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

聽經札記 圓因法師著

第一部份

[日期:2010-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圓因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滅度後,佛的弟子將佛所說的法記錄下來,即是經典,吾人欲看經典,須先要把心定下來,然後再恭恭敬敬的讀,方能得到實益。

△佛開示我們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大,如其所講的話,不合乎佛法的道理,即視同魔說,不必聽他。

△經典最重流通,依教奉行方可稱為護持佛法,不能依教奉行,與佛菩薩不相應,得不到受用。

△我們凡夫肉眼看不見的地方之事與物太多了,不能因為沒有看見即否定其存在,佛菩薩訓誡我們不妄語,不妄語為學佛起碼的五戒之一,佛菩薩還能打妄語嗎?所以我們要依聖言量相信佛所說的經典,我們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與畜生道,其餘天、修羅、地獄、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說沒有,依聖言量,我們知道尚有四道。

△一切經典是佛證得的諸法實相用言語流露出來的,眾生的言語是由情識內生出來的,是由分別心生出來的,世間一切典籍均是由情識中生出來的,如以治學方法研究佛經、永遠得不到利益的,故研究佛法要以無分別智去研究。

△法身無相,法身遍一切處,如如不動,沒有形象,佛隨類現身,為度眾生,佛的化身無量無邊,佛的真身無在無不在。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阿彌陀佛即是信號,心中無即失了航線。

△今生富貴人是前生修來的,若今生不樂善好施,福報享盡,來生就要受苦,窮人造業機會少,富人造業機會多,富人天天吃館子,圖享受,殺生必多,故富人死後墮落三惡道的機會亦多。修福的時候如存心貪圖福報就不清淨,結果只能得人天福報,這種修福謂之三世怨,例如前生修人天福報,今生享受人天福報,福報享盡到第三世必受苦報,所以修福報要迴向作為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不要求人天福報。

△菩提是所求的佛果,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小乘人有分別心,菩薩是無揀別的,有求必應。

△摩訶薩謂之大,大須具備四個條件:第一願大,求成佛。第二行大,要修持,以行填願,自利利他,破迷開悟,利他是幫助他人破迷開悟。第三時大,三大阿僧祇劫不退轉。第四德大,道德高尚,具足一切功德。

△諸波羅密悉已圓滿,係就修行上讚歎,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有廣大的事業,佛的事業是盡虛空遍法界。凡夫能力作不到而心要發大願,度一切眾生,下手處先要虛心,勿自滿,滿招損,謙受益,能接受一切法,一切為了別人,才能救度苦難眾生,此佛法的基本精神。

△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就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定成就,一切都成就,其他定有出入,幾天或幾十天均可能,出定後仍散漫,念佛行住坐臥皆在定,是楞嚴大定,沒有出入,可得到清淨,故曰具足清淨。

△念佛就是止觀,止一切境界,都要放下,息一切妄念就是定。觀是幫助止,觀一個法門,持六字洪名,清清楚楚就是止觀,就是靜慮,就是參禪,初學要有一個清淨地方,不被外界環境所牽走。

△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所謂因緣生萬法,因緣所生之法即非真實法,要離開妄才能得到真實,在任何環境之內要不動心,不動心是智慧。

△翻譯佛經有五失三不易:

(甲)五失:

1)梵文文法倒置。

2)梵文重質不重文,注重道理,翻譯後須潤文。

3)梵文經典太繁,反覆說,重疊說,中國人喜簡單。

4)梵文經典用相對說,看似同一問題而答不同,當時為利當機者,乃應機說法。

5)經文後所附之附文均已刪去。

(乙)三不易:

1)佛的智慧功德,究竟圓滿,對一切萬法無不清楚,非凡夫所了解。

2)佛說法有時節因緣,古人利根多,有的一聞即悟,今人鈍根多,聞而不悟,尤其末法時期,現在人的智慧更不如從前,佛所說法由於今人業重難於接受。

3)阿難尊者集經時有五百大阿羅漢參加作證明,聽其所言,咸加認可,可見經典是佛說,真實不虛。

△佛的身口意與眾生不同,佛已證法身,佛可以隨時隨地現色身,隨一切眾生之緣現百千萬億身在九法界度眾生,神通亦不可思議。至於口業,佛的音聲非近非遠,盡虛空遍法界,音聲同時在一句話中能說一切法門,一切眾生都能聽得懂,佛的意業,等覺菩薩亦不懂得,佛有感必應,一切不著,絕無私心,此之謂廣大秘密之境。

△三昧即是定,三昧稱之為門,門有通達之意,此門通達真如本性,如要明心見性必須修定,一心不亂就是楞嚴大定。

△同事為四攝法之一,欲度眾生必須同其所好,他好打麻將,要同他一道打麻將,借機說法,謂之同事。

△欲求福報,必修供養,對上說是供養,平等說是布施,若不接受供養亦不可,即眾生要結緣,接受之後再轉供—方或布施眾生亦可。

△道場神從其所依所守而得名,道場並非僅指護持佛的道場,如家庭的佛堂亦是道場,只要是修菩提道的人在那裏都是道場,如真信佛,在一切處所均吉利,因有道場神為其外護。

△修行人一切都要捨,修菩提道如集聚財寶,到臨終時即有牽罣,為往生之障礙。

△學佛沒有密訣,印祖說惟誠與敬,誠是不欺,心中不著一物,心中有一點東西即不能謂之誠,心中空空洞洞,一切放下,一切不執著,逆來順受,未來的事情也不攀緣。

△寂靜是大定之前方便,無論修那一門,心地清淨是最要緊的,若六根攀緣六塵,絕得不到清淨,必須以至誠心修才行,至誠才能與佛菩薩感應。學佛多年煩惱不斷,功夫不見增長,是對於佛法恭敬心不夠,恭敬者非燒香叩頭而已,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裏有雜念即不恭敬,古德求什麼得什麼,即是恭敬,恭敬能起感應道交。

△凡夫修行要先修人乘,先要作一個好人,人修好了才能保持人身,只憑有口無心的念幾聲佛號生不到極樂世界去,必須要修定,還須要修四無量心。

△凡夫與聖人不同,聖人觀性,凡夫觀相,凡夫處處見,處處看。

△攀緣是一切苦的根本,人到無求品自高,求人苦惱就來了,學佛的人有一份道糧就夠了,要想成就必須捨棄一切。

△修行不要怕時間長,不可怕受苦,法門須廣修,為四宏誓願之一,不廣修法門塵沙惑不能破。

△眾生習氣重,貪愛染著,六道輪轉,唯有佛才是真正皈依處,離貪愛染著則為淨功德。

△善惡種子不失壞,有惡種子應儘量持戒,不令其增長,若求人天福報,惡的種子遇緣就起現行,要到轉識成智時善惡種子才能消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善惡種子就不起現行,佛開示淨土法門,對於眾生的恩德可謂至高至大無量無邊。

△佛不度無緣之人,不可曲解以為佛有分別心,是說緣尚未成熟之意,俟將來法緣成熟時再來度他。

△諸法義為一切法之義,佛法與世法之區別為一智一迷,或一執著一不執著。

△一念不生為正智正見,如念佛在二六時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在心中謂之正見,是為護持佛法。如念妄想則為邪念,一動念即非正見,此係境界最高者。

△求財要積德,生活享受從布施而來,前生不布施,今生即無福,如僅修布施來生可享人天福報,現在多少富貴人,今生只圖享受不修福,來生一定墮惡道,不懂福報修人天福報亦不容易,不修五戒十善可能來生到鬼道或畜生道中,六度中之前五度均為修福。

