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死關全集 陳由斌居士編著

生死關全集 陳由斌居士編著

(祖師開示篇):一、戒淫欲

[日期:2010-08-12]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陳由斌居士編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一章 祖師開示篇

一、戒淫欲

中峰國師

報君今日是十五   遙觀落日知懸鼓

收拾身心歸去來   藕花世界無諸苦

報君今日是十六   念佛須當戒淫欲

淫欲斷時生死斷   便是如來親眷屬

——中峰國師淨土偈

塵沙劫又塵沙劫,數盡塵沙劫未休。

當念只因情未撇,無邊生死自羈留。

——《卍續藏經》第一二二冊786上

蕅益大師(淨土宗第九代祖師)

★思(編者按:疑作恩,待查)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饒你會莊矜,畫囊盛糞。一旦神離,不復堪親近。切莫把未爛骷髏認作真。

——賦四念處並序(《蕅益大師全集》第十八冊)頁11641

★哀哉三界,愛欲為根;根株不拔,莫望生西!

蓮華國土,永離塵情;此緣能斷,彼質斯成。

——《蕅益大師淨土集‧卷下》頁211-212

★人知殺生之業最慘,不知邪淫業尤慘也。

人知殺生之報最酷,不知邪淫報尤酷也。

蓋種種受生,肇端淫欲;種種造罪,托因有生。淫為生本,生為罪本。是故三途劇苦,人世餘殃,淫意才萌,一切俱起。淫習難斷,如火燎原,於極臭處,謬為香美;於極穢處,謬為潔淨。隨處苟合,何異畜生?非道染觸,過於雞犬,此在稍有良心者,便應痛絕。奈何聰明學識之士,甘此喪心無恥邪?

一念欲心,是鐵床銅柱因;一念愛心,是積寒堅冰因。況具行非法,滅理亂常?

塵沙劫數,不足盡其辜;千萬億言,不足數其惡。須發大慚懼大誓願,寧火炙刀剜,不與一切男女欲心相觸;寧碎身粉骨,終不與一切男女污穢交媾。設忘正念,更犯前非,必遭毒害橫災,生身陷入地獄,以茲猛決,善自要心,時時懺除往業,切切悔過自新,庶白法可修。

而又勤觀經論格言,以策廢忘;精進對治觀行,以除毒本。不然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必落魔道,永無出期,矧世智辯聰,曾非大器。隨業直墜,百劫千生,受諸燒煮,尚不成魔,安能成佛?尚失人道,安能往生?請於靜時,仔細思之,於對境努力防之,不然諸佛無下手處,善友其奈爾何哉!

——《蕅益大師全集》第十七冊頁10860

慈舟大師(近代律宗高僧)

★ 殺盜淫妄這四戒中,殺戒自不殺人,還可以讓人殺我。盜妄都可以自不作,讓人作的因緣。殺我盜我騙我者,作隨緣消舊業想。唯有淫是不能作隨緣消舊業想的,這個業是不能隨緣消業的。別的戒自不犯,他犯只是片面的。淫戒,我淫他,他也淫我,雙方犯戒,這個因果無有了期定規,要從此一刀兩斷,絕對不淫才好。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30

★ 《梵網經》諸家註解很多。有判居士只戒「邪淫」,有判既是菩薩「正淫」也要斷的。就看我們從「緩」從「急」,從「緩」先戒邪淫,從「急」則全斷淫欲。究竟從「緩」對不對呢?「緩」是不能了生死的。說是不對,佛又何必說五戒只戒邪淫呢?因為佛是觀機施教,看你根機淺就說緩,所以說「半字教」、「分教」,都不是究竟的,佛有「攝受門」、「折服門」。此是「攝受門」,用權巧方便,使漸離淫欲而不斷淫是世法,就佛法說是應斷的。諸位有未入佛門的,先斷邪淫。入了門知佛法味,就要斷淫,究竟斷淫,方斷生死根源。戒都有連帶關係,能「究竟斷淫」即犯無罪的殺戒。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30

★ 西域是有佛法地方,有喜慶喪事,必齋僧祈福。佛在世以供佛為第一福田,佛涅槃後,佛法寄託僧,以供僧為第一福田。一家辦喜事,在街上到處覓僧人,找著一位辟支佛應供。受人財施應有法施,為說偈曰:「可歎眾生苦,孫兒娶祖母。豬羊席上坐,六親鍋裏煮。」這樣看起來,人在世間,有何意味?孫兒娶祖母,是軟冤家相纏。豬羊席上坐,六親鍋裏煮,是強冤家相遇。冤冤相報,酬償不已。《楞嚴經》云:「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假如學佛法不劃清道路就不能了生脫死。對於不同志的眷屬,要起敬起孝,善為勸說同修佛法。如實在不能勸歸到同修,則只有一刀兩斷,各修各的。望大家念念之間,念茲在茲,將生死斬斷兩截,精進勇猛的修行。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35

★ 可是業多得很,造業的也多得很,如祖祖相傳的恐無後嗣,子女婚嫁,就是淫業,淫欲熾盛,失於正常,種種所作,無非增長生死。以此一業推想,盡未來際,恐無由擺脫,就是發心擺脫也很少啊!可是學佛法就發出擺脫業的特別思想,尊重大方廣三善根,求斷欲業,了生脫死。所以要證解脫德,非學戒不可。戒是制約,業為持戒的心理所制約,一切惡業不起,才可得到解脫,復還心的用大。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96

附:慈舟老法師以七旬有三之高年,嚴持戒律,教育後學,演講無虛日,朝暮禮佛三四百拜,精進勇猛,實為希有。己丑佛成道日,於福州舍利院,倡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一永日。翌日起接連念佛二七,用報佛恩。是日,老人開示凡三次,此其一爾。皆事理融通稱性之談。精神旺壯,愧煞全堂青年同仁。惜錄者庸劣,不能使奧旨圓音畢露,供養於閱者之前,是一深大遺憾。而同道等,苟能因此微分之紀錄,咸起如老人之積極為法,則於新佛教之建設中,未始非無小補。(庚寅臘月一埋學人謹記)

——《慈舟法師開示錄》頁85

憨山大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說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眾生受生死之苦,皆愛欲之過也。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才發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

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時,只說念不切,不知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然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境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示念佛切要,在雲棲為聞子將子母氏說)

——《憨山大師法語》頁86-88

★ 無明生死根株,只在現前一念。如人周行十方,盡生平力而不已者,將謂已涉千萬途程,殊不知未離腳跟一步也。是知歷劫妄想遷流,生死輪轉,實未離當人一念爾。若能日用現前見聞覺知,念念生處著力覷破,生處不生,則歷劫生死情根,當下頓斷,其實不假他力也。佛說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豈虛語哉?老人指示父母未生前一句,著力參看,他日當有自信之時也。(示孫詵白)

——《憨山大師法語》頁96

★ 一修淨土,不必求悟明心性,專以念佛觀想為正行,又以布施齋僧,修諸福田功德,以為莊嚴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雖發願往生,然必要知,先斷生死之根,方有速效。如何是生死之根?即今貪著世間,種種受用,及美色、淫聲,滋味口體,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瞋怒忿恨之心,及執著癡愛之心,與一切邪魔外道,邪師所說,邪教之法。

——《憨山大師法語》頁125-126

★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就要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果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面皮,如此驢年無受用時。直須勇猛,更莫遲疑。(示淨心居士)

——《憨山大師法語》頁105

永明延壽大師(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 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頭來,一聞千悟。

須通道,真善知識是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深嗟末世誑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墮阿鼻,受得地獄業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

若不自懺自悔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爾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飲酒如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屍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如糞土相似,便可偷盜。饒爾煉得至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薰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清,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事如千錐□耳,速須遠離(編者按:□疑作立,待查),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久立珍重。

——《大正藏》第四十冊頁993中-下

蓮池大師(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暨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憎愛

語云:愛其人及其屋上之烏,言愛之極其至也,忽緣變而情遷,轉愛為憎,憎而又憎,向之愛安之在哉?轉憎為愛,亦復如是。是故愛不必喜,憎不必怒,夢事空花,本非實故。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分類略編》頁18

★輪迴根本

《圓覺》謂輪迴以愛欲為根本,而此愛欲,百計制之,莫可除滅,蓋賁育無所施其勇,良平無所用其智,而離婁公輸無所著其明巧者也。雖「不淨觀」正彼對治,而博地凡夫障重染深,只見其淨,不見其不淨,觀法精微,鮮克成就。然則竟如之何?經云:欲生於汝意,以思想生,今觀此想復從何生,研之究之,又研究之,研之不休,究之不已,老鼠牛角,當必有倒斷處。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分類略編》頁22

★蓮池大師七筆勾出西湖勝跡

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性梵法師《往生淨土傳輯要》頁81

★欲為生人根本,斷之誠難,有不淨觀治其標也。反究欲念起處,治其本也,今只消究念佛者就是,持名念佛,且專一持名,但禮佛時,作觀可也。

——《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146下

截流大師(淨土宗第十代祖師)

★ 今時淨業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閑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華國裏,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或曰,彼居士勇猛精進如是,豈復牽於愛情,不幾於無病而授藥乎?予曰,不然!古人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又云:道念若同情念則成佛多時。五通仙人,累劫精勤,尚以欲漏未除,隳其功行,故知未登聖果以還,鮮有不被其繫累者。居士果世念輕微,道心勇銳,見欲避如火坑,憶佛如戀慈母,豈不起居輕利轉益強健乎!總之,煩惱無盡,而生死根本,則唯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是故先佛經中,處處訶責,但情愛一分疏淡,則淨業一分成熟,於生死岸頭,庶得解脫也。居士其勉之哉!(示耕野居士)

——《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394-395上

註:截流大師言「今時淨業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即終日發願念佛求懺悔求往生,而仍不能往生滿願,最根本的原因是「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祖師之示,願猛醒!共勉之!

