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盛噶仁波切日記 盛噶仁波切著

盛噶仁波切日記 盛噶仁波切著

第九願 他心通願

[日期:2010-08-10]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盛噶仁波切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九願 他心通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此願的意思是: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知道無量無邊佛剎眾生心之所想。《會疏》說:我們來到極樂世界的聖眾,不需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況。因為知道他心之所想所念,我才可以應其意樂隨緣接引。換角度今天,一位朋友從遠方到北京,特地約好了來看我。見面之後,發現幾年的光景,她真的成熟了,只是還挺年輕,成熟但不老氣。也許是太久沒見,我們在一起聊了很多,她還說起了自己上小學時的一件事。
  
  那時,她的語文成績挺好,作文寫得也不錯,於是老師也很偏愛她。有一次,她因為去參加一個數學班的培訓而耽誤了那位老師的語文課。當她緊趕慢趕地回到教室,課已經上了有一會兒了。她覺得老師在生她的氣,因為去上數學課而耽誤了語文課,於是她從一走進教室開始就注意聽課了。那是一堂作文課,老師在講寫作文的一些手法。
  
  從她進到教室到回到座位,老師的課並沒有因為她和其他同學的打擾而有所停止,而且,就在這短短的時間裡,老師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同一件事,我們既可以這樣寫還可以那樣寫,從作文的寫法來看叫什麼?
  
  也許是同學們因為這中途的打擾而分了心,也許他們都沒反應過來呢,總之,我的這位朋友在鴉雀無聲的教室裡連坐都沒坐穩的情況下就脫口而出:"換角度!"她的回答當然是正確的,畢竟她是老師的得意門生之一。這種快速和準確,是被老師所讚許的。她說她當時其實看到了老師眼中的讚許,但老師卻只是肯定了這個答案就一如既往地講下去了。
  
  很多年以後,當這位朋友講起當時的情形時,還會感慨:那位老師對她有多好,那天她生氣了,但卻因為她的回答而消了氣,至於寫作文常用到的換角度,她則覺得受益匪淺,因為生活中處處都可以換角度,換個角度看,很多事情與原來就不太一樣了。朋友的睿智和重情在她回憶的瞬間躍然臉上,我知道,她真的是成熟了、獲得了。
  
  的確如她所說,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用到寫作文的手法,比喻、排比、擬人,以及換角度。有首詩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就是換角度吧!我還記得小時候學的課文裡有一篇文章講的是盲人摸象的故事,因為他們摸象的角度不同,因而導致他們對大象的形狀產生了不同的理解。還有句話說,將心比心,應該也是一種換角度吧!
  
  不過,這世上,真正能把自己的心放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或者把別人的心放在自己的角度認真考慮的有多少人呢?人心、己心、他心,其實都應該學會一種真正的換位思考吧!
  
  誤會最近遇到了幾件不太順心不太愉快的事,所以心情難免受到一些影響。
  
  其實說起來,原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是就是這些小事卻引起了一些誤會,導致雙方的心情都不大愉快。因此,還有一些沒解決的事情就那樣擱在了那裡,大家似乎都有些無奈,卻都心裡有氣一樣地暫時放著不大管了。坐在桌前,看著牆上那幅從家鄉帶到北京來的唐卡,佛祖的似笑非笑感染了我,於是,心緒便也跟著沉靜下來。
  
  想想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才發現,本來一直想不通到底在哪裡出了問題,以為只是人家故意在搗亂,而實際上是因為雙方有了一些誤會。誤會,真是個誤事的東西。本來可以順利進行、完成的事,卻因為誤會而耽擱了前進的行程,甚至還可能阻礙並使進程倒退。誤會的產生雖然原因眾多,但歸結起來應該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這種溝通能夠及時的話,相信這種誤事的誤會應該不會存在多久。誤會,畢竟不是死結,解釋清楚了,結解開了,誤會便不再是誤會,也不會再誤事了!回頭想想,整件事情裡所產生的誤會,也許還是自己的責任比較大。如果可以早點坐在這裡靜下心來仔細想一想的話,那麼這些困擾了我多日的不愉快是不是也會早一些被想通、被解決呢?應該是吧!
  
  看來自己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的,需要多加注意才是。或許,明天我應該和他好好談談,把這段時間積存的一些誤會解釋清楚。為什麼人和人之間會出現誤會呢?有的甚至把一些小小的誤會積累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死結?
  
  看來,自己這段時間的修行時間是太少了,有很多問題需要更加用心地思考才行。明天,還是馬上吧,先給他打個電話,說一下吧,至少告訴他我認為哪裡有問題,應該怎樣處理,而且還要詳細地聽聽他的意見,聽他對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看的。或許,誤會就自然會冰消瓦解了吧?
  