△不聞佛名是最苦之事,聞佛名號將來不幸墮地獄受苦,亦可因此一聲佛的名號而起現行,尚有解脫之望。

△煩惱愈想離愈離不開,必須心地清淨,凡夫若心清淨即感覺寂寞,如何能滅除煩惱。

△佛智無等倫,佛之大智大圓鏡內現出十法界眾生心,佛看到的最清楚。

△福田一定要由三寶方面去種。末法時期種福田較為困難,魔子魔孫現出家人相,混在三寶中來,眾生以魔當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時代要多讀大乘經典,開智慧,能分別邪正。

△一切放下,一聲佛號,念到一心不亂,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在此亂世更應速求出離;一切放下即是大徹大悟,執著決定出不了三界;捨的利益太大了。

△不動心,如如不動,心不動就像大海一樣,萬德總歸,一切魔王均不敢動。

△入法界三昧門即入法界定,一心念佛即入法界定,行住坐臥均在定,有出入的不叫定,如得定即與佛心相同,一切經典均能了解。

△恐怖之心不安之心佛常見之,流轉生死為大苦,必大恐怖,要皈依三寶,三寶可開解脫之道,可無恐怖。

△讀經時要想我們的行為是否與經中所說的一樣,如不相合,快改,此之謂入佛知見。

△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等於種種藥方,法不應機,斷人慧命,等於吃錯了藥,故一定要拜有道德學問的好老師,若找不到,只有念佛法門,死心踏地的念去,一定有成就。

△一切如來道,修行要一門深入,否則一生有多少時光,結果一事無成。

△一毛所集諸功德,能放無量光明,故一毛之功德亦大。

△護法行者不惜生命護持佛法,對於教理有研究是對於教理的護法,必須有通達佛法的人才能維護佛法永住世間,依法修行使眾生生信仰之心,方能使其信佛。

△學佛人若貪欲多必然妨礙道心,錢多會使道心不堅,因有牽罣必發生障礙。

△對一切眾生生恭敬心即是對未來諸佛的供養。

△跏趺坐是雙盤腿,穩如泰山,身心不動是道業基礎,打坐時還打妄想,魔王在旁邊看笑話。

△諸有是指三界六道,要成佛必在五欲六塵三界六道裏修,自己修成之後才能度化眾生,令眾生依教奉行得到佛法的利益。

△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佛說種種法無非破眾生的執著。破執著必須放下,只要有堅定心,最多三年即可到華藏世界,真要想去就一心念佛。高僧傳中念三年往生者甚多,利根一天即能成就,鈍根七天亦可成就,但須一心不亂,經上不會騙我們,我們不能去就是心放不下,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可到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我們的娑婆世界也在第十三層。我們的世界是眾生業力所現,眾苦充滿,佛的世界是佛的功德所成,佛的世界是我們的老家,家中如此好尚不肯回去,流浪在外,真是愚癡。

△波羅密多是到彼岸義,必須具備七個條件:(1)安住在大慈大悲平等菩薩心。(2)依止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3)慈悲一切眾生,有悲憫之心。(4)盡心盡力去行菩薩道,無絲毫慳貪之心。(5)善巧方便布施,三輪體空,不著相,若著相即施而非度。(6)回向菩提,希望成佛道以化度眾生。(7)清淨心布施,施後無悔。以上是以布施為例,其餘各度均如此。

△布施之義即是不貪,百法中為十一善法之一,布施之相甚多,約言之,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

△一切冤家對頭不可恨他,他是來成就我們忍辱度的,對於天然災害要忍受,對於自己的清苦生活要忍耐,切不可怨天尤人,要知萬法皆空,對事理因果都能了解謂之無生法忍。

△般若對治人我法我,人我法我俱空,空亦不能執著,一切法門均須似般若作觀照,有般若才能成就無漏法門,前五度如盲人,般若如眼睛,可令我們到彼岸。

△大地震動是佛以神力使之震動,我們不能覺察,佛的一舉一動均有原因,大地震動之用意有五:(1)使魔王折服。(2)說法之前要震動,使聽眾意志集中,使放逸者能聚精會神的去聽。(3)使菩薩來聽法。(4)使快要解脫者得成就。(5)希眾生有所祈請。

