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我就是這樣的活佛 盛噶仁波切著

我就是這樣的活佛 盛噶仁波切著

第二章、業力無窮

[日期:2010-08-12] 來源:轉載  作者:止貢噶舉 盛噶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世俗中有些人在對佛教一無所知或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認為學佛並不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他們常說:「早晚還不是個死?學不學有什麼必要呢?」這些人之所以產生這種消極愚癡的想法,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瞭解六道輪迴的真相。六道輪迴包括天道、阿修羅、人類、旁生、餓鬼及地獄眾生,而六道輪迴是受因果規律所支配的。

  宗喀巴大師說:「業力無窮,所經行為,確定其自果。」

  今世的苦樂,是前世所做善惡的結果;今世的善惡行為,也必會導致後世的罪福報應。這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

  一、前生後世的因緣

  佛教的主體觀念是,所有的人、天、阿修羅、旁生、餓鬼及地獄眾生都在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因果」的制約下隨因轉換,沉浮交替,循環不已。

  那些不瞭解或不承認輪迴的人,以為生命僅僅是「這一生」而已,這就如同只承認今天,卻不承認昨天和明天。其實,從昨天一直往前推,就可知道確有前世的存在;從明天一直往後推,就可知道有後世的存在。

  而生命是受業力支配的,對此,佛教中有一種形象的比喻:所有眾生都有一個除身體特質外的心識永恆地存在著,身如客堂,心識如客人,暫時居於客堂之中,當客人前往別處時,客堂並不跟隨。同樣,人過世後,心識離開身體,隨著它的業力轉生到別的身體裡面。

  佛教認為,大量事實證明了眾生的靈魂和前生後世的存在。

  1958年冬,美國伊利諾斯州的瓦達西加發生了一起轟動一時的「借屍還魂」事件,引起了心理學家們的極大關注。該年12月1日晚,14歲的少女羅蘭突然神志昏迷,當她重獲知覺後,一反往常開朗活潑的個性,變得溫文爾雅,並自稱是瑪莉——鄰居亞瑟洛浦夫婦的女兒,懇求讓她回到亞瑟洛浦家中。而亞瑟洛浦確實曾有一個叫瑪莉的女兒,只是在12年前她18歲時就已經去世了。到亞瑟洛浦家後,少女顯然認識家中每個人,並且還能敘述出以前瑪莉在世時的種種情景。約四個月後的一天,少女突然恐懼地喊叫:「羅蘭回來了!」隨後在又一次的昏迷之後,少女又恢復了羅蘭的神態。該事曾在美國的《萬人文摘》等媒體中廣為報道。

  美國有位科學家柏恩斯坦擅長催眠術,一次向一少婦露英西蒙斯催眠後,少婦說出了她前世的名字叫白列蒂梅菲。當時各大報章紛紛報道,轟動全美,以至於她的名字也同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一樣,家喻戶曉。

  眾生的靈魂和前生後世的存在,有著大量的證據,1984至1985年《世界書目大全》中,關於這一專題的新書就有一百多本,涉及到的國家既有緬甸、泰國等發展中國家,又有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具體的實例,詳見於美國斯蒂文遜教授從日本、印度等世界各地搜集的1600多個實例編成的《輪迴生死論》;英國、瑞士等地出版的《東西方輪迴事記彙編》、《靈魂轉世》、《西藏生死書》以及中國的《因果輪迴實錄》、《生與死》等等。

  所以說,我們只要對前世今生的因緣有所認識,那麼對世界中的種種事態也就不會感到茫然了。

  世界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各種關係,在時間上因果相續;在空間上,彼此互依。人、事、物層層相疊,互相牽扯,互為因果。個體的命運與全體的命運,緊密相連,生死攸關。自己與眾生一體,眾生病為己病,己病為眾生病。個體無法在孤立中生存,無法在不協調中發展,他只是重重無盡的世界網裡的一個點。因此,世界的關係法則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共榮才能共生,共生才能共榮。在時間上,前世的業對今生也會有奇妙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充滿愛心地度過今生今世。

