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鼓家風 聖嚴法師著

法鼓家風 聖嚴法師著

出家心行之二

[日期:2010-07-19] 來源:法鼓全集  作者:聖嚴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出家心行之二

  學習出家人的心態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l版權所有㊣
  《一夢漫言》是明朝見月律師的著作,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他不記恨、不記仇的慈悲心,而且也不會怨恨、嫉妒別人。他很有自信,但是又非常謙虛。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m版權所有㊣
  怨恨、嫉妒、傲慢都不是出家人應有的心態,諸位剛剛開始學習過出家人的生活,第一要學習尊重他人,其次要學習奉獻自己,把所擁有的一切分享給需要的人。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n版權所有㊣
  我們要尊重他人,不強求他人改變,因為強求他人很不容易,自己也會很痛苦。別人會想:「你就好到哪裡去?要我這樣子、那樣子。」也可能會想:「你為什麼不向我學習,而要我跟你學習。」所以,我們要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他人,他人才會漸漸來學習我們的優點。不過,我們本身一定要有所不變、也有所為,才不會被拉著跑。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最好的方法,就如《維摩經》講的:「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其中的「欲」,就是利益的意思,也就是指眾生希望的、喜歡的。譬如我們提供教育設施和各方面的便利給社會大眾,漸漸他們就會願意加入我們的團體。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p版權所有㊣
  「奉獻自己,成就他人」是出家人應有的態度,我們做事要考慮的不應該只是自己,就你們目前而言,至少應該是你所屬班級的整體成就,只要一個人有問題就會變成全部人的問題。我們要常常這樣想:「我個人沒有什麼關係,全班的利益比較重要。」「我們這一班,要有我們這一班的光榮、精神。」「我們這一班,都是為僧團、為三寶奉獻的。」總之,凡事不要考慮自己的得失,如果出家了,還經常考慮到自己的得失,一定會非常痛苦。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q版權所有㊣
  遇到別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合的時候,最好先思考對方講這樣的話、這樣的意見,或是會用這種方式表達的原因,可能是社會背景、身體狀況、學習環境造成的,也可能是天生的性格就是這樣。所以,就如前面講過的,不要強求他人和自己一樣,不要以為「我能,你為什麼不能」,你能而別人不能的事情太多了,別人能而你不能的事情也太多了。因此,不強求,只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什麼的心態很重要,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那我們僧團永遠都會團結,永遠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r版權所有㊣
  最忌諱的是,叫人家謙虛,而自己不謙虛;叫人家慚愧,而自己不慚愧;叫人家懺悔,而自己不懺悔;叫人家尊重我,而自己不尊重人;叫人家奉獻給我,而不是我奉獻給人;叫人家成就我,而不是自己成就別人。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s版權所有㊣
  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心態,可能你們剛來的時候也是這樣,但現在你們已經受了沙彌戒,即使有人還未剃度、換裝,但已經在學習著做出家人了;所以,請你們不要用過去在家人的價值觀來跟人相處,動不動就「我以為怎樣」、「我的看法怎樣」、「我……」、「我……」,不然你會煩惱、痛苦不已,而沒有辦法繼續在這裡學習下去。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t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高僧行誼」課程)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u版權所有㊣
  威儀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v版權所有㊣
  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威儀」。出家人如何保持威儀,在「沙彌律儀」課程會有系統地教授,所以今天我主要是說明日常生活中與人互動時應有的威儀。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w版權所有㊣
  適時適地的日常行儀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x版權所有㊣
  首先,從與長輩的互動談起。一般人以為,與尊長外出時,必須走在尊長的左後方,其實這沒有標準答案,須視當時的狀況而定。比方你們跟師父一起出門,如果堅持走在師父的後面,當開門或搭電梯時,說不定就要由師父替你們開門或是按電梯了;又譬如走到路況不明的地方,像路上滿是泥濘,坑坑窪窪的,或者有石子、磚塊等,很容易滑倒或跌倒的地方,讓師父先走也不是很適合。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y版權所有㊣
  還有,拜訪或是參觀的時候,如果你走在後面,當要到達目的地時,你還要快步超過師父到前面去,跟他們打聲招呼說:「我們的師父某某人來拜見。」這樣也不是很方便。所以究竟該走在前方或後方,要視時間及場合而定。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z版權所有㊣
  另一種情形,如果師父正和人談話或者打坐,你要輕悄悄地從後面走過,不要咚咚咚咚地好像要讓師父知道你經過這裡了;如果非不得已要走前面,也要欠身走過,動作要輕巧而快速,不能粗暴、慌張或大動作,但也不必躡手躡腳地。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再者,如果我的水喝完了,請你們替我加水,假如杯子在我的右邊,你就要繞到我的右邊拿;在左邊,就繞到左邊拿;在中間,則兩邊都可以拿。如果左右兩邊都沒有位置可以讓你取拿,你就偏左或是偏右,不要從中間直直走過來取,這樣會擋住師父了。正確的方式是:你走過來,躬身合掌問訊,把杯子拿去,然後退個步走——不是馬上轉個身,背對著我,這樣是不禮貌的。上面所舉的例子,是對長輩的情形。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接下來,我要講與居士互動時應注意的事。我們不能認為:「我們是出了家的,是『人天師範』,所以居士們應該來替我倒茶、搬東西,或是替我做什麼?……」,然後見到任何一位居士,就擺著一副「我是出家人,我現在是法師,是人天師範」的樣子,要人家來供養你,若真是如此,那你的修行路就很難走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一些人,在家的時候並不恭敬出家人,出了家以後,反而要求居士供養恭敬自己。之所以會如此,沒有其他的原因,就是「慢」,不恭敬出家人是傲慢心,出家以後希望人家來恭敬,也是傲慢心。我們出家人,不求人恭敬,如果一出了家,架子就大得很,這是慢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家居士大約可分成三類:第一類,他們不是佛教徒,也不懂佛教的禮儀;第二類,雖然是佛教徒,但是他們卻非常愛面子,自以為很有學問、地位,或者是很有錢的人;第三類,是虔誠的三寶弟子,他們知道信佛、學法、敬僧,知道對於出家人要恭敬的供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第三類居士,如果你對他們客氣、為他們服務,他們會說:「師父,我是弟子,我自己來就可以了。」但我還是會說:「因為你這是第一次來,或者是還沒有來過多少次,以後你常常來或有空來替我們做義工的時候,我就不會替你倒茶,也不會搬椅子給你坐了。因為你現在是我的客人,我把你當成客人、當成菩薩——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前天我參加一個會議,每當有人發言時,就要傳麥克風,因為我坐中間,所以就替他們傳麥克風。又有一次我指導一些居士打坐,我到了之後,發現座位還沒有安排好,於是我就去幫忙把座位排起來,他們看到我在排,就趕忙搶著排;禪坐結束之後,他們沒有想到要將座墊恢復原狀,原本他們已經陸續走出門了,一看我在搬,又趕快回來幫忙把場地復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人覺得這樣專門替人家做雜工很丟臉,其實一點也不丟臉,出家人沒有地位,只有出家人的身份。出家人本來就要為大眾服務,要恭敬所有的人,因此要有服務大眾的熱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掌握勇於承擔的精神