  混沌忘了在哪兒看了一個小故事,說是很久以前,世界的南邊由南帝管理,北邊由北帝管理,南北的中間則是混沌。混沌待人友善,一日南帝、北帝至混沌處做客,受到混沌的熱情招待。不過,南帝和北帝看混沌渾然一體渾渾噩噩的樣子,便商量著要一起幫混沌打通天眼。於是,南帝與北帝合力,一天幫混沌打通一竅,到了第七天,混沌七竅均被打通。
  
  可是,混沌死了。故事看到最後,心裡莫名地一緊,似乎那死去的不只是混沌而已,還有太多與混沌相似的淳樸的最初的許多東西,也隨著混沌的消失一起消失了。或許南帝和北帝都是出於好心,不想讓混沌再渾渾噩噩,可是,他們卻忘了,如果混沌是澄明透亮條理分明而不是渾然一體的話,那麼混沌也便不再是混沌了。
  
  所以,當混沌的七竅被打通以後,混沌只能死去,不復再有。一個帶有神話性質的小故事,卻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人,人群。有時候,我們更多的習慣於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別人,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很少能做到真正站在別人的立場上重新、仔細而全面地考慮事情。而當我們以為自己出於一片善心,全是好意,可是恰恰給別人帶來了麻煩,給人家幫了"倒忙"。好心辦壞事,說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很多時候,清楚有清楚的好處,混沌也自有混沌的用處。何必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非要把混沌逼上梁山呢?
  
  摯友今天在朋友那兒聽他講起了陳丹青和陳逸飛的故事,以及他們的相交和最後的遺憾,當時心裡便覺得頗為難過和遺憾。回來後,想起了朋友說的話,便想更多地瞭解這兩個人的情況,於是上網搜索關於二陳的一些資料,發現有好多新聞都提到了陳逸飛的逝世,及其摯友陳丹青的痛和悔。有報道稱陳逸飛和陳丹青為上海畫家中的雙峰,他們還被譽為中國油畫界的翹楚。這對於畫家而言,應當是非常高的榮譽了吧!
  
  難得的是,這兩個人還是亦師亦友的關係。
  
  看兩個人交往的過程,心裡總有一種帶著些酸楚感覺的溫馨,那是一段從艱難的歲月一起走過的友情和依賴,既有師長似的關愛,也有朋友似的敦促。對於兩個人來說,這都是一段難得的友誼,在彼此的心裡,朋友的地位也是無法替代的吧!不知道為什麼兩個人之間產生了誤會,他們之間竟然有15年沒有聯繫,甚至沒有對彼此說過一句話。
  
  整整15年啊!生命就那樣靜靜流淌過去,似乎無聲無息,卻是暗流洶湧。他們的心中還在彼此怨恨著對方嗎?因為曾經關心,曾經關愛,恨起來也是同樣地深吧!
  
  多年之後,當陳丹青面對老友的逝去而無可挽回的時候,他毫不掩飾自己的痛心疾首,也許真的沒有什麼能比友人帶著彼此之間的誤會離去更傷心的了!而其實,他們彼此之間早已在心裡原諒了對方,本來也不是因為彼此的原因才生成的誤會,卻讓他們彼此為此承擔了十多年好友成陌路的後果。"從1983年到現在的22年中,其實大家都有機會坐下來開始一次新的溝通,但是一直沒能進行。我至今都很遺憾。"陳丹青面對記者的採訪,坦誠而沉痛地說。"我一直很感動於一個故事,是左拉和塞尚的故事。
  
  他們是普羅旺斯鎮的中學同學,一個喜好文學,一個喜好畫畫,後來一起到了巴黎,他們倆的交情十分地好。在印象派鬧事的時候,左拉還仗義執言幫塞尚說話。
  
  可是到了兩人中老年的時候,左拉寫了一本小說,以塞尚為原型,暗示他是一個失敗的天才。塞尚大怒,覺得受了老朋友的曲解和侮辱,於是兩個人絕交了。沒過多久,左拉死了。到他死的時候塞尚才發現,自己原來非常非常捨不得左拉,左拉的離去,帶走了他整個青少年時代,以及對藝術的回憶。
  
  當然,我不是塞尚,陳逸飛也不是左拉。青少年時候的朋友,特別是亦師亦友的那種關係,是不可替代的。我想這是很難說出來的一種感覺,尤其是,他這麼快就去世了。"看到這兒,我覺得自己的眼中也隱隱有了淚。古有伯牙與子期,今有逸飛與丹青,雖然不盡相同,但卻算得上殊途同歸。
  
  摯友的感情總是無法替代的。只是這讓摯友生隙的誤會實在是害人,讓人頗有些造物弄人的感慨。如果他們當初都預見到了今天的後悔與心痛,還會不會執著於那個不由彼此引出的誤會呢?能有個這樣的摯友,也算人生之幸吧!因此古人才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歎!
【書籍目錄】
第1頁:寫在前面 第2頁:第一願 國無惡道願
第3頁:第二願 不墮惡趣願 第4頁:第三願 身悉金色願
第5頁:第四願 三十二相願 第6頁:第五願 身無差別願
第7頁:第六願 宿命通願 第8頁:第七願 天眼通願
第9頁:第八願 天耳通願 第10頁:第九願 他心通願
第11頁:第十願 神足通願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