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著

禪的世界 聖嚴法師著

禪的心靈環保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禪的心靈環保

  環保一詞,已是非常流行的現代語,它的意思是:保護我們生活環境的自然生態,使之產生自然的調節。如果破壞了自然生態的自然調節,就會為自然帶來災難,為人類的生存造成危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什麼叫作環保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人類也是自然生態之一,破壞了自然生態,人類大眾本身就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佛教主張不殺生,祈求盡量少殺一點。現在許多地方由於飼養雞、鴨,尤其是養豬,對四周的居住環境產生了破壞,水質、河流受到污染。而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美國及日本人在當地砍伐森林,拓展畜牧,將養大的牛只,運回自己的本土銷售,他們雖然沒有破壞自己國家的環境衛生,卻破壞了地球上自然資源及生態的調節。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保護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就叫環保,人類生活是在地球,但是人類卻逐漸地將唯一能生存的地球,在化學、塑膠、放射能及機器運用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廢料中遭到破壞。譬如:我們經常使用的紙張、紙盒、紙盤、紙杯、紙巾等,這類東西的過量使用和浪費,不僅使地球失去森林,尤其所製造出來的大量垃圾,使得我們人類在講究自身的衛生之時,卻破壞了環境的衛生。紙盤、紙杯,由於是紙製品,若能處理得好,其中的一部分還可以回收後再制,如果是保麗龍的產品,就更難處理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許多人在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上,只注重物質生活品質的提升,往往忽略了精神生活品質的提升,這更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從禪的精神來講:生活是以簡樸、整潔為原則。所以應該通過禪修的生活,來提高人類的精神品質,保護人類的心理健康,影響全人類的心靈,進而改善生活環境,達到全面健康的目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最近我去英國主持了一期的禪七,參加的人都是當地的心理學家、心理醫生、醫生及作家。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也都是替人家看病的人,但是,他們自己的病也很多,參加禪七就是來治病。因為現代的人類是生活在迅速變化、競爭激烈及到處污染的環境中,使得心理無法健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何達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最好是用禪的方法及觀念來疏導、來調整。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禪是什麼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禪是清淨的智慧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一般人有執著、有自我、有自利的聰明,是不清淨的智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禪是無染的心靈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所謂無染,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帶著情緒及自我中心的心理活動。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三)禪是「無相」、「無住」、「無念」的精神境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三個名詞來自《六祖壇經》,是《六祖壇經》的根本思想或根本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無相」就是空,是即有即空的空,從有的現象看到空的本質,就叫作無相。如同佛前的供花,就是即有即空。花的形象是有的,因為無常的關係,故不是永遠存在,因其經常在變遷。無常、變遷就是空,不是不變的存在,而是經常在變,因為在變,所以有相等於無相。現前有,進入未來即消失;剛才還有,到了現在又沒有了,這就是《心經》所講的「色即是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無住」就是空,這是講即空即有。無住就不會停止在某一個現象上面,現象既不能停止不變,便無從執著那樣東西是有的。既然不停止,不執著,而停也停不住,執著也執著不起,那已經知道是空。雖然是空,但是變遷的現象不是沒有。