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佛學的真實面目 妙澤居士著

18:什麼是「五毒心」?

[日期:2010-07-20] 來源:轉載  作者:妙澤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8:什麼是「五毒心」?

佛門把貪、嗔、癡、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了。現簡述如下:

1)、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致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我們除了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於發財、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的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到了某一段年齡有對色欲(淫欲)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觀享樂,可以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沈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2)、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3)、癡:癡也稱之為愚癡。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癡。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致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癡。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癡的表現。還有一種愚癡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癡。

4)、慢: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稱為慢。比如兒子做了官發了財後,做母親的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賣弄。或是有人養了一隻漂亮的狗,覺得了不起,帶著那只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財產等,都稱為慢。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也是慢。虛榮心強,愛攀比,當自己比別人差又不認輸,卻認為他人沒什麼了不起,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5)、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對於佛法因果道理與見地有懷疑或迷惑也為疑。從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裏面有一個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靜時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或發應,執著於覺受等等都是身見。

b、邊見:執著於斷、常二見即為邊見。認為「我」是永恆的,就是執著「常」;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沒有了,這就是執著「斷」。這兩種錯誤見解就是邊見。另外,由於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不能正確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義理,無法正確理解「萬法唯識、緣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執著於空,就是執著於有,不是執著於「真」,便執著於「幻」等等都為邊見。

c、邪見:各種不正確的導至惡業生起的思想念頭等都叫邪見。比如「無毒不丈夫」就是邪見。

d、見取見:執著於只有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

e、戒禁取見:對於修言人而言,凡執著信持不正確的戒律,不能正確地看待戒律等都稱為戒禁取見。現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見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為「不飲酒」,此戒律設立的初衷,是預防過量飲酒後亂性造諸惡業,而且經常飲酒會導致身心不清明防礙我們開智慧。釋迦牟尼時代設立此戒的本意是遠離一切讓我們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過來說,適量飲了酒不亂性,內心如如不動,并不防礙身心的清明,這個戒也就失去了意義。正因為我們往往定慧力不夠,所以才需要持戒。

其實普通人在酒桌上都懂得適可而止,并非別讓我們飲多少我們就飲多少,都會擔心飲多了會醉,會失態,會幹傻事兒,這種能自我約束的行力,遵紀守法等等就是一種持戒的表現。因此學佛不能太刻板和迂腐,并非是我們滴酒不沾但可以吸食毒品就正確。我們要以智慧心明白戒律產生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戒律絕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是一種防患的手段。戒律就像「補丁」,是有了漏洞才會有「補丁」,我相信釋迦牟尼若若是現在駐世的話,訂制的戒律肯定會根據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調整。

還有,有人放生,放雞時說以後不能再吃雞;放烏龜就說以後不能再吃烏龜等,不能明白這其中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所以這也是戒禁取見。甚至有人認為吃素就一定能開慧證果,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行菩薩道者,是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眾生,因為這不僅會使眾生痛苦,自己造殺業,促成輪迴受報的動因,同時還會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礙。所以戒殺、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種慈智雙運的表現。因此放生、戒殺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并非是吃素本身就等於解脫證果。如果單純吃素就能解脫的話,所有的草食性動物早都解脫了。

【書籍目錄】
第1頁:本書的緣起(前言) 第2頁:1:佛學是怎麼一回事?
第3頁:2:「佛」是一種什麼概念? 第4頁:3:佛學不是宗教
第5頁:4:什麼是「佛法」? 第6頁:5:所謂的「佛教」
第7頁:6:存在的「實相」 第8頁:7:哲學與佛學
第9頁:8:漫談生命與存在 第10頁:9:「業」 是什麼?
第11頁:10:從生命的種類說起 第12頁:11:關於練氣功
第13頁:12:佛教反對迷信與宿命 第14頁:13:「佛渡有緣人」是什麼意思?
第15頁:14:修行與入世 第16頁:15:何謂「涅槃」?
第17頁:16:關於「末法時期」 第18頁:17:從「不二法門」說起
第19頁:18:什麼是「五毒心」? 第20頁:19:該不該吃素?
第21頁:20:正信才是真佛教 第22頁:21:誰才算是佛門弟子?
第23頁:22:什麼才叫「去執著」? 第24頁:23:簡述「八正道」
第25頁:24:從供奉佛像說起 第26頁:25:佛弟子對現實生活的態度
第27頁:26:有為和無為 第28頁:27:如何才有正確的佛學知見?
第29頁:28:虛懷若谷方是真修行 第30頁:29:「開悟」僅是一個起點?
第31頁:30:誰是「善知識」? 第32頁:31:誰該是「外道」?
第33頁:32:從佛門的戒律說起 第34頁:33:佛弟子應該博學多聞
第35頁:34:關於「在家人」 第36頁:35:從大乘「六度法」說起
第37頁:36:如此而已話「神通」 第38頁:37:如何做功課?
第39頁:38:念佛的心要 第40頁:39:什麼是「咒語」?
第41頁:40:關於「淨土三資糧」 第42頁:41:真實不虛話「往生」
第43頁:42:閒話「道交感應」 第44頁:43:做功課有何要領?
第45頁:44:一部經典能有多長? 第46頁:45:解悟空性很重要
第47頁:46:也談禪、密、淨 第48頁:47:修行的本質
第49頁:48:必須走的「中道」 第50頁:49:魔障即菩提
第51頁:50:煩惱即菩提 第52頁: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