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46:也談禪、密、淨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妙澤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46:也談禪、密、淨

對佛學稍有研讀便能明白,一切法門莫不是都以開悟見道、「明心見性」或成就法身為首要基礎。禪、密、淨從本質上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體說起來:禪是走覺門,即返其初(自性),淨是定於一(佛號),這兩宗的玄旨,都是治心的法要。密則身心皆轉,以「心」為本,雙管齊下。禪宗大德說:「放捨、離諸想、無所求、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即心即佛、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息念忘慮、心空境自空」等,都是教人觀心、返自性,息妄想,回到無心。淨宗大德也說:「念得佛熟,一切教理,都在裏許。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一念中,止觀具足。念極情忘,心空佛現。」等,都是教人借一句佛名,平空萬念——我們凡夫是妄念不歇,但凡「歇即菩提」 。

念佛方法中的「實相念佛」,和「覺照念」,都是淨中有禪,禪中有淨。佛告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這是禪門以心念,非用口念,念法身無相佛,非念應身有相佛(持名念佛為念應身佛),念一切佛,非念某一佛,念自性佛,非念外間佛,故與淨土所倡的念佛法銷有不同。總之,成就者既可得常寂光土的境界(法身佛土),也可以到有形有相的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淨土中也有凡聖同居土),或寄生於十方淨土都可能。這要看修學者的因緣和精進的程度。

淨土法門持名念佛是有想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禪宗無想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即實相念佛)。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眾生的自性,誠如修淨土者念自性彌陀。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美好莊嚴,從終極上皆是虛妄之相,最終還得離棄,往生只是今生的目標,而終極目標是為了成佛,西方極樂淨土還只是一個成佛的中轉站。可知釋迦牟尼教念應身佛是為行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末法眾生若不懂或無機緣得實相念法身佛,千切還是應當照舊持名念應身佛,仰仗阿彌陀佛之本誓願力,先到西方極樂淨土為最佳選擇。因為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果報已經非常殊勝,等於是已進了成佛的「保險箱」 了。

密法的可貴之處在於,它在傳承上的純淨和完整,非常嚴格和嚴謹,流變的可能性最小。修密是要下大功夫的,一旦接受根本上師的灌頂和法要後,他將對我們負責到底,上師即是三寶的化身,同時也是這一「法脈」 所有佛菩薩及大成就者們的「載體」 或體現者,上師將對我們實行嚴格的「因材施教」 ,我們仿佛接通了無始以來「法脈」 的某種「網路」 了。在這麼一個龐大而系統的資訊場、能量場中,我們得到的加持將會非常殊勝。由於密法兼修「色法」 ,使用咒語頻繁,又視追求「即身成佛」 為最高目的,許多人則以為一生中完成法、報、化三身成就不可思義,便隨意謗毀密法,這實在是犯了很嚴重的口業。其實修行者只要「如法」 ,敢於勇猛精進的話,一切可能性都是存在的。試問,那《法華經》上的龍女不是即身成佛又是什麼?要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一切在於緣起的方便妙用,在於我們的心。

在顯教的朝暮課誦中,仍有許多密的成份。如楞嚴咒、大悲咒、、午供、蒙山施食等,皆是佛咒。當初佛講經說法,往往兼說咒語,可知佛是顯密兼施的。況且密宗的經典,仍舊是在說「般若」之義理。如《大日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與《楞嚴經》所說又有何差異呢?又說:「虛空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又說:「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等悲為根本,方便波羅密滿足。」這些文句同顯教經典所言有何質的分別?密教經中之有義理,亦猶顯教經中之有咒一樣,說明顯密本是一家。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仿佛是修密不過是報了兩個志願,第一是即身成佛,第二個往生淨土(包括西方淨士)。而修淨土是只報一個志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無論怎樣,到最後都是為了成佛。

密宗中的「理具成佛」,與顯教亦無二致。如密宗所云:「諸佛理智,於凡夫身中,圓滿具足。」而禪宗馬祖道一禪師也說:「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者,是名正信。」又如在《如來藏經》中,佛告金剛慧言:「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疑恚,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跏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可知密禪教派各宗,對於眾生即佛的見解也完全相同。