印光大師(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 色欲一事,乃舉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戰兢自持,乾惕在念,則亦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今來多少出格豪傑,固足為聖為賢。只由打不破此關,反為下愚不肖,兼復永墮惡道者,蓋難勝數。《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為出離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則生死斷難出離。即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淫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

欲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皆作親想、怨想、不淨想。親想者,見老者作母想,長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縱盛,斷不敢於母姊妹女邊起不正念。視一切女人,總是吾之母姊妹女,則理制於欲,欲無由發矣。怨想者,凡見美女,便起愛心。由此愛心,便墮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如是則所謂美麗嬌媚者,比劫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烈百千倍。於此極大怨家,尚猶戀戀著念,豈非迷中倍人?不淨者,美貌動人,只外面一層薄皮爾。若揭去此皮,則不忍見矣。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了無一物可令人愛。但以薄皮所蒙,則妄生愛戀。

華瓶盛糞,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異華瓶。皮內所容,比糞更穢。何得愛其外皮,而忘其皮裹之種種穢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戰兢乾惕,痛除此習,則唯見其姿質美麗,致愛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沒後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猶可,入畜女腹,則將奈何?試一思及,心神驚怖。然欲於見境不起染心,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上三種想,則見境自可不隨境轉。否則縱不見境,意地仍復纏綿,終被淫欲習氣所縛。固宜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方可有自由分。(正)復甬江某居士書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93

★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虧損,受別種感觸而死,此諸死者,為不推之於命。豈知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貞,不貪欲事之人。彼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謂之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盡而死者,不過一、二分爾。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禍之烈(指色欲),世無有二。亦有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樂,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其唯戒淫乎!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95

★淫殺二業,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淨,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爾,餘則愛染習氣,雖有厚薄不同,要皆纏綿固結於心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重刻安士全書序二)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438

★ 愛妻愛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惡。養成禍胎,或至蕩產滅門者,皆由貪與愛之私欲所致也。若將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淨盡,則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須夤緣妄求矣。此物字,先要識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則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則,盡平生力,不奈彼何。縱讀盡世間書,也只成得一個依草附木,隨波逐浪漢。甚矣,私欲之物之禍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冤家,決不令彼暫存吾心,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正知顯而意誠、心正、身修,順流而導,勢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

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其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錮蔽,不奮克念之功,遂致從劫至劫,隨私欲轉。輪迴六道,了無出期。可不哀哉?然專以格致為訓,不以因果相輔而導者,或難奮發大心,勵志修持也。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89

★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諦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汙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貪愛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83

★ 男女居室,原為上繼祖宗父母之香煙。已有幾個兒女,便可不致有後嗣之慮。若猶不肯息淫欲,則便為不自愛,並不愛其妻之忍人矣。況汝與宗德皆欲修淨業,生西方。若男女情欲不能斷,則淨念便被欲念夾雜,不易得益矣。汝且勿謂光為僧人,尚論人夫婦房室事。須知世間有作為人,皆須節欲,況學佛之人乎?況宗德生已損傷,不生之人乎!(復馬宗道居士書)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三》頁592

★ 人未有不願自己及與子孫悉皆長壽安樂者,若於色欲不知戒慎,則適得其反,誠可痛傷。故孔子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孟子曰,養心者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由是言之,人之死生存亡,繫於色欲之能寡與否,居其多半。不慧絕無救世之力,願存壽世之心,爰增輯刊佈此書(即《壽康寶鑒》),以期自愛而並愛其子若孫者,得是編而詳閱之,則利害之關,明若觀火。內而戒勖子孫,外而戒勖同倫。又祈展轉流通,俾遍寰宇。庶一切同人,咸獲壽康,是所馨香而禱祝者。

人從色欲而生,故其習偏濃。一不戒慎,多致由色欲而死。古聖王以愛民之故,即夫婦房事,不惜令遒人以木鐸巡於道路,冀免誤送性命之虞;其慈愛為何如也。及至後世,不但國家政令不復提及,即父母與兒女亦不提及,以致大多數少年,誤送性命,可哀孰甚。不慧閱世數旬,見聞頗多,不禁悲傷。因募印此書,冀諸同倫,咸獲壽康。所願得此書者,各各詳閱,展轉流通,勿令徒費心思錢財,而毫無實益,則幸甚幸甚!(壽康寶鑒題辭一及二)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頁844-845

★ 一切事業,以身為本,身若受虧,事俱消隕。傷身之事,種種不一,最酷烈者,莫過淫欲。是以君子,持身如玉,閑邪存誠,夙夜兢惕,如是制心,欲念不起,何況邪淫?蔑倫越理。世有愚夫,不知此義,每致縱欲,不遵禮制貪暫時樂,受長劫苦,減算折福,尚其小爾。以故前賢,敬輯此編。冀諸同倫,共樂性天。不慧有感,增訂流傳,高懸殷鑒,以拯青年。

——釋印光撰「普為印施《壽康寶鑒》及展轉流通讚揚勸閱諸善士回向頌曰」

★ 天為大父,地為大母。一切男女,皆天地之子女,皆吾之同胞。既是同胞,當盡友愛,保護扶持,以期各得其所。如是,則為天地之肖子,無忝所生矣。既能保護扶持天地之子女,則天地必常保護扶持於其人,令其福深壽永,諸凡如意也。倘或肆意橫行,欺淩天地之子女,則其折福減壽,滅門絕嗣。一氣不來,永墮惡道,經百千劫,莫復人身者,乃自取其禍,非天地之不慈也。

餘且勿論。即如妻女姊妹,人各共有。人若熟視己之妻女姊妹,己則憤心怒氣,即欲毆擊。何見人之妻女姊妹,稍有姿色,心即妄起淫念,意欲污辱乎哉?夫同為天地之子女,是吾同胞。若於同胞起不正念,則是污辱天地之子女,欺侮同胞。其人尚得自立於天地之間,而猶謂之為人乎!況夫婦之道,與乎三綱五常。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有人倫也。人若行蔑理亂倫之事,則是以人身行禽獸事。身雖為人,實則禽獸不如也。何也?以禽獸不知倫理,人知倫理。知倫理而復蔑倫理,斯居禽獸之下矣。

然一切眾生,由淫欲生,故其習偏濃。須深提防,作親、作怨、作不淨想,庶可息滅邪念,而淳全正念矣。怨與不淨,前序已明。茲特約親而為發揮,冀諸閱者,同敦天倫,毋懷惡念。《四十二章》經,示人見諸女云,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幼者如女,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當生孝順心,慈悲心。如是則尚保護扶持之不暇,何可以起惡劣心,而欲污辱乎?

明有一生患淫,不能自製,問於王龍溪。龍溪曰,譬如有人謂汝曰,此中有名妓,汝可搴幃就之。汝從其言,則汝母女姊妹也。汝此時一片淫心,還息否?曰:息矣。龍溪曰,然則淫本是空,汝自認做真爾。人果肯將一切女人,作母女姊妹視之,則不但淫欲惡念無由而生,而生死輪迴,亦當由茲頓出矣。(不可錄敦倫理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471-473

★ 天下有極慘極烈,至大至深之禍,動輒喪身殞命,而人多樂於從事,以身殉之,雖死不悔者,其唯女色乎!彼狂徒縱情欲事,探花折柳,竊玉偷香,滅理亂倫,敗家辱祖,惡名播於鄉里,毒氣遺於子孫,生不盡其天年,死永墮於惡道者,姑置勿論。即夫婦之倫,倘一沈湎,由茲而死者,何可勝數?本圖快樂,卒致死亡,鰥寡苦況,實多自取,豈全屬命應爾哉?彼昵情床第者,已屬自取其殃,亦有素不狎昵,但以不知忌諱,冒昧從事,致遭死亡者,亦復甚多。故《禮記‧月令》有振鐸布告,令戒容止之政(容止,即動靜,謂房事也),古聖王愛民之忱,可謂無微不至矣(忌諱,《壽康寶鑒》詳言之,俱宜購閱)。

吾常謂世間人民,十分之中,由色欲直接而死者,有其四分。間接而死者,亦有四分,以由色欲虧損,受別種感觸而死。此諸死者,無不推之於命,豈知貪色者之死,皆非其命。本乎命者,乃居心清貞,不貪欲事之人,彼貪色者,皆自戕其生,何可謂之為命乎?至若依命而生,命盡而死者,不過一二分爾。由是知天下多半皆枉死之人,此禍之烈,世無有二,可不哀哉!可不畏哉!

亦有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能成至高之德行,享至大之安樂,遺子孫以無窮之福蔭,俾來生得貞良之眷屬者,其唯戒淫乎!夫婦正淫,前已略說利害,今且不論。

至於邪淫之事,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乃以人身,行畜生事,是以豔女來奔,妖姬獻媚,君子視為莫大之禍殃而拒之,必致福曜照臨,皇天眷佑;小人視為莫大之幸福而納之,必致災星蒞止,鬼神誅戮。君子則因禍而得福,小人則因禍而加禍,故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世人苟於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則是以至高之德行,至大之安樂,以及子孫無窮之福蔭,來生貞良之眷屬,斷送於俄頃之歡娛也。哀哉!安士先生《欲海回狂》一書,分門別類,縷析條陳,以雅俗同觀之筆,述勸誡俱摯之文。於古今不淫獲福,犯淫致禍之事,原原委委,詳悉備書,大聲疾呼,不遺餘力,暮鼓晨鐘,發人深省,直欲使舉世同倫,咸享福樂,各盡天年而後已,須知其書,雖為戒淫而設,其義與道,則舉凡經國治世,修身齊家,窮理盡性,了生脫死之法,悉皆圓具。若善為領會,神而明之,則左右逢源,觸目是道,其憂世救民之心,可謂至深切矣……

又祈父誨其子,兄勉其弟,師誡其徒,友告其侶,俾得人人知其禍害,立志如山,守身如玉,不但不犯邪淫,即夫婦正淫,亦知撙節,將見鰥寡孤獨,從茲日少,富壽康寧,人各悉得,身家由茲清吉,國界於以安寧,穢德轉為懿德,災殃變作禎祥。畢竟不費一錢,不勞微力,而得此美滿之效果,仁人君子,諒皆當仁不讓而樂為之也。爰述大義,以貢同仁。(欲海回狂普勸受持流通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586-588

★人未有不欲長壽康寧,子孫蕃衍,功業卓著,吉曜照臨者,亦未有欲短折疾病,後嗣滅絕,家道傾頹,凶神蒞止者。此舉世人之常情,雖三尺孺子,莫不皆然,縱至愚之人,斷無幸災樂禍,厭福惡吉者。

而好色貪淫之人,心之所期,與身之所行,適得其反,卒至所不欲者悉得,而所欲者悉莫由而得,可不哀哉!彼縱情花柳,唯此是圖者,姑勿論。即夫婦之倫,若一貪湎,必致喪身殞命。亦有並不過貪,但由不知忌諱(忌諱種種,詳示書後,此不備書),冒昧從事,以致死亡者,殊堪憐愍。以故前賢輯《不可錄》,備明色欲之害,其戒淫窒欲之格言,福善禍淫之證案,持戒之方法日期,忌諱之時處人事,不憚繁瑣,縷析條陳,俾閱者知所警戒,其覺世救民之心,可謂懇切周摯矣。而印光復為增訂,以名《壽康寶鑒》,復為募印廣布者,蓋以有痛於心而不容已也……

孟子曰,養心者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康健時尚宜節欲,況大病始愈乎?……而古今來福最大者,莫過皇帝,福大壽亦當大,試詳考之,十有八九皆不壽,豈非以欲事多,兼以不知忌諱,以自促其壽乎?