既然講無住是沒有辦法停留的意思,而不是沒有這個現象,所以這就是即空即有,也就是《心經》講的「空即是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無念」就是空,無念是心中沒有我執的念頭,沒有跟煩惱相應的念頭,沒有跟自私心相應的念頭,因此就是空。沒有情緒的波動,沒有自我的執著,因此,自我就是無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法講無我,就有人問我:「佛有沒有我?羅漢有沒有我?」我回答說:「當然沒有!佛是已經解脫的人,當然沒有我;羅漢也沒有我,否則不能算得解脫。」因此有人反過來問我:「《金剛經》上的第一句是:「如是我聞」,其中又有一偈子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連續講了兩個我。前面的「我」是已證羅漢果位的阿難尊者講的,後面的兩個「我」是佛講的,怎麼說沒有我呢?」我告訴他:「那個「我」就是無我,是假名的我,是為了說明一個現象必須提出有我有你,否則無法表達說話者的立場、無法表達佛的智慧,所以這個不是「我的情緒」、「我的執著」,而是為了表示無我的假名我。」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是絕對的無,不是跟有相對的無。《心經》中所說五蘊皆空,五蘊是指我們的物質的身體及精神的生命,這兩類加起來,若以智慧觀照,五蘊非我,五蘊皆是無常的現象,所以是五蘊皆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既然是空,就沒有我;既然沒有我,《心經》告訴我們解脫的時候叫作智慧,而不要想到具有智慧的我在。既然沒有我這樣東西,那個智慧是誰的呢?因此也不應該說有智慧。而修道者所得的聖果、佛果,也是沒有的,因為如果有所得,一定是有我的。所以《心經》要說:「無智亦無得」,《維摩經·觀眾生品》亦云:「若有得有證者,即於佛法為增上慢。」這也就是無我的意思。但這不是消極的,乃是積極的,因此《心經》中另外還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的經句。如果有盡,盡了便在人間消失,那是消極。無明與老死既不存在,所以也不必畏懼。凡夫不斷地從生到死,是由於無明,解脫了就沒有無明也沒有老死。但是解脫了的人還是有老死的現象,只是不對老死產生執著、產生畏懼,不受老死的現象所困惑、所恐懼,這叫作解脫。因此叫「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就不是相對的無,也不是相對的空。所謂解脫生死的意思是:自由自在於生死,不畏懼於生死,這叫真正的無生死。可是解脫以後為了度眾生,還是會有生死,這叫作亦無老死盡。《維摩經·菩薩行品》亦云:「觀以無我而誨人不倦」,可知無我實是積極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落空和有,叫作絕對的無,《華嚴經》中說有無盡的法界,有凡夫的法界,有諸佛的法界。法界的意思是指環境、範圍。不同層次的人,就有不同的環境和範圍。《華嚴經》講的無盡,那是指的絕對的有,那是真實的有。《般若經》講的空,是畢竟的空,也是絕對的空。所謂畢竟空是真正的空,也就是空空——絕對的空,並不是有無相對的空。《華嚴經》講有,《般若經》講空,實際上都是講的不可思議的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一不異是絕對的無,不是一,也不是二,那就是絕對的無。在《維摩經》裡常講「不二」——生滅不二、垢淨不二、生死與涅盤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也就是無的異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禪與心靈環保的類別和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內在的心靈世界只有一個層次,我們叫它「法界唯心造」。所謂法界,一共有四聖六凡的十法界;或者是每一法(現象)的範圍,也叫作法界;或是每一類的眾生,叫作一個法界,這都是唯心所造的。唯心的意思有三點: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觀想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用意念或意志來作觀想:你想清淨,就得清淨;你想安靜,就得安靜;很熱的時候,你想不熱,就會不熱;很苦的時候,你想不苦,就會離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叫作《求生存》的美國雜誌上,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對打獵的父子,在一個冬季,因飛機失事而掉入湖中,父親很快地就被凍死了,兒子一直想著:「我不冷,我不冷。」這樣慢慢地爬上了岸。上岸後,一共在森林中過了七十天,在這期中只有水喝,什麼都沒有得吃,他不斷地告訴自己:「我不餓,我不餓,我不冷,我不冷。」等到被人發現時,他雖已瘦了,僅剩下七十九磅,但還是活著的。他的意思力及意念,使得他活著回到了人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體驗或心驗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經由觀想、持誦、禮拜或祈禱而達到的一種效果。觀想完成而見到淨土、佛、菩薩;持誦、禮拜、祈禱完成而見到佛國、天國、神仙。這都是當事者個人的體驗,其他的人無從分享。