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聖嚴法師著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聖嚴法師著

佛.眾生.無明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眾生.無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性是永遠清淨和不變的。因此,經常有人問起這樣的問題:「如果所有的眾生原本是佛,又怎麼會成為污染,使佛墮回無明的眾生狀態?如果佛性和煩惱是一樣的,這是不是意味著那些成佛的人也會在將來經驗到煩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知道「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的真正涵義,這要明白這是說一切眾生皆具有佛的潛能的普遍原則。比如說,任何一個在美國出生的人,不論他的種族和社會地位,都可以競選總統。一個尚在小學中讀書的少年可以說:「當我長大時,我將會競選總統。」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四年才舉行一次的總統競選,經四十年最多也只有十個人當選美國總統。同樣的,一切眾生都有能力成佛,但不是每個眾生都可以即刻實現佛陀的境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眾生最初是從哪裡來的?還沒有一種宗教或哲學思想可以對這些問題提供圓滿的答案。當然,假如我們一開始便是佛,不因煩惱而受苦是很好的。但佛教拒絕回答這些問題,並說眾生的出現,在時間上是沒有開始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假如我們說眾生是上帝創造的,那麼很多問題便會產生:為什麼他創造了天堂與地獄?為什麼他製造痛苦?為什麼眾生造惡業?佛教並不尋求這類問題的答案,對於那些被這類問題所迷惑的人,釋迦牟尼佛引用了一個人被毒箭射中的比喻。他問在這種情況之下,是把毒箭取出而治療其毒,或提出一千個問題,追問這枝箭是用什麼毒,和射箭的是屬於哪一個階級的人,來得更為聰明?顯而易見的,把毒箭取走而療毒是比較正確的。佛教最大的目的是治癒你的病,而不是為哲學上的問題提供理論性的答案。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與佛陀不同,或我們不清淨的概念,實際上是我們的愚癡或無明的成果。要瞭解這點,我們必須瞭解無明的意思,無明即是某種有限、無常和變幻的心理現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性的普遍性與永恆性,即在於一切局部及變動的事物之中,它是不變的,它也不可能只存在於一處而不存在於其他地點。當我們說眾生本來是佛,便是談到他們不變的佛性,而不是那些呈現於表面的狹窄、無常、變幻的煩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當我們被環境刺激時,會生起反應,產生煩惱,於是你的念頭便在一種連續變化的狀態,這即是無明,它是剎那剎那持續變化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無明是無始存在而不斷變化的,這即是眾生之為眾生的因素,但它並不是永恆的、普遍的或持久不變的;它一直是有限、短促,並不斷流動的現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只要我們很好地應用我們的修行方法,我們的心便不會動。貪慾、瞋恚和愚癡將會平息消失,剩下來的便是我們永恆不動的佛性之顯現了。當我們的內心,不會再受環境的刺激和誘惑時,無明便不存在,而只有佛性了。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直到我們完全斷除所有的愚癡時為止,我們將繼續以不正確的眼光,並應用我們有限和無常的心理作用為容器,來容納無限和無始。當無明與容器被除掉,只有普遍性和恆常的佛性留存。佛性是原本存在的,但無明則不是,它只能說是暫時性的存在,如果它有真實性,便不會有持續變化的狀態。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經典中經常應用水與波的比擬來說明這點。水是存在於平常的狀態,但當風吹起時,便有波動了。這些波是與水的本質相同的,但它們本來是不存在的。無明也是如此,本來不存在的;水即是永恆存在的如來,波是無明。在沒有波時,水可以存在;但波卻必須在水存在之下而存在。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當我們說眾生本來是佛,正如我先前所說的,我們是根據普遍的理則與潛在性的說法。假如我們說釋迦牟尼是佛陀,他已於二千五百年前涅盤了,那不是說及真正的佛,真正的佛、如來,是永恆的,他無來亦無去。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第一篇 禪的體驗 之 不可思議的禪
第3頁:禪的源流 第4頁:禪的入門方法
第5頁: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第6頁:中國禪宗的禪
第7頁:禪的悟境與魔境 第8頁:明師難遇
第9頁:第二篇 調琴 之 捨 第10頁:調琴
第11頁:話頭.公案.機鋒.轉語 第12頁:佛.眾生.無明
第13頁:輪迴與涅盤 第14頁:無我的四相
第15頁:無得失心 第16頁:禪定.禪.神秘主義
第17頁:第三篇 禪 之 前言 第18頁:佛教的基礎思想
第19頁:坐禪的功能 第20頁:從小我到無我
第21頁:公案 第22頁:禪病
第23頁:拜師 第24頁:師徒之間
第25頁:第四篇 禪七開示錄 之 農禪寺第四十期禪七 第26頁:東初禪寺第五十七期禪七
第27頁:東初禪寺第五十八期禪七 第28頁:東初禪寺第五十九期禪七
第29頁:附錄 -- 禪修疑難解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