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我就是這樣的活佛 盛噶仁波切著

我就是這樣的活佛 盛噶仁波切著

第六章、信仰

[日期:2010-08-12] 來源:轉載  作者:止貢噶舉 盛噶仁波切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教的信仰,令人清醒、恬淡、悅樂和無私。2500餘年的歷史造就了佛教堅毅而獨特的精神,那就是啟迪昏蒙、開啟智慧、不畏艱難、積極入世、化導群生、保持位格。所以,一切對佛教抱有堅定信仰的人,終將擁有一個高妙自在大智大慧的人生。

  佛教的信仰,能給親人帶來祥和,給朋友帶來精進與光明積極的心智,給社會帶來和諧互愛的風尚。在人生的究竟意義上,孕育著大乘菩薩的實現人生和服務社會的精神。這種崇高的信仰,使人們突破根深蒂固的貪、、癡惡習,展露本身具有的佛性,繼而達到度己度人、濟世利生的目的。

  一、佛無邊

  信仰佛教的人,大都懂得將佛法的真理運用於現代生活之中,使現代人能夠體會出佛法的無窮奧妙。人生的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是無明(愚昧),而「佛」的含義便是消除無明,獲得最高智慧的境界。因此,信仰佛教即是一種最明智的選擇。

  常常有人說:「我們是很普通的人,學習佛法是高僧大德的事情,我們哪有資格學佛?學佛的人必須有佛骨(善根)奇緣。我們日日為生活、養兒育女都來不及了,哪有心情和時間去學佛?」還有人認為佛法過於深廣,索性不接觸了。

  舉一個例子來說:假如有一個人出外遠行,遇到暑期太陽當頭天氣很熱的時候,走了半天路到了中午,又饑又渴。肚子餓還可以忍耐一陣子,口渴卻很難忍受,想尋找水來解渴。後來他找到了一條河,水又那麼清澈,真是如救命星降臨!可是這人又想,水那麼多我喝得了嗎?所以就待在那裡不敢喝。恰巧來了一個過路的人,好奇地問:「你為什麼待在這裡?」他說:「我十分口渴,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一條河,可是河水這麼多,我恐怕喝不完而煩惱。」過路人說:「你只要喝你所需要的量就夠了,何必統統喝完呢?」

  我們的人生就如同喝水。我們眾生自始以來六道輪迴,已經受了無量無邊的苦報,好不容易才遇到佛法這種能解脫生死的方法,而一些人竟然覺得佛法無邊,八萬四千法門,如何能學得完呢?而且修行之路又那麼遙遠,何時才能修成功呢?所以望佛興歎,不肯用功修行,也不肯研究佛法。

  須知佛陀一生說法,對什麼人說什麼法。佛必須適應上中下根的人而說種種法;而且世界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各人又有各人的思想和見解,所以佛法就無量無邊。不論士農工商、男女老幼都能學佛,所以叫「佛法無邊」。無邊的佛法是不變的,因為它沒有限定,所以會隨著各種語言和思想表達出它不變的本質。無論時空如何變幻,佛法自始至終都是永恆的珍寶。

  二、八正道

  佛法中有一些我們大家都有必要知道的精華部分。之所以有必要知道,是因為佛祖的教訓,都是有關人生的。其中,八正道的道理對於我們的人生是有很大幫助的。

  八正道由八個部分組成:

  一、正見。我們對於這個宇宙和人生,應該要有正確的見地。不能被許多虛幻的表象迷惑住。只有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我們在看待人生的狂喜或者失意時才能調整好心態,而不患得患失,才能夠真正逍遙自在地享受佛法和生活。

  二、正欲。我們都是凡夫俗子,都有數不清的慾念。我們看見美好的事物會想要得到,看到財富能夠換來更多滿足肉體慾望的東西,我們也會產生對於財富的渴望。我們所仇恨的,我們會不經意地詛咒他;我們所愛的,我們會犧牲自我去成就他。這些,都來自於我們的人欲。佛法的作用,不是要滅欲,而是要引導這些慾望,成就這些慾望。我們更可以幫助我們所愛的所恨的都皈依佛法,那樣我們會發現滿目都是善,都是可愛的事物,我們自己的慾念也會去蕪存精,從而引導出佛心佛性。對於世間的財富,我們明白,它是無;當它僅僅在個人手中時,它又是有;當它通過你的手分散到那些需要它的人手中,它的有便體現在那些人的幸福笑靨之中。

  三、正精進。我們要克服惰性,用勇猛精進的精神狀態去面對人生的挑戰。有人喜歡說:「直面慘淡的人生。」在我看來,直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拚搏,要追求,要把慘淡人生化為輝煌篇章,靠的正是堅持與勤奮。佛給予每個人的絕對不會是慘淡的人生,因為佛愛人,我們對佛法的尊崇也需要在努力的奮鬥中體現。

