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四種環保

四種環保

禮儀環保

[日期:2010-08-15]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鼓山智慧隨身書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禮儀環保
  
  人與人的關係是建立在禮貌之上,但是今天社會上有禮貌的人太少了,發自內心真正有禮貌的人更少。有些人是為了自己的生意,和自己有利害關係時,不得不說幾句有禮貌的話,表現出禮貌的行為,若是對待不相干的、疏遠的人,就沒有禮貌了。
  
  在日本,見到人時,一定會互道早安、午安及晚安,孩子要出門上學及回家之時,也都會稟告父母親。
  
  我曾經在台灣看到一位年輕人在等車時,不小心踩到一位老人家的腳,他一發現踩到人,便趕快逃跑,連一句對不起的話也不說。老人便追上去對年輕人說:「對不起啊!我的腳嚇了你一跳。」這位老人是希望年輕人記取這個經驗,以後踩到別人要說一聲對不起。
  
  站在佛教的立場,有三個禮儀項目:
  
  1.身儀的禮讓、禮敬:佛教徒合掌、軍人敬禮、一般人鞠躬都是禮貌,行、住、坐、臥,待人接物中,謙讓、誠懇的態度也是一種禮貌。
  
  2.口儀的讚美、慰勉:有時即使對方犯錯,也要慰勉一下,表現優秀的,更應該讚美才是。對方如有兩點正確、八點錯誤,我們應該讚美他正確的兩點,而慰勉錯誤的八點,告訴他現在雖然犯錯,但是下次一定要改善。
  
  對父母師長等長輩,對諸佛菩薩乃至祖先,也可用身儀、口儀來表示我們的尊敬。對活著的人要讚美、慰勉,對亡者也該讚美他們在世時的美德。
  
  3.心儀的真誠、懇切:我們應該用真誠懇切的心來敬上禮下,對人對事都以感恩感謝的心來接觸,如果心裡不誠懇,任何一個外表的禮儀,做得再莊重都不能感動人。
  
  在任何儀典中,若用物質的浪費來鋪張,只是資源的損失,講究場面,僅是虛榮的滿足,不是真正的禮儀。
  
  唯有以真誠懇切的心儀,讚美慰勉的口儀,謙躬整潔的身儀,來舉行儀典,才是真正有益於社會的禮儀。
  
  時下的台灣,在喪葬、祭祀的禮儀方面,尚有商討、改良的必要。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出殯的排場,送葬的隊伍長達幾百公尺阻礙交通。隊伍中又是西樂,又是國樂,加上出家人敲木魚誦經念佛,都透過揚聲器、麥克風大聲播放,對沿途的住家造成噪音污染。
  
  還有一種習慣很不好,我曾看過一輛車,車上有一個靈位,大概是剛從火葬場回來,可能除了靈位還有骨灰,車子一邊前進,一邊有人向車外丟著一張張冥紙。
  
  這種做法,是毫無意義的事。家中如果有人往生,應該念佛菩薩的名號,若是自己念累了或是沒有那麼多人輪流念,可以放「阿彌陀佛」聖號的錄音帶。念佛讓 亡者及家屬都有一種安慰感,平安且祥和,讓亡者往生西方,令家屬相信自己將來也會往生西方,如此一來,生與死之間便沒有那麼恐懼,距離亦不再遙遠。
  
  台灣另有一種民間信仰也需要改進:把死狗丟進水裡,讓牠隨著流水漂向海裡;或把死貓掛在樹上,日曬夜露。台灣話是「狗死放水流,貓死掛樹頭」,其實狗屍不會被水流到海裡,反而會把河水污染了,貓屍腐爛生蛆,空氣中也會聞到屍臭的味道,危害公眾的衛生。
  
  也有人迷信,病人的中藥藥渣,最好倒在十字路口讓路人踩了,這樣的做法,可以使病人很快恢復健康。意思是說,踩藥渣的人會把病氣帶走,這安的什麼心啊?這些都需要透過禮儀環保,來逐漸破除迷信、淨化社會。
  
  我們需要以禮儀來保育社會生態,減少彼此間的摩擦,消弭彼此間的怨恨。重視禮儀,社會才會更和諧,個人也才能活得更健康、更快樂;相反地,當別人無禮 相待時,不但不能以同樣無禮的態度來回敬,還應該告訴自己:為了要讓自己活得健康一點、快樂一點,應該禮讓他,並且由衷地、心口一致地以禮待他,相信這樣 一定能消融彼此的怨恨。
  
  以禮儀來改善社會風氣,造就文質彬彬、富而好禮、禮尚往來、共存共榮的社會體質。當然,所謂的「富而好禮」,不是說富裕之後才能講求禮儀,應該是不論 窮或富,都要有禮貌、有教養,表現文質彬彬的氣質。而且在現今的社會中,沒有文化的人很少,即使沒有讀過書,在大眾文明的耳濡目染之下,不管有錢、沒錢, 都應該要有禮貌。此外,一個能夠做到「禮尚往來」的人,一定是懂得尊重他人、感謝他人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多一分禮貌的言行,就可以減少一分暴戾之氣, 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和諧、更繁榮,我們的生活也將更安全、更安定。
  
  (本文摘自《禪的世界》一書之〈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與《法鼓山的方向》)
【書籍目錄】
第1頁:四環總論 第2頁:心靈環保
第3頁:生活環保 第4頁:禮儀環保
第5頁:自然環保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