△佛的名號略釋:(1)正遍知。正確見解謂之正知,無不知曉謂之遍知,以根本智了解眾生。(2)世間解。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能了解,世間解是後得智。(3)善逝。好去也,不到三界亦不到小乘,直往菩提。(4)無上上。從前稱之為士大夫又稱為智識分子,在智識分子中稱為無上,沒有超過他的。(5)調御丈夫。調理駕御之意。(6)天人師。一切諸力悉已成,人天均須聽佛的教化。(7)應供。應該接受人天廣大的供養。(8)兩足尊。福足慧足,為人天所尊重者。

△在佛法中言,魔並非青眼獠牙,是折磨意,原為磨字,梁武帝改為魔字。降魔用定。

△一切行門布施列為第一,眾生慳貪是大煩惱,那有貪名貪利的阿羅漢,那有貪名貪利的菩薩。

△能見到佛是大福報,現雖未遇佛,而在末法時期尚能見到佛像,亦屬不幸中之大幸,靠一聲佛號即可成就。

△凡夫的知見是愛見,有愛見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你同他好,來生就與他成眷屬,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開智慧,有了智慧才可以斷愛。學佛數十年以為自己不錯,一讀大經大論覺得自己非常可憐,大經大論是學佛的根基。拾得放牛到國清寺門前,被寺中僧眾干預,拾得即指牛說,這些牛都是從前寺中的法師,於是一一呼名,牛隻即一一應聲而出。

△凡夫的毛病即名與利,發心時很好,稍有名氣,為四眾所供養,即生貢高我慢之心。

△往一切剎諸如來所,參訪善智識,往生極樂世界除本師彌陀佛外,並可親近諸佛如來,此係四地菩薩的境界,如肯老實念佛生到極樂世界等於四地菩薩的地位,我們修淨土法門已經是佔了便宜了,而不肯死心踏地的念佛,還要取巧還要再貪便宜,實在是自暴自棄了。

△境界現前,趕緊不要隨他轉,要不著相,反妄歸真,小部經論既的太簡單,並非不完全,大經經文長,說的透徹,必須在大經大論上下功夫,菩薩到了此種最高境界尚且「各各聽法生歡喜」。

△不論世出世間,願為最要,願是志願,華嚴經當機上首普賢菩薩有大行大願,是十大願王。「已入普賢廣大願」是已經如同普賢的大願。

△對於佛菩薩的教誨全誠深信,依教奉行謂之信。唯有敬信才能發菩提心,唯有發菩提心才能成無上道,發菩提心之後要學菩薩行,以菩薩行作為我們的榜樣。

△六度,後後勝前前,布施必須要捨得,放得下,這個世界沒有一樣是自己的,也沒有一樣可以留戀的,自然而生的才是無住生心,若住一切法即不住般若波羅密。

△魔有內魔外魔,內魔最害人,自己的煩惱就是內魔,就怕內魔與外魔勾結,名聞利養都是魔。

△一切言詞海,佛所說法具是一切眾生所有言詞,語言沒有隔閡,一切十方諸佛說法是使眾生離煩惱得菩提。

△佛是神通自在,亦是眾生之本能,我們不能現前,因佛無執著,我們有執著,如何打破執著,一切境界不動心即可,佛不隨境界轉。

△三昧即大定,定才是真心,心定下來才與佛相應,妄心是動的,不能與佛相應,諸佛冥冥中對我們加被,加被的條件是至誠恭敬,常存敬畏之心才能得到利益。

△十大願王是把無量無邊的願歸納為十條,若擴充之無有限量。

△觀照是功夫,分別是情識,既然是分別,經中所說的境界我們不能了解,日常行住坐臥處處要起覺照,你的心不要隨境界轉,照是真明了,境界現前不動心。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大定的定體即平等性,心不平想入定無有是處,心不平修定決不會成功。後後勝前前,忍辱度不能修,禪定決不會成功,有分別就不平等。