當然,話我們還得說回來了,從當今末法眾生學養和知障等個人及時代的綜合因緣考慮,一般情形下,普通眾生別說對佛學實修實證了,可能在義理上都是難以接受或解悟的,因此雖然般若經典是大同小異,都強調諸法皆空,法法平等,但單獨對於念佛一法,釋迦牟尼曾特別地告訴過善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下至一稱南無佛陀大慈悲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窮極生死際,善根無盡的時候,在天人中,恒受富樂,乃至於最後得涅槃。」可知念佛法門同我們末法眾生非常相應。許多禪門和密宗大德也是主張多念佛的。念佛以修意根為主,一個人意業清淨了,身、口二業自然清淨,修學便已得大半。如果三業不淨,怎麼出離得了六道輪迴?佛說過:「不求西方三世怨。」因此,末法眾生想入佛門的或已入佛門的,在沒有機緣修習其他法門時,最好老實念佛,以修淨土為首要。淨土法門既方便易行,果報又很殊勝,既可專修,也可兼修,就看我們是否相應和用心了。

講到淨土宗念佛,我們也應該看一些不良現象,由於淨土法門一直在人口眾多的漢地流布較廣,因此其修學成功的例子也相對較多,這本是件非常殊勝的事。然而,由此也引得一些學淨土的人總是跑去說人家修密法的易「入魔」 ,什麼修密弄不好就是「魔密」,什麼大根器才能修密法等。反之,也有一些修密的人反過來又對漢地顯教評頭論足,聲稱密法最殊勝,中下根之人才去修顯法。其實,佛早說過萬法無有高下、優劣。為什麼佛弟子老要作這些言論呢?再說,佛門什麼大根器小根器之說實乃方便權宜,若說法緣或是更為妥貼一些?諸行既然無常,所謂根器更是無常,隨時隨地都是我們修學的新起點呵。

況且,大根器人具體該以什麼為標準?是誰制定的標準?我們敢保證自己的知見同佛世尊的一模一樣麼?依我個人對佛法的理解,對佛法有堅固信心,願意如法努力修證,堅信自性是佛,就是大根器。如果對佛陀的教育沒有信心,對佛法義理不相信,不樂意認真如法修證,盲修瞎練,管我們修顯修密,誰都可能「入魔」。再說,根器亦在因果無常之中,就像大學裏修學分一樣,我們昨天小根器,只要我們踏實努力,哪怕笨鳥先飛,我們的積分夠了,起跑線就會變高,我們就是大根器。

客觀地說,修行是以「心法」 為最重要,而以「心法」 為本,兼修「色法」 為最殊勝。但專修「色法」則永遠不可能究竟圓滿。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著名的密法金剛上師)說過,顯教是從心法的修持下手,可以說把握住了修行的重點和關鍵。而密乘在修持心法的基礎上,也修色法(色報身,氣、脈、明點等),是兩者配合起來修持。修行方便不一樣,最終的目的卻是一樣的。

如果修行人不明心法,只重色法,即是普通外道氣功。外道的氣功只知道色法(生理、氣脈等)的修持而沒有心法的修持,其對色法的修持也是由執著心所臆造,雖然一些方法與義理也會依佛傍道,其最終結果只會是煩惱越來越重,甚至出偏著魔。因此魔與不魔,不在於概念符號上的佛或道,更不在於什麼淨與密,而在於是否以心法為根本(色法是方便)。

修淨土法門的佛弟子,恰應好生感恩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時所發大願,是這悲智雙運的願力的加持,幫助了所有持名念佛的人,因這一「善念、淨念」就有不可思義的果報,已是布滿「密行」的不可思議的殊勝法門(足以說明密淨是一體),我們還有什麼必要去區別密與顯呢?什麼淨什麼密,不都是佛法嗎?對於任何一個樂意入佛門,依正法修行的人,我們無論人家選擇什麼法門,我們只能隨喜,切莫說短論長。反過來看,密法修持最上乘的雖然是「即身成佛」,但從相對數量上講,比例畢竟較少,連著名的宗喀巴大師也是在中陰身得度的(人從命終到下一次生命開始的中間過程叫中陰身),因而大多數仍視往生淨土為其保險的去向(不僅僅是西方淨土)。

