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著

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著

生命的圓融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生命的圓融

  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記得去年和前年,我都在貴校做過演講,所講的題目,都是同學們給我擬訂的,今天的講題也不例外。現在我們就「生命的圓融」,分四個段落來說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何謂圓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圓融,是佛學上的名詞。比如《楞嚴經》卷四,如來云:「地水火風,本生圓融。」中國的天台及華嚴二宗,對圓融之理,發揮得最詳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圓有圓滿、圓熟、圓通的意思。圓滿是不缺少,缺則殘,少則虧;圓熟是不生硬,生則自感苦澀,硬則自傷傷人;圓通是不阻礙,阻者停滯,礙則損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人都祈求圓滿,比如說:希望財富圓滿、事業圓滿、家庭圓滿等等,不圓滿則不幸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圓熟是完全的成熟,不是勉強的。一個人的人格達到成熟或圓滿的境地,便是「完人」。所以大家都盼望自己在有生之年達到圓熟的程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圓通是佛學專有名詞,圓是性體周遍,通是妙用無疑。《楞嚴經》有二十五位大士,各個依一門而圓通諸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果自身是圓形的,又能繞著圓的形狀走,便不會遇到障礙,且能四通八達,無論從那一點起步,都通行無阻。時間的流轉或循環,空間的迴旋或運行,都可根據圓的道理來形容。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圓融是圓滿的融和、圓熟的融合、完全的交融。融和是不衝突,沒有利害、彼此、前後的衝突。融合是不對立,沒有你我、內外、大小的對立。交融是大同不礙小異,同則不會摩擦,異則各顯其用。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譬如:這間教室裡的八盞燈,同時打開,則每盞燈的光,互相交錯,彼此不相妨礙,這就是融和、融合、交融。燈和燈彼此是個別獨立發光的體,但所發出的光是相互融通的;換句話說,是在差別中不否定整體。差別的任何個體各有其價值和作用,而價值與價值彼此之間,不但不相妨礙,且是相輔相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看到教室裡每盞燈都個別地在放光,光與光交互集中在一起,光的亮度便相對地增加。因此每一個生命與生命之間,應該都有圓通和圓融的關係,這才是理想的社會及理想的世界。否則的話,我們只看到衝突、矛盾、差別,彼此互相猜忌鬥爭,那麼社會將是到處混亂的,人間必是互相傷害的,這是非常不幸的。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二、何謂生命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一)生命之定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生」為物體在空間位置中的發生,「命」為物體在時間單位上的延續。凡是發生了的物體,在時間上繼續地發生下去,便是生命。譬如:草木等的生物,或人類以及其它的動物,以及一粒種子或胚胎開始萌芽,並繼續不斷地變動、成長,這就是生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生命有兩類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1、無情的生命:如花、草、樹木等的植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2、有情的生命:如人、畜,乃至昆蟲等的動物。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也有人提出反對的意見說,花、草、樹木也有感情。只要有人天天去照顧它們,或對它們說話,放音樂給它們聽,它們便長得非常茂盛且生機盎然,反之,若不愛護照料它們,或者成天地詛咒它們,則可能會逐漸地枯萎而至死亡,所以認為草木也應該算是有情。  其實,有情的動物與無情的植物,最大的不同處,在於神識及神經的有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植物無神經,亦無神識,只有自然的反應,沒有苦樂的感覺,也無死亡的恐懼,故稱無情眾生。有情眾生,乃有求生之意願,也有死亡之畏懼。  恐懼死亡是人內心的活動,而直接感受到傷害卻是神經系統。神經使得我們的頭腦產生記憶,從記憶的累積而變成知識,從知識轉為思想,再由思想產生死亡的恐懼。這種記憶和瞭解,便非植物所能。若僅有神經而無思想記憶者,可稱植物人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人類的恐懼不僅僅是恐懼當時的危險,而且也憂慮未來任何危險情況的發生。因此人類的恐懼心,比任何種類的動物都來得敏銳。越是低等的動物,越沒有思想和記憶。僅是單純的神經反應,受傷的當下會痛,痛過以後便忘了,因為它沒有記憶,故也不知憂慮。