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禪的生活 聖嚴法師著

禪的生活 聖嚴法師著

無心

[日期:2010-07-19]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無心

  諸位之中今天是有心來打坐,來聽講的有幾位?請舉手。那些沒有舉手的人算什麼?大概是無心而來的了。心裡面本來沒有準備來打坐、來聽講,結果卻來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無心」,這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說明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無心插柳柳成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一個層次:心不在焉的無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常常遇到一些人,當你跟他講話的時候,他嗯嗯啊啊好像完全吸收了,等你問他:「你有什麼意見?」他便一愣,說:「啊?請你再講一次。」他根本沒在聽你講呢!他很注意的看著你,似乎還聽得津津有味,心卻不知飛到那兒去了,你問他時,他才如夢初醒。每個人幾乎都有這種經驗,因為對方談話的內容與他無關或者引不起他的興趣,所以沒把心放在聽話上。像這種無心就是心不在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一層次的無心,並不是我們學禪的目標,但這種情況,每個人都經常會遇到。有的人跟你喋喋不休地講個不停,不讓你漏失一句話不聽,聽到最後,沒有一句是對你有用的。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用認真的表情去聽,卻不必真的全神貫注,這便是無心的聽。一方面自己不必那麼緊張,一方面也能安慰那有心跟你講話的人。他有心跟你講話、訴苦,你就讓他訴苦,你的頭腦則在休息狀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又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無心。沒有預期來聽講,結果來了;沒有想要探聽他人的隱私,結果聽到了;沒有想到要做三寶弟子,結果因緣和合竟使你出了家。這便是無心的因,卻結出了意想不到的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然而對修行禪定者面言,這種情況會發生嗎?會的。第一個層次的無心,任何人都會發生,初修禪定的人,工夫尚未純熟,他很可能發生心不在焉的情況,除非已有了進一步的禪定訓練,由於經常練習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使得頭腦保持冷靜和清楚。不僅對於跟自己無關也不感興趣的事,能夠集中注意力,就是對於將要發生的事,也多少會有預見及預感,所以不會有意外的驚喜或驚奇。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二、有心栽花花不發?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第二個層次:修證經驗的無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在台灣及美國教人打坐、參禪,常會遇到對打坐有興趣的人,敘述他們打坐的經驗,或其他老師所灌輸給他們的觀念及所教導的修行方法。這些人可分別為兩種心態:一種是對他們自己不夠滿意,希望有進一層的體驗,所以來找我;一種是要求我來承認他們已有較高層次的經驗,或者問我對他們的經驗,評價如何。前者無自信心,後者充滿自信心。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有自信心的人,來我這裡可能會跟著我一段時間,但他們的心態始終保持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僅是來看看我這地方在做些什麼,直到他再也瞧不出什麼新的名堂時,便會離開。這種人不會以我的道場為皈依處,因他們已有了自以為是的皈依處。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至於對自己信心不夠的人,他們來了,如果有緣,可能會留下,一直跟著我學。不過,沒有自信心的人,在別處會覺得不滿意,很可能是不遵從老師的指導,修持有偏差,得不到效果,就往別處跑;結果來到我的地方,依舊維持那種態度、習慣,我亦無法滿足他們,使之產生信心,結果還會走向別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還有的人抱著企求得神通的心態來學,希望能騰雲駕霧,飛行自如,希望來無影去無蹤,了知三世因果或洞察別人的心意。由於有所追求或執著,和前面所說的先入為主、不受教導等,同樣都是「有心」而來,都是修行禪定的障礙。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習禪、學習、修密或冥想等,凡是與禪觀有關的方法,都會有共通的身心反應。諸如:痛、癢、涼、暖、氣機發動,氣脈遊走,渾身感覺舒服松暢,心情開朗,身體日益健康等,大致上不會有多大差別。