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聖嚴法師教禪坐 聖嚴法師著

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四弘誓願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弘誓願

  我們在生活上及事業上,必須要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對於生命的前程遠景,更要有終極的方向和最高的目標。因此,我們發願也有小願和大願,小願多為小利、近利和自利,大願則為大利、遠利和利益一切眾生。「四弘誓願」就是為了一切眾生的究竟成佛所發的大願。

  何為四弘誓願?便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個願,是作為一個初發心的菩薩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由於菩薩的修行層次有淺有深,對此四願的實踐,也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可以彈性調整自己的修行幅度與速度,但其大原則大方向是不可改變的。   現將四弘誓願,分條說明如下: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度眾生」:是從自己先來學佛為開始,而真正的自利卻必須以能利他為出發點。也就是說,凡夫信佛學佛的原因,一定是為了先求自利,而要自利則必須先自覺,不能自覺就無法真正的自利,不能自利而想要幫助他人,只是口號。如沒有個「覺」字,自利的行為便會引發煩惱。如何覺悟?則又非得將自私的我執放下。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禪修營,用方法把自己的心沉澱下來,讓自己對自己多瞭解一些,從自利做起,進而便能利他。然後必須做到不思自利只知利他,這才是真正的度眾生。利他的方法很多,有用物質的、精神的、知識的,有用個人的名譽、地位、信用、福報等等的影響力。

  常有人認為自己是人微言輕,沒有什麼能力助人。其實只要會念一句阿彌陀佛,能為需要的人做個祈禱和回向,也是助人。雖僅是簡簡單單的一句佛號,但我們相信:只要有心,諸佛菩薩確實有感應。「眾生有盡,我願無窮」,便是菩薩所發的大悲願心,又名大菩提心。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的「斷煩惱」:人們都是因為沒有智慧,才會煩惱叢生,苦不堪言。

  天下本無事,煩惱都是自己製造的,一般人卻認為煩惱是外在的環境帶來的。其實,真正的困擾,是來自各自內心的掙扎,就像俗話所言:「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人之所以會受外境的引誘、衝擊而起煩惱,而產生困擾,都是由於「自我中心」的作祟,包括我貪、我瞋、我癡、我疑、我慢、自卑、嫉妒等等的習性,如果你能把自我中心的執著放下,把事實真相釐清,外在的環境就困擾不到你了。

  佛教將煩惱之多,稱為八萬四千塵勞,其實是說煩惱的種類之多,有八萬四千,而其根深柢固,生滅不已,所以稱為無盡。可是,若不斷盡煩惱,永在生死的苦海之中,唯有斷除我見我執的自我中心,無盡的煩惱,才會一時斷盡。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的「法門」:指的是學佛修行的種種方法和觀念,用佛說的無量法門,來對治眾生無盡的煩惱,用種種法門來幫助他人,稱為度眾生,幫助自己,稱為解脫煩惱。

  對於個人的自利而言,只需一門深入或少許法門,即很受用,對於無邊的眾生,則因根器不同、時機不同,煩惱的問題也各不相同,因此,針對許多不同的需要,就須有諸多不同的法門。

  例如光是打坐,就有好多不同的方法,可以睜眼也可以閉眼,可以隨息也可念佛,可以數息也可以數數念佛,隨息可隨鼻息也可隨腹息,數息可順數也可逆數,另有五停心、四念處等次第禪觀,也有參話頭及默照禪等頓修法門。端看每個人的不同情況而用不同的法門。但是,一門通即門門通;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一門深入,通達之後,對於其他各種法門,也能如數家珍了。

  以我們這個佛殿為例,有好多個出入口,只要選擇其中一個,便可進入大殿,一旦進入殿內,便可以跟其他每一個出入口進到大殿的人一樣,一目瞭然就知道這座大殿有幾個出入口了。所謂條條道路通羅馬,其中道理也是這樣的。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的「佛道」:也就是發了菩提心必將成為佛的意思。《心經》及《金剛經》等諸大乘經,所提到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現在發了無上菩提心,將來一定會成無上的佛道。凡夫位的眾生,彼此相處,都有親疏之別,一旦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就要學習佛的心量,對眾生則是完全平等,無所分別,也就是無限的包容和平等的關懷。當煩惱斷盡、智慧圓滿、慈悲無限、福德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禪修重在體驗
第3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禪修入門方法 第4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經行.立禪
第5頁: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 對治妄念.禪修與神通 第6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佛與菩薩
第7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活在現在.佛在現在 第8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慚愧心
第9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拜佛的意義 第10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蒙山施食
第11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發願 第12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四弘誓願
第13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皈依三寶 第14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感恩
第15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三寶恩 第16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回向
第17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因果.因緣 第18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戒.定.慧三學
第19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身.口.意三儀 第20頁: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 人成即佛成
第21頁:第三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第22頁: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 各組心得
第23頁: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 師父結語 第24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菩薩的意義
第25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身心的放鬆 第26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打坐的功能
第27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打坐的反應 第28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肯定
第29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成長 第30頁: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 自我的消融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1)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10-22 8:34:09
正呀,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