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我從西藏來(Born In Tibten) 創巴仁波切著

我從西藏來(Born In Tibten) 創巴仁波切著

修曼寺的開創

[日期:2010-08-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創巴仁波切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修曼寺的開創

  如果要清楚明白我身為第十一創巴祖古的生活如何?就必須要先明白修曼寺的噶舉學派歷史。

  噶舉學派的佛教學說,是由佛教學者兼譯師馬爾巴(Marpa)傳入西藏的。

  馬爾巴曾三次進入印度,跟隨印度著名的佛教老師那諾巴(Naropa)和其他有名的佛教學者研究佛學,而且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把那些寶貴的經典著作帶回西藏,然後一一從梵文翻譯為西藏文,在西藏流通。

  馬爾巴成為西藏「翻譯新時代」的領導者。他的高足密勒日巴(Milarepa)也在他的薰陶下,成為西藏的一位佛教聖人,繼任他的佛教工作,成為西藏佛教界的精神領袖。

  密勒日巴寫了很多動人的詩,這些詩在他本人去世以後,由他的多位弟子所收集,加以整理。他動人的人生經歷,也由弟子們一一寫出,內容非常感人。

  密勒日巴有一位大弟子名叫岡波巴(Gampopa),出生在一0七九年。他是噶舉學派佛教寺院的創立者,著有《解脫寶鬘論》一書,成為噶舉學派最重要的著作,這本書直到現在仍舊受到非常的重視。

  岡波巴有三位高足,各自創立了不同的學派,其中尤其以噶瑪巴最著名,他創立了噶瑪噶舉學派,本身也一再地轉生世間。

  噶瑪巴第一次轉生,成為第二世噶瑪巴喜(一二0三~一二八二),是一位卓越的佛教老師,他曾被忽必烈可汗邀請,向皇族傳授佛教知識。中國佛教受噶瑪巴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噶瑪巴第四次轉生的期間,影響更加深遠,那時是中國明朝時代,永樂皇帝對佛教極具熱忱。

  直到噶瑪巴第九次轉生又成為佛教老師的時候,由於中國皇族的生活習慣腐敗,使他不願再去教導他們,堅決拒絕再去中國。他誓言:「寧加持狗頭,而不願加持帝王頭。」

  十四世紀末期,西藏東部君主美嘎(Me-nyag)的兒子——聰馬斯(Trung-mase)——離開了他的父親,出外尋找精神方面的發展。他到處遊歷,後來去到祖普寺(Tzurphu),幸遇第五世噶瑪巴德欣謝巴,便成為他的弟子。

  聰馬斯隱居在祖普寺,生活非常樸素嚴謹,用功修行整整十年以後,第五世噶瑪巴告訴他:「你離開寺院的時候到了。」要他到外面去創立自己的佛寺。

  聰馬斯依從老師,離開了祖普寺,在西藏各地尋找適當的地方,準備創立寺院。就在他到達玉松(Yoshung)山谷的時候,他的心裡突然有一種奇異的感覺,這感覺告訴他,玉松山谷將是老師期望他創立寺院的地方。

  聰馬斯拿著乞食的缽,在玉松山谷到處行走,一面走,一面虔誠地唸經。那一天,他走到一個人家的屋門前,有位女子從裡面走出來,當她在他的缽裡放下佈施的食物時,聰馬斯正好念到「豎正法幢」。

  聰馬斯心頭一震,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吉祥的徵兆,因此立即決定,就在此屋附近的空地上興建寺院,他所建的這間寺院,就是現在一再發展擴建的修曼寺(自此之後,每當修曼寺的僧人誦念到「豎正法幢」這一句時,他們總會停一停,然後再重複念一遍。)

  起初,聰馬期只用蘆葦建成一間草屋。這間草屋很原始簡單,並且有很多個屋角。草屋建成以後,有很多人來到聰馬斯面前,聽他說法,請求皈依。

  草屋寺院雖然簡陋,但也需要有一個名稱,聰馬斯為它取名「修曼寺」。「修曼」的原意就是「多角」,他既然喜歡他的草屋,又因為草屋有這麼多屋角,所以才決定用這個名稱。

  修曼寺在聰馬斯悉心地經營下,成為當地眾望所歸的地方,皈依弟子無數。而在聰馬斯眾多的弟子中間,有十一位弟子非常特出。這十一位弟子中的八位,後來帶著佛經離開了修曼寺,到西藏各處弘揚佛法,其餘的三位,一直都留在聰馬斯的左右。