△不念佛還好,愈念念頭愈多,不要怕,仍然念,自然慢慢念頭就會息滅了,千萬不要不念。

△章嘉大師說,求佛菩薩求不到的時候是業障所障礙,業障可以消除,如不退轉必能如願,若修三年五載無感應以為佛菩薩不靈即退了道心必致失誤,不要因一點小小挫折即退道心。佛菩薩念念之中均在加被眾生,若發大心佛菩薩不加被,天龍八部也來維護。

△眾生業力不等,所現國土就有淨穢不同,直心、深心、菩提心是菩薩淨土,所以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菩薩無非利益一切眾生,在三寶面前供一朵花,供一盞燈,即為生佛國之因,但並非今生今世即生佛國,不過有此種子而已,寫經、造佛像、造塔、至誠恭敬生歡喜心均為生佛國之因。

△皈依三寶,守清淨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精進不退,這都是淨業,有淨業方與阿彌陀佛相應。

△對佛所說法依教奉行是真皈依,真皈依有三十六位天神保護,若不依教奉行,稱之為冒牌佛弟子。

△修十波羅密主要是對治煩惱,如六度中之布施治慳貪,貪是一切煩惱中之根本煩惱,一切壞事均由貪字而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才能得到自在,佛說不虛,必依佛說,佛菩薩要靠不住,人更靠不住。淨法師出家六年將自己所有布施得乾乾淨淨,後來真有感應。

△冤家惡人加害於我,不能起怨恨之心,我現在學菩薩還能有報復心嗎?

△法如是即法爾如是,有如是因即有如是果。

△勸二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念佛就是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果報從修行來的,果就是證,修學佛法的步驟是信解行證。修行人多,證果者少,就是進進退退,不能精進。八地菩薩是不動地,才無退轉,七地以下都是進進退退。

△學佛人有的欲消除罪障,有的欲修定功,有的欲念佛求往生,無非均為自己求解脫而未有救度一切眾生之心,如真能如四宏誓願的發心,才可以與毘盧遮那佛相應,要有廣大心量才與一乘圓教相應。華嚴是主經,其餘均是眷屬經,所以有五乘的說法,有八萬四千法門的修法,真實法是一乘圓教,歷代祖師認定華嚴經是圓教大法。

△常樂我淨真實善略釋:(1)常、不變義,永遠是這個樣子。(2)樂、安穩也,身心皆得安穩。(3)我、自在義。(4)淨、一切不染,不但煩惱不染,連聲聞緣覺都不染。(5)真、離妄也,離一切相。(6)實、不假也,不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7)善、恆順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十方一切諸佛均如此。

△從前不管學大小乘均由四念處修起,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也有藏、通、別、圓。修淨土法門果然能老實念佛,四聖諦均在一句佛號之中,心與善惡業均不相應,才可以住生。

△念佛求往生不要說再等幾年,再等幾年就來不及了,果能對四諦法(苦、集、滅、道)有深切的了解,一定可以放下了,如果說已經看破而仍然放不下,實在未看破,所謂知難行易,真實不虛。

△人生有八苦,遭遇最悲慘的環境,果能一生受盡就解脫了,也不算苦,地獄之苦更甚,果能下了地獄,經過很長的時間把他受完,就得到了解脫,也還算有期限,並不太可怕。最可怕的是輪迴之苦,沒有完,永無止境,起惑造業受報,六道輪迴頭出頭沒,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

△十二因緣中之愛、取、有三個東西最壞,其餘九個有的是果,有的是過去的因,只有接受,無法變更,真正能下手能夠轉變的只有這三個東西:(1)愛、貪染五欲等事。(2)取、於諸境生取著心。(3)有、作有漏因,招未來之果。

△近有某法師得中風,昏迷不省七日,終告不治,生前心地良善,未出家時即喜作一切功德,出家後更是眾善奉行,但有一點放不下,即擬多儲蓄一點錢,自己蓋個茅蓬,安心修行,不料所願未達,即行辭世,臨終未能一心不亂,往生當無把握,來生富貴可以逆料,惜哉!佛說人生呼吸間我們絕不可等待事業有所成就再修行,時間已不許可,必須現在立刻一切放下,專心念佛,此位法師是對我們現身說法。