高等一點的動物,如老鼠、貓、狗等都有記憶,所以它們怕受傷也怕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若以佛的法性身而言,有情無情,毫無差別;依凡夫的層次而言,無情物不是有情眾生,不能說沒有差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生命的差別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差別和統一是相對的。譬如:我是出家人,你們是在家人;你是男生,她是女生;我是老人,你們是年輕人等等。差別相可以歸納成兩點來說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有情與無情的差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動物與植物是有差別的。張獻忠的〈七殺碑〉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天是整體的,而天下確有種種的差別相,這差別相是指萬物。有人再把人和萬物分開,認為除了人以外全部是萬物,不管動物或植物都是用來養育人類的,這種思想和《舊約·創世記》有類似之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創世記〉說到神創造萬物以後,要人管理海中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活物,上帝將地上的植物、菜果賜給人作為食物,又將草木賜給鳥獸等作為食物。這裡的「上帝」也是整體的,上帝所創造的人、菜果、萬物便有了差別,上帝創造的萬物中,又分無生的礦物,以及有生的動物和植物,有的是供給人與動物住的、用的,有的是給人吃的,有的是給動物吃的。這些便是有情的動物和無情的植物、礦物的差別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法則將世間萬法,分作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或分作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對於精神、物質、身、心、自然環境等,分析得非常清楚。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凡夫與聖賢的差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有情之中,凡夫有六類: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聖人有四類:佛、菩薩、獨覺(辟支佛)、阿羅漢。這也是差別。佛是人格的徹底完成者。菩薩、獨覺、羅漢,是努力於人格的完成而尚未圓滿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四類聖賢,若示現人間身時,假如他們沒有說出自己是聖者,一般人是不易察覺的。佛菩薩能夠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現,也可以在任何一個時空出現,更可能出現一下子就突然不見了。然而在人性向善的光輝之中,在凡夫的行為裡邊,也可顯現出佛菩薩的特質,而且這些人雖不即是佛菩薩,卻有一部分類似於佛菩薩的功能。可見在差別之中,仍有通於圓融的一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自然界的森羅萬象,每樣都不相同,就連我們兩手的十指也各不相同,同胞的兄弟姊妹,甚至孿生兒也不一樣。但是各類之內,小異不礙大同,差別不妨統一,一切眾生皆有本具的圓融佛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四、如何完成生命的圓融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一)以教育來促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首先理解到,人為了自利,必先利人;為了求得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學著尊重他人。再從對於人的尊重而擴大到對於生命的尊重,儒家所謂:「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便是以平等的心態來接納他人,乃至接納有情無情的一切生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教戒殺放生的慈悲精神,即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的生命,復以空、無相、無願來引導慈悲濟世的方向。這些都得從教育的熏陶著手,從小智而進步成大智。故就佛法而言,想獲得智慧,須經聞、思、修的三個層次,而使眾生的生命,趨向於圓滿的境地,接受從他而得和自我開發的教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從古至今,許多的大哲學家和宗教家,都在教育人類如何地完成自己的生命。生命有個人的、社會的、歷史的、宇宙全體的以及圓融無礙的不同等級。也就是從自私自利的生命,可因教育的設施而昇華為與社會、歷史、宇宙全體的生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法雖說眾生皆有佛性,人皆可以成佛,但卻不能缺少良師益友所謂善知識的誘導,也就是教育的功用,使人從無知,而知分辨邪知、淺知、正知、深知的不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比如:一般偏激的宗教徒們,認為逼殺異端可以升天;一般的人認為猛獸、毒蛇等全部該殺,因為它們會傷人吃人。這便是邪知及淺知。若依佛法的立場,雖是邪見者,終究也有成佛的一天,雖是毒蛇猛獸,也有其求生存的權利。如果站在平等的立場看生命,則每個生命都該受到尊重。