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歸依三寶 如本法師著

歸依三寶 如本法師著

三寶有何分類?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如本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三寶有何分類?

佛度化眾生,對時間上的看法、適當不適當、成熟不成熟;對空間上(國土)的看法、適宜不適宜;眾生的看法,根機深淺,根機的深厚與卑劣,是頓是漸,能觀機逗教,因而度化不同階層的眾生。

在這種情況之下,佛陀度化眾生的動機、真理、方法、形象上就沒有固定的準則,就是所謂的法無定法,度化眾生只要契合眾生的根機,能夠導歸佛道,法法皆是涅槃法。

在時間上、空間(國土)上、眾生根機深淺上、角度方位層次上,都不能純一色的統一教化,角度方位層次上、都不能純一色的統一教化,因此,三寶出現人世間的動機、真理、方法,形象、就有所分類了、大體上三寶可分為五種三寶,今將五種三寶分類說明如下:一者化相三寶。二者住持三寶。三者自性三寶。四者小乘三寶。五者大乘三寶。

一者化相三寶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出家學道後,在菩提樹下開悟證成無上佛道,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聖諦法,度五比丘開始,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演說無量佛法,度化無量人天眾生,一直到入滅的階段,佛陀住世應化在人間,度化眾生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後,一直到入涅槃(入滅)的階段中,釋迦牟尼佛就是化相佛寶。

釋迦牟尼佛當時對佛門四眾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一切佛證悟的道理,如四聖諦(巴利語ariya-sacca)、八正道(巴利語ariya-magga)、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無上的道理,就是化相法寶。

當時跟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們,就是化相僧寶。

這三寶是佛陀來人間教化眾生相狀,行化相狀於世間,名為化相三寶;隨各人根器,對如來的教法,所見不同,有勝劣之分,有深淺之別,所以化相三寶,亦名別相三寶 。

二者住持三寶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沉寂,大聖謝世,化相三寶,不復再現,就完全仰賴這一類的三寶,來維持延續佛法的慧命,讓佛教的正法能普遍接傳下來,也讓佛法的精神與教義留傳人間,令三寶不間斷,住世不絕,這就須要有住持三寶的維護與延傳了。

佛陀入滅別世了,弟子們仰慕佛陀,思念佛陀,渴見佛陀,回憶佛陀,如是念念難忘懷,似乎與佛相處的因緣未盡,心有悲戚感、心有無力感、心生仰慕渴見。

因此,聖弟子們,就將佛的三十二莊嚴法相,請名流術養的雕刻師,刻塑佛陀的身口意形象,此雕刻的聖像,因為莊嚴脫俗的聖境,如佛在眼前的感受,心生法喜充滿,內心清涼,如面聖人,道心自然流露,因此又開始精進用功辦道,努力不懈,以求證悟果位。

現在佛寺大殿所供養的佛像之類,就是住持佛寶;如玉琢的、石刻的、銅鑄的、泥塑的、木雕的、油漆的、墨畫的、紙繪的、金鑄的,即是住持佛寶。

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經典(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依此法本(真理)而修,可證成聖果,即是住持法寶。

剃頭染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律儀,參研佛法,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續佛慧命者,即是住持僧寶。

三者自性三寶

大地每一位眾生心中,都具有三寶的性德,名為自性三寶。自性三寶若約義理來講,雖然有三種分別,其體性是一,所以又名一體三寶。自性三寶者,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有靈明覺照的清淨覺性,即心本具,離念光明之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是名自性佛寶;一切眾生,自性能生一切法,本來具有無量恒沙妙德,諸法不離本性,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雄大力、自性有執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寶;一切眾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與萬性不一不二,中道解脫,是名自性僧寶。

四者小乘三寶

如來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示現丈六紫金之法相,以應聲聞緣覺人天等根機,是名小乘佛寶。

佛說阿含經,為聲聞說四聖諦法,為緣覺說十二因緣法,令二乘行者依此而修證,超凡入聖,是名小乘法寶;佛為弟子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弟子因而修證、斷見思惑,證悟真空理,而成聲聞四果羅漢與緣覺之果,是名小乘僧寶。

五者大乘三寶

大聖佛陀以法身(梵語dharma -kaya)、報身(梵語sambhoga-kaya)、應身(梵語nirmana-kaya)來度化無量眾生,能現無邊相好,以契合眾生根機,是名大乘佛寶;大聖佛陀所說中道實相道理,以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眾生執持此法,而成正覺,是名大乘法寶。