△經云:「眾生無有生」,是見眾生與真如理體無二,無生法忍是初住菩薩破無明見法身,忍是認可之意,忍亦作定解,有安住之意。初住菩薩位子不簡單,是多生多劫修的,修淨土的人當生即可帶業往生,花開見佛悟無生,與初住菩薩地位相等,比阿羅漢高的太多了,修淨土能得到這樣的便宜,使人難以相信,所以彌陀經上說:「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人生短暫,一晃就過,如真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最有福報之人,若欲往生必須求解,除非二六時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可以不要求解,否則必須聽經,以免盲修瞎練,一定要懂理,否則不能成就。

△七聖財:(1)信、指真如本性,相信自己能成佛,真心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2)戒、戒是防非止惡。(3)聞、博學多聞,能開智慧,有智慧才能斷煩惱、破無明。(4)捨、看破還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身心自在,無牽無掛。(5)慧、佛的知見,不會有錯。(6)慚、自己善根的力量,不敢作錯事。(7)愧、怕輿論責備,作事對得起父母,對得起他人。

△施無傲心,即布施時無傲慢心,把對像看作佛菩薩,則心與佛同,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布施有因同果不同者,即是心不同,一個是傲慢心,一個是恭敬心。

△往生是彈指間事,一剎那間,如有貪戀,則不能往生變為中陰身,作了中陰身即無往生之望,密宗雖有中陰身救度法,但太無把握。

△以深心智心念佛必有成就,以散亂心念佛得福報而已,必須有恆心,一曝十寒,無濟於事。

△念念相繼,風吹不動,雨打不透,六度都不要,那有惡業可作。

△有道就有魔,內魔比外魔厲害,財色名食睡貪瞋痴慢疑是內魔。

△永明延壽大師是彌陀化身,指示禪淨雙修是對禪人說的,並非對修淨土人說的,當唐宋時代參禪人多,念佛人少,如對禪家說,勸其改修淨土,恐怕他們誤會認為看不起他們,他們未必能接受,故勸其禪淨雙修,實不得已也。

△世間生活環境發現種種不順心的時候,才能發勇猛精進心,希望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往生淨土,對修行人而言,也是一種增上緣,如果環境好,有財力,可以作功德,行布施,救濟人,護持佛法,故無論環境好與壞都是學佛的增上緣。

△欲報父母恩亦得先生極樂世界,到那時就有天眼通,可以看到過去父母現在在那一道中,再去救度他們,不生極樂世界沒有辦法,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其地位可與大菩薩相比,一剎那頃遊行無量世界。所以現在要死心踏地的老實念佛,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的緣也要放下,其他的經典不要念了,要專修淨土,歷代祖師均如此說,賓主要分清,念佛是主行。

△財色名食睡謂之五蓋,蓋覆我們的智慧,但食睡二者不能或缺,虛雲年譜中載師有一次入定二十餘日,不吃不喝,可見禪定中的滋味非凡夫所能了解,入定非睡覺,禪定能滋養精神。凡夫為什麼離不開食睡,是身為形役,心被身轉,修行人身體隨著心轉,身體聽心的話,心的營養須要禪定,身體像一部機器,心要靜,身要動,用功時求一心不亂,是要心靜,坐久了,起來經行,拜佛若干拜,是要身動,世人顛倒,心動身不動,日常生活需要人侍候,自己身子不動,但是心一天到晚打妄想。

△佛所說法都是藥方,病好了,藥方也不要了,所以世間法要捨,出世間法也要捨。

△可作世間事,莫存世間意。要想成就,就要一切放下,世間事還是要作,並且要認真去作,但心不要落印象,佛法是活的,本無定法,原理原則不變,度化眾生的技術方法隨時變化。