若想使人知道並認同這種正見,當以教育著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佛教的高僧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大修行人,都不畏虎、狼、獅子等野獸,那些兇猛異常的動物都變成他們的朋友。為什麼呢?因為大修行人都有一顆慈悲心,而且也沒有以自我為環境的中心,就因為他們「無我」,所以當他們看到任何東西時,就像鏡面的反映,只有被他們所看到的東西,而沒有覺得「我」看到了東西。因此兇猛的野獸也視其如同類而親近他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種事,乍聽起來好像神話,當然,對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為他們有強烈的「我執」,不僅和異類之間是對立的,和另一個人之間也是對立的,乃至同一個人的心與身之間也是矛盾的,所以總有一些摩擦,而不能相安無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從教育可以讓人理解到,此一生命和彼一生命之間,都應該互相尊重。倘若我們能夠尊重其它的生命,那些生命至少可以不畏懼我們,如果不尊重他們,並且隨時可能傷害他們,他們為了自衛,當然會把我們當作敵人。儒家所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將親人視同自身的骨肉,再將一切人視同自己的親人,然後更將一切生物視同自己的家人,而給予照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般人最多能視親人如自己,唯世間聖者能夠視物如己。所以人類的暴戾之氣,雖可借教育來矯正,卻不能說僅從知識上的瞭解和接受,就表示事實上可以改正。從古至今,很多的讀書人,仁義道德能說能寫,但他們自己,往往又被他人譏為「文人無行」或「眼高手低」。所以除了知識的教育,尚須更進一步,從事身口意三種行為的實際修持。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以修持來完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此所謂的修持,不外戒定慧三無漏學,以戒為基礎,以定為過程,以慧為目標。此中的定學是先從差別的散心,至集中心,再至統一心。當達到統一心時,不僅是知識上的懂得物我一體是什麼,也會親自體驗到物我一體的境界是什麼。那時便會感到生命的整體性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的內涵是充塞於宇宙而無限圓滿的;生命的存在是究竟圓熟的;生命的活動是圓通無礙的。那便是差別相的大融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上面提到的生命裡如缺少體驗,則知識和生命是無法相結合的,因此須從體驗來達到「生命圓融」的目的。體驗必須要有方法,或許有些同學知道,我指導禪的修行方法,已有好幾年了,所謂禪的修行方法,本來是不歷層次而頓超直入的,可是對於初步修行的人,還得先由觀想入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步是把散亂心變成集中心,再從集中心而達到統一心。然後將此統一心粉碎,即成無心,便是禪境。此處的心的意思,是念頭和思想的代名。我們平常所謂的心,經常都在想東想西,故喻如「心猿意馬」,唸唸不停止。因此要用方法將之導入軌道,便是由散亂的變成集中的,從集中的進一步成統一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從散亂變成集中以後,你的念頭轉過來會支持你在方法上精進努力,使你牢牢地掌握住自己所用的方法。從集中到統一,即已從念頭單一化的連續,而變成了無限深廣。如果,從前念到後念,綿綿不斷,稱為「念頭成串」,這是時間的統一;若再從成了串的情況,變為深廣無限,便是空間的統一。時空統一之時,即會體驗到物我一體、內外一體、自他平等、天人合一的心境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達到這程度以後,生命是整體的,是不可分割的,它的內涵是充塞於時間和空間的。但此仍在大我的層次,若能更進一步,大地落沉,虛空粉碎,才是生命的究竟極致,圓融無礙。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0版權所有㊣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講於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東方哲學社)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禪坐的基礎方法
第3頁:四念處 第4頁: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第5頁:禪修方法的演變 第6頁:禪是什麼
第7頁:禪的智慧 第8頁:智慧與福報
第9頁:禪——自我的提升 第10頁:禪——自我的消融
第11頁:禪與人生 第12頁:禪與生活
第13頁:禪的心靈環保 第14頁:禪的知與行
第15頁:禪與藝術 第16頁:生命的圓融
第17頁:生命的圓融 第18頁:理性與感性
第19頁:提得起.放得下 第20頁:提起與放下
第21頁:無常與無我 第22頁:提升人品的佛教
第23頁:積極的人生觀 第24頁:現代佛教與生活
第25頁:現代佛教青年應有之人生觀 第26頁:人心清淨.環境清淨
第27頁:綠化大地.淨化人間 第28頁: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
第29頁:人間淨土 第30頁:附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