  八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創巴根加嘉珍(Trungpa Kunga-gyaltzen),他被公認為是彌勒菩薩再來,如同偉大的成就者——堂壁巴(Dombhipa)和密勒日巴。

  像他的老師聰馬斯一樣,創巴根加嘉珍也被叫到別處去自建寺院,所以他別離修曼寺,到處尋訪,要找一個適當的地點來興建寺院。

  有一天,他走到一個村落,有村民告訴他,從前有一位僧人名叫堂壁巴,來到村裡時,手裡捧著一碗甘露,把裝滿甘露的碗向天空用力擲出,同時宣稱:「這個碗落到什麼地方,就是我下一次轉生的地方。」很快地,這個碗落入一個山谷,這個山谷從此便叫做德斯眺,意思是甘露山。

  創古根加嘉珍聽了村民這個故事,覺得一陣震動,這一晚,他就夢見老師聰馬斯,而且還對他說:「你就是堂壁巴的轉生,我想你就在德斯眺興建寺院吧!」

  創古根加得到了這個夢,覺得很感動。第二天,再去村中,手裡也拿了一個碗,大聲宣告:「如果我真是堂壁巴的轉生,請讓這個碗跌落到德斯眺!」然後,把碗大力擲向天空。

  其實,德斯眺離他擲碗的地方有五里多遠,但不知是什麼力量,竟使他擲出去的碗果然落到德斯眺,還正好落在當地一個地主的屋頂上。

  這個地方名叫阿道沙魯賓(Adro Shelu-bum),他邀請創巴根加嘉珍到他的宅院中居住,尊為上師。

  阿道沙魯賓願意把宅院中的一部分讓出來給創巴根加嘉珍興建佛寺,所有跟隨的僧人皈菜也都由他供養。

  創巴根加嘉珍由於想和弟子們繼續到別處弘法,所以並不想要建立一間太大的寺院,而阿道沙魯賓給他的地方還算合適,便和弟子們接受了捐獻,並且在新寺院居留了一段時間。

  以後,創巴根加嘉珍和弟子們到處遊歷,每到一個地方,便設立了一個營帳弘法,他的臨時營帳叫做「修曼的雄偉營帳」。這一種到處遊歷傳教的方法,在創巴根加嘉珍以後的三次轉生時間,都照樣實行。

  那時,創巴根加嘉珍的上師聰馬斯,在他的草屋佛寺裡又收了更多的弟子,草屋寺院變得非常擁擠。

  阿道沙魯賓聽到這個消息,決定將一座位於朗加哲的城堡送給聰馬斯。這座城堡還包括很多土地,又有很多石山,石山有洞穴,適宜作靜坐之用。

  聰馬斯接受了阿道沙魯賓的奉獻,從草屋佛寺轉移到朗加哲的城堡,但寺院的名稱卻仍舊叫做修曼寺。

  聰馬斯去世的時候,預言不再轉生,他認為,他的佛學著述就是他轉生的代表。

  繼任他成為修曼寺方丈的,是聰馬斯八位高足中的僧人嘉汪。

  修曼寺現在有寺院在德斯眺、朗加哲和其他幾個地方,每一個分寺都由不同的方丈住持。

  創巴根加嘉珍第四次轉生,不再到處遊歷傳教,他接受了阿道沙魯賓一座位於德斯眺的巨大城堡,建為寺院。

  第四世創巴根加跟隨朗加哲的眾喇嘛和別的高僧學習,後來成為西藏東部的一位著名老師,他的靜坐技術高超,能夠長時間不動身體。就因為創巴根加嘉珍的個人名望,德斯眺的修曼寺聲譽和重要性,比朗加哲的修曼寺更大。

  第四世創巴根加嘉珍希望貢獻他的生命給靜坐。

  他獨自在一個山洞裡靜坐,時間長達六年之久,在這六年靜坐中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然後才離開山洞,返回寺院。