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可是外道都有執著,最粗淺的是重視身體的反應,較深的是重視心的反應。禪的修行者把這些反應,視為修行過程中的現象,既不重視它,也不排拒它,否則便會成為進入更高層次的障礙;甚至被這種反應所困擾,無法安心修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凡執著身心反應的任何方法,都是外道法而不是佛法。佛法不否認有這些現象,修學佛法的目的,則不是執著這些現象。故要紓解它、疏導它,最好的辦法是不管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三、放下身體得自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一些人初期跟我學打坐的時候,常會說:「我這裡不舒服,那裡痛。」我的指示是:「不管它!」後來他們生氣了,以為可能師父也不懂,並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於是對師父失去信心。等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便會知道,這不管身體的反應,就是最好的管它的方法,若是真的發生嚴重的問題,如頭疼欲裂,熾熱如火,奇冷如冰,師父是不會不管它的,而可以不管它的,就不管。不管它,就是心不要放在問題上,不要放在你覺得有問題的問題點上,問題自然會消失。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管它,就不存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那不存在,是不是有?有的。有一位美國青年跟我打過一次七,小腹的右側痛,我說不管它,不管它還是痛,於是他找醫生去了,醫生給他開了藥,照了X光,結果不知道是什麼病。於是又來找我,我還是說不管它,他說痛怎能不管,我說,它痛,你當它是自然現象,不要忍痛,而是讓它痛,不要抵抗它,而是接受它痛。如果痛得實在受不了,便把腿子由盤坐的姿勢放開,就沒事了。打坐時會有痛的現象,一定是神經緊張及肌肉緊張所致。此時不管它是最好的管它的方法。這便是從有心到無心的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當我們注意力很集中時,身心會產生種種的反應,反應產生之後,你要注意的不是身心的反應,而是注意你的方法。心不要放在反應上,便會自然穩定,由反應產生的問題自然解決。還有,打坐時的氣動,乃是自然現象,若身體有病,不論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由於打坐姿勢正確,使肌肉及神經放得很鬆,便會氣脈流通,當氣脈流遍全身,經過不健康或堅硬的部位時,便會產生痛、麻、酸、癢、移動、跳動等的反應,這表示氣機正在打通身體有問題的地方,這是好現象。但如果你注意它,並且試著指揮它,便成了道家所修的導引,著重:精、氣、神、河車、任督二脈等的修煉,密宗則有明點、氣、菩提、心、輪、脈的修持法。以道密二家的立場,他們都有高超的說辭,然在禪的立場看來,那些現象都沒離開身體的氣動、脈動,而仍執著於身體的反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這種執著下,如果是初修者,因為氣動的關係,皮下組織如不暢通,會發生受阻的脹痛。若身體健康,打坐時也能把握「松」的原則,則每個細胞中都有生機勃勃的作用,這和新陳代謝不同,新陳代謝太旺盛是反常的生理現象,打坐氣脈的旺盛,卻會使全身柔軟、舒暢,像每個毛孔都打開了窗戶,在呼吸著新鮮的空氣;諸位如果在清晨打開緊閉的房門到花園走一遭,便可體驗到如此舒爽的滋味。很多人在打坐時,感受到全身皮膚的毛孔都得到了新鮮空氣般,因而產生了如釋重負的輕鬆自在,便以為是得大解脫了,這根本還在錯覺當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的人打坐時可以坐到身體不見的程度,這並不稀罕。通常是手的感覺沒有,再是腳的感覺沒有,最後是全身的感覺沒有,當他坐到手、腳、身體不見了,很可能就開始緊張,要看看是在還是不在,經此一看,一切又有了。這種情形,僅從「不管它」所產生的效果面言,這是第一階段。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四、道是無情卻有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身體不在,是不是心也不在?有些人在失去身體負荷之時,便誤以為他的自己已不存在。其實,那只是進入「無心於身體」的情況,既未到達無心及無相的程度,也未到達無心於聲色的程度,因為尚有感覺的分別心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感覺的分別心是什麼?是感覺自己的身體已不存在,心好像也沒在動,感覺自己的心是處於無心狀態,既然有感覺,即使感覺到無心,豈能就是無心。《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管是身相、心相,凡有「相」的痕跡,便是有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要「無心」,則須心外、心內,無內、無外、無中間。心不執身,亦不自執其心,既不執有,也不執無。