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學佛知津 聖嚴法師著

學佛知津 聖嚴法師著

佛陀的生滅年月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八、佛陀的生滅年月
  
  本來,我自讀了隆根法師在去年四月號的海潮音上所寫「慶祝佛誕節的建議」一文之後,便想也說幾句話的,可是隆根法師又說:「本刊(海潮音)過去所提出的觀點和建議,似乎未能獲得普遍的注意,或是由於習俗的關係,未便有所行動。」那麼,我們這次的座談結果,對於事實能否有所補益,似乎還是一個問題!當然,問題存在一天,我們就得努力一天,直到解決的那天為止才是。所以我雖淺陋,尤其對於歷史知識的欠缺,仍然要拿出我所知道的一些,提供教內參考(注一)。
  
  記得有一次,我在一個慶祝佛誕的會場上,聽到一位貴賓這樣說:「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這實在是一種孝敬父母的基本之道。可是據一般的記載和傳說,佛教教主的生滅年月,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或正確的肯定,這對佛門弟子來說,實在是一大遺憾……」那位貴賓不是佛教徒,他能如此的關心佛陀的生滅時間的問題,我們唯有感激和慚愧!
  
  我們知道,印度是個最不注重歷史記載的民族,印度的古代史實,只能從其他國家如西方及中國的政治交通和文化史中約略知道一些頭緒,至於某人某事發生於某處的確切年月和日期,實在不容易追查了,所以生在西元前好幾百年的釋迦世尊,他的誕辰,也很使人捉摸不定。不過,我們也不必因此而感到惶恐,因為生於數千年前的古人,不唯是印度的佛陀,即使中國的老子、孔子、和西方的耶穌,也有同樣的問題存在著。中國的老子,直到目前為止,還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古代的老子有好幾位,但不知到底那位才是「道德經」的作者,甚至有人,根本否定了老子這個人的存在,而說「道德經」是後人的偽?。至於孔子,史記說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公羊傳與谷梁傳則說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有人主張史記的記載較為正確。可是根據年月日的推算,孔子是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庚戌,生日為舊歷八月二十七日,而今日我國教育部則將陽曆九月二十八日定為孔子的誕辰。可見仍是一個問題。再說耶穌,一般人以為現行的西紀元年,便是耶穌的誕生之年,然據史家的考證實在並不如此。法國勒南的耶穌傳說:「我們無從知道他誕生的確切日期,我們只知道他的誕生是奧古斯都帝的統治期內,也許是羅馬紀元第七五锩年,那就是說,現行西曆第一年的前幾年。」中國天主教徒羅光的基督傳說:「但是近代考據家都認為紀元元年最少該提前五年。」另有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耶誕節是十二月二十五日,東正教會(流行於蘇俄與東歐各國者)的耶誕節則為一月六日。而更有趣的,是耶穌的誕生地,伯利恆(其實這也只是傳說中的誕生地)的居民,一年之中竟過著十二月二十五日、一月六日、一月十八日的三個耶穌誕節。
  
  當然,我們雖不必惶恐,但也應該慚愧!孔子的生年雖有異說,今天的法定孔誕,固欠妥切,全國的孔誕卻只採用著固定的一種;耶穌的生年雖然不詳,耶誕的日期雖也不一,然除東正教會及伯利恆一地之外,絕對多數的耶穌信徒,卻有一個共同的耶誕,論到我們的佛教,南傳有南傳的佛誕,北傳有北傳的佛誕,在北傳之中又有中國依照陰曆計算的佛誕,和日本依照陽曆計算的佛誕;到台灣本省,因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到光復以後,竟將中日兩種佛誕日,兼容並行了。這對慶祝的觀念來說,不唯不莊重和不恭敬,簡直就是一個諷刺!
  
  根據史實的考證,對於佛陀的聖誕,實在是個令人困擾的問題(注二),我讀書很少,至少在目前來說,還不夠從事這項工作開發的能力,故我在此只能摘錄一些所曾見過的記載,作為初學者的參考。
  
  美國桑岱克博士的《世界史綱》,稱佛陀約生於西元前五六八年,卒於四八八年。正好是八十歲入滅。美國由海思、穆恩、威蘭三人合著的《世界通史》,稱佛陀約生於西元前五五O年。周祥光的《印度通史》,稱佛陀生於西元前五六七年,逝於四八六年。這與《世界史綱》的年代相近。楊白衣的《印度佛教概說》(系油印本)稱:「釋迦誕生有種種年代之說的不同,其中經考證最為正確的,就是西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國內現行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上,則說佛陀約生於西元前六二O年,死於五四三年。

  由以上五種記載來看,竟沒有相同的出現。不過,世界史綱稱佛陀生於西紀前五六八年,印度通史稱佛陀生於西紀前五六七年,印度佛教概說稱佛陀生於西紀前五六五年,都很相近,只有世界通史說得過遲,高中教科書則又稍早了一些。
  
  依照佛教的習慣,佛教紀元不是從佛陀生年算起,而是由佛滅那年推起的,也許因佛陀的生年,無從知道,只有在佛滅後的一些佛教文獻中去推算佛陀生平的原因罷!因此,凡要談到佛陀,就要談到佛滅。
  
  梁啟超的印度佛教概觀一文中,曾說:「佛滅後百五十二年有一事為印度文化史上所宜特筆大書者,則亞歷山大大王之大軍侵入是也。」也就是說當亞歷山大大王入侵印度的那年,佛滅已經一百五十二年了,那年則為西紀前的三二七年。一百五十二加三百二十七,佛陀入滅則等於西紀前的四百七十九年,再加佛陀壽數的八十年,西紀前五五九年即是佛陀的生年。這一推算,能否稱為正確,實亦不得而知。
  