而世之大聰明人,每多不壽,其殆懵懂於此而致然乎,光常謂世人十分之中,四分由色欲而死,四分雖不由色欲直接而死,因貪色欲虧損,受別種感觸間接而死,其本乎命而死者,不過十分之一、二而已。茫茫世界,蕓蕓人民,十有八九,由色欲死,可不哀哉?此光流通《壽康寶鑒》之所以也。(壽康寶鑒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588-591

★ 人稟天地陰陽之氣,受父母精血之質而生。其初生以至三、四歲,一舉一動,皆須父母撫育。自後雖能自行動,而諸凡事理,皆須父母安排教導,否則便不能生存於世。及其年長,則父母為之擇配,俾得享男女居室之樂,以期內外相輔,得以奉父母而盡子職,綿世繫而防老死。此天地固然之道,聖人法天制禮,俾人各守□倫,以盡人道與子道爾。若不依聖人之禮,與父母之命,唯以兩情愛戀而為夫婦,則與禽獸何異?彼不知好歹者,專效歐洲惡風,盛倡自由結婚,何不倡初生即不受父母撫育教導,而自由成立為人乎?彼若能一生於世,即自由成立,絕不受父母撫育教導,則自由結婚,實為至當之理事。若不能如此,唯年長能以自力致男女愛戀為標準者,即為逆天悖理侮聖蔑倫之極重罪人。以其心行,與禽獸無殊焉!無錫楊章甫居士,作文辟之,因為序引,以發所未發,冀倡此說者,咸覺悟云。(辟自由結婚邪說文序)

——《印光法師文鈔下冊》頁592

★ 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大家輪班助念佛號時,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頁114

弘一大師(近代律宗高僧)

★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所轉;矧多念乎?

——幽溪大師(錄自弘一大師《晚晴集》或《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726下-727上)

★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幽溪大師(錄自弘一大師《晚晴集》或《卍續藏經》第一○九冊頁728下-729上)

★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

——《西方確指》(錄自弘一大師《晚晴集》)

按:此語原是勉人專修淨土,專念一句阿彌陀佛。在此不妨引為「強順人情」的去結婚生子;「勉就世故」的去殺盜淫妄,亦無不可也。

虛雲老和尚(禪宗溈仰第八代祖師)

★《楞嚴》一經,由阿難發起,作我們的模範。全經著重說「淫」字,由這「淫」字,說出很多文章來。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13

★ 阿難遇摩登伽女,並非做不得主,這是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拾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所以說:「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還愛為基」。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31

★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註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78

★ 我懺悔,不過比你們癡長幾歲,弄到一個虛名,你們以為我有什麼長處,以我為宗就苦了!我比《楞嚴》所說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師更不如。所以每每叫你們參學的要帶眼識人,又要有雙好耳,聽法能辨邪正,然後將所見所聞的,放進一個好肚裏,比較他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上偽善知識的當。現正是末法時代,你到哪里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又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看《楞嚴經》若不歸宗(指「淫」字),跑馬看花,就不中用。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了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溫州仙岩安禪師,因看「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當時破句讀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於此忽有悟入。後人語師云:「破句讀了也!」師云:「此是我悟處!」畢生讀之不易,人稱之曰「安楞嚴」。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參!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44-145

★ 《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色界已無淫欲,還有色身。《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淨名疏》云:「若不了義教,明無色界無色;若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涅槃》云:「無色界色,非聲聞緣覺所知。」《楞嚴經》云:「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12

★《楞嚴經》中說凡說聖,說悟說魔,皆是闡明五陰非有,教我們照破五蘊皆空,最後說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指出五陰魔邪,無一不是說五陰。色陰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殺盜淫妄,是地獄根本。五陰照空,即脫生死,不復輪迴。

——《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頁152

來果禪師(禪宗臨濟第四十六代祖師)

★ 參禪人,要知身為淫本。經上云: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愛欲為因,愛命為果;欲因愛生,命因欲有。佛經親囑,何敢稍違?大凡辦道行人,防淫如防火,防愛如防賊;火不防即成灰燼,賊不防悉為賊有,大關我人生命財產。命即法身慧命,財即七聖功德財,誠非細事。參禪得力時,有問曰:「既能得力,何防之有?」是知工夫得力,不防淫而淫自淨;有防淫念,難做工夫。中下行人參禪用工,防淫尚防不勝防,犯淫何止一犯再犯?有防淫之念,未稱得力工夫,再若犯淫,自稱法門罪輩。

防淫之形態者,三業未動,已見淫心,七惡賓士,淫池水溢。見女色,動淫心,過可能赦;見男色,動淫念,逆罪難逃。有觸摩身手者,有口吻彼口者,有私送愛物者,有私訂淫約者,有淫「人口」者,有淫「坐股」者,有「勒逼」淫者,有「互愛」淫者。獨男色互淫罪與七逆同科,判處阿鼻四大劫罪。僧與女淫,判處阿鼻一大劫罪,逆淫亦四大劫罪。世間人云:「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況僧人乎?世間一夫一妻為正淫無過,若有一時半刻二妻,為邪淫,有過;若一妻一夫是正淫無過,若一妻有一時半刻二夫,為邪淫,有過。守戒僧人,邪淫、正淫一律持淨,稍有不淨,時至即下三途受罪。果能想淫戒持淨,不稍違犯者,只有參禪一法根本剷除。何以?禪正參時,絕人我相,何物為淫物乎?禪能參透,先斷生死命根,不但淫根、淫種俱絕,連下淫種之地徹底掀揚,小則成羅漢,中則成菩薩,大則成諸佛是也。

——《參禪普說》頁69-70

★ 參禪人,立志孤高、回絕人世、隻身孤詣、以道為侶者,才是參禪人行履。無始劫來攀情扯愛,極惡深交,致使改頭換面不知凡幾,直到今天再隨情欲轉去,辜負佛祖父母師長,何臉見人?尚對不起自己,至是以道為我至親,以禪為我至友,其他不但不顧,加以遠離。非遠離不能脫愛染窠臼,非真參不能絕生死幽巢。與人講一句有益的話,尚與道違,無益之語,豈可得乎?古有慈明等結伴一同參汾陽昭祖,將至門外,被澆一頓冷水,立即私溜二、三個。至晚汾陽弄葷菜一席,各人默默不食,獨慈明一人,聽其指吃則吃。次早一跑,只剩慈明一人。汾陽曰:「我用一席水飯祭走這些孤魂野鬼,只留一個人在。」若照這樣,打同參尚不能同行大法、同了生死、同開道場、同行度世,何稱同參?半點委屈一受,各顧各人性命,任何不顧,悲乎!不過逞一時熱鬧而已,終是空過光陰,真與道違也。

近今之世,打同參者,你愛我之人格,我喜你之清嚴,午夜商談,深為合意。即二人發願,寫血表,立願書,同在佛前發宏誓願,或生死不離,或你死我死,或同患難,或同參禪;血表化後,你的戒牒歸我收,我的願書歸你收,情深義厚,出入同行。一進禪堂,或當行單,見到你與他親,我生嫉妒,或你要朝山,我要拜海;先是言語不和,次則人情稍疏,再則你交我的戒牒,我還你的願文,甚至於你一拳,我一腳。嗚呼!這好同參,恐一年未到。嗟夫!何愚之甚!參禪正要斷情絕愛,道尚難辦,何能汙情染愛,禪豈能參乎?至囑有志之人,知識之士,萬莫有此愚弄,唐喪光陰不淺。

——《參禪普說》頁86-87

★ 淫戒因緣者。《涅槃經》云:「如一羅剎,隨渡海者,總乞浮囊,渡者答言:『寧捨身命,囊不可得。』羅剎復言:『不肯全施,可惠其半?』彼人亦不肯與。如是轉展,乃至乞微塵許,彼人亦不肯與。菩薩持戒,亦復如是,煩惱破戒,羅剎勸化菩薩,令犯重戒,護餘輕者,菩薩不隨,乃至勸化輕戒,菩薩亦不隨。何以故?菩薩持重戒及輕戒,敬重堅固,等無差別。」然而世人因淫欲殺身亡家,既出俗為僧,豈可再犯?而世人者,及周幽喪國,晉獻亡家,淫女騎頸,天廟焚身,皆淫所致。自古至今,受惑者不少,被害者良多。

如《八師經》云:「佛告梵志曰:『淫人婦女,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時得殃,刀杖加刑,手足分離,禍及門族;或為王法收捕著獄,酷毒掠治,身自當罪。死入地獄,臥於鐵床,或抱銅柱,獄卒燃火,以燒其身。地獄罪畢,當受畜生。若後為人,閨門淫亂,遠佛違法,不親聖賢,常懷恐怖,多危少安。』復說偈曰:『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形銷魂魄驚,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編者按:用字存疑,待查)畏是患,棄家樂山藪。』」故《大論》云:「人(編者按:人字存疑,待查)道慚愧人,持缽攝眾生;云何縱欲情,沈溺於五情?已捨五欲樂,棄之而不顧;如何還欲得,如愚自食唾?」故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十界因果錄》頁84-85

★ 我等日用中,現前一念殺、盜、淫、妄等戒,其名雖持,而實一切戒盡犯。或淫心頓發,或欲火逼身,竟難止伏;或睡或坐,或立或行,即用自手觸捋小便,其心觀想前行淫樣,弄精失出,貪圖適意;或見年幼僧俗男女,即用身手觸彼身分;或握手生歡,身耽淫業;或外現威儀,弊專淫惡;或與僧尼及女士等通致往來,心耽淫色;或與俗人結拜乾親;或僧房屋安居女眷及養雞犬;或將三寶、衣服、財物私取俗家混用;或專看淫戲,喜造淫書。如此極惡重罪,若不改悔,命終生大叫喚地獄。

——《十界因果錄》頁31

諦閑大師(天臺宗第四十三代祖師)

★問:對於正室,是否亦當隔離,其不能隔離,是否不能成道?

答:若謂了生脫死,是戒淫為第一義,《楞嚴經》云:「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故知欲成辦道業,必以戒淫為第一義,若為宗嗣起見,欲罷不能,見子後宜節欲,見孫已宜絕欲,以皆弗獲已之言也,不可不知!