㊣七葉佛教書社ƒ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ƒ版權所有㊣
  假如現在大家都很口渴,沒有水喝,你們第一個念頭是:「我去拿水!」主動地為大家服務?或者是:「自然有人會去拿。如果有,我就喝;沒有,也沒關系。」等著其他人來替自己服務?通常多數人是後面這樣的心態,第一個念頭是「我去拿」的,應該是少數人。心中動的第一個念頭很重要,我希望諸位要養成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去」、「我來為大家服務」的習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現在香港SARS疫情很嚴重,有很多人需要我們去關懷,有人覺得:那不是去送死嗎?要知道,出家人是不應該怕死的。如果要死,不去香港,在其他地方也會死,但是小心還是需要的;要小心、預防,可是不要怕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任何事情,需要人做的時候,我去;可是需要人做、而不該你去時,也要去嗎?譬如到伊拉克去打仗,你去嗎?所以,事情還是要先考慮該不該做。做一個出家人,要養成尊敬人、為人服務的威儀。這威儀,是從內心散發出來的,尊敬人,而不是虛情假意,是真誠的謙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常有人誤會謙虛是「我不行」、「我不及人」,因此覺得「謙虛」跟「我去(承擔)」兩相矛盾,因為既然不如人,應該是比我能幹、聰明的人去。其實,「謙虛」是尊重人、尊敬人,好事情讓人家去,辛苦的事情自己來;有名、論功的事讓人家去,吃力的事我來。責任,我們願意負起來;功,我們沒有想要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假如我們這個團體犯了一項錯誤,該誰負責呢?多半的人大概是想:「這是壞名譽的事,我還是趕快離開,不要讓人家說我也是這個僧團裡的人。」或者是:「我才剛要來出家,還沒有落發就叫我承擔過失的責任,我還是回去好了。」
㊣七葉佛教書社ˆ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ˆ版權所有㊣
  但這樣撇清並不好,對我來講,雖然我根本不知道是誰的錯,但無論如何是發生在我們僧團裡,那一定是我教導無方、考慮不周到、計劃不周延、照顧得不夠,如果人家問起,我一定會說:「是我的責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對你們來說,看是哪一部門犯的過失,就由哪一部門的執事來承擔。如果那個部門的執事很糟糕,躲起來不解決問題,還是要有人出來承擔,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逃避問題,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狀況只會愈來愈糟糕。所謂承擔,是面對問題、面對事實來處理問題,並不是不管有沒有,就一昧承認,我們要用智慧去處理它,讓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還有,在團體裡,無論發生了什麼事,一定要馬上處理,否則會愈來愈麻煩。譬如你受傷、發炎了,可是你都不擦藥消炎,發炎的狀況就會愈來愈嚴重,最後,甚至需要截肢。所以,當我們一發現有問題時,一定要馬上處理,但處理必須要有方法,事情承擔下來之後,要先瞭解實際的狀況,再視狀況去解決,這就是危機的處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危機意識是團體成長的動力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我們隨時要有危機意識,一個團體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團體不會長久,很快就會萎縮,甚至消失。因為有危機意識,你才會思考未來的方向、願景,思考未來很可能發生什麼狀況。如此,當真的發生狀況時,因為我們已經有了準備,處理起來就會比較容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對漢傳佛教有絕對的危機意識,尤其是在教育及人才培養方面。根據我在國際上的經驗,西藏系統的喇嘛們很受國際學術界的重視,主要的原因除了他們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基礎好,以及他們的文化吸引人之外,他們還非常重視語文的訓練。更重要的是,他們有危機意識,積極地延續、弘揚西藏佛教。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個人要有危機意識,團體、社會及國家也要有危機意識,如果不懂得居安思危,就不能夠履險如夷。所謂「居安思危」,就是在平時就要有危機意識;而「履險如夷」,是指遇到危險的時候,就像平常一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能不能夠做一位標準的出家人,要看的是自己的道德、品行。有人覺得出家人接受信徒供養很慚愧,其實只要我們的念頭正,為自己的道業增上,為常住、為大眾奉獻,為團體、為佛教服務,實際上就是為眾生服務。不要認為沒有站上講台說法,就好像沒有在度眾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部機器,是由各式各樣的零件拼湊起來的,例如時鐘,從外邊看,只有時針和秒針在轉,可是如果裡面沒有許多的零件運作,指針也不可能轉。團體也是如此,不管你是站在台上的人或是小螺絲釘、小發條,都一樣重要。你一輩子在挑水、燒水、砍柴、掃廁所,這也是在弘法利生!隨時隨地都在奉獻,修福修慧。不要認為自己現在還沒有到弘法利生的時機,只要出了家,你就已經參與了弘法利生的團體,就已經在弘法、利益眾生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果有起了煩惱的人,我們要為他們祝福,願他們消煩惱,安安心心地在僧團裡,自利利人,行菩薩道。祝福大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摘錄整理自二00三年四月十一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入眾、出眾、隨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今天,我首先要和大家講的是「入眾」,「眾」是群體的意思,這裡指的是「僧伽」,簡稱「僧」,也就是「僧團」,並且要清淨、精進、如法、如理的團體,才是真正的「僧團」。所以,「入眾」就是「入僧伽眾」,是入一個和合的團體。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入眾」以後就要「出眾」,「出眾」不是離開僧團或領導大眾的意思,而是「出現於眾中,為眾人服務」。如果是彼此服務,則是彼此出眾。像我就是「出眾」——出現於眾中為眾人服務。如果大家都不想「出眾」,那麼這個團體就糟糕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發揮群力才能廣度眾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今天早上散步的時候,看到天空有一群小鳥飛過,它讓我想到,小鳥好像只有在接近地面時才會單獨行動,否則都是成群結隊地高飛。這是因為鷹通常只抓落單的鳥,為了保護自己,所以高飛時一定會成群。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還有一次,我在加拿大看到一種飛禽,牠們飛行的時候,也和雁一樣是飛「人」字形。我原以為其中一定有一隻「王」在帶頭,後來才發現裡面並沒有「王」,而是一隻先飛,其它的跟著飛,帶頭的飛一飛沒力了,後面的就自動補上去,而本來帶頭的那只就落到行列後面跟著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就是合群。因為帶頭飛的那一隻,會受到風向的影響而飛得比較吃力;跟在後面的,因為前面有帶頭的鳥把風的阻力擋了一些,吃風比較小,相對地就比較不費力氣。所以前面的飛累了,就遲到後面,讓其他的遞補上去,其中並沒有一個領袖在全程帶領。但是牠們都有同一個目標,每天幾乎同樣的時間飛出來、同樣的時間飛回去,而且都是結隊而行,即使是單獨飛,也不敢距離太遠。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š版權所有㊣