  梁啟超在同一篇文字中又說:「至佛滅後二百十九年,阿育王即位,教乃中興。」也就是說,當阿育王即位的那年,佛陀入滅,已是二百一十九個年頭了,據考證阿育王即位,是在西紀前二六六年,那末佛滅是在西紀前的四八五年了,加佛壽八十歲,西紀前的五六五年了,便是佛陀的生年了。楊白衣所說「經考證最為正確的,就是紀元前五百六十五年。」可能就是根據這一阿育王即位年代的記載了。
  
  另外,印順法師的佛滅紀年抉擇談中說:「錫蘭所傳的善見律,有『阿育王自拜為王,從此,佛涅缲已二百十八年』的傳說。」又說:「或說二百一十八年滿,已是二百十九年了。」這與梁啟超所說的相同,亦即為梁氏所本。
  
  印順法師又引阿育王傳:「佛滅百年後,王華氏城,號阿恕伽(Asoka阿育王)。」又引十八部論:「佛滅後百十六年,城名巴連弗,時阿育王王閻浮提。」印順法師本人及日本的小野玄妙和宇井伯壽,都是根據十八部論作為佛滅年代的推算。也就是說西紀前二六六年阿育王即位,加上一百一十六年便是佛滅的年代。再加佛壽八十歲,西紀前四六二年,才是佛陀的生年,這與南傳善見律的記載,竟又落後一個世紀出頭了。
  
  然而一九五六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三屆大會決定了慶祝佛誕的年月和日期,所以印度、錫蘭、尼泊爾等南傳佛教的國家,舉行佛歷二千五百年的慶祝大會,那只是根據南傳佛教的習慣所得出的統一規定,並規定每年陽曆的五月月圓日為佛誕日。但那並沒有正確的史實可以作為他們的根據。因為如以錫蘭善見律的記載,到西紀一九五六年,已是佛誕的二千五百二十年或二十一年了。可是能有一個世界性的統一規定,總比五花八門各行其是的慶祝佛誕,來得莊嚴和恭敬些,所以日本佛教為了響應世佛會的決議,放棄了他們原來以陽曆四月八日為佛誕節的傳統,而採用了每年五月月圓日為佛誕日。這是值得稱道的。(這一段資料取材於一九五八年四月號海潮音隆根法師的大文)(注三)
  
  至於我國的佛誕日,愚見以為,最好也能響應第三屆世佛友誼會的決定,採用每年五月月圓日為佛誕節,因為即使依照我國舊有的習慣,以陰曆四月八日為佛誕,那也未必就是正確的,因為那只是根據西域記所記的推算而來,我們雖不能否定它的正確性,同樣的,也無能肯定它的正確性。那麼我們放棄舊有的習慣,走上各國統一的步調,又何嘗不可呢?我們看到西方的基督教,歷史越久分裂越甚,由舊教的分裂,而有西方教會和東方教會,又由西方教會的分裂,而有天主教與基督教,更由基督教的分裂,而有浸信會,長老會,聖公會,安息日會,真耶穌會……。佛教的發展,雖也有南北傳與大小乘之分,中國的大乘佛教又有各家宗派的門戶之別,但到近世以來,中國佛教的門戶觀念;已經不見了,南傳與北傳之間,由於文化的交流,打開門戶,擺脫界限的時日,似也即將來到。可見西方宗教越演越分裂,我們的佛教則愈久愈團結。那麼試問:我們對於佛誕的慶祝,難道就不能走上統一規定的團結之道嗎?
  
  (一九五九年四月「今日佛教」問題座談會刊出)
  
  注一:
  
  (一)佛滅紀年:歷代三寶記卷一有細字夾考(大正四九冊二三頁)。
  
  (二)佛生日及成道日:歷代三寶記卷十一(大正四九冊一锩一頁中欄)。有考證。
  
  注二:
  
  (一)至於釋尊生年,誠難考定。生於周昭之俗傳,不足為據。眾聖點記與費長房等說,距今僅二千五百年前後,核之梵華之翻譯史,若童壽譯世親之百論釋與真諦譯陳那論等,亦難依遵,竊意佛生以來,當有二千五、六百年。(太虛全書三八冊五九八頁)
  
  (二)印順法師以周安王十四年(西紀前三八七年)為佛滅之年。(印度之佛教第一章)
  
  (三)眾聖點記:梁武帝大同初,隱士趙伯休於廬山遇律師弘度,得眾『聖點記』。佛滅後優波離結集律藏,以其年七月十五日自恣竟,於律藏前便下一點,年年如是,以後師師相傳,至僧伽跋陀羅,將律藏至廣州,當齊永明七年庚午七月十五日自恣竟,即下一點,其年凡得九百七十五點,伯休因點記推至大同初凡一千二十年。
  
  注三:
  
  (一)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最後的偈頌說佛的出生、出家、成道、涅?均為二月八日。
  
  (二)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卷下云:「經曰:佛以四月八日生、八日棄國、八日得道、八日滅度,以沸星時去家學道、以沸星時得道,以沸星時般泥洹。」

【書籍目錄】
第1頁:自序 第2頁:原始佛教
第3頁:佛教的倫理觀 第4頁:怎樣做一個居士?
第5頁:怎樣修持解脫道 第6頁:為什麼要做佛事?
第7頁:神通的境界與功用 第8頁:神鬼的種類
第9頁:佛陀的生滅年月 第10頁:僧人的姓名源流
第11頁:佛教的道場名稱 第12頁:正法律中的僧尼衣制及其上下座次
第13頁:今後佛教的女眾問題 第14頁:化緣怎麼講
第15頁:建寺做什麼 第16頁:「大師」考名
第17頁:「舍利」考原 第18頁:「龍象」考物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