——諦閑大師(節錄自《諦閑大師遺集》第五冊頁58)

寶靜大師(天臺宗第四十四代祖師)

★ 佛言「多欲為苦」者,「欲」希須為義,謂於所樂之境,希求而不捨也。「多」者謂其欲樂之境非一。故昔者,因貪多欲,而受逼迫身心之痛苦也。一切塵境,悉能染汙吾人之心,為生死之根本。然何以能知五欲為苦?六根對六塵,任運貪著,如磁石吸鐵,不期然而然。當知塵本非欲,而其中別有滋味,故能令人起須欲之心。然萬境本閑,唯人自鬧,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然欲境雖多,總數不出五種:一、色欲。謂男女形貌端正,及世間寶物,玄黃朱赤紫,種種妙色,世間之人,誰不生愛著?於此可愛之色,悅情適意,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皆為色所迷。故《楞嚴經》云:「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是也。二、財欲。世間一切金銀財寶,養身之資,無論男女老幼,誰不生貪著?戀戀不捨?是為財欲。三、名聞欲。謂不貪色、不貪財,唯貪求名譽,謂有聲名可以顯親榮己,以致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故名「名欲」。四、曰飲食欲。貪著種種飲食,佳肴美味,乃至貪口腹殘殺生靈,故名「食欲」。五、睡眠欲。謂終日情識昏昧而睡眠,眾生不了,終日竟夜。於黑暗鬼窟中作活計,不知「欲」是苦本。且將苦作樂,貪求不已,如來說是:「可憐憫者。」此之謂乎。

當知有欲便有苦,無欲則無苦,有欲有苦,皆是六根黏於六塵,若根不緣,則塵無所偶。若根塵脫黏,則當下靈光獨耀,五根為內賊,五塵為外賊,滅功德、損法財悉由此內外五大賊之所劫奪,宜生厭離之心。謂「色欲」如熱金丸,持之則燒。古今俊傑英雄,多被色欲所迷,如周幽王之愛褒姒,因此喪身亡國。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怨國,在淫女梵摩房中。優田王以色欲故,截五百仙人首。古時多少昏君悉因色欲而敗國亡家,當知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有以也。

聲欲如塗毒鼓,聞之則死,故宜遠離。《婆沙》中云:佛未出時帝釋常詣提波延那仙人所,聽聞法要,夫人舍脂,心懷疑念,帝釋捨我欲往餘女,遂隱行車上,到仙人所。帝釋見之,乃謂曰:「仙人不喜見女,汝可還去。」舍脂不肯,帝釋即以蓮荷莖打之,舍脂乃以軟語而謝帝釋,諸仙聞女聲起欲,髻螺落地失通。又如印度雪山有五百仙人修道,甄迦羅女於雪山沐而歌,仙人聞其歌聲,遂失禪定,心醉狂逸,不能自主,以是之故,須呵聲塵。

香欲如憋龍氣,臭之則斃,開結使門,杜真正路,百年持戒能一時壞,唯此香塵。《大論》云:昔有羅漢,入龍宮受食,缽有餘粒,令沙彌洗滌,餘剩米飯,嗅嘗之,甚香味,後潛入師座之龍床,手捉床腳,俱入龍宮,龍謂何故將未得道者帶來?師言不覺。沙彌見龍女美妙端正無比,生大染著,遂發大願,奪取龍宮。出宮後,一心精修施戒,願早做龍王。是時繞寺,足下水出,自知龍業已成,即以袈娑覆頭,入池而死,竟為大龍。其未死之前,師友呵之,謂我心決,師及僧眾在池前歎云,由著香故,致使爾也。彼以貪故,竟甘為畜類之龍王,其顛倒錯謬,可謂至愚。

味欲如沸蜜湯,飲之則爛舌,眾生因貪口福,而殘殺生靈,造彌天大罪,傷理喪德,斷大慈悲,皆此味欲。昔有一愛酪沙彌心常愛食乳酪之味,凡檀越供僧之酪,沙彌每得餘殘,心心愛著不捨,死墮酪中為蟲。師得道果,僧分酪時云,徐徐莫傷愛酪沙彌,人問其故,答言:此蟲本是我小沙彌,以愛酪故,生此酪中,為是義故宜應呵味。

觸欲如臥師子,近之則齧,當知觸欲為生死之本,繫縛之緣,餘四欲各得其分,唯觸欲遍滿全身,生處廣故,染著亦廣,故此觸欲,為大黑暗處。過去有劫撥仙人,得五神通,為王者所敬重,飛行往返,王自捧仙足,用肴之時,手自供奉,如是者多年。時王有事遠行,王有一女,端正無比,王告女言,吾奉事仙,不敢失意,吾今遠行,汝供如我。彼仙飛至,女即以手擎接足,觸女柔軟之手,即起欲意,欲盛失通,無飛行之能,只挨步行出宮,可不畏哉?

古代名僧詩云:「遠之易為士,厄之難為情,香味頹高志,聲色喪軀齡。」《佛名經》曰:「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欲為本,若去貪欲之因,則生死苦輪之果報息矣!「苦者」逼迫為義,謂五欲之法,逼惱身心,不得自由,故名為苦,以其六根,各有三受,即有三苦,六三即一十八苦,如是推窮,無量無邊。眾苦充滿,謂之苦海,所以說「多欲為苦也」。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返觀觀自性,返聞聞自性,當下即是少欲出苦之方法。

生死疲勞,從貪欲起者。吾人從無量劫來,生生死死,六道之中,何道未曾去過?十方世界,無一芥子許,非我受生之處,做一世人,有一世之辛苦。生如活牛剝皮,死如烏龜脫殼,苦痛萬端,經無量世則有無量辛苦,然自心本來不生不滅,有生有死者,皆因貪欲而起,悉是冤枉受輪迴,遭虛妄之生死。眾生胡為乎受諸辛疲勞苦,故云生死疲勞。《大智度論》云:菩薩得天眼,觀諸眾生,輪轉五道,迴旋其中,謂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地獄中生,地獄中死,鬼趣中生,修羅鬼畜,亦復如是。欲界中死,色界中生,欲界中生,色界中死,色無色界,亦復如是。所以說六道輪迴,生死旋轉,吾人從無始至現在,所有枯骸,堆積如山,所流眼淚,如四大海水,眾生不痛念生死苦,且將苦作樂,以強淩弱,爭名奪利,乃曰為國為民,豈非顛倒?如百千蚊蚋,於破瓶之中,分寸之間,啾啾亂鳴,慧眼觀之,殊屬可笑,徒勞辛苦而已。

然亦無無因之果,果必有因,如桃樹由桃核而來,現在生死,由貪欲而生,吾人最初受生亦由一念愛心而來,納想為胎,流愛成種。《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是故吾等,須斷貪欲,吾人來世如何,不必問他人,問自心便知,現吾等須看破一切,斷去貪欲,切不可被其所迷,於無量劫中為恩愛奴。所謂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自己要向自己度,求人不如求自己。

——《寶靜大師全集》頁956-961

★ 第一訶色欲。當知「訶」之一字,即是用功夫之要道,入門之正軌,須以種種方法訶斥之。所謂男女形貌端正嚴好,修目即長眉,朱者紅也,素者白也,所謂丹唇皓齒,明眸善睞,種種可愛可悅之色相,愚人視之,遂生貪愛,此為貪愛男女之形色有情之正報。還有一種人,對於有情男女之愛,染心很淡泊,不生執著,而愛世間種種可尊可貴之寶物,謂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等七寶,及一切青黃赤白紅紫縹綠五光十色,種種微妙殊勝之色相,若智者觀之,了達原是虛妄,不生貪愛,而愚人遂生愛染,因迷惑故,從此作諸惡業,深造累劫之禍殃。如頻婆王事,即是引證。是王以貪愛色欲故,不顧國家之重,甘願身入敵邦,獨處於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又如優填王,以愛樂色染故,遂截五百仙人手足,造大重罪。當知古今多少英雄漢,誰不於此茫茫欲海中,為恩愛奴,作色情魔,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恩愛酬繆,曠劫相纏,無有了期。悲夫!色欲之害人,實甚於猛獸橫流,吾儕凡夫,應當猛省而討斥之……

第五訶觸欲。此觸欲最為厲害,為生死之根本。經云:「一切眾生,皆以色欲而正其性命。」因前四欲,各有界限,色屬眼一部分,聲屬耳一部分,香屬鼻一部分,味屬舌一部分,謂四根對四塵,各有所受。惟此觸欲,則周遍全體,所言觸欲者,謂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互相按摩,及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其他種種之殊好妙觸,無智慧之愚人,為之沈沒,能障礙行者之道業。如從前有一角仙,為觸欲而失神通,發惡願感天不雨,後被淫女誘惑觸欲失通,騎其頭頸,是知觸欲之過罪,至大且危,可不慎哉!

——寶靜大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頁69-73

倓虛大師(天臺宗第四十四代祖師)

★倓虛老和尚出家前之感言:

現在我下面已有一個姑娘已出門了,五個男孩,大的才十四歲,小的剛會走,又沒人教養他們,三四十年來東跑西奔,沒有一點積蓄,全靠這個小藥輔吃飯。我走了之後,藥輔無人照管必定歇業,將來全家挨餓,流浪失所,這怎麼辦呢?然而,又一想:天下流離失所的人太多了,許別人的眷屬流離失所,就不許我的眷屬流離失所嗎?又想:假如我出了家之後,到各地去參訪,在路上遇見了我的孩子正在討飯,這時我管他不管他呢?唉!天下討飯的孩子太多了,許別人的孩子討飯,就不許我的孩子討飯嗎?這件事也不足深慮的!可是我的女人,在我不言語一聲去了之後,她領著五個孩子,生活上一定很為難,如果她要嫁給別人,這不是於我很難看嗎?以後我聽說,或者在一個村裏遇見她,將作如何感想?唉!又一尋思,天下的女人改嫁的太多了,這是我出家,如果我早已死去,誰能保險她不改嫁呢?況且許別人的女人改嫁,就不許我的女人改嫁嗎?她今生是我的女人,前生是誰的女人?來生又要變成誰的女人呢?這事也不足掛在心上的。如果真的為了妻子的事情,而連累了自己的一生,其實何止一生,恐怕生生世世的永遠沈淪下去了,這樣不但不能度脫妻子,同時也無法度脫自己。如果我現在能夠毅然決然的出了家,潛心佛典,得到真實的修行,將來遇見他們,也勸她們念佛修行,了生脫死,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還有……唉!放下吧!……放下吧!