  二、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在這個世界中,有些人財勢富足,而有些人卻窮困潦倒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有些人長相端莊,而有些人卻醜陋不堪;有些人生活過得特別美滿,有些人卻在一生當中不停地受到各種各樣痛苦的煎熬。這種種不同的現象,並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釋迦牟尼在《百業經》等很多經典之中早就給我們講過,這些都是因為過去前世或更遠的往昔所造的因緣業力不同,所以在今生當中就有如是的差別。《百業經》中說:「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緣會時至際,其果定成熟。」《涅經》也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下面這個故事相信大家看了一定會有一些感悟: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眼看奄奄一息。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得知情況,決定去點化他。

  僧人到他床前,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他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了一眼,搖搖頭,歎息著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就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畫面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在洞房花燭夜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嘛,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當時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她蓋過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猛地從床上坐起,於是他的病也痊癒了。

  這個故事體現的,正是前世今生的因果規律。人們如果懂得因果的道理,在社會上就不可能做壞事;如果不知道因果的道理而常造罪業,人世間各種各樣的災難也就會發生。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已經有上千萬人慘遭殺害,像這樣一個世界性的悲劇,實際上就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因果報應,濫造罪業而造成的。

  三、有一顆大慈大悲心

  佛經告訴我們:「在生生世世的輪迴中,我們和眾生都曾經相遇,也許在前世他們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不管是胎生還是卵生,只要投生就有父母親,群體生命輪流做過自己父母的次數何止一兩次?現在自己周圍的很多人,甚至是自己的敵人,也不能排除曾經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可能性。」所以說社會本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關心和愛護身邊的人。

  生命給予我們愛與被愛的權利,當我們的愛心傳遞給別人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受到被愛的溫暖,這是一種幸福快樂的良性循環。

  我們用愛心和善良裝扮我們的人生,用一顆醇美的心調製快樂,用一顆平常的心懂得享受幸福,這樣我們才會發現從未有過的生活樂趣。

  愛心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慈悲心懷。佛經對慈悲的解釋是:給予別人快樂,分擔別人的悲苦。

  大乘佛教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即是「利他」——對有情眾生發無上的大慈大悲心,這樣的慈悲心不管什麼樣的人都是應該具足的。若一個學佛的人不具備這樣的心懷,就不成其為一個大乘佛教徒;社會上的那些不學佛教的人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懷,在生活中就會遇到許多不順心的事情,因此這至關重要的大慈大悲心在佛教當中被再三地提倡。

  佛經裡曾經引用許多比喻來說明慈悲的可貴:慈悲如良藥,慈悲的清涼法水能撫慰受創的心靈;慈悲如舟船,在茫茫無際的生死大海上,有了慈悲的舟船,就能夠衝破驚濤駭浪,到達安樂平穩的目的地;慈悲如同光明,能夠破除黑暗,如實地看清世間的真相;慈悲如同一顆摩尼寶珠,在複雜混亂的人間,照破一切昏暗,化複雜為單純,轉混亂為寧靜。

  不論是愛心還是慈悲心,在現實生活中都體現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相互幫助,這正是我們廣結善緣的必要前提。

【書籍目錄】
第1頁:慈悲為佛道之本(代序) 第2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代序)
第3頁:法不孤起,必仗緣生(自序) 第4頁:上篇、我的人生 第一章、初涉人間路
第5頁:第二章、我是活佛 第6頁:第三章、西行歲月
第7頁:第四章、另一種人生 第8頁:下篇、心聲 第一章、原諒別人才能釋放自己
第9頁:第二章、業力無窮 第10頁:第三章、眾生皆有佛性
第11頁:第四章、給生命一個機會 第12頁:第五章、慈悲待自己
第13頁:第六章、信仰 第14頁:第七章、願望
第15頁:第八章、人性的弱點 第16頁:第九章、人性的優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