  早上飛出來,到達目的地以後,就解散各自找東西吃。到了傍晚,要飛回去以前,牠們就會「哇!哇!哇!」地叫著,好像在那邊招呼著大家:「來呀!來呀!」首先是一隻、兩隻,然後愈聚愈多,排成一個隊形,在天空轉了一轉,然後就一大群又一起飛回去。這個就叫做「也會入眾,也會出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一個出家人如果脾氣古怪、不合群,常常看人、看團體、看環境不順眼,像個獨行俠,那就跟「馬溜子」沒兩樣。馬溜子的意思,就是從這個地方跑到那個地方,再從那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跑遍五湖四海、三山五嶽,到處流浪,像跑碼頭的。表面看起來是一個雲遊僧,實際上卻是一個流浪漢。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œ版權所有㊣
  別做「馬溜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種人在家的時候,就是孤僻、孤傲、孤獨的,因為在社會上不受歡迎或是無處容身,所以只好「遁入空門」——「逃佛」,逃到佛門裡面。逃到佛門以後,他還是一樣的孤僻、孤獨、孤傲、不合群,最後只好當「馬溜子」,或是弄個小廟,「青磬紅魚了此殘生」。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ž版權所有㊣
  這對他自己來說,是浪費了一生,對佛教、對三寶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這種人護法護不起來,弘法又不會弘,只會在那邊享受三寶的資源;這種人愈多,佛法就愈衰微,愈讓人家看不起。
㊣七葉佛教書社Ÿ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Ÿ版權所有㊣
  目前台灣抱著這種心態的人很多,就我所知,北部、中部、東部就有好幾個地方,有好多出家人是一個人住一間房,過著以前「終南山七十二茅棚」式的生活,而那些大多是違章建築,佔著公家的地。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 版權所有㊣
  他們住在山裡「修行」,每隔一段時間,就下山去化緣,背一點米呀、菜呀、鹽呀、油呀回山去,等米糧缺了,再下山去化緣,心想等大徹大悟成就之後再去弘法。但這些人大概到死為止都沒有希望了,根本不要寄望他們為佛教做什麼,但也不能說這些人沒有用,至少他們不搶不偷,在山上打坐、拜佛、誦經,社會上也少了些做壞事的人。不過,這種人在山上和草木同朽,畢竟還是個懶人,表面看起來是出離心,其實是逃世心,不但沒有菩提心,反而練成自私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離是不貪著,而不是逃離世間。如果我們台灣的佛教或者今後的佛教充斥著這類人,那佛教一定沒有未來。現在這些人還能夠存在的原因,是因為有許多佛教團體積極地在做關懷人間的事業,對社會有正面的奉獻,所以佛教在台灣還受重視。但大家要有警覺心,如果我們不繼續對社會奉獻,或是和社會脫節,那最終只有一條死路。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僧團」。我們的校名叫僧伽大學,「僧伽」就是僧團的意思。過去,我們稱女眾出家人為「尼」、男眾為「僧」,這是錯的,應該都稱為「僧」,女眾為「比丘尼僧」、男眾為「比丘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僧團是一個自利、利他的有機體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僧團,是一個群體,是一個注重自利、利他的有機體。佛在世時,對於僧團的界定就是群體的,譬如在釋尊成道以後,還沒有度化五比丘之前,有位商人來皈依佛陀,雖然那時候還沒有「僧伽」(或簡稱為「僧」)出現,但皈依的時候,佛陀還是要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未來僧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皈依「法」,是希望他得到「法」的利益,皈依「未來僧伽」,則是因為佛陀已經知道,如果要弘法利生,一定需要「僧伽」團體的力量。所以,如果只皈依佛、皈依法,那不算是佛教徒,因為構成佛教的「三寶」缺一了,同樣的,「三寶」缺二了,那就更不成佛教。但「佛教」這個名詞是後代才有的,古代印度並沒有「佛教」這個名詞,當時只有「沙門團」的稱呼,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所組成的沙門團即為「釋子沙門團」。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一個團體裡,一定有不同能力的人。所謂「能力」,包括體能、智能、技能等,其中有些可以後天慢慢培養,有些則培養不起來,因為父母所生的資質,或者說「果報體」,都會因每個人過去生所修的福德智慧不同而有所差異。而僧團是由四面八方的人組成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和環境,以及不同的性格、能力和素質,怎麼可能要求每個人都長得一樣、想得一樣,連做事的品質也一樣!我們每個人的十隻手指頭都不可能長得一樣長短了,更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相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了這層認知,我們進入僧團以後,就要適應、配合團體,來為團體服務、奉獻。適應團體,就是在學習;配合團體,能夠使我們成長;奉獻團體,則是我們的成就。簡言之,適應、配合、奉獻,是我們一邊成就團體,一邊成長自己的三項秘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下面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團體曾經有一位菩薩,他非常優秀,能力相當高,但是能夠配合他的人不多,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辦法達成他的要求。當其他人配合不上他的時候,他往往又急又氣,認為「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明明應該這樣做的,怎麼會那樣做!」……。久而久之,就認為「這個團體沒有制度」、「這個團體沒有人才」、「這個團體亂七八糟」、「這個團體從師父以下,都是沒有原則的,那還有什麼希望?」待不到一年,就離開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然而,如果他能換一種態度,帶著來適應、來配合、來奉獻的心做事,這樣,能奉獻一百分,就是一百分;奉獻二十分,就是二十分。其他的人跟不上,那沒有辦法。就像雁在飛的時候,力量大的、體力好的就在前面帶頭,其他的就在後面跟;等前面的雁飛累了、飛得慢一些,後邊的雁又補位上來。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a版權所有㊣
