法的目標,五分法身香、四弘、三皈、三德、三身、六度、寂照不二是我們修行的方向。我們的生命是有目標的,我們的生活是有方向的。「見諦學不生」,諦是真理,就是一真法界、不二之理,禪宗的明心見性,淨土的一心不亂,都是見諦悟無生。「自歸大護田」,歸是歸依,佛為眾生真正福田,我們應當在佛菩薩的福田裏,「植種不死地」,唯佛福田,才能使我們獲得不生不滅、常樂我淨、離苦得樂之法。

恩大莫過佛,世佑轉法輪,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

此偈所說,意謂世出世間恩德最大的,莫過於佛。五濁惡世,唯佛能救,佛說法利生,常轉法輪,說明宇宙人生究竟。明了,則能控制宇宙,不明,則隨環境業力流轉。所以「願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漿」,這是比喻證得無上菩提,成就三身四淨德的意思。末後一首,三勸總結:

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彼我無有二,發願無上真。

「慧船」是比喻佛法,佛法是智慧寶舟,能夠載運眾生到大涅槃的彼岸,此句說依教自度。「法磐引大千」句,是講依教度他,我們要以佛法之磐(代表教學),引導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同登彼岸。第三句是說自他不二,性相一如,平等實相,一真法界之究竟圓滿境界。「發願無上真」,這一句乃圓具四弘誓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儒家所謂格物也。法門無量誓願學,儒家之致知也。佛道無上誓願成,儒家之誠意、正心也。而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願我同修,深思篤行,同圓種智,偈頌二十八首,至此全部講完。

向下有三行經文,是本經最後一大段,「大眾信解第七」,就是本經的流通分。

【書籍目錄】
第1頁: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2頁: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第3頁:事佛得報 第4頁:殺業責任
第5頁:師弟之分 第6頁:疑世出世抵觸
第7頁:阿難幸自憫他 第8頁:阿難諫頌
第9頁:聞頌信解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