——《影塵回憶錄》頁46

★凡學佛人,須知五魔利害,必須預防,早結同參道友,互相警誡。

此魔有五:

一者、死魔。

二者、病魔。

三者、煩惱魔。

四者、五陰魔。

五者、天魔。

破此五魔,最要是預作觀想。

一、觀生死一如,如鏡花水月,能破「死魔」。

二、觀知苦所集,如露如電,能破「病魔」。

三、觀世事如夢,逢場作戲,何須認真,能破「煩惱魔」。

四、觀如幻如化,能破「五陰魔」。

五、觀一切環境,完全是夢,能破「天魔」。

更有五要:

第一、要看破聲色利貨,轉眼成空。

第二、要看輕榮辱得失,如朝露陽焰。

第三、要學吃虧,吃虧即便宜,確是修福。

第四、要不被順境所轉,須知轉眼成空。

第五、要割親斷愛,須知恩重仇深。

如是五魔五要,能作如是觀,如是行,雖履險路,如同坦途,無罣無礙,立地清涼,隨時皆得大自在。然作觀時,先要設身處地,方能有效。

——《倓虛大師精華錄》頁119-120

廣欽老和尚(近代淨宗高僧)

★人為何受輪迴?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為財色名食睡,煩惱也就而至,業也就這樣造出來了。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68

★輪迴是有的,不要以為沒有,很苦。以前寒山拾得看到人家辦喜事,拍手大笑,你看他娶他祖媽,吃他姑姨,人家罵他們是空和尚亂講話,他叫一隻豬的名字,那只豬,真的走過來,確實有輪迴。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68

★沒有說還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親戚……等,愛情愛別,千萬劫也是在輪迴這些,也是為這些在輪迴。如果有佛的種子,修行就比較快。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224

★女人少修五百世,會修的就此身可解脫,不要顧身體,食飽就好,穿暖即可,不想睡就不要硬睡,相反則貪、迷、散亂、無道心。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56

★如果情執不斷,嘴裏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32-33

★ 老和尚又說:「世間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債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撫養還債,他世則做你的子女,受你的養育,如此,一世一世,怨親相繼,彼此互養,無有終止。而出家乃是要斷絕這條生死債緣,將世俗愛別離苦的親情,轉為度這些親人來皈依三寶,同來念佛、拜佛,度他們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輪迴苦,這樣才叫做大孝報恩,否則,父母未度,這點恩情,還會使我們再入娑婆度他們。實則無始以來,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們過去的怨親眷屬,因隔世相遠而忘失,今生為父母兄弟,來世可能為怨家債主,有的甚或墮入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三惡道中,所以,我們度眾生,必須怨親平等,慈悲一切,現世父母、兄弟固為親眷,一切眾生亦為過去生的親眷,故要發大悲心,誓度一切眾生,像大願地藏王菩薩一般,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100

★ 要得到父母同意而出家,那是不可能的,父母親眷都是希望我們和他們一樣,走那條生死的路。既然我們也知道要圖報親恩,就應該出家走了脫生死的路,把父母引度過來,免其生死輪迴苦,令他們得到解脫安樂,這才是真正地盡到孝道,如果要以世俗的方式來還盡孝道,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在這娑婆世界,一代一代所走的路,都不離其轍,而結果也不出生死輪迴。假設你現在不出家,順父母的意思結婚,物件若不理想,父母也為你難過操心,物件若是適你的意,是否也同時合父母的意?若不能,豈不又徒增父母的難過和失望,這樣,你將再以何方式來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出家修行,能度脫父母,度歷代祖先,也能報師長恩,所謂能上報四重恩,這樣,我們人生走這一趟,才有個目的,有個價值,也才有一條解脫的路,否則,懵懵懂懂地亂闖亂走,再墜入四生輪迴中,也就枉費我們這個難得的人身了。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106-107

★一個修行人,在自度期間,必須衣、食、名、利、世間情愛種種,均能放得下、看得破,可以無罣礙,可以自處解脫,而不受羈絆,不受纏縛,才算是自身已了,才可以出來度眾,接受供養,再把此供養轉施為利益眾生的事業。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126

★ 老和尚說:「放下,並不是口頭上的放下,是要臨終正念現前,沒有一點家庭的意識,沒有親眷家屬的愛別離苦,這才叫放下,如果還存那麼一點家庭意識,那還是生死輪迴。要知道,我們來到這娑婆世界,是帶業來的,要在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門,找一條解脫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為貪享衣、食、住的舒適,而更造一些新的惡業,再重入生死輪迴的舊路中。不要貪長壽,如果不會修,不會走解脫的路,即使活了兩百歲,也不過是多造一些業,兩百歲一過完,還是要生死輪迴。我們這個身軀是有生有滅的東西,終究要毀壞,是無法讓我們永久依賴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們這靈靈覺覺的靈性,才是不生不滅的。

——《廣欽老和尚和行持語錄》頁114

★你們女眾已經染重症(感情重),不要再來那愛情愛別離。喜歡常常在一起睡,說你為什麼不跟我好。要分開,遠離一點,如果執著下去,就是邪了。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頁56

★ 我們出家,是看破愛別離苦來出家的,所以說出了家便忘了家,如果還跟家裏人牽緣,則身雖出家,心中的念頭卻沒有出家,臨終時,念頭會被這些愛別離苦纏住,無法跳出輪迴,且與家人牽扯,自己也會俗氣化。不要與家人扯愛別離苦,不與人攀緣,則念頭自然清淨,到時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極樂世界得不退地後,才有辦法報親恩。

——《廣欽老和尚行持語錄》頁50

宣化上人(禪宗溈仰第九代祖師)

★我在金山聖寺講過,難道做父母的都想子女快點死嗎?逼迫著子女結婚,就是要你的子女快點死,就是這個道理,沒有旁的。所謂「老貓房上睡,一輩傳一輩。」傳完了,又是什麼樣子,沒有下文。

——《人生要義》頁237

★ 我想有人一定會有疑問,為什麼沒有貪瞋癡的人就是證果的人。現在我把貪瞋癡的重點,以最通俗而易明白的事相說給大家聽。所謂貪心,就是欲念,淫欲之心。沒有了貪心,就是斷了欲念;沒有了欲念,就是沒有淫欲的心。男女兩方見面接觸,互不生此妄想,不僅此念不生,就連生理上都不生一點反應,男女根也不動了,這才是真的斷了欲念,息了貪心。諸位!你們不要驚奇我說得這樣坦白徹底,因為千經萬論,三藏十二部,到究竟處經典都是講這個問題。要是沒有這個「欲」的問題,什麼經典都不必要了,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如」了。就因為有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才要修行,倘若你不能斷欲去愛,你就是出家了八萬個大劫,也只是在佛教裏混光陰、吃造業飯。若能斷欲去愛、除淫心,才真是沒有貪心,沒有貪就沒有煩惱。要甚麼時候才能把貪心斷滅呢?必須要破無明,才能斷除貪心。菩薩修行所以勇猛精進的緣故,就是為了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達到等覺果位時,才把塵沙無明斷盡,證得佛果。貪心在三毒中是最毒最難斷盡的。我們初發心修行,最障礙我們用功的,就是男貪女、女貪男的淫欲心,這是最根本的問題。《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想不除淫心而能成道,就像蒸沙欲想它成飯一樣,是不可能的事。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90-91

★ 無明火究竟是什麼?很簡單很乾脆的說,就是男貪女愛的淫欲心。這種心念一動,連自己都莫名其妙,無法阻止。所以許多人常在這種糊里糊塗之下,做出糊塗事,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無法挽救。當異性相愛的時候,你如去問他們,你為什麼要愛她呢?她為什麼要愛你呢?他們一定回答你說:我不知道。這就是無明。希望每個出家人都能斷欲去愛,在修持上多用功,共勉之!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96

★假如你能夠徹底放下一切色欲,那麼,就一了一切了。天下英雄好漢,乃至老修行,不知多少都被美色這一關迷住了。世間上所有的問題和煩惱,也源於此。想要斷煩惱,先要斷欲。如果要隨逐煩惱,大可以恣情縱欲,為所欲為……人,就是由色欲而生,由色欲而死。

——一九七七年上人沿途開示於加州馬歇爾鎮。見《佛教精進者的日記(一)》頁279

★ 什麼是無明?就是無所明瞭,什麼也不明了。無明究竟是什麼?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癡;若往顯明露骨來說,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問他(她)為什麼要追求?或會回答:因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愛他(她)。再問:為什麼要愛他(她),哪個地方可愛?問來問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還要去追,這就是無明,也可以說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還要往裏鑽。為什麼?因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還要色欲而死。古人說:「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蘇醒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無論成佛或做祖師,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樣生來的,就怎樣死去。所謂「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願斷絕輪迴、不願截斷生死流。反而願順流而生,不願逆流了生死,所以有無明。

有了「無明」之後,就有「行為」。什麼行為?就是男女的性行為。因為不明,就要造業,就要顛倒。顛倒之後,就有這種問題發生。發生之後,就有了「識」。有「識」(父母精血成的胎兒)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滿,出生於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後,便生領「受」作用,在順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領受」之心,便生一種愛心。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為己有。人貪戀財貨女色,而生出種種的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把它取來,歸為己有。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152-153

★生死愛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無論對人或對物,生出愛欲之心,都會障礙修道的發展。詳言之,愛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愛欲,愛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愛欲無明,終不能離開生死大愛海。如何能離開生死?簡單得很,就是斷欲去愛,別無他法。

修道人,不要有情愛的思想,更不能有情愛的行為,對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種情愛心,有了情愛,苦根不斷,有了情愛,生死不能了。有人說:「人是有感情的動物,食色性也。」就因為這樣,所以才要修道!在《四十二章經》上說:「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我們修道人,就須存這種的觀想。

如果無情無愛,見到人是否就把嘴堵起來,不理睬人?這樣也不對。我們不執著情愛,不生情愛之心,但還不能討厭人,也不能說我不愛人,我就憎人,這樣也不對。那麼,要怎樣才對?就是不愛,也不憎,對誰都是平等相待,慈悲為懷,但要謹慎行事,不可落在情愛樊籠中。各位注意!不要被情愛所迷惑。有人寫封信給你,你的心就好像小兔子在懷中,亂蹦亂跳,以為有人愛你,這是好事,其實是想把你拖到地獄去!

各位善知識!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要真真實實的瞭解,愛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從無始劫以來,生死不了,為什麼?就因為被「情愛」二字所害。若能斷欲去愛,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脫死。

凡是你所願意的,就是愛;你所討厭的,就是憎。我喜歡這個,就生出愛心;我煩惡那個,就生出憎心。這都是情感用事。修行人不應用情感來處理一切事,但也不能像關帝公似的,坐在那裏繃著臉,給他叩頭,他也不睬你。對人要和藹,要有禮貌,不可貢高我慢,目空一切。總之,對人要以慈悲為懷,方便為門,處處為人著想,令人生歡喜心,我們還有這口氣在,就要對人好,但是不應該有情愛的思想摻在內。各位!切記切記!這是很重要的法門。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221-223

★問:做人最主要的行為是什麼?