  「隨眾」是適應大眾、配合大眾、奉獻大眾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入眾」以後就要「隨眾」,隨著大眾、適應大眾、配合大眾、奉獻大眾。請大家不要誤解隨眾很沒用,就只能跟著人家的後面跑。隨眾是隨著我們團體的因緣來適應、配合、奉獻,如果是帶領團體的人,也要以適應、配合、奉獻團體的態度來帶領,而不是自以為是領導人,就可以一意孤行。像我剛才講的那位菩薩,雖然能力很強,但他不能適應、配合整體的大環境。因此,諸位要學習如何「入眾」、「出眾」、「隨眾」,這是處世的智慧,即使不是僧大的同學聽了也很有用。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的校名叫「僧伽大學」,目的是希望養成的學僧能夠成為人中龍象。龍是在天上飛、海裡游的,像則是在陸地上行走的,之所以稱為龍象,就是取其在天空、大海、陸地中最有威力、最自在的意象。龍雖然是天空和海洋最大的動物,但牠們護持三寶,我們稱之「護法龍天」,所以不會把眾生當成食物來吃,也不會凌虐、欺負其他的動物。而像雖然塊頭很大、牙齒很粗,力氣也很大,但牠也不吃動物。牠是吃草的純素食動物,甚至我們吃的都沒有那麼純。所以,當我們稱人為「龍象」,或稱呼出家眾為「法門龍象」時,就是讚歎他們像龍、像像一樣慈悲又有承擔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然而,龍剛生出來的時候,像蛇;像剛生出來的時候,像長著長鼻子的小狗;剛生出來的鳳凰,像小雞。諸位菩薩現在是龍子、象子、小鳳凰,但我們要學習發大悲願心,種下成為龍象的種子。否則,即使你出了家,剃了頭、換了衣服、受了戒,像個出家人,但終究不會成為龍象,而是像蛇、像小狗、像小雞。有些人一出家,就希望受到居士的禮拜、供養、讚歎,這種心是不知慚愧。雖然我們要求居士「皈依僧」,出家人也理應受到尊敬、受到供養。但要思考自己憑什麼受人家供養?受人家尊敬?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崇德報功,禮賢下士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中國人自古就有「崇德報功」、「禮賢下士」的觀念,強調對歷史的偉人、社會的賢達要「崇德報功」,而做為一個名人、偉人、賢者則要「禮賢下士」。禮賢,是以禮對待賢德的人;下士,則是以謙卑對待有能力的人。我對我的學生,也是這樣。我從不直呼我研究所出家學生的名字,一定是稱呼他「某某法師」;如果已經在教書,就稱「某某老師」。我在背後不直呼其名,在大眾面前更是如此。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從不以為自己了不起,即使學生有成就,也是他們的智慧、福德以及他們的努力。錢是信徒出的,老師也不只我一個人,我只是湊熱鬧做了這一件事。因此對我來講,我無功給他們,也無德給他們。如果他們有成就,我也崇德報功,讚歎他們、感恩他們。所以,我們不要一出家,就要人家來恭敬你、供養你,也不要像俗人一樣,認什麼乾媽、乾姊、乾爹,和人家勾勾肩、搭搭背、摟摟腰,這不是禮賢下士,而是流俗。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雖說出家人不攀緣,但也不是要大家都跑到山裡當隱士。隱士並沒什麼不好,有一些人就是這樣的性格,對社會沒有熱忱也沒有貪求,世間忘掉他,他也忘掉世間,這是「遺世獨立」的人。不過,社會上還是有人崇拜他們,因為相較之下,爭權奪利的人實在太可怕了,而且在滿是爭權奪利的世界上,還有人能不爭權奪利,也挺讓人嚮往的。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2版權所有㊣
  其實我們出家眾,現在還是有很多人隱居在山裡,要不是因為有僧團在撐著場面,讓人們知道佛教對社會有貢獻,所以他們才能生存下來。如果我們這些佛教團體都不在了,出家人在台灣根本沒有生存的機會,因為社會非常現實,如果一旦被認為對社會無用,可能很快就會有法令來取締。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3版權所有㊣
  人人都是龍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大陸文革時期,就是基於這個原因才對佛教大肆破壞。據說那時候大陸有五百萬出家眾,他們擁有的寺產非常多,譬如東初老人的道場——焦山定慧寺,就有一個名為「和尚洲」的大島,島上幾千畝地都是他們的,而島上的農民全數都是幫他們種田的佃農,每年焦山定慧寺的出家眾都會到那裡收租,而且不管是豐年、欠年,都收一定的量。
㊣七葉佛教書社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μ版權所有㊣
  為了防止農民在裡面混一些稻糠、石頭、泥塊,收租的出家眾們對斤兩和品質都查得很嚴格,一定要一顆一顆地倒,而且要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才收,一旦發現不合格的就要退貨。被退貨時,農民往往會說:「我們今年的收成不好!收的本來就是這種品質不好的稻!」那收租的和尚就會說:「你下次還要不要種?如果不要種,那你就不用繳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此農民對佛教很反感,認為和尚真是可惡。其實,寺院的本意是要鼓勵農民好好耕種、好好生產,因為除了固定要收租的量之外,其餘的都是他們自己的,但後來卻演變成這種模式。佛教到了這種程度,是非滅亡不可。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為社會服務就是我們生存的條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此,現在有人問法鼓山有沒有生產事業或投資事業,我都會告訴他們:「為了救我們的子孫,法鼓山不准有生產事業。我們的生產,就是佛法,不是為社會服務奉獻,為社會服務就是我們生存的條件。」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1版權所有㊣
  其實,生產事業不一定可靠,就像現在我們看到的大企業,也不可能永遠存在。名稱或許可以維持很久,但經營者往往會換。因為子孫坐享其成,沒多久的工夫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僧團法師需要做的,就是發悲願心奉獻,為僧團和社會奉獻。譬如我們現在住在金山,就要對金山地區奉獻,帶給當地居民一些利益。如果我們老是在這裡坐享其成,將來便很危險。如何維持我們的生存?就是要奉獻。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o版權所有㊣
  你們不要聽我這樣講,就害怕心想:「糟糕,我們沒有生產事業,生活沒有保障,師父他老人家活著的時候我們還能生存,如果他老人家走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其實,只要我們努力奉獻,不只我們自己能生存下去,也能讓別人生活下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外,奉獻的時候,要用僧團團體的力量。譬如說你們諸位菩薩好像每個人奉獻得不多,但是因為我們是群體,所以呈現出來的力量是相當大。反之,如果你們一個個想要獨力奮鬥,那麼會是「螞蟻拜天公,無人知。」所以,在團體中,人人都是龍象,如果只有你一個人,那就成了螞蟻。而龍像是從團體出來的,所謂「出眾者龍象」,你不出眾,人家看不到你。因此,我們這個團體也要在所有的佛教團體中出眾,呈現出人家看得到的,那就變成龍象了。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¼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二年四月十二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½版權所有㊣
  在家怎及出家好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¾版權所有㊣
  有人問我:「如果年紀輕輕就出家,對社會沒有貢獻,不是把父母、社會多年來的投資教育給浪費了嗎?」其實社會也好、父母家庭也好,培育諸位的目的不外是希望諸位對家庭、社會有貢獻。那麼,難道出了家就無法對家庭社會有貢獻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告訴諸位,出家對家庭更好,對社會更有幫助!我有一個學生,三十多年前出家的時候,被他的父母綁回去三次,但最後還是意志堅定地出家了。出家以後,他還去了日本讀書,現在已經得到博士學位回來,在大學任教。後來他的父母因病住在石牌榮民總醫院,雖生有四名子女,但都無法前來照顧,只有這位出了家的女兒在身邊照顧。而且有時他一個人照顧不過來,他的弟子和信徒就會一起幫忙,還稱呼他們為阿公、阿嬤。他們反而因此多了好多孫子和孫女,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
㊣七葉佛教書社À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À版權所有㊣
  後來我去看兩位老人家,兩老一見到我,就流著眼淚跟我說:「當時我們用鏈子綁他、用棍子打他,寧願他死,也不願意他出家。我真是業障啊!」我說:「這是你的福報,當初如果不是你逼他逼成那個樣子,或許他出家的意志就不會這樣堅定,也才會覺得出家是件難得的事,而且就是因為你的女兒出家,現在不僅他照顧你,還有許多他的弟子和信徒輪流來照顧你,而我也才有那個機緣來看你們。」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Á版權所有㊣