△殺生為十惡之首,其果報有三類:(1)異熟果、此為最重,謂果報異時成熟,昔作殺生之因,其種子藏在阿賴耶識中,待異時因緣成熟即感受三惡道之果報。(2)等流果、此較輕,謂從善因生善果,從惡因生惡果,果性似因性而流出,雖種殺生之因,而幸未墮三途,轉世為人,必感多病短命之報。(3)增上果、此最輕,依增上緣而生者,謂前生種有殺生之因,今生精神萎靡,面無光彩,由於殺害生命之所感招。

△煩惱重的人障礙多,煩惱中以瞋恚最重,所謂火燒功德林,火指瞋毒而言,凡夫平常散亂心經過常久的修持而始養成定的心,很不容易,但是一念瞋心起,一切功夫都完了,定力也就跟著失去了,所以在六度中禪定之前是忍辱,修忍辱度遇到再大的侮辱也不能發脾氣。若就六道輪迴上說,無明最重,有無明即起惑,起惑便生我執,有我執便生愛取有,此是生死根本,要學佛,這兩個冤家,無明及愛必須克服,斷無明,斷愛取,否則不能出三界,不能生西方,慈悲並不含有愛在內,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換言之,即由純理智生出來的,而愛是由感情裏發出來的,佛是無緣大慈、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大慈,情愛不斷,生死不了。

△學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輪迴,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願學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學問造詣甚深之人,就是不肯學佛,此種人自以為見解比佛還高明,對佛所說之法尚有欲批評檢討之處,此之謂世智辯聰,為人生八難之一,實為最可憐憫者。

△已入佛門之修行人,有的很快即有成就,有的久無成就,其不能成就之原因即是我見、我慢、我愛之煩惱有以致之,我愛慢是第七識,即人我執、法我執,例如修禪定已修到三果,自以為已證三果頗有自滿之意,此即犯了我愛慢之病,如羅漢有此念頭認為我已經證到羅漢頗為自得,其實他還未證到羅漢。

△行善事得福報,福報如人身影,寸步不離,惡報亦如是。地藏經中說罪福之因果報應至為詳盡,必須深信不疑,不信因果者是福薄之人,殊為可憫。行善事身心安穩,快樂自在,心若不安,縱然有財富,亦是坐臥不寧,痛苦萬端。

△修行人遇到任何境界現前要不執著,執著即遇魔障,例如打佛七,有人很精進,見到佛像發光,聞到異香,此係極粗的境界,若真遇到實在沒有說的必要,念佛念得好三聖全來了,也不必動心,西方極樂世界現前也不必歡喜,心中一動歡喜心就不清淨,什麼境界現前,不理他,你的功夫又進了一步,一沾染他就是魔。

△欲開智慧須先捨,捨分別心、捨妄念、捨得乾乾淨淨才自在,有一絲毫障礙即不得清淨,清淨是福報,清淨生智慧,否則無論如何修均屬人天有漏福報。

△天人享福快樂,歌舞昇平,不樂於修道,三惡道太苦,無暇修行,人間苦多樂少,最易起修,容易解脫,今生如不能成就,實在辜負了自己。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修淨土法門是照佛之遺訓,修其他法不易成就。

△多欲是修道人的大障礙,生活方式愈簡單愈好,佛說修道之人只接受四事供養,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除此之外,其他均不要,眾生為了培福,要供養法師金錢財物亦不能拒絕,接受之後應作為莊嚴道場、救濟貧苦、賬災、以及其他利益有情之舉。人要知足,知足者富,少欲知足是修道的前方便,修行人遇到魔障即因有貪心,少欲知足,心才能定下來,心要不淨如何能得定。

△世間人前世行善乃聞得阿彌陀佛名號,是多生多劫來的善根,目前人類有四十億,有幾人能聞到佛法,聞法之中又有幾人聞到淨土法門,其有能聞而起修者,更是少之又少,我們今日能有機緣聞到淨土法門,聞而起修,應當為自己深自慶幸,人身難得已得,佛法難聞已聞,若不於今生度脫此身,更待何時?