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事實的實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心中所想的或希望的事,自己便朝著目標去努力,以實際的行為,來改變現實的環境。也就是依據自己心中所想的,不僅用嘴巴宣傳呼籲,尤其要身體力行,百折不撓地全力以赴,便能改變現實的環境,這也是唯心所造的一種模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的世界是內外統一的,內心世界不離現實世界。禪者的內心世界是純樸的、無瑕的;他的物質生活是簡樸的、自然的。而外在的世界,在他看起來,並沒有離開他無限大的心量。因為禪者的內心是無私的、無我的,所以也是無限廣大的;既然是無私的、無我的,外在的環境並沒有離開他自己的心性。因為自心是清淨、無私、無染的,所見的外在世界也會無私無染的,又是因為自性即是清淨的空性,所見的外在世界也是無相無著的。既然禪者所體驗的世界是內外一如、無私無染、無相無著,那又何處不是佛國淨土呢?只因其他眾生仍在充滿煩惱的情況下生活,所以必須宣揚心靈環保的理念及方法。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由於禪者的心靈是層次分明的,並不因為無我、統一而混淆了,故對於外在世界,仍有認識和反應作用。一位高明的禪修行者,當他跟人相處之時,或者處理事務之際,能以純客觀的智慧,作善善惡惡、公是公非的判斷。他會以此自化化他,那便是菩薩道的實行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位有了禪修體驗的人,不一定就是完全解脫了的人。他已有攝心、安心的經驗,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會知道自己有些什麼缺點,既有自知之明,也會坦白向他人承認自己的缺點,這也正是他內心的反應。所謂明心,是首先明瞭自己的煩惱心是什麼?有多少?往往是從對於環境的接觸及思想的矛盾,才能反映出內心的煩惱。煩惱如賊,只要你面對它,它就隱匿起來。於是不隱瞞缺點的人,他的心就比較明朗、坦誠、謙虛、和善,他會說他應當說、可以說、如實而說的話;他會做他應當做、必須做、如實而做的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從心靈的淨化到精神的提升,要用觀想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數息觀、不淨觀、念佛觀;另外尚有其他的方法,例如:用禮拜、持名、諷誦,以及默照、話頭等。這些方法都能使我們的身心淨化,也能使我們的人品提升,從行為改變觀念,再從觀念的改變,來達成人格的淨化與精神的昇華。除了觀想方法以外,當然還需要配合無我的空觀,才能產生無私的智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四、禪的修行與心靈環保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環保必須從我們的生活簡單化、淳樸化著手,除了必須用的,不要多用,更不要浪費。對我們擁有的生活環境,要知福、惜福、保護。我們應該以禪修的方式作為生活行為的準則。例如:我們在禪寺吃飯,不浪費一湯、一菜、乃至一粒米、一滴水,就是連吃完飯的碗、筷,都要用少許的水在碗內清洗後,將水喝下。現代人多半有浪費東西的習慣,吃不完就倒掉,用不完的扔掉,雖然是用自己錢買的,但是浪費東西就浪費了屬於地球上全體眾生共同的資源。地球上很多的資源是越來越少,而只有人類是越來越多,如不設法淨化人類的心靈,簡化人類的生活,而只提倡環保,無異是本末倒置。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的修行,能使我們主觀的內心世界和客觀的生活環境合而為一,那不僅僅是心理的想像,也不是眼不見為淨的自我安慰。禪的修行者,一定會將內心所體驗的,表現到外在世界來,自己體驗到的,必定也勸導他人一同分享,也會影響他人、帶同他人,來共同達成心靈環保的任務。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自然環境的保護,一定要靠人來完成,為了能達成此一任務,必須從全體人類內心的意願及認識做起,進而身體力行。如果僅有意願及認識,力量也有限,必須用觀念來疏導,用方法來實踐。這樣才能達到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保護自然環境的目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講於紐約東初禪寺,吳昕儀整理)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禪坐的基礎方法
第3頁:四念處 第4頁: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第5頁:禪修方法的演變 第6頁:禪是什麼
第7頁:禪的智慧 第8頁:智慧與福報
第9頁:禪——自我的提升 第10頁:禪——自我的消融
第11頁:禪與人生 第12頁:禪與生活
第13頁:禪的心靈環保 第14頁:禪的知與行
第15頁:禪與藝術 第16頁:生命的圓融
第17頁:生命的圓融 第18頁:理性與感性
第19頁:提得起.放得下 第20頁:提起與放下
第21頁:無常與無我 第22頁:提升人品的佛教
第23頁:積極的人生觀 第24頁:現代佛教與生活
第25頁:現代佛教青年應有之人生觀 第26頁:人心清淨.環境清淨
第27頁:綠化大地.淨化人間 第28頁:從佛教看我們的居住環境
第29頁:人間淨土 第30頁:附錄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