  四、正業。這一條講的是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對自己有正確的人生定位與設計,不可妄學他人。只有正確定位自己,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五、正語。言語文字是人與人交流的輔助工具,由此可讓他人在短時間內瞭解你,對你產生好的或者壞的印象。語言是人們成為朋友的第一步,是國與國溝通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對他人說話時,要切記不可把自己的情緒隨意帶入交談中,以免我們自己的不快影響他人的情緒。在我們快樂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通過語言讓別人感受到快樂的存在並且受到感染。這就是正語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

  我們要學會說愛的語言。愛語,是指安慰語、祝賀語、清淨語和殊勝語。語言之於人生,關係至大。人與人之間情感之維繫,意志之傳達,思想之交流,無一不以語言為媒介。不善於辭令或口不擇言的人,勢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特別是實踐慈悲,志在利人、教人的菩薩,不但要辯才無礙,常以歡喜言詞說些令人歡喜的話,常用歡喜言詞說真實的話,常用歡喜言詞說正法的話,及常以歡喜言詞說引導眾生接受真理的話,還要審情度勢,說契情、契理、契時、契機的話。否則,當人辦喪事時,卻說祝賀話,豈獨詞不達意,亦令人反感,而你的善意,反而變成惡意。

  六、正行。個人立身處世的行為比語言更為重要,即人類立身處世必須遵從道德、政治、法律的標準。據人各有心不可強制侵犯的原則,及自心他心可以感應交通的原則,人當自治亦當有公平之政治。此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我們學佛的人,在行為上不僅要遵從佛法,更要遵從道德、政治和法律,在對待他人的時候還要平等地與人交往,這就是所謂的正行。

  七、正念。念者,是習熟明見而憶念之意。這是正語和正行的基礎,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上的。

  八、正定。學習佛法,要有定力。生活中做每一件事也都同樣如此。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小狗在樹下休息,一陣風吹來,把樹枝折斷了,剛巧落在它的背脊上。它就走開,到一個露天的地方去休息,長久地閉了眼睛,不尋找樹枝掉下來的原因,也不再去看那株樹。直到天色晚了,還是留在那裡。可是後來,它又張開眼睛,遠遠地看見一陣風正吹過那株樹,所有枝椏都在不停地搖動著,它就自言自語地說道:「樹在叫我了!」重又回到樹下去。這便是說,學修佛法,志願要堅定不移,不能因為師長的輕微呵責就離去,等到遇到種種煩惱,才再去親近師長。這樣來來回回,浪費時間,實在愚笨而可笑。

  三、信智慧

  佛法是無邊無盡的,但是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只要學自己所需要的、自己能夠受持修行的,也能有所成就。比如讀書,有人只讀到中學畢業,有人要進大學,有人要讀研究生或是到國外留學,都由各人的環境志願而決定。並不是人人非得大學畢業不可,也不是必須大學畢業才能做事。讀一年書有一年的學問和知識,讀二年即有二年的知識學問。就是不在學校讀書,一面做事一面求學也可以升學。讀書也並不是非考到博士學位不可,有多少知識就能做多少事情。

  佛法流傳世間已經2500多年了,傳來中國也已經有2000年歷史。佛法已經深入民間,和一般人的信仰打成一片,可以說是金字招牌老字號。外道常常欲利用這金字招牌而招搖撞騙,卻不肯虛心研究佛法;也有很多人對佛法有誤解,認為一定要出家才能修得佛法。那都是一種偏見。

  佛法是指佛陀所傳之法。佛法分顯密兩個部分,顯法佛經稱「三藏」,即經、論、律三藏;密法佛經稱「四續」,即事、行、瑜伽、無上瑜伽等四續經。正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所說:「一切教乘並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屬教誨。」三乘四續、顯密佛法都是應機教化的方便法門,無一樣無價值,無一樣不重要。因此,藏傳佛教堅持大小乘並重,顯密結合,外持聲聞戒,內修菩薩行,密修二次第(無上密法),聞思修並重,戒行與正見並重,修德與修慧並重,度眾和自度並重等教義原則。

  佛法教人正確認識人生和世事,正確對待自己和眾生世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即美德和慈悲心,開發明察事物本質的真智和正確處世為人的方便智慧。總之,學佛法既自利又利他。

  那麼如何進入佛法這座「寶山」呢?龍樹菩薩在《致國王書》中說:「入道之法簡言之,就是信念與智慧,有信能使歸向法,有智能夠見真理,二者之中智為主,先決條件是信念。」

  我想,這段話對信仰佛教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書籍目錄】
第1頁:慈悲為佛道之本(代序) 第2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代序)
第3頁:法不孤起,必仗緣生(自序) 第4頁:上篇、我的人生 第一章、初涉人間路
第5頁:第二章、我是活佛 第6頁:第三章、西行歲月
第7頁:第四章、另一種人生 第8頁:下篇、心聲 第一章、原諒別人才能釋放自己
第9頁:第二章、業力無窮 第10頁:第三章、眾生皆有佛性
第11頁:第四章、給生命一個機會 第12頁:第五章、慈悲待自己
第13頁:第六章、信仰 第14頁:第七章、願望
第15頁:第八章、人性的弱點 第16頁:第九章、人性的優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