△毛髮聳然淚即出者表示感動之深,須達多長者第一次聞到佛名即毛髮聳然,修淨土者都是過去世曾經修過淨士法門,否則不會一聞即信。華嚴經云:寧在諸惡趣,恒得聞佛名,不欲生善道,暫時不聞佛。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發菩提心之人而言,聞佛名號之後即能一心念佛,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善男子善女人。聞到佛名,對於淨土法門有清淨信心,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現在即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

△修淨土者以阿彌陀佛為所緣的名號,古德開示念佛要念阿彌陀佛四字,有稱六字名號者,加南無二字,即恭敬歸依禮拜之意。昔蓮池大師說:教他人念應念六字,而大師自己則念四字,何以故,大師說: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表示決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簡單,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決心,先令其種植善根,此祖師教人之苦心也。

△我們發菩提心應當選擇一位大菩薩作為我們的導師,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地藏,任何一位均好,即以他作模範,念念中向他學習,把自己的心與行照菩薩的心與行一樣,他在等覺,我們在初發心,舉心動念都要向他學,經典即是學習的教科書,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門修成,其餘門門皆通,如不選擇一位作榜樣,則茫茫大海,無所適從。

△六度萬行皆是助道法,無量無邊佛法歸納之不外四攝六度,助道很重要,無助道、正道無從下手,發菩提心之後須有事修,六度屬事修,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凡夫自無始來習氣熏習的太深了,如不下對治的功夫,如何能斷除習氣,以慳貪為例,三界六道中找不出一個沒有貪心的,用布施治貪,本性中並無慳貪,慳貪是習氣,六度均為對治習氣的。

△金剛經只說一個布施,布施即捨,把得的心捨掉,捨掉之後才能恢復本來面目。布施是一切佛法的總綱,一切佛菩薩的正行,古德說五欲六塵捨不掉就離不開欲界,當然不能生色界天,因為色界天沒有五欲六塵,不捨掉世間法就不能得到佛法,到最高的境界連佛也要捨掉,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行與解相輔相成,必須行解相應,捨之一字萬不可看輕,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教人放下,若能看得破放得下,佛也無話可說了。

△殺業最重,凡是動物均愛惜其生命,沒有不貪生怕死的,一隻羊把他殺了,牠的力量不足以抵抗人的機巧,只有接受被殺之苦,但是這一怨毒始終未了,遲早一定要報復,所以殺生必得短命多病的報應。佛經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豈可害其命食其肉。

△出家人必須把心放在道上,心不在道,必在煩惱之中,從前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可以專心辦道,現在要靠信徒供養,拉攏信徒,道業難成,應向古人學習,不與信徒往來,莫愁道糧,受苦是消業障的,凡夫多生多劫的業障太深了,果能吃十年八年的苦頭,就吃完了還算是業障輕的。

△二六時中念念均有佛號謂之執持,斷掉即為失念,失念時雖無妄想但墮在無記性中亦屬煩惱,若再起煩惱則問題更多,故在行住坐臥中,心裏要存有佛號。使用念珠原為記數,手中持著念珠可隨時提高警覺以防失念。

△念佛人要研究教理,以求開悟,不可完全等著生西後再求開悟,如能在娑婆世界儘量的精進求開悟,則生西的品位亦高而且見佛的時間也可以提早。

△每一道中均具有十法界,有人修六度萬行是人中之菩薩,有人受持五戒是人中之人,有人修十善是人中之天人,有人造十惡是人中之惡道眾生,自己是那一界的人,自己心裏應當有數。貪瞋痴慢心重的人,今生雖享受榮華富貴而死後之悲慘是在意料之中。

△捨諸世間法,才能生到如來家,對五欲六塵尚貪戀不捨即是尚未發菩提心,大乘佛法是對世間一塵不染。迷的時候就是世間法,悟了之後就是佛法,離世覓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法即是對於一切世間萬法不起分別心,一舉一動樣樣如法而不起分別。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份 第2頁:第二部份
第3頁:第三部份 第4頁:第四部份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