  所謂「以弘法為家務」,我們出家人,本來就是以弘法利生為任務,不論男眾還是女眾,只要出了家,就要奉獻所有的時間和心力為社會、眾生服務。而且不僅僅是為現在的眾生,也要為未來的眾生服務。
㊣七葉佛教書社Â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Â版權所有㊣
  所以,我回答那位對出家提出質疑的人:「出家人為眾生設想,而在家人若不是為個人的家庭,就是為事業工作設想,僅為少數的忙碌而白白過一生,實在很可惜。所以如果是真有大志願的人,應該要來出家。」
㊣七葉佛教書社Ã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Ã版權所有㊣
  我不是說在家人不好,但在家人思考的不是婚姻就是工作。就業以後也總是「做一行,怨一行」,真正熱愛工作的人很少,即使是工作狂也是因為太無奈,只有拚命工作來減除內心的衝突,讓心情安定下來。
㊣七葉佛教書社Ä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Ä版權所有㊣
  戀愛呢?有人說戀愛是一杯苦酒,愛得你死我活,但畢竟很苦。像羅蜜歐和朱麗葉、梁山伯和祝英台,雖然愛得轟轟烈烈,卻苦不堪言。可是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談戀愛,馬馬虎虎結了婚,又覺得平淡無奇;即使結了婚,剛開始很好,多半也好不了多久,畢竟人間佳偶、神仙眷屬並不多,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七葉佛教書社Å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Å版權所有㊣
  結婚後接著生兒育女,辛辛苦苦、吵吵鬧鬧、哀哀怨怨,然後就慢慢地老了。老了就將希望寄托於下一代:「我已經老啦,這一輩子已經差不多了,希望下一代能夠更好一些。」雖然家族興旺的例子很多,但多數是興旺不過三代,即如民間俗諺所說的:「麻布袋、草布袋」,往往是「一袋(代)不如一袋(代)。」
㊣七葉佛教書社Æ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Æ版權所有㊣
  我們出了家的人,不追求愛情,也不追求事業,沒有要為自己追求一個什麼目標,所以做任何事情都只是盡心盡力地奉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發揮自己的生命力來為眾生奉獻。這不是很有意義嗎?因此,如果真要為我們的家族、社會設想,出家才是應當作的事。
㊣七葉佛教書社Ç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Ç版權所有㊣
  當然我不是教諸位將來一定要學我,而是個人走個人的路。只要觀念正確,出家以後的路是平順快樂的,任何一個時刻都是在幸福之中,就像佛殿上所寫的:「自在無礙、本來面目。」我們本來就是自自然然,自在而心中無礙的,這就是出家的好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二年四月十三日九十一學年度僧伽大學「考生輔導」)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講情理,講悲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會受到障礙自己的牽絆而沒有辦法成功。我們的障礙可分為業障、報障和煩惱障,「業」是行為的意思,所以如果是因為身口意三業行為所造作的不善業而不能出家,那就是業障;而環境、身體都是果報,如果是因為環境或身體的障礙而不能出家,那就是報障。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習性重的人,煩惱也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煩惱障」可分為知見的煩惱及習性的煩惱;知見的煩惱還容易處理,只要觀念轉變,釐清知見,就能出家。但如果是習性的煩惱,就比較困難。譬如有的人貪習重、有的人瞋習重、有的人疑習重,或是慢心、懈怠心重,因為他就是那樣的性格,自然而然就會有那樣的習氣,這樣即使出了家也很痛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出家眾即使落了發,往往學是有習性。雖說習性不容易立刻改變,但還是練習改。習性重的人,煩惱也會相對地重,而且還會認為是別人的煩惱重。這一些自己都不容易覺察到,如果能夠覺察到就要改,不改的話,在出家的一生中,會覺得「天下皆醉我獨醒」,然後憤世嫉俗、自命清高。這種人心中充滿了驕慢、瞋心,出家人必須把這些放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凡是看別人不順眼,或是覺得人家不行、自己很了不起的時候,一定要先檢討一下自己,好好慚愧。如果不起慚愧心,還覺得自己樣樣行、樣樣懂,請問:天下之大,你能懂多少?天下多的是能人,你能多麼行?其實慢心重、疑心重、嫉妒心重的人,一定很痛苦,因為他們在傷人的同時,也會傷到自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請大家瞭解,各位來出家,這道場就是要消化你們的煩惱,而煩惱是要從生活中、小枝小節上來消,所以出家講究細行,無論行、住、坐、臥都要有威儀。你們不要小年了這些枝節,我們叫它「學佛行儀」,是成佛之路一定要走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這些枝枝節節中檢點身心、約束身心,並且自我規範,如果能其中減少你的習氣,你的煩惱就會跟著減少,這就是從生活中將煩惱消化了。否則,你可能會說:「我一向就是這樣!」「我向來誰的帳都不買,連父母都不甩。」「我不管,我有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就有人曾跟我講,從小他就是站在有理的一邊。所以「有理能行天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反問他說:「有理就能『橫』行天下嗎?」「能」行跟「橫」行,雖然兩者之間只有一字之差,但其間的不同,值得我們好好思量一下!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出家人不講情理,講的是悲智。因為「理」會因不同的時代、環境和身份而有不同的標準,如果老是講自己的「理」而不管別人,那就是有理「橫」行天下了。舉例一說,對一個成人來講是合理的事,對兒童則未必合理;而女性和男性的標準,也各自不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還有,對在家人來講合理的,對出家人來講可能就不合理,譬如說結婚,如果我們出家人依在家人的理去結婚,那就有問題了!所以,理是依著場合、身份等的不同來說的。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各的一套理,講也講不清楚,因此我才會說,我們出家人是不講理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將身心獻給三寶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諸位可能不知道自己是一身習氣,因為從小你的觀念、想法做法就習慣這樣,所以會自以為沒有問題。但就佛法來說,那是「顛倒」。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有時徒弟位發生衝突來找我,雙方都認為自己有理;事實上,沒有理是不會衝突的,就是因為雙方都覺得有理,才會互不相讓。所以,出家人不講理,要用智慧,有智慧才不會起煩惱。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們是來出家的,本來就一無所求,社會上的名、利、地位,還有親情、友情,什麼都放下了,把我們的身心完全奉獻給三寶,上求佛道、下度眾生。這樣還有什麼好吵的?還有什麼過不去的?所以,你們要清楚自己的習氣還是很重。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如果老是要講「理」,那會煩惱不盡、煩惱不已。我們要用慈悲、用智慧,而不是用情、用理。如果能用慈悲、智慧,大家就能和樂共處。反之,如果一定要講「我有理」,那誰沒有理呢?結果就是大家一起痛苦,所以一定要用慈悲、用智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不講「情」的原因,是因為很容易變成情緒或是私情,那會很麻煩。