答:是去欲斷愛,不要年紀輕輕就恣縱貪欲。現代西方社會裏,七、八歲的小孩也懂得行淫之事,將來都變成短命鬼。為什麼?因為他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之時,就把小苗割去,這種子將來變成痞子,絕不會有收成。

——《人生要義》頁281

★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因為自私的緣故。為什麼會有自私?因為有欲,故想盡辦法來保護它,深恐它跑了。若是對它不利,則發脾氣。為什麼會發脾氣?主要的原因,是無明和情愛在作怪。假設沒有無明,沒有情愛,脾氣就跑到十萬八千里之外,離你遠遠的,想找也找不到。

如有情愛,則生自私,便不顧一切,為目的不擇手段的追求,甚至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歸根究底,就是為了欲念。如果沒有欲,則無自私。沒有自私,則無煩惱。

如有煩惱,則有生死;如無煩惱,則無生死。這個道理人人懂,可是不去行。要知道,沒有欲,便無無明。破了無明,便顯法性。我們學佛,首先除無明,去煩惱。若能圓滿,則證解脫。

我們為什麼沒有智慧?就因為有無明。無明而生欲,欲而生自私,自私而生煩惱。貪求不得而有煩惱,人對我不好而有煩惱。為什麼有煩惱?因為有個我存在。如果無我,則無煩惱。若能無無明,無自私,煩惱就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了。你們信不信,就是這個。千經萬典,說來說去,就是說這個。把我沒有了,把無明破了,把欲消滅了,沒有自私,也沒有煩惱。想找煩惱,也找不到煩惱。為什麼?因為根本的問題解決了。

各位要注意!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是從無明和情愛那裏來的。如果沒有情欲的話,覺得什麼也不重要。就因為有情欲,才覺得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什麼都不對,這是情欲鬼在作怪。若能將情欲鬼降伏了,那就很快入如來室,升如來座,披如來衣,說如來法。

——《宣化上人法語開示》頁224-225

★ 問:「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兩句話是對呢?還是不對?是兩句全對或全不對?是一句對一句錯?結果眾說紛紜。有說全對的,有說一句對一句錯的。我告訴你們,「人為財死」這話不對,人是為色而死;「鳥為食亡」是對的。鳥為生存,不得不覓食。但人應比鳥有智慧,但現在的人不但不比鳥有智慧,反而比鳥還笨。

鳥找東西吃,直接吃了維持生命即可,不須用花花綠綠的鈔票買東西。人現在不用金、銀,而用鈔票,人就執著這花花綠綠的紙,為它而忙忙碌碌。

人真為財死嗎?不是的。這個「財」後面有「色」在推動著,人實為「色」而死。人的精、氣、神若不損傷,就能返本還原,明心見性,開大智慧,生死能由己做主,閻王都管不了你。那時願意活幾千年,可以活幾千年;若願意死,馬上即可往生。

——《人生要義》頁202

★各位想一想,爭名奪利有何意思?現代男女又講愛情,同性戀也講愛情,要合法結婚,結果弄出「愛死病」來,愛就要死。「色」和「愛」這二字合起來,愛「色」就「死」。同性戀者說其道理:若把公鼠放在一起,久了也會成同性戀,互相泄欲。但你是人,為什麼要學低級的畜生?

我本不願講,但現在不得不揭穿「人為財死」的秘密,免得人迷頭迷腦。男的到時候要追求物件,女的到時候也要找物件,還沒有長成就要找物件。現在的教育,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性教育,這是教孩子快點死,是很顛倒的。我不怕人不高興,同性戀的人高興不高興我不管。因你想愛死,我是苦口婆心救你,要你明白苦海無邊,否則,你再也出不來了。

所以「人為財死」有語病,中國人不願揭穿講,明知不對但不講,掩耳盜鈴,以為塞住耳,鈴就不響了。我願講人不願聽的話,若只講你愛聽的話,那就是諂媚。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我不忍大家傳染「愛死病」,故不能不說。這「愛死病」就像空氣污染一樣,到處都有,防不勝防,它可以讓你喘不過氣來!

——《人生要義》頁204-205

★為什麼要爭利益?因為想維持自己的生活,養活自己的家庭。而家庭的基本就是色欲,乃本著色欲而成立的。為了維持這個色欲,保護自己的家,便引致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次而導致家與家爭、國與國爭,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

——《人生要義》頁97

★ 人不是為財死,財不過是保護色欲,人結果還是為色而死。被色迷了就有生死,不迷,就了生死,差別就在這一點。有人說:「人人都這樣。」那因為人人都糊塗,都不知自己是如何生來?如何死去?幾千年來人都在這生死中打轉,沒法出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和賭博沒有分別,這是生命的賭博。怎麼講呢?因你忽然明白了,忽然又糊塗了。明白的時候少,糊塗的時候多。若不信,你可研究研究。

——《人生要義》頁203-204

★這個煩惱都是由「無明」來的,無明就是欲念,包括了:財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

財欲使人一天到晚想中彩券、無本取利,但縱使富可敵國,依然不會滿足。色欲是「刮骨鋼刀」,把骨髓都糟蹋掉了,就會百病叢生,所以,色欲就是「要命欲」。一般父母生了子女,就晝夜憂慮,生男就急著要他娶媳婦;生女就急著要她嫁人,認為這兩件事未完,即大事未畢。

其實,生兒育女應該是要教育他有學識、有技能。至於結婚與否,不必擔心那麼多。

如果,一定要他娶媳婦或嫁人,就是要他往死路走,不希望他們修行成佛。現在世界上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子女如果不結婚,父母都反對;但子女如果吸毒,父母倒不見得反對。所以說:子女要往上走,父母反而怕;要往下流,反而高興,這就是做父母糊塗的地方。

——《人生要義》頁256-257

廣化老和尚(近代律宗高僧)

★一切戒法中,與自身利害最密切者,無過於不淫戒。此不淫戒,受持上品清淨者,決定不再隨業投托母胎,受諸輪迴。犯淫戒者,必墮地獄無疑。若雖斷淫行,而淫心未除者,仍有後苦在。拙衲有至友X 君,出身書香之家,幼承庭訓,不敢作男女非禮之事,但X君昔時初入社會,少年得志,常為諸少女追求之物件,於是倚翠偎紅,日與百花為伍,他人羨其豔福不淺,而X君卻持身如玉,決不作苟且之事。然而未證聖果之人,淫習未除,每當耳鬢廝磨之際,不免流出不淨,久而久之,一念淫事,即出不淨,漸後竟至見色遺精,戕害身體,莫此為甚。是故犯此事者,大多夭壽,早赴枉死城;其幸存者,則未老先衰,腰酸背痛,百病叢生,悔之晚矣。某君今才過半百,弱如八十老翁,近日皈依佛門,特請我以此事勸誡諸青年僧,嚴持淨戒,少接近女性為妙。余因有所感,特為書其事,以誡諸沙彌。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頁33-34

★ 古往今來,不計其數,都是因為貪染淫欲所致。所以有智慧的人,遠離淫欲,如避火坑。《八師經》說:「淫為不淨行,迷惑失正道,形銷魂魄驚,傷命而蚤夭,受罪頑癡荒,死復墮惡道,吾因畏是故,棄家樂林藪。」……生死根本,欲為第一。故《十戒經》云:「雖淫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一切眾生,所以托生六道者,皆由淫欲未除,妄想顛倒,其中陰身(死此生彼,中間所受之陰形)飄忽無定,生大恐怖,於黑暗中,見有白光,尋光而至,見他男女交媾,自動淫念,男者妒父愛母,女者妒母愛父,欲相爭奪,於是業識所牽,投托母胎,而成身根,所以男胎向內而女胎面朝外。處胎十月乃出生,有生必有死,這生與死,皆由一念淫心投胎而起,故曰:「生死根本,欲為第一。」若見他男女交媾,不動淫念,則無投胎之事,自可希望了生脫死,超出輪迴。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淫欲是生死根本,罪惡淵源,所以佛制出家之人,絕對戒禁淫欲,若受戒犯戒,罪加一等,苦報無窮無數。《大智度論》云:「破戒之人,若著法服,則是熱銅鐵鍱,以纏其身。若持缽盂,則是盛烊銅器。若所噉食,則是吞熱鐵丸,飲熱烊銅。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僧床,是為坐熱鐵床上。」破戒之罪,其苦如斯,是故說:假使遇到惡劣環境,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犯淫泆可保全生命」,一是「守淨戒貞潔而死」。那末,犯戒行「淫泆」雖可得「而生」,倒「不如」守持淨戒「貞潔而死」。何以故!貞潔而死,保持淨戒,可以往來人天道,修行成佛;若是淫泆而生,失戒體喪慧命,墮落三途,永受劇苦。貪暫短生命,致多生受苦,最不合算了。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頁35-36

★ 若女眾被人強姦時,須有方便,不令犯戒,如《戒學淺談》云:萬一你們被強暴時,絕對不能有任何一絲快樂的感覺,只要有一點快樂的感覺,就算犯戒了,這是因為起了染汙心。但是,要怎樣才能不受樂呢?有的書上教人咬手指頭,咬到它痛,痛了就不會有快樂的感覺。假如你的手被抓住,咬不到手指頭,怎麼辦?續明法師在靈隱寺講戒的時候,有談及這件事情,他教人咬自己的舌頭,或咬自己的嘴唇,一定要咬到它痛,才不會有快樂的感覺。我所以要特別提到這一點,是希望你們時時警惕自己,只要一個念頭受樂,就算犯戒。上天堂或是下地獄,就在一念之差,你們應當好自為之。

——《五戒相經箋要集註》頁119-120

懺雲和尚(當代律宗高僧)

★淫欲不斷,萬劫沈淪,念頭方動,天怒地瞋。

錄自懺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根朽樹枯,水涸魚死。膏盡燈滅,精竭人亡。

錄自懺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 德深情淡,孽重欲熾。愛樁未拔,情纜猶牢。

——截流大師(錄自懺雲大師《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 當自悲嗟,深須勉強,或觀身不淨……或緣聖像,或念佛名,或誦真經,或持神咒,或專憶受體,或攝念在心,或見起滅無常,或知唯識所變。隨心所到,著力治之。

——南山律祖(錄自懺雲大師編《修行法語》之「戒除欲念篇」)

妙蓮老和尚(當代淨宗高僧)

★你很喜歡做月下老人?

喜歡做月下老人,這完全是凡情,不是佛陀正信弟子的事,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墮生死欲坑!佛法無量法門總是教導人要離欲,離欲身心才能得解脫。學佛人怎能助長凡夫入生死海呢?

——《妙蓮老和尚解惑叮嚀語》一書頁57

★ 人本與天地並稱三才,出了家為僧又可與佛、法並稱三寶,人是何等的高貴呀!可是一般凡夫卻顛倒妄想一生,那就變得下賤了,簡直已忘了自己是個人了。當有人拉你作惡、或找你麻煩時,沒有關係!只要念句「阿彌陀佛」就沒事。但怕的就是人家對你好,就情情愛愛的沈迷下去;有了這情愛之水,如同春雨走滑路,又如走碎石路般的顛簸危急。

所以我們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這一關,此關若不破,生死難了啊!生死之本在於染,染什麼呢?就是染了五欲。學佛是大丈夫之事,對於男女間的情愛當用金剛利劍來斬,要斬情絕愛不可藕斷絲連,只要有一絲情愛在就會被束縛住。是誰縛你?是你自己啊!

這個情不單是指男女之情,你若真想要求生死解脫,行上菩提大道沒有障礙,那麼老實的告訴你,連父母、子女之情都要斬斷。這是從出世之道來說,非以世俗觀點而論;人間之道完全是情感的,人間的情感是生死法,你若無情人家就以為你冷面如霜。要知我們學佛修行是超人間的,是要了生死的,這點大家要分清楚。你不要想:怎麼如此違反人情?要人父母、子女、夫妻之間的情愛都要斬斷!當知這是站在「真理無情」的立場而論的。

——《往生有份》頁92-93

★ 諸位已經聞到佛法也信了佛法,就要進一步發大心出家才對呀!不要將難得聞遇的佛法失之交臂了。或有人心想:「老和尚不明世間法,叫人出家,若都出家豈不人間要絕種了嗎?」請您不要誤會,不要以世俗之心來測度,我是為佛教、為眾生、為世界和平而來做這番鼓勵的。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麼這世界的眾生都會變成蓮花化生,當下的娑婆就是清淨的佛國,哪里還要求生西方淨土?眾生修清淨的梵行是因,清淨因必定感清淨果,所感的國土必也是清淨的。若不離情欲,何日了脫胎生之苦?