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能往生成功已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殊勝果報了。因此,修密法者也無必要對漢地其他法門評頭論足。反之,修淨土者也別以為真進了保險箱——無論修什麼法門,對於一個不如法者,別說即身成就或往生淨土,恐怕連保人身也是很勉強的。佛弟子無論修什麼法門,只應該自己專心一志,如法修證,跑去同別人打嘴巴仗是無益於修行的。

對於初學者,如色法上老是無所修證,身體不好,生活中不能受用受益,凡夫心自然會散漫、退轉。反之,我們修密法如僅是為了身體好,禪定功夫高,出神通,不重「心法」,我們根本就不會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成就,還極有可能造業、墮落。顯密原本是一體,顯中藏密,密依顯而作相狀。所謂心法與色法不二,互為依存,互為作用,氣定神閒,心安身才安,意即是氣,氣即是意,只是側重點不同,到最後都是一回事。念佛功夫高的人,念經能心無二用的人,身體肯定健康,氣脈也會通暢,功夫漸深,也能當下證果。況且,密法中的一些修持方法,同阿彌陀佛和西方極樂淨土很有淵源,同淨土宗自然就不可分割。

 

大乘的經典中說:緣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起。凡夫以緣起為實有而枉受輪迴的種種痛苦。佛菩薩體悟緣起的當下即是性空,并以緣起為妙用廣渡一切有情眾生,不輕捨一眾生才是大乘菩薩道——由是我們的傳法或言論的不妥,引起眾生誤解、誤讀或謗毀了佛法,我們即是至少犯了菩薩戒。在98 年,喇榮五明佛學院金剛薩垛法會期間,晉美彭措法王(法王如意寶)曾經在四眾弟子面前說過(大意如此):「我由於弘揚寧瑪巴教法,宣說大圓滿的殊勝,無意間接地貶低了他宗,故此我也時常念金剛薩垛懺悔。如果是我的弟子,不僅不能誹謗他宗,甚至連外道都不能誹謗。」我們應該明白,這位著名的密宗大德自然是不會真正貶低他宗的,但一代大法王作此示現,一是其自身嚴謹嚴格所致,其主要目的仍然是在提醒大家要依法修證,要少造口業。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的緣起(前言) 第2頁:1:佛學是怎麼一回事?
第3頁:2:「佛」是一種什麼概念? 第4頁:3:佛學不是宗教
第5頁:4:什麼是「佛法」? 第6頁:5:所謂的「佛教」
第7頁:6:存在的「實相」 第8頁:7:哲學與佛學
第9頁:8:漫談生命與存在 第10頁:9:「業」 是什麼?
第11頁:10:從生命的種類說起 第12頁:11:關於練氣功
第13頁:12:佛教反對迷信與宿命 第14頁:1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第15頁:14:修行與入世 第16頁:15:何謂「涅槃」?
第17頁:16:關於「末法時期」 第18頁:17:從「不二法門」說起
第19頁:18:什麼是「五毒心」? 第20頁:19:該不該吃素?
第21頁:20:正信才是真佛教 第22頁: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第23頁:22:什麼才叫「去執著」? 第24頁:23:簡述「八正道」
第25頁:24:從供奉佛像說起 第26頁: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第27頁:26:有為和無為 第28頁:27:如何才有正確的佛學知見?
第29頁: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第30頁:29:「開悟」僅是一個起點?
第31頁:30:誰是「善知識」? 第32頁:31:誰該是「外道」?
第33頁:32:從佛門的戒律說起 第34頁: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第35頁:34:關於「在家人」 第36頁:35:從大乘「六度法」說起
第37頁:36:如此而已話「神通」 第38頁:37:如何做功課?
第39頁:38:念佛的心要 第40頁:39:什麼是「咒語」?
第41頁:40:關於「淨土三資糧」 第42頁:41:真實不虛話「往生」
第43頁:42:閒話「道交感應」 第44頁:43:做功課有何要領?
第45頁:44:一部經典能有多長? 第46頁:45:解悟空性很重要
第47頁:46:也談禪、密、淨 第48頁:47:修行的本質
第49頁:48:必須走的「中道」 第50頁:49:魔障即菩提
第51頁:50:煩惱即菩提 第52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