大聖佛陀宣說如是大乘佛法之後,眾生皆發大菩提心,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菩薩,修行不著有無二邊,而與中道之理相契合,是名大乘僧寶。

以上所講的五類三寶當中,我佛門弟子信仰佛教的開始,應該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從歸依住持三寶而入佛門,我們信仰歸依住持三寶的意義,其最後的歸宿,是在追求自性三寶的證悟實現,因而成就佛道,圓滿佛道。

我們身為正信佛門弟子,對如來正法,應有所肯定與正見,從事相上來說,住持三寶是事相上的歸依;從理體上來說,自性三寶是理體上的歸依,事相與理體是圓通無礙的,是一體兩面之事。

我佛門弟子,在歸依的程序上,首先是歸依住持三寶,由歸依住持三寶後,因而啟發導入自性三寶,雖然是啟發導入自性三寶的方便,但是離開了住持三寶,那麼自性三寶也就無從悟得。

所以究竟歸宿,雖然是自性三寶,也不能忽視住持三寶,更不能捨棄而不歸依,否則的話,執理廢事,變成戲論,成為實踐佛法的大障礙。

如果沒有住持三寶,就無法顯現自性三寶的存在;同樣的理由,沒有自性三寶,住持三寶也就無法安立。

住持三寶是自性三寶的大用,自性三寶是住持三寶的本體(全體)。

有很多在家學佛的弟子,初發心來學佛,對如來正法尚未深入正見體認,而自己又未證入自性三寶,而自作主張,以個人的思想情見,只信自性三寶為理由,而不尊不敬住持三寶,如是不尊敬住持三寶,那麼,縱然佛法鑽研多年,說法辯才無礙,身心亦然漂流三寶門外,與佛道不相應,與佛道尚有一段距離。

心裏慢慢會增長無明,產生貢高我慢之心,是障道因緣,完全本末倒置,想要求得解脫,反而有墮落危機!

化相三寶只在佛陀住世才有,佛滅度之後,僅有住持三寶,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與留傳,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們,也要由僧寶來接引,可知住持僧寶,擔當如來家業,重任艱巨不可思議!

因此可知,佛陀當時在世時,佛教以佛陀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

佛經云:『僧寶在則法寶在,法寶在則佛寶在;相反的,僧寶不住世,法寶則消亡,法寶若消亡,佛寶亦消亡!』

所以說,僧寶若住世,接引眾生,演說佛法,眾生得大利益,得大光明,令眾生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轉凡入聖,三寶得以住世,是眾生親近三寶的大福德因緣,是故應恭敬三寶,歸依三寶。

自性三寶是理體上說,是心地上的悟證實現境界。小乘三寶是聲聞緣覺二乘所適宜。小乘根機成熟後:

佛在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佛陀大悲心流露,在大乘經典都一再叮囑我們要迴小向大,也就是迴小乘向大乘,十方世界的佛土,諸佛皆為弟子宣說一乘法,一乘法就是大乘佛法,當下就是如來法,佛道正是。

絕對沒有二乘法與三乘法,除了佛為度眾生權巧方便,才說二乘三乘法,普令眾生漸次根機成熟,以作為得度因緣。

由此可知,依佛陀的啟示中,十方諸佛出世本懷的立場,其宗旨乃在勸令一切沉淪的眾生,導歸大乘佛法,圓滿無上佛道。

總而言之,佛陀是全力倡導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是成就佛道之法,大乘佛法圓通無礙,以證悟中道實相義為究竟義趣;同時也是學佛者由住持三寶的歸依,然後證悟自性三寶,起大慈悲心,廣學大乘佛法,因而莊嚴大乘三寶,具足福慧,萬德莊嚴,成就如來法。

因此,過去無量劫所修的功德,一切皆圓滿,終究菩提願既滿,佛弟子所求、所願、理想、目標、歸宿、終程已至--佛道圓滿矣!佛道自成矣!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學佛為什麼要歸依三寶?
第3頁:歸依三寶有限制或忌諱嗎? 第4頁:歸依的意義
第5頁:何謂三寶? 第6頁:三寶有何分類?
第7頁:三寶有六義 第8頁:歸依三寶的次第
第9頁: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 第10頁:歸依三寶應有的認識
第11頁:歸依三寶的功德與利益 第12頁:歸依三寶後,心靈感受如何?
第13頁:歸依三寶後,如何護持三寶? 第14頁:未歸依佛門者 令速歸依佛門 早登覺悟彼岸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