——《往生有份》頁59

★ 苦從哪里來?情情愛愛、恩恩怨怨就是苦。情而不知禮,愛而不知羞;你對我的情愛不滿意,還要求加深,再加深仍不知足。情之深、愛之深,到破裂鬥爭的時候,怨也深,業障就障住了。看世情許許多多的男女,「你今天說要同我訂婚,明天竟是同別人結婚了,你把我甩了!我能同你拼就同你拼;拼不過,我就跳樓、自殺!」世間就是這樣子,太冤枉了,活生生的例子擺在跟前,你難道未見過嗎?

——《往生有份》頁51-52

★ 說到願生西方,念佛的人誰不願意生呢?大家都是希望好,希望快樂嘛!可是這裏頭還有重要的問題:願有二種意義,一是欣求──要歡喜生西方,二是厭離──要厭離這個世界。七情六欲,一切的名利真要可怕它,厭離它啊!什麼情情愛愛的,那都是魔──殺你法身慧命的魔,你還當它是怎樣地好、捨不得,說什麼我們要白頭偕老,長相廝守、死在一起的。世間這一切不厭離,怎能生西方去?所以重在要厭離,那生西方決定就成就了。

還有更重要的心理,想生西方就不可又貪愛此世間,只能隨緣消舊業,不可再造世間情事;要一心敬事佛法的修持,擁護佛法僧三寶。

——《法海釋疑》頁33-34

★ 講到沒有結婚,我就順便告訴諸位!已經結婚的,打了結,昏迷了!沒辦法改了,惟有大丈夫才能改。沒有結婚的青年!你們不要找麻煩、找結打喔!自己一個人多麼自在、解脫!如果結了婚,想打佛七,先生要問太太,太太要問先生,許不許可你來打佛七還是個問題呢!兩個人一打結,很多事情就很麻煩。

從前的女子當然要結婚,靠男人生活嘛!現在女子都獨立生活了,你還要結婚找麻煩做什麼?你們都是好青年,如果精神沒寄託、不信佛,那當然結婚是情有可原。信佛的人,精神有寄託了,為什麼不好好回歸家呢?回家,回什麼家?回到佛家來嘛!再把你的精神力量貢獻到人間,這多麼偉大!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人為萬物之靈嘛!結婚,就只為一個太太,一個先生,這一輩子就為了一、二個人,人生就這樣嗎?太沒有意義了!人從出生到離開母親懷抱、讀小學、中學、大學,辛苦了二十幾年,想要事業成就,披星戴月地搞一輩子,最後又搞來一個太太(丈夫)。結婚物件好還好,不好的又要離婚;自由談戀愛還要離婚,這怎麼講呢?唉!自己找煩惱、找苦受。

結婚,結婚又怎樣?結婚就是受苦啊!大家把念頭轉一轉,好好自修度他,多麼好!顛倒凡夫以苦為樂,清淨之樂當做苦,顛倒了嘛!

結婚打結了,你不要打死結,要打活結喔!什麼叫做死結?什麼叫做活結?知道嗎?活結一拉就開了,死結怎樣拉都拉不開。

——《法海釋疑》頁61-62

★ 世間人為了傳宗接代,夫婦之道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來講,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夫婦之事,才有這個苦。所以,真佛法不但講夫婦之邪淫不可有,連夫婦之正淫也要斷,這就是出家人不結婚的道理。其實情欲是生死之根,所以佛陀對斷淫這個法說得最透徹。諸位是受五戒,才初發心學佛嘛!所以講到淫戒,只告訴諸位不要邪淫,正淫就好了;但是學佛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了生死。無邊的大苦都是因為有生,有生必有死,我們要如何解脫呢?這就要受戒、持戒。現在大家來受戒,就是為了要求解脫。要解脫就須斷淫欲,斷淫欲梵行才能修成;染淨二行必不能同時生存。有了染行就壞了淨行,必要有清淨梵行方能了生死啊!

受戒,受什麼戒才真正能一生就解脫呢?這就是佛陀所教我們的真實之法──要離情愛、奉持沙門戒法。要知道,生死從哪里來?六道眾生都在生死輪迴之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不錯!是從媽媽的肚子來,但為什麼人會到媽媽肚子呢?因為有情欲,顛倒想。一有了顛倒想,霎時昏矇就逕直投胎了。

什麼是顛倒想呢?顛倒想就是欲念。人就是從動淫念而來,也就是中陰身來投胎時有此欲念。因為有情有愛,有情才有愛嘛!愛就是苦的根源,一切的苦皆從愛欲而來。有愛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而不死不可能。生死是個大苦趣啊!你想斷絕苦,就要斬情絕愛,千萬不可有顛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滅,不生不滅才是本性真如清淨之法。那決定要斷淫欲,斷淫欲才是出世之道。你能離欲,連你沒有欲念、不貪愛,就不會受胎的。出家人為什麼不結婚?就是要修梵行。為什麼要修梵行?就是為了離這生死根緣。貪欲是根,淫行是緣;貪欲之因得遇淫行之緣,因緣相會就有生死;貪欲之因得不到淫行之緣,因緣不合,怎麼會有生死呢?你怕生死苦嗎?那你就不要有邪因邪緣啊!

因此,五戒守得好,夫婦之外沒有其他不道德的行為,培養這清淨之因,就有善根進一步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第三條是不淫,不但不邪淫,連夫婦的正淫也斷。這就像維摩詰居士:「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戒法;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是印度話,「梵」是清淨的意義;雖是夫婦不行夫婦事,同出家人一樣,在污泥而不染,這就是不淫。斷邪淫不墮三惡道,斷正淫才能夠了生死。這才是佛法真正之道,明白了嗎?

梵行的功行怎樣呢?也是有生!什麼生?蓮花化生,蓮花化生都是清淨之體啊!不要以為:「如果大家都出家,沒有了夫婦,世間人不是絕種了嗎?」哪是這種下劣的觀念?不結婚,世間人的苦惱就盡了;修梵行,將來這一切世間人就蓮花化生,這裏就是佛國,最極清淨的嘛!不要把因果弄顛倒了。

照佛法來講,不結婚,保持童貞的男女,就算沒有聞佛法,將來還是升天──升色界的梵天。梵天沒有男女之欲,有男女之欲還是在欲界天。梵天的眾生都是清淨之體,沒有夫婦之欲;當然三界都是不究竟的,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修行一定要出離三界,如果守五戒不邪淫,只可保持不失人身,一定要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出離三界。

《五戒是良師》頁39-42

★ 修梵行,在世俗一般人認為:生理上怎麼能克服呢?情欲重的人就是有這種下劣的想法。當然這是先天的習氣,單是後天的抽煙喝酒,上了癮,要你不抽不喝,那就非常困難了,何況先天的習氣?但是從來不喝酒的人,根本不懂喝酒是什麼滋味,一切的行為習慣都是良好,那多麼快樂!世俗人認為:抽煙快樂、喝酒快樂、賭也快樂;要知這快樂是苦的根源,不但事業受到傷害,人格也下賤了。你只知道情欲之樂,而不知道離了情欲就有清淨之樂、解脫之樂;這些樂你夢都沒有夢到,你不修行怎麼會知道?修佛法才是真真實實的快樂!糊塗愚蠢的人,才以為情欲是樂。

我時常說:在家居士們,若兒女大了,自己的年齡也差不多,夫婦都是道友了,最好要分房;房間不多的,至少也要分床。彼此保持清淨可使身體健康,不要使煩惱種再沈重下去。青年學佛好福氣,沒受到社會的染汙,也沒有愛欲來束縛,頭腦清楚,這時來念佛修行最好;千萬不要有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念頭,不要到道場來還想找情侶。若不幸有了愛情,那你想念佛就難了;男女一結婚就被情感所迷,還想修道?好多家庭的障礙把你結得死死的。最好不要結婚找罪受!這話有些不合人情,但這是在說佛法呀!你不能用俗情心理聽啊!

到底要如何才能斷淫呢?小乘法五停心觀中有「多貪眾生不淨觀」。觀身不淨,身子是充滿九種不淨、污濁邋遢,就是一張皮包著,皮揭開了,裏頭裝了什麼東西?你愚癡還以為是淨。我們念佛人不必修這種觀,那要如何斷欲呢?最簡潔有力的對治法,就是多多持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普門品》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不但斷淫,還可斷瞋斷癡。三毒斷了,就好像一顆炸彈,火藥清除了就不會爆炸;心裏沒三毒,絕對不會再造殺盜淫了。

古德亦警策我們:「須臾離念佛之心,剎那即三途業因」,心中一沒有佛菩薩聖號,一想到貪欲,就是生死之根。當然,凡夫斷淫要先戒身而後戒心,這是有次第的。業障重的人要深思地獄苦,誓發菩提心。《地藏經》上說:地獄有炙火鐵床,一人睡亦滿,多人睡亦滿;也有赤燒銅柱,那是怎麼回事?男女貪戀如膠似漆睡在床上,將來去地獄就睡火鐵床;歡喜擁抱的,就到地獄抱赤火銅柱。夫婦以外的男女情欲絕對貪不得,一貪愛就造了三途的業因;摩擦產生熱度,就感三途業報,因緣就是如此。淫是生死的根本,凡夫於此罪障極重,最要注意!萬不可沾染!

阿難曾問佛,如何對治淫欲?佛告阿難:「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能這樣觀想就不會起邪念。一起邪念了,馬上想父母兄弟姊妹在前,怎敢做下流事?

佛陀大慈大悲叫我們離欲,是要我們不受生死輪迴之苦啊!愚癡的人還以為欲是樂的;這就好像被大火燙到,拿清涼藥擦一擦,覺得還蠻清涼的。男女之情像火在燒,得到了欲水以為是樂,但欲境過了是不是就沒事了?不是的。欲是咸水,愈喝愈渴,咸水怎麼能夠止渴?末法時代的眾生要想離欲,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這聖號像清潔劑,男女的愛欲像油垢;念聖號除去油垢,心才得清淨。身心清淨才真是快樂呢!

居家之士應當知:夫婦之道為宗祠,但亦應有禮節,不可縱欲,更不可輕狂。已有了兒女,最宜分房各睡以保身體健康,亦寶貴法身慧命。若有外染來犯,可讀下面古詩:

美色人多愛,蒼天不可欺。

我不淫人婦,誰敢染我妻?

