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入中論講記 法尊法師譯講

入中論講記 法尊法師譯講

第二菩提心離垢地

[日期:2010-08-1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尊法師譯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二菩提心離垢地

彼戒圓滿德淨故,夢中亦離犯戒垢,

身語意行咸清淨,十善業道皆能集。

十地在此宗稱為十種菩提心,此第二種勝義菩提心。持戒波羅密圓滿,初地未離之微細犯戒垢悉已離盡,故曰離垢地。

彼者指由初地善上進趣二地之菩薩。一阿僧祇集積資糧,圓滿布施波羅密多以後,持戒功德增勝,而成此果。戒圓滿德淨有二釋:或戒圓即德淨,謂戒圓滿之功德清淨也;或戒圓與德淨,謂戒圓滿,餘德亦淨也。眾生醒時,乃至重戒,亦常故犯;菩薩於重戒,誤犯之事,亦決無有。若至二地,則雖在夢中,乃至最微細戒,亦不誤犯,此由平時持戒謹嚴熏習力故。譬如人喜讀書,無論其為經論世典,乃至小說之類,若心念專注,乃至夢中,亦與書義不離,熏習力故。行即是業,三業清淨,遠離十不善業也。十善業道謂不殺乃至不邪見。眾生於殺生時,亦有惻隱不忍者,亦有無同情反以為快者,可見人之習氣有善有惡,但由無始惡業習氣較強,受生之時,即有俱生惡習。長大以後,為謀生之追求,及社會之影響,身語二業,常與不善業相應。又因追求而起貪,求不得而起瞋,乃至撥無因果種種邪見。故吾之三業,幾於終日與十不善道相應,雖知用力克服,猶且不能遮止。偶有一念之善,亦由諸佛菩薩之加被,非自能主宰也。唯既發菩提心後,則能盡力止惡修善,經一大阿僧祇劫,熏習成熟,初地以後通達空性於一切無所貪吝,然後戒德始能圓滿清淨也。

如是十種善業道,此地增勝最清淨,

彼如秋月恒清潔,寂靜光飾而端嚴。

此一頌顯初地以前亦修十善,唯此地最為超勝,即微細毀犯,亦斷除清淨,故獨名離垢也。印度夏為雨季,秋恒無雨,其時雨季已過,塵氛盡洗,故秋月特為光潔。清潔言自體無障,寂靜謂不同日光炎熱,光飾端嚴言眾生樂見。喻菩薩持戒圓滿,離犯戒垢障,自無犯戒熱惱,亦息眾生熱惱,為眾生所樂見也。

若彼淨戒執有我,則彼尸羅不清淨,

故彼恒於三輪中,二邊心行皆遠離。

「寶積經.迦葉請問品」說,若人一切行為,皆如律制,乃至微細毀犯亦無,唯執有我我所,此人名為破戒,似善持戒,見不淨故。此即上二句之意。尸羅此翻為戒,本義為清涼,息犯戒熱惱故。下二句顯菩薩持戒達三輪性空。三輪之義,後當說。二邊者,或執常或執斷,或執實有,或執無因果等。菩薩於此悉遠離。

失壞戒足諸眾生,於惡趣受布施果,

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得生。

此一頌言布施不持戒之失。布施持戒相較,布施易,持戒難。人稍富裕者,多能行施,以於己之行動,無束縛之苦故。若欲持戒則覺處處防礙,不得自在。故眾生雖有福報,布施尚易,持戒則難。戒足者,謂戒為趣人天善道所依,如人有足也。布施雖能感大財富之果,若不持戒,必墮惡趣,則於惡趣受多財之報。如印度之象,有眾寶瓔珞;今貴人畜哈巴狗,亦繫金鈴;海中龍王,珍寶尤多,此畜生多財者也。如毗沙門眷屬臧巴拉為守財神,仍屬藥叉部,餓鬼中亦有有財鬼,孤獨地獄之有情,亦有大財富,皆於惡趣受施果也。福業之於樂果,如油之於燈明,若燃燈而不加油,油燃盡時,燈亦熄滅。人由布施,而感多財之報,由多財故,更行布施,則後後生中,福報轉增。若墮惡趣,重苦所逼,愚癡增勝,不遇正法,不明因果,即有財富,不能培福,施福享盡,更無培福之因矣。生物總根,謂種子,若人有一升麥種,播於田中,則可取若干升斗之麥。若以所收之麥播之,又可收更倍於前之麥。若有一升之麥,即磨而食之,即永無麥種可得,施福享盡者,更無培福之因,亦猶如是。

