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慚愧心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慚愧心

  凡夫眾生通常同時具有兩種個性,一是虛驕、自負,一是自卑、自賤,看似兩種不同的毛病,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虛驕自負的人,多半是有些許能力的人,只因害怕別人瞧不起他,便像螳螂向車子伸臂,也像小狗小貓的張牙舞爪般地,展現他的攻擊實力和防衛實力,以表示他的重要性,以滿足他的安全感。

  其實我們人類的所知所能,不論何人,都是非常有限,每個人的身心和個性,也都有很多的缺陷。一個人對宇宙而言,是那麼的渺小,一個人對於社會歷史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虛驕自負的人,故意不想瞭解這個事實,結果呢,一旦受到挫折,便會信心全失,即可能變成一個自卑自賤的人物。

  在人的潛意識中,因為有自尊自大的我慢習性,故也含有一些神性的成分,而在神性中也同時會具有魔性。可是人性與佛性、神性與魔性之間的差別,很難分辨。尤其是神性與魔性往往是一體的兩面,如果能有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及懺悔的修養工夫,便與佛性相應,便不容易表現出貢高我慢的習性,也就不易顯露出神性及魔性的霸氣與邪氣。

  在人類史上,所謂天縱的聖人,畢竟不多,所以諸佛菩薩化現人間,也多以凡夫身修行成道。因此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完人,或多或少都帶著缺點和弱點。人在順境中,自負自大的自信心越強,不可一世的傲慢心也會成正比地增強;相反地,一旦遇到挫折的困境,便會覺得滿地荊棘,喪失自信而一蹶不振。這都是由於沒有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缺點是指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的不足,實力除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外,還得加上時節環境的因緣順逆。我們必須瞭解自己是有所不足的,是有許多缺點的。在這樣的認識下,凡事但求盡力而為,結果要靠因緣的發展。如果因緣不具足而失敗了,也毋須氣餒遷怒,毋須怨天尤人。相反地,如果因緣際會,功成名就,也當防止睥睨一世、得意忘形等傲慢心的產生;時時保持仁厚謙沖、虛心學習、謹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薩儀態,做一個有慚愧心的人。

  有了慚愧心的修養,便能具有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便不會輕易地接受成敗得失、毀譽褒貶的影響。欣譽厭毀,乃人之常情,如果聽到他人的讚歎或批評,只表示他人對你的看法,可能未必就是事實,自己的心,沒有必要隨著他人的毀譽及一時間的得失而起舞。若有慚愧心的人,他會聞過而喜,聞譽則懼,喜的是既然有人指責,便是有人愛護,君子之過如光天化日看純玉小疵,知過能改,是最大的進步;懼的是自知不夠完美,竟然有人讚美,稍不謹慎,便以得少為足,若被成功與讚美沖昏了頭,前程豈不堪虞!

  因為承認是普通人,無法像孔夫子所說的君子不遷怒、不貳過。所以我們常常是身不由己、心無主宰,而且不能自我警惕,唯有時常將慚愧心提起,庶幾可免於不測的殞越。

  我見到有一位事業很成功的企業家,抽煙抽得很凶,導致長期的哮喘,他雖很痛恨香煙,卻又戒不了煙癮。天天能夠發號司令指揮大批的員工,卻無法指揮他自己不要抽煙。因此他來問我怎麼辦?我教他先以慚愧心反省自己,再用毅力和耐心,漸漸地減少抽煙的數量,然後以堅決的信心戒煙。

  正因為我們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約束,所以經常犯錯還不認錯,因此,只要承認自己一定有錯,就會生起慚愧心來,跟著承擔錯誤的責任,便名為發露懺悔。每日反省,常常慚愧,時時懺悔,內心自然清明,性格自然穩定,縱然未得悟境,也是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禪修重在體驗
第3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禪修入門方法 第4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經行.立禪
第5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對治妄念.禪修與神通 第6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佛與菩薩
第7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活在現在.佛在現在 第8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慚愧心
第9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拜佛的意義 第10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蒙山施食
第11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發願 第12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四弘誓願
第13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皈依三寶 第14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感恩
第15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三寶恩 第16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回向
第17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因果.因緣 第18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戒.定.慧三學
第19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身.口.意三儀 第20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人成即佛成
第21頁:第三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第22頁: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 各組心得
第23頁: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 師父結語 第24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菩薩的意義
第25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身心的放鬆 第26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打坐的功能
第27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打坐的反應 第28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肯定
第29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成長 第30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消融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10-22 8:34:09
正呀,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