敬勸一切男女各站本位,各守禮節,萬勿由一念糊塗,致招終身大苦。

——《五戒是良師》頁42-46

淨空法師(當代淨宗高僧)

★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經上說,有機會聽到淨土法門和《無量壽經》,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還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情執」沒放下。

——三寶弟子輯《淨空法師法語》續編頁71

★一切罪惡中之最重者無過於殺生,在修道方面,最大的障礙無過於淫欲。佛在戒經中無論在家戒或出家戒,第一條均為不殺生。殺生之害,召來冤冤相報,一世比一世嚴重。知此事實,即便是微細昆蟲,如蚊子螞蟻也不能殺害,它們一樣是條生命,貪生怕死。

為欲超越世間,了生脫死,應以淫戒為第一,淫欲不斷,想生到色界無色界也辦不到。禪定功深者,煩惱未斷,可用定功伏住,不起現行,往生到色界無色界天。如想修行證果,就非斷淫不可,絕無淫怒癡未斷而能證斯陀含果或阿羅漢果者。由此可見超越三界之難。淨土法門講帶業往生,不須斷煩惱,只要伏住,就能生到色界天,有此能力即可往生淨土。如真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必須把淫怒癡伏住,伏不住,念佛再多再好也枉然。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頁449-450

★ 因緣果報,合情合理。因無法斷,如何能控制果報?幸好有「緣」。如何將「緣」切斷?我們在一生中無論任何逆境、逆緣現前,自己皆能警覺,不發脾氣,不動瞋恚,地獄的果報就不會現前。在生活中無論順逆境,對人、對事、對物,決定不起慳貪的念頭,餓鬼道的緣斷除,就不墮餓鬼道。對一切事理,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惡,這種人就不愚癡,畜生道的緣就斷了。只要能斷貪瞋癡,就是將三惡道的緣斷除了,此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佛法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此說明六道凡夫投胎時,都是因為「愛欲」。愛欲要是斷除,不但三惡道的緣斷,六道的緣都斷了。這是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放下的。

學佛,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念佛也不例外,念得再好,《無量壽經》念得再多,若不能斷貪瞋癡,就如古人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慈雲灌頂法師在《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末後,列舉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種就是墮地獄。我初學佛時,見到這篇文字,起了疑惑,「念佛即使再不好,也不至於墮阿鼻地獄嘛!為什麼念佛人會墮阿鼻地獄呢?」我請教李老師,老師很慈悲的告訴我,「這是個大問題,我不跟你一個人說,講經時我再向大眾說」。

我們念佛不要以為將來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麼簡單。如果煩惱習氣伏不住,念這一句佛號不得力。所謂「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習氣,境界現前,貪瞋癡慢還會現行,還會發作,這就沒有用處,不能往生。該墮地獄,還是墮地獄。所以,灌頂法師這一百種念佛的果報,從念佛墮阿鼻地獄,至念佛成佛。我們用什麼樣的心,用什麼樣的行持,才能得什麼樣的果報,其中因緣也很複雜。

——《無住生心集》頁68

★ 如果真心想超出三界了生死,這一條淫戒應列為第一,若不想出三界,以不殺生最重要,因慈心不殺可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想修行證果,超凡入聖,第一個大障礙就是淫欲。交光大師說:「淫殺盜妄,罪之最重,非但不動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為不犯。」這是大乘戒與小乘戒不同之處,小乘戒論事不論心,大乘戒動念頭就算犯,所以大乘戒重在攝根。交光大師又說:「諸經戒殺居首,謂設化以慈悲為先,此經淫戒居首,為真修以離欲為本。」要想真正在這一生得到成就,必須以斷淫為根本。這一條如果作不到,所希求的目標就難達到。我們自無始以來,均在生死輪迴,就是被這一條害苦了。佛家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必須要覺悟。關於戒淫一事,世間人不願意聽,也不愛聽。倘若他還沒有出離之心,對於這種事還有貪念,縱使他一天念十萬聲佛也不能往生,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問題就在這裏。

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有六道,因眾生有愛欲之心。愛愈重墮落愈深。「純情無想」墮地獄,「九分情一分想」墮餓鬼,「八分情二分想」墮畜生,「六分情四分想」在阿修羅道,「情想各半」在人道,「四分情六分想」在天道,「一分情九分想」在菩薩道。《楞嚴經》第八卷中間關於情想之分,說的很詳細,各位可以參考。六道眾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斷了淫欲即不會在六道投生。經中說四果羅漢斷了淫心,永遠脫離三界,他如果再來世間乃是為了度生,乘願再來,我們是被業力牽著而來。

佛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塵勞有污染勞累之義,指此娑婆世界眾生勞碌奔波而言。修念佛三昧的目的是想超越三界,而淫心若是不除掉,就得不到清淨心。淫心是一切污染之根源,此是真正的關鍵。有人讀到此段經文怕了,原來恩愛的夫妻,難捨難離。我就告訴她,你的愛是假的,能愛幾年。死了各自分飛,愛誰去呢?若夫婦二人同修念佛法門,都能瞭解事實真相,將來同生淨土,豈不更好?若夫婦二人,一個信佛,一個不信。信佛更應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求生,將來到了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後倒駕慈航,再回娑婆,搭救他以及其他親人眷屬,這才真正愛他們……

佛對阿難說:「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修三昧必先斷淫,念佛一心不亂就是三昧,若還有淫欲的念頭就是障礙。不要說出世間,修世間禪定也必須斷淫,有淫心即不能到初禪,修的再好也只能生到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王稱為魔王,但是他的淫心非常淡泊而並沒有斷,所以到不了初禪。修禪不容易,財、色、名、食、睡五欲,只要有一條即沒有辦法出三界。四禪八定都是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我們與參禪的人用同樣的工夫,我們可以帶業往生,對於淫心煩惱也伏斷而非滅斷。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讚歎念佛法門是有道理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教導眾生修行的方法全是一個講法,絕沒有一尊佛說,不斷淫欲還能成就三摩地,還可以成就無上道,沒有這個道理。

十方世界六道眾生之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其根本原因即是淫根不斷。其餘如殺、盜、大妄語都不能出三界,但是比較之下,習氣最重、害人最深的莫過於──淫欲,要特別注意。此段經文佛先用比喻說,如煮飯用米做,蒸砂不可能做成飯。如想超越三界證大菩提,有淫心絕修不成。修得再好,上品修成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也不能超越欲界,最高生到欲界第六天作魔王。

真想念佛求生淨土的同修要時時警惕自己,五欲六塵依然貪戀,習氣不斷,想於一生中證佛菩薩的果位,乃是不可能之事。佛說縱然得妙悟,皆是淫根……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頁9-15

阿迦曼尊者(南傳佛教高僧)

★ 淫欲並不存在於任何一本書上,也不從任何一家學校產生,從來也沒有一個教師教導過它!淫欲存在於戀愛中的男女心中,發情的動物心中也是一樣。淫欲的力量使人和動物不知羞恥,不論年齡、膚色、種族或國籍。不設法去檢查或約束它,社會便很快的墮落,因為心靈將被它暴虐的感染力所泛濫。世間無數的痛苦都是因為不當的激蕩和神化這個煩惱所引起的。泛濫著淫欲(修飾為「愛」)的心,給它自己和別人產生的痛苦,比河水泛濫兩岸所產生的公害更為廣泛。什麼比較重要?內在的洪水經年淹沒著心田,都無旱季。淫欲就是男女之愛的因緣。

透過淫欲的驅使,引導男女互愛互悅,但是淫欲的狡詐是微妙的,作用於一方面,產生愛情;作用於另一方面,生出憤怒、憎恨和其他破壞性的思想和情緒。一陣子,它使一對男女廝守於似乎不朽的愛情之中;另一陣子,又把他們拉開了,讓彼此對立著,直到他們都不願再看到對方為止。

——《尊者阿迦曼傳》頁69-70

阿姜查尊者(南傳佛教高僧)

★佛陀談及欲望,和能夠滿足欲望的六事:色、聲、香、味、觸、法。對快樂與痛苦的欲求,對善與惡等等的欲求,乃至對每一件事的欲求。

談到色,再沒有任何像女人一樣令人想看的形體了。不是嗎?一位真的很引人的女人不會令你想去看嗎?一個深具吸引力的形象走近了,「哇塞!」你忍不住的凝望她!音聲呢?沒有什麼聲音能像女人的音聲那樣,能緊緊扣住你,穿透你的心。香也一樣,女人的香氣是最誘惑人的,再沒有別的氣味能跟它相比了。說到味,即便是最可口的食物,也不能跟女人相比,觸也相同,當你擁撫女人時,你被縛住,心被迷醉,激情讓你神魂顛倒,不能自已。

印度有一位來自泰西拉一的魔咒大師,他把咒術全部都教給弟子,當徒弟學會了咒術準備另求發展時,教師在他離去前給了他最後的教誨:「我已將我所知道的一切咒術都教給你了。對於那擁有尖銳的牙、叉角或頭角,甚至大獠牙的動物你不必害怕,你會得到保護,然而,唯獨有一件事是我不能保證你能得到保護的,那就是女人的魅力!對此,我無能為力,沒有任何咒術可以讓她遠離你,你必須好自為之。」

念頭從心升起,而由欲望衍生而來;欲求有價值的財產,欲求富裕,以及無止息的種種追求,這些貪欲還不算深重和強烈,還不致令你暈頭和失去控制。然而當性的欲望生起時,你卻會失去自我的控制,再也平衡不了,你甚至連那養你長大的父母也不認了。

——《我們真正的歸宿》頁27-29

【書籍目錄】
第1頁:(祖師開示篇):自序 第2頁:(祖師開示篇):緣起
第3頁:(祖師開示篇):內容大綱 第4頁:(祖師開示篇):一、戒淫欲
第5頁:(祖師開示篇):二、戒邪淫 第6頁:(祖師開示篇):三、戒殺胎
第7頁:(祖師開示篇):四、對治法 第8頁:(經典闡釋篇):一、戒淫欲
第9頁:(經典闡釋篇):二、戒邪淫 第10頁:(經典闡釋篇):三、戒殺胎
第11頁:(經典闡釋篇):四、戒女色 第12頁:(勸修讚頌篇):一、不淨觀五絕頌
第13頁:(勸修讚頌篇):二、四覺觀 第14頁:(勸修讚頌篇):三、九想觀
第15頁:(勸修讚頌篇):四、省庵大師不淨觀頌 第16頁:(勸修讚頌篇):五、省庵大師四念處頌
第17頁:(勸修讚頌篇):六、如如居士顏丙勸修行文 第18頁:(勸修讚頌篇):七、戒淫文
第19頁:(勸修讚頌篇):八、黃庭堅戒淫發願文 第20頁:(勸修讚頌篇):九、戒之在色賦文
第21頁:(勸修讚頌篇):十、戒淫寶訓文 第22頁:(勸修讚頌篇):十一、鍾離祖師戒淫歌
第23頁:(勸修讚頌篇):十二、紫柏大師龍蛇戒淫歌 第24頁:(勸修讚頌篇):十三、趙令衿之戒欲文
第25頁:(勸修讚頌篇):十四、戒淫短文 第26頁:(勸修讚頌篇):十五、戒淫詩集
第27頁:(轉女成男篇):全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