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妙澤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皈依佛法僧三寶,不皈依邪魔外道,是佛弟子必須恪守的信條。但有一些佛門弟子入佛修行後,并不能正確或到位地理解這一點,凡事都把自己同現實生活和眾生隔離開來,總以為自己高高在上,犯不著再學習世俗知識和其他宗教方面的東西,繼而不堪與眾生結歡喜緣,動輒板著面孔與眾生論是非長短,沒有隨喜的心腸和善巧方便等等,這些都是些非常不妥當的。釋迦牟尼在世時曾要求弟子們學習「五明」:1、聲明,即聲韻學和語文學;2、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技術、算學、歷數等;3、醫方明,即醫藥學;4、因明,即邏輯學、哲學;5、果明,宗教和佛學。

「學處廣大,悲心懇切」是做菩薩的基本條件。

大乘佛教號召難學能學,盡一切學。佛門不僅鼓勵佛弟子博學多聞,還認為懷疑與比較是修行的第一步,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才有大悟。比較之後,我們才知道什麼是究竟的正法。禁止別人懷疑和進行比較是武斷與不自信的表現,這樣拒絕、回避一切而得出的信仰也不是真信仰,其道心也不會堅固。就像一些外道法師或邪教法師總是禁止其信徒排斥和拒絕別的書籍與學理,這是非常武斷的。而佛弟子舍利弗質疑佛的傳法時,佛還非常高興地說了一句:「善哉」。認為這是誠實的表現。沒有心開意解時切不可自欺欺人,懷疑往往是悟入真理的動因之一。

釋迦牟尼將化世的法門分為五乘(即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詳細情況請參閱相關佛典),人天乘(人道和天道)是修行佛學的基礎,也是一切宗教(邪教除外)、外道的共通法門,同時也是世俗各人文學科、自然科學所提倡的共通的善法。因此,真正的佛弟子不能排斥其他善法(這恰是入佛的基礎),若謗毀世俗科學、外道和其他宗教就更不應該了。因為萬法圓融,世俗智慧、科學文明也好,外道氣功也罷,必有可取之長處,而且有的成就還非常高。從相對意義上講,它們都是有情眾生一定的智慧的產物,是究竟善法予世俗中的某種依託或體現。一樣是妙有真空,一樣是緣起性空。

原本般若波羅蜜多溶於一切,好的修行者,不僅可以識別一切緣起法的不究竟之處,還能虛心學習它們的長處。善法不一定非依止「佛」這種語境出現,相反是「佛」的這種語義語境背後的東西同一切善法本身就是一體。《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說:「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可見法的尊貴并不下於佛。釋迦牟尼也得依法才得以解脫生死,乃於成佛。佛弟子當然也得依止於最究竟和根本的善法,才能得到究竟圓滿的果報。釋迦牟尼在兩千多年依法證悟成佛後所傳下的這個法,則是為我們提供了這個究竟圓滿的可能性。於是,自此世上(我們這個時空)才有了「佛」及「佛法」這種語義下的概念名相。其內核卻是究竟的善法,是般若波羅密多。

佛說過有一種修行境界的人叫「獨覺」,比阿羅漢境界還要高,可證「辟支佛」果位。這種人雖生生世世都可能無緣遇佛駐世,不曾聽聞佛的傳法,但他一直都堅持獨自修行,且能以「心法」為重,常觀「無常」,從而悟出了一定的善法(叫「十二因緣」),并證得了一定的智慧,所以叫「獨覺」。即獨自覺悟之義。如「獨覺」遇佛駐世則叫「緣覺」,得究竟善法後進步很快,成就也會更大。因此,佛門無門,萬法圓融,萬法歸宗,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不僅不會謗毀、貶斥世俗科學和別的宗教,還會向一切宗教、外道氣功師、世俗科學虛心地學習,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的緣起(前言) 第2頁:1:佛學是怎麼一回事?
第3頁:2:「佛」是一種什麼概念? 第4頁:3:佛學不是宗教
第5頁:4:什麼是「佛法」? 第6頁:5:所謂的「佛教」
第7頁:6:存在的「實相」 第8頁:7:哲學與佛學
第9頁:8:漫談生命與存在 第10頁:9:「業」 是什麼?
第11頁:10:從生命的種類說起 第12頁:11:關於練氣功
第13頁:12:佛教反對迷信與宿命 第14頁:1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第15頁:14:修行與入世 第16頁:15:何謂「涅槃」?
第17頁:16:關於「末法時期」 第18頁:17:從「不二法門」說起
第19頁:18:什麼是「五毒心」? 第20頁:19:該不該吃素?
第21頁:20:正信才是真佛教 第22頁: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第23頁:22:什麼才叫「去執著」? 第24頁:23:簡述「八正道」
第25頁:24:從供奉佛像說起 第26頁: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第27頁:26:有為和無為 第28頁:27:如何才有正確的佛學知見?
第29頁: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第30頁:29:「開悟」僅是一個起點?
第31頁:30:誰是「善知識」? 第32頁:31:誰該是「外道」?
第33頁:32:從佛門的戒律說起 第34頁: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第35頁:34:關於「在家人」 第36頁:35:從大乘「六度法」說起
第37頁:36:如此而已話「神通」 第38頁:37:如何做功課?
第39頁:38:念佛的心要 第40頁:39:什麼是「咒語」?
第41頁:40:關於「淨土三資糧」 第42頁:41:真實不虛話「往生」
第43頁:42:閒話「道交感應」 第44頁:43:做功課有何要領?
第45頁:44:一部經典能有多長? 第46頁:45:解悟空性很重要
第47頁:46:也談禪、密、淨 第48頁:47:修行的本質
第49頁:48:必須走的「中道」 第50頁:49:魔障即菩提
第51頁:50:煩惱即菩提 第52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