出家人要講慈悲、智慧。慈悲是保護、幫助,沒有條件的給予,其中沒有佔有、自我中心,也沒有想要求得回饋的心。相反的,感情是彼此互相牽制的,譬如閩南語稱太太是「牽牛」,就是兩個人牽連在一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外,要出家就要有楚霸王破金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不要黨政軍為自己留下一個尾巴,或者是背了一個包袱來出家;就像弘一大師,他一旦決定出家,就什麼東西都不要了,意志非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堅決。所以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因為將軍宰相雖能為國扣軀,但是功名利祿——捨不得的東西太多了。而我們出家人,就要像一個大丈夫;就如「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中,荊軻於出發之前所說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如果壯士一去,還想要有退路,那就不算是大丈夫了。諸位你們要做大丈夫,不論男眾、女眾都是一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三月七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信心要足,心量要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教講男女平等,而我們這個世間也開始強調男女平等,男女的貢獻也受到同等的重視,但女眾在工作上往往仍居於次要的地位。譬如美國,講男女平權已經很久了,法律上也明文規定禁止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可是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女性當上總統或國務卿。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即使現在布希政府裡的閣員,或參眾兩院裡的議員,女性的比例仍佔少數,而去年美國一百大企業的女性負責人也只有三個。由此來看,即使像美國法律、社會這樣保障女性,但女性的機會仍然有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最近,僧團派員參加了「世界宗教婦女領袖會議」,其中有一位婦女領袖是基督教的一位牧師,會後她就「如何提高女性地位」這個問題來訪問我,當時我回答她:「提高女性地位的關鍵不在於我們怎麼提高它,而是女性自己要有信心。如果女性自己沒信心,在家依賴丈夫、在公司依賴上司,在平常就是想要依賴男性,這樣地位是無法提高的,所以我們要先幫助女性建立信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要建立信心,首先要開闊自己的心胸,看事情要從世界、眾生著眼,如果能從整體利益著眼,多為團體設想,那麼大家都需要你,你就是團體的主人。如果你老是看到自己或是週遭的幾個人,那是沒辦法站起來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涵養心量及包容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如果家裡只有女性,很容易被欺負,因為女性勞動力不如男人,打架、吵架都比不過男人。但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是農業社會,不像現在工商業時代,靠的不是肌肉的力量,而是頭腦的開創,這部分女性應該和男性相同。因此,我鼓勵女性要有信心、要獨立,而男性也一樣,否則很快就會被女性超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目前僧團女眾的人數漸漸增加,不僅是台灣,中國大陸也是。過去中國大陸女性出家沒有什麼地位和保障,譬如當時佛教界都習稱女眾部為愛道堂或二堂,地位是在男眾之後,而一般人要皈依三寶的時候,也都盡量想辦法找男眾比丘,很少願意皈依女眾比丘尼,所以女眾出家的人數很少,寺廟也不多。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現在不一樣了,譬如中國大陸四川有一位隆蓮法師,他就像台灣的證嚴法師一樣,有著崇高的地位,普遍受到大家的景仰。而目前中國大陸幾所大的佛學院大都設有女眾部,學僧都滿優秀的,不像過去我在中國大陸看到的女眾都是畏畏縮縮、躲躲藏藏的,不敢出來。還有好多中國佛教協會的秘書長、副秘書長之類的職務,都是由比丘尼擔任,甚至有些地方的佛教協會的會長就是比丘尼,可見中國大陸的女性在佛教界的地位是大大地改善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至於台灣,某位長老就曾經跟我講:「現在我們男眾是少數族群,如果要投票,一定輸給女眾。」照這樣推論,今天台灣佛教會的會長應該是女眾才對,但是很奇怪,女眾多半不投票給女眾,這可能是因為女眾自信心不足、心量不夠大,所以男眾雖然人數少,還是男眾當家。可是我現在跟大家講,男眾如果不爭氣,沒有包容心、大心量,將來就要受女眾照顧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服務奉獻不分性別、年齡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除了性別外,年齡的界線也漸漸被打破。譬如我在中國大陸看到好幾個大寺院的方丈都是只有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二十一、二歲做監院、當家的人,也比比皆是,有的出家也不過兩年。我問他們:「出家兩年怎麼能夠當家呢?不是還有一些年紀大一點的,為什麼他們不當家呢?」他們回答:「不是沒有年紀大的人,但還是年輕的適合當家來為僧團服務。」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領導佛教,長老是受尊重的,可是為僧團服務則不一定要長老,年輕人反而比較適合。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也有這樣的例子。長老們一方面年紀大了,體能不及青年人,一方面學習能力也不如年輕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但也不是說年紀大了就不能再為佛教做事,我的《正信的佛教》這本書是在三十一、二歲時寫的,《戒律學綱要》則是三十三、四歲時寫的。三十九歲去日本留學,博士論文完成時已四十五歲,已經算是晚的了。雖然晚了,還是要努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你們或許會認為,我這個人就是希望能夠讀書。其實,我不是很會讀書的人,只是想把佛法介紹給人,從來沒有想到要在佛教界成為一個著書立說的人。《正信的佛教》這本書,就是因為我看到誤解佛教的人太多了,才把一些問題整理出來,寫成文章奉獻給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而《戒律學綱要》則是因為我受戒時,發現很多戒師不懂戒,而授戒的人不懂戒,這很糟糕!當時我的戒師講戒的時候,都說戒律不好懂,已經很久沒有人知道它真正的意義了,想要知道的話,以後自己去探討吧!所以,我就寫了《戒律學綱要》。但我的目的不是要成為一個律師,而是想佛教既然以戒為師,就該讓大家明白,戒律的精神是什麼,釋迦牟尼佛制戒的精神是什麼,這樣才能有所遵循。要不然許多人一講持戒,就想到要持午;一講持戒,就是這個不好、那個不行。本來非常快樂的出家生活,結果只剩僵化和痛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禪修、念佛並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最近,我有一本書——《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得到了「中山學術獎」。我寫這本書,是因為近來漢傳佛教被中國人自己視為無用的東西,結果都跑去學藏傳佛教、南傳佛教,因此寫這本書以闡明漢傳佛教的價值。可能的話,我還要寫一本有關華嚴的著作,因為天台、華嚴、禪是我們中國漢傳佛教的代表。對我而言,天台、華嚴是我的教理背景,禪是我的方法,戒律則是我生活的指引。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那念佛呢?很多人以為念佛就只是淨土,其實念佛也是禪,而禪宗也講淨土;唯心淨土是淨土,西方淨土則是唯心淨土的一個領域。