若得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

墮落險處從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此一頌示應即生善趣時,力勵持戒,一墮惡趣無法超出。如有勇士,力敵多人,若手足被縛,投於險坑,則雖有勇力,不能自脫。生人天者,自有慧力,能抉擇善惡因果,不隨惡業而轉,自能攝持不墮惡趣。順處者,謂平坦安然有自在之處,喻善趣也。若於此時,不乘有暇圓滿之良機,力勵持戒,若為犯戒之繩所縛,投於惡趣險坑,身心無暇,愚癡所覆,不聞正法,即使觀音文殊諸大士,入地獄中,降甘露雨,度脫眾生,因緣未會,亦難幸遇。由是唯隨惡業而轉,何因復能出彼惡趣?如伊羮羅龍王,於迦葉佛世,為精進比丘,以輕毀心,犯佛禁戒,折伊羮羅樹葉,遂墮龍身,備受眾苦,乃至釋迦出世,來問何時脫此苦報,如來亦不為授記,令彼待彌勒出世時更問,彌勒能為授記否,尚未可必也。可見一落惡趣,欲出極難。

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尸羅教,

尸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

勝者謂佛,能勝一切惡故。因為只行布施不持戒,有如上過失,故佛於布施後說持戒也。下二句顯持戒能長其餘福德。戒如良田,能長一切功德之種,以持戒為基礎,修諸福德,則在人天善趣,受用果利,展轉增上,故永無竭也。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

此一頌顯世出世善,皆從戒出。欲界人天樂果,由十善戒而得。益以禪定,則生色界無色界。若修清淨十善,益以出離心,則為聲聞。修其清淨十善,慧力轉增,則為獨覺(自證菩提即獨覺)。若修清淨十善,益以大悲方便,則為菩薩成佛之因。增上生謂人天善趣,決定勝謂出世涅槃,此二皆由持戒出也。

猶如大海與死屍,亦如吉祥與黑耳,

如是持戒諸大士,不樂與犯戒雜居。

此一頌顯犯戒者不得與善士親近。死屍在大海中必被浮出。黑耳謂不吉祥,有吉祥處,必無不吉祥。喻惡人必為善人所棄遠也。以持戒之人,其師友弟子,必皆持戒故。

由誰於誰斷何事,若彼三輪有可得,

名世間波羅密多,三者皆空乃出世。

此頌簡別世間出世間戒波羅密。由誰,謂持戒者。於誰,謂戒境。斷何事,謂不殺等。

佛子月放離垢光,非諸有攝有中祥,

猶如秋季月光明,能除眾生意熱惱。

此總頌二地持戒功德。非諸有攝者,謂此戒是出世波羅密,此地為性空慧所安立,非三有攝也。有中祥者,謂二地菩薩,能作轉輪聖王,以十善業,教化眾生,令獲一切樂果,於諸有中,為如意寶也。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正釋頌文
第3頁:釋十地諸頌 第4頁:第二菩提心離垢地
第5頁:第三菩提心發光地 第6頁:第四菩提心焰慧地
第7頁:第五菩提心難勝地 第8頁:第六菩提心現前地
第9頁:第七菩提心遠行地 第10頁:第八菩提心不動地
第11頁: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第12頁:第十菩提心法雲地
第13頁:釋佛地諸頌 第14頁:結義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