  在寺院裡逗留了一兩年以後,他又覺得須要到外面遊歷弘法。他把藏務交給同道,然後便拿了書本衣服,放在一隻白牛身上,開始遊歷生涯。這只白牛是一種沒有角的白牛,鼻子穿了一個圈子,非常善解人意,可以聽人指示。

  他遊歷了一0八個聖地,這些聖地包括了聖人靜坐過的山洞,和聖人在那裡作「空」的冥想的破爛舊城,以及墳場等等。

  他一直遊歷,直到晚年,才覺得須要停止遊歷,便回到寺院。回到寺院後收了一大群弟子,成為噶瑪噶舉學派的最重要老師,寫了十六本經典著作,創立了更多的寺院。

  他轉生為第五世創巴祖古,名望也非常的高,成為各修曼寺的總方丈。那時候的中國皇帝對他非常尊敬,不單賜他玉雕的印章、名貴的帽子和袍,還給他最高的榮譽。

  在這個時期,德斯眺地方也發展得非常興旺。

  第三世積辛(Chetsang)仁波切是一位才能高超的藝術家,在德斯眺創作了多幅巨大的佛教畫——是畫在絲綢上面的——這些畫都裝飾在寺院的牆上。他更在寺院聚會堂的牆壁和天花板上也畫滿金色和紅色的圖畫,內容是佛陀釋迦牟尼一生的經歷。另外,他又畫了過去、現在、未來劫千佛像;釋迦牟尼佛是現在賢劫第四尊佛,彌勒則為第五尊佛。

  修曼寺的聞名,到了一六四三年,竟然引起固始可汗(Gusri khan)和他的追隨者的妒嫉。固始可汗是一位蒙古和碩特部的酋長,他個人誠心信仰當時的達賴喇嘛,還成立了一個叫格魯巴組織的佛教派系。而這位身為這個組織主持人的固始可汗,竟然指使部下到處搗亂,把所有跟隨其他較早成立的佛教教派人們的房屋,統統加以摧毀,這種發生在佛教界的暴力事件,在佛教歷史中,可說極不尋常。

  有一次的惡行更加嚴重。當時的第七世創巴祖古和藝術家第五世積辛祖古,及朗加哲寺院的一位方丈,竟然全被他們捉起來囚入監牢。

  但是,雖然被囚在監牢中,這三位佛教尊者仍舊不忘記努力修行。第七世創巴祖古把「(左口右奄)嘛呢叭(左口右彌)吽」念了一百萬遍、積辛祖古畫了多幅佛像、寺院的方丈則寫出多篇佛教理論文章。

  這個時期,西藏遇到罕有的大旱,眾僧人唸經、拜佛都沒有求到雨水。最後,他們只好派一位僧人到監牢去會見第七世創巴祖古,請他替西藏求雨。

  第七世創巴祖古給了僧人一串念珠。在這串念珠上,有他念了一百萬遍的「(左口右奄)嘛呢叭(左口右彌)吽」,他指示僧人,回去把這串念珠放入一個水池。

  僧人拿了這串念珠,放入第七世創巴祖古指定的水池裡。就在那個時刻,天空忽然出現了密雲,傾盆大雨跟著降落。

  西藏旱災得到解除之後,三位佛教尊者也跟著被釋放;積辛祖古所畫的畫,多到要用三隻騾子裝載,才能運出監牢。

【書籍目錄】
第1頁:中文版序 第2頁:登位
第3頁:修曼寺的開創 第4頁:德斯眺和朗加哲
第5頁:我在德斯眺的童年 第6頁:踏上第十世創巴祖古的後路
第7頁:我去跟隨老師 第8頁:死亡、責任和一個啟示
第9頁:多方面的鍛煉 第10頁:達賴喇嘛的探訪
第11頁:康巴人民的抵抗 第12頁:寂寞的職責
第13頁:避難伊始 第14頁:我們是否一定要逃走
第15頁:應該去印度 第16頁:難民在逃
第17頁:困難的旅程 第18頁:多天的危機
第19頁:重要關頭 第20頁:越過喜瑪拉雅山
第21頁:在西方種下佛法——後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