所以禪宗不念佛的人很少,但念佛的人不見得參禪;因此,我們雖然提倡禪修,也提倡念佛,這也是漢傳佛教的特色。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其實,漢傳佛教對漢人社會、漢人文化有它的適應性、必要性和需要性,尤其是禪宗。譬如在中國,不屬於禪宗道場的佛教寺院很少,雖然寺眾不見得懂禪,甚至也不坐禪,但招牌掛的常常就是某某禪寺,台灣也是這樣子。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值得一提的是,禪宗的適應性並不限於漢文化。西方人容易接受的佛法,不是中觀、不是唯識,但如果中觀、唯識配合著「禪」來講,或者是配合著「密」來說,他們就願意接受、願意聽。至於「念佛生淨土」,西方人會認為跟耶穌說的天國類似。所以在西方的社會,禪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這也是我不論在西方或東方,都以弘揚禪法為主的原因。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而過去的人提到禪的時候,都認為是如來藏、真如,那是屬於真常唯心的禪法。我講的禪不是如來藏,我是把佛性講成空性,就是中觀的空。我指導禪修時,也是根據這一點。所以要證明人家見性很不容易,因為實證空性才叫見性。一般人所謂如來藏的體驗,譬如所謂的「打成一片」,或者前念與後念的統一,環境與自我的內外統一,那是統一心,是大我,並非真的空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這是佛教的危機,不與「空性」結合的禪,很容易變成「神我」外道。就像許多西方神父、猶太教教士來學禪,雖然已得到日本、韓國禪師所給予的見性證明,但他們依然是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的傳教士。我問他們:「你們見了性以後,怎麼還是神父呢?」他們回答:「我們見的上帝跟佛性是一樣的啊!」但只要給他們進一步的指導,他們就會發現應該還要再深入、再往前,才能真正體驗「空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很多人認為頭腦裡面空空洞洞,一片什麼也沒有,或者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什麼也沒有,就是空性,這都是錯的!這不是見空性,這是空的經驗,空的經驗跟空性不一樣。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才開悟,這裡超過五十歲的也沒幾個人,所以大家都還有機會、希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三年一月十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出家人的身心健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人一出生就是跟老、病、死連在一起的。多活一天就是多老一天,多老一天就多接近死亡一天。但是,許多人都認為出生時叫「生」,等到像我這把年紀,頭髮白了、牙齒掉了、路走不動了,才叫「老」。其實「老」是時間的過程,我們一出生後,就和時間連結在一起,也隨著時間一步一步地老去。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然後是「病」,病是身體產生各種狀況。身體的病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四大不調,另一類是飲食不調。四大不調有許多的原因,有些是生活的作息、有些是心理的因素、有些則是環境的狀況。甚至飲食不調、生活不調,環境狀況不能適應,都會四大不調。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以正面的心態面對疾病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而我們往往從胎裡就帶來了病,所以沒有病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幾點應注意:第一、不要老是擔心自己害病;第二、有病要照顧;第三、有病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老是想:「不得了!我害病了!我完蛋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記得我讀佛學院時,有一個同學經常有氣無力地唉聲歎氣著:「我有病啊!我有病啊!」還常常告訴別人:「我大概兩、三天以後就會死,你們要替我助念,請你們無論如何要幫我念佛啊!」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結果這位法師一輩子害病,到現在年齡比我大也還沒有死。但因為老是喊著:有病、有病!於是人家只會可憐他,而不會尊敬他。其實他是有學問的,但別人親近他不是為了學法,而是可憐他無依無靠、沒人照顧,所以幫他帶點吃的東西過去,或是幫他打掃、洗衣服,因為供養病比丘就是供養佛。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請問你們:「你們願意做這樣的人嗎?」我們學佛的人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重要,身體有病是正常的,如何以正面的心態來面對疾病,才是重要的。否則很容易因為自己有病,所以不想去完成工作、不想為眾生奉獻,這樣一輩子就浪費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佛法已經告訴我們:「身體是臭皮囊。」既然叫做臭皮囊,那當然不是很好的東西。可是我們仍然要用這臭皮囊做為修行的工具,所謂藉色身修行,色身就是臭皮囊。臭皮囊經常有病,正好也印證了佛法是真實不虛的,因為佛說人有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跟我們連在一起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前天法鼓山在三義傳授菩薩戒的時候,我旁邊的兩位法師都在害病,我站他們中間,傳戒儀式進行了兩個小時。之後,我的頭就開始痛了,這就是環境的問題。但我不能因為有病就不工作,如果沒有人能代替我,該做的事還是要做。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我常說,我這個人沒有福報,連養病的權利都沒有。連我住院的時候,都有人拿著卷宗來請示,有時還找人來跟我開會。在這個世界我是沒得逃了,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事,到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事,到美國去也是一樣,美國也有很多事等著處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像我這樣的身體還能做這麼些事、還能為人服務,我還挺高興的呢!而且我也沒有因此而垮掉了。有的人像我同學那樣,一輩子沒做出什麼事來,害病也害了一輩子;可是有的人雖有病,但他一輩子也做了很多事;世上就是有這兩種不同的人。我不是說不能有病,只是有病還是要繼續用有病的身體,不過要調劑、要適中。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以智慧轉念面對逆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接下來,要談心理的健康。要想心理健康,就要從心調整對環境的適應力。以我為例,因為我的免疫系統很差,醫生都希望我能和人多的地方隔離。我說:「阿彌陀佛,怎麼隔離法?我一隔離,什麼事都不用做了。我活一天算一天,盡形壽,在身體還能用的時候就用,小心就好。」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因為我要用我的生命奉獻,一直用到最後一口氣,所以生命很可貴,要好好地用它。除了要注意飲食、作息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要經常抱持一種心態:「我是為了奉獻而活」,不要老是考慮壽命長短或平安的問題。能夠用一天就是一天,一天過了就是賺到一天,一天又過了就又賺到一天奉獻的機會。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不要為自己的壽命憂慮,也不要為自己的得失憂慮,能活的時候就繼續活下去,不能活了就死亡。