以為身心世界一切如常,固非無心,縱然體驗到已能解脫自在,仍非無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亙古以來,宗教家們在體驗到了如釋重負的情況時,便以為得到了最高的解脫境界。其實,即使從時空得到解脫,也未必就是無心;若有一絲的解脫感,仍未脫離世間定的層次。有內有外,固然是有心,內外合一,還是有心。基督愛世人的博愛、孔子的仁愛,均未超出有心的層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基督教說萬物創發於神而回歸於神,這是內外合一的經驗以後,所產生的神學理念,乃是統一之中的對待。也就是說其在主觀的根本經驗是統一的,而客觀的事實上是對立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而孔子所謂「成仁」的仁,卻是從主觀的對立中,看其根源的相同,乃是對待之中的統一。即是說主觀的現象雖然對立,客觀的根本卻是統一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很明顯地,基督的愛是出於他主觀經驗的統一,孔子的仁,則系他對於客觀的事實觀察。故皆不出有心的層次。但是宗教家與哲學家,雖仍屬於有心,已是可歌可頌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從宗教稱統一,是「神我」的宇宙,從哲學看統一,是「大我」的宇宙。既然有「我」,不論叫它什麼名宇,便不是無心;但神我及大我的經驗,雖屬有心,得到它不容易,失去它卻很容易。比如耶穌在「道成肉身」信念中,他與神是不可分的,聖靈、聖父、聖子,是三位一體的;可是當他被釘在十字架時,卻覺得神已離他而去,所以要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要離棄我?」(〈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第四十六節)孔子稱讚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王焉而已矣。」仁者三月不動私慾,其他的人則一天之中或一月之中不違仁,已經不容易了。可見世間的宗教家和哲學家,統一的心境,不能維持多久,何況是無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中國的老子,已經看出了這個道理,所以他說萬物之母是「有」,有的開始是「一」,「一」不是道,真正的道是「無」,故稱「無名天地之始」,然後才說「道生一」。他不執神我的一,也不取大我的一,因為有個「一」,即不能持之以恆,唯有「無」才能「觀其妙」。所以主張「聖人不死,大道不至」。即由於聖人的仁心,還是無常的。正因老子主張「無」字,近世太虛大師說他已至非非想處的境界。就是也從現象(物象、心象)界獲得超越,但其尚有一個「無」在,仍非絕對超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要達「無心」的目的,唯有採用佛法,不論頓法、漸法,都有一個原則:就是捨「有」捨「無」也捨「中間」,雖用方法,而不得執著有、無、中間的任何境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中國的禪宗,就是用話頭、公案、打破疑團等的方法來鍛煉修行者,達到無心的境界。此「無心」既不住於有,亦不住於無,如《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禪宗的方法,可達到無心的目的,達此目的之後,也不能保證永遠處於無心狀態,否則便已成佛。但是能有一次這種無心的經驗,即稱為「見性」,或名為「破參」。從此之後,奠定了信心,還得繼續不斷地努力修行,以期將無心的狀態,維持得越來越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五日禪坐會開示)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時空與生命
第3頁:日日是好日 第4頁:禪詩與禪畫
第5頁:矛盾與統一 第6頁:老鼠入牛角
第7頁:自力與他力——禪與淨土 第8頁:宗通與說通——禪與教
第9頁:來與去 第10頁:真與假
第11頁:本與末 第12頁:正與邪
第13頁:指與月 第14頁:知與覺
第15頁:真假禪師 第16頁:事與心
第17頁:鍛煉心 第18頁:無心
第19頁:安心 第20頁:無有恐怖
第21頁:道不在坐 第22頁:放下萬緣
第23頁:世界和平 第24頁: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第25頁:禪與人生 第26頁:附錄 -- 述夢
推薦 打印 | 錄入: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3-8-30 14:42:43
https://player.soundon.fm/p/cf8b0ee4-7d73-4849-8abb-b1cdc30f3524
可以在線上聽喔!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2-17 23:46:18
記得在幾拾年前。有幸於農禪寺請回禪的生活錄音帶。受益很深。但已送給好友。現在到法鼓山也請不到了。不知有那位師兄師姐能幫忙。我找得沒方法了。電話0912671670果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