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往往都是虛幻的執著,出家人沒有東西好失去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譬如你們每個人都有課本,如果課本不見了,課還是要來上,不要一本書不見了,就不來上課。如果人家問起,就說不見了,不要因此覺得不好意思,課也不來上了,沒有這個必要。除了這種得失心不要有之外,讀書的時候也不要計較成績。分數好是正常,分數不好,如果是懈怠那當然要檢討,但如果已經盡了力那就問心無愧;盡力並不是拚命,而是盡你的心力、體力、時間,盡你所能夠做得到的,不要那麼緊張,內心要保持平和。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在乎別人對自己的印象,因為希望沒有人批評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是一個好人,壞人就會批評你;如果你是一個壞人,好人就會批評你;你不好不壞,好人看你不夠好、壞人看你不夠壞,兩邊都批評你。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所以,不要在乎人家對你的想法,只要考慮自己對人是否誠懇、謙虛、包容和願意奉獻,其餘都不是重點。包容是什麼意思?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從你的角度來看,別人可能是無理的,但若試著以同理心看待他人行為,就能包容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最近,我看見前清華大學的劉炯朗校長,他在任期屆滿的前一天去監獄探訪了一位洪姓女學生。大約在三、四年前,這位洪同學為了搶男朋友而殺害了她的女同學。一般人會認為這位洪同學是一個很可恥、很可惡的人,但劉校長到監獄去看她,並且鼓勵她、叮囑她要堅強,多讀書,往前看,她聽了好感動,這樣就是包容她。她做錯事了,當然要指正她、糾正她,但還是要包容她,讓她有機會改過,不要認為這個人十惡不赦,大家就都排斥她。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還有,不要老是想到自己的前途。過去曾有法師問我:「師父,我們將來的前途是什麼?」我小時候福報不如你們,不知道問師父我的前途如何;到了第二次出家,我也不敢問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只是覺得能讓我做和尚就很滿意了。至於未來,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我只想把現在做好,未來是因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幾個月前,我為了準備座談會,看了一部小說《笑傲江湖》,男主角令狐沖因為師妹移情別戀,心中非常痛苦。當時他去見日月神教的教主,這教主就跟他講:「你將來會有另外的因緣,不要老是回頭看,繼續為過去的因緣痛苦,而要向未來看。」佛法講「因緣福報」、「因緣福德」,如果你過去有福有德,那麼你現在就能有好的因緣;如果過去沒有種好的福德,那麼你現在的因緣就會比較辛苦一些,沒有那麼順利。所以你現在要多種一些福德,未來你的因緣也會成熟。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服務奉獻種福培德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譬如過去有一位高僧,因為沒有供養、也沒有信徒,心中非常苦惱,他就問另一位老和尚:「像我這樣沒有人供養的人,將來不知道該怎麼辦?」這位老和尚就告訴他:「這樣好了,春夏交替的時候,你就脫了衣服到草叢裡打坐,如果有什麼蚊蟲叮你,就讓牠叮,因為你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佈施、又不會說法,那就佈施血好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他聽了老和尚的話之後,就脫了衣服跑到草叢中打坐,而且還對來叮他的蚊蟲授三皈依:「你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結你們的緣,將來你們要學佛、要做三寶弟子。」結果,這個人到了六十幾歲以後信徒很多,而且都是年輕人。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而我這個人過去沒種過什麼福德,也是一個沒有什麼福報的人。我的師父,也就是你們的師公,他老人家每次都跟我講:「聖嚴,你有一些小聰明,但是你沒有福報,你要多結人緣呀!」我說:「我沒有什麼東西好跟人結緣的。」他說:「你要多為人服務,像某某法師他的福報很大,因緣很具足,你要跟他學,多修福。」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那時候我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做到,但我還是發了一個願,要盡我的能力把所知道的佛法奉獻給他人。不過,我不會一見到人就要為他說法、就要他來當我的徒弟,我沒這個勇氣。我只能做到當人家來問我佛法時,盡我所知的告訴他。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面對逆緣步步踏實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記得我第一次講經時只有十三個人聽,都是福嚴精舍的學生。那次是在新竹居士林講《梵網經菩薩戒本》,本來是居士請我去講經的,但很奇怪,第一天、第二天過了,漸漸地那些居士就不來了。因為當時我借住在福嚴佛學院,他們看我講經沒有人聽,挺可憐的,所以他們的教務長就向學生們說:「有位年輕的法師在講經,你們要去聽呀!今天你去聽人家講經,將來人家才會來聽你的。」他們是為了護持我這個法師,所以才來聽經,否則就只剩下三個居士在聽我講。後來我因為深感自己沒有人緣,法緣不殊勝,所以就去閉關了。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我的因緣,是寫文章寫出來的。那時候我寫了《正信的佛教》一系列的問題,交給《菩提樹》雜誌去發表。不過,那時候並沒有人覺得我聖嚴有什麼了不起,只知道有個聖嚴在《菩提樹》上寫文章。後來《正信的佛教》由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替我出版了一千本,主要也是靠佛學院的同學來跟我「預約」。當時我找了佛學院的老師跟他們疏通,請他們來預約我的書。這些佛學院的老師就說:「這位法師的書你們要看,將來你們的書人家才會看。」就這樣鼓勵他們看我的書。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正信的佛教》是我閉關時出的書,然後我去日本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回來,已經過了十年的時間,我就問星雲法師。「我那本《正信的佛教》賣幾版了?」星雲法師回答說:「真的很對不起,您那本書的第一版,還有幾百本沒賣完。」我就說:「這樣好了,我的書讓我自己印好不好?我自己印了送人。」他說:「反正也賣不掉,您就拿去印吧!」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印了以後,因為有幾位居士買來到處與人結緣,才開始受到歡迎,到現在為止總共發行了三百多萬冊,成為經典之作。不但在台灣、海外、大陸等地都有流通,甚至曾被翻譯成越南文。現在人家在網絡上討論佛法時,除了印順法師的書外,最常被引用到的就是這本書。後來,我的名字才漸漸為人熟知,看我書的人也就多了起來,因緣就是這樣來的。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說起來,《正信的佛教》這本書的歷程滿奇怪的,人家幫我出書,十年賣不完,聽起來很寒心,一本書十年沒人要。但是我想告訴你們,未來到底如何,是看個人的因緣福德。過去有因緣福德的,未來就會遇到好因緣;過去沒有因緣福德的,現在就要多奉獻、多結人緣。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七葉佛教書社፿版權所有㊣
  (講於二00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僧伽大學「創辦人時間」)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者志 第2頁:法鼓校風之一
第3頁:法鼓校風之二 第4頁:出家心行之一
第5頁:出家心行之二 第6頁:長者行誼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