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乙、修習靜坐法的先決條件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蘇芬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乙、修習靜坐法的先決條件

靜坐的人,要明白下述的五十種魔相,就可知道如來的智慧德相,是和眾生一樣的;所不同的地方,就在妄想執著,離開了妄想執著,就證得了自己與如來一樣的智慧德相,也可說是成了佛。否則,就是眾生,也可說是成了魔。無量劫以來,眾生迷淪生死,染污久了,一時洗不乾淨,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執著,以實現本來具足的佛性,所以要用靜坐的方法來作明心見性的增上緣。本來禪家的參禪,不立文字,只一心用功去參,立了文字,就算葛藤,糾纏不清。我今所說的雖不是禪家的參禪,也可說是禪家之禪,無名而假立一個名;不過使初修習靜坐工夫的人,聊作參考。所以我在不能立一言中,而來先說靜坐的先決條件,再說靜坐最初方便的法門。

子、適可飲食

古德說:「人身難得」,既然得了難得的人身,就不可不加以愛護。  國父的著作中,對於衣食住行特別重視,而這衣食住行就是人們愛護身體必須具備的物質條件。尤以飲食一項不可過多,也不可過少,所謂「適可而止」。是修習靜坐的人應當特別注意的。因為飲食由口而入胃,經過胃液融合和消化後,變成糜粥狀,再進入小腸,變成乳液狀,被血管所吸收,變成血液,滋養全身。但腸胃的消化力有限度,血管吸收營液也有定量,所以飲食不可過多,以免腸胃作無益的消耗,反使身懣氣急,坐立不安。但也不可過少,以免營養不足,身體衰弱。飲食過多或過少,都不適宜於靜坐。靜坐時須在飯後一小時或二小時,清晨空腹靜坐,與食多食少不同,是靜坐最適宜的時候。人們容易犯的毛病是貪食,合乎滋味的就多食,不合滋味的就少食,過猶不及,對於身體都有妨礙。我不贊成勉強廢除朝食,也不贊成勉強過午不食,如果是隨緣或持戒那又當別論。因為這種執著,不但對於身體無益,而且,也是學佛的餘事。靜坐的人,千萬要注意,不可畫虎不成反類於犬。

丑、酣熟睡眠

從前我曾依據世俗,寫了一篇養生之道,共分六節:足睡第一,寡欲第二,戒氣第三,營養第四,運動第五,娛樂第六。所謂足睡,就是在勞心勞力後,用睡眠的方法,恢復原有的體力為度,不是貪睡叫做足睡。佛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這是佛慈悲開示眾生,不可貪財色名食睡。平常的人以睡足八小時為適合於健康,但所謂足睡八小時,是說睡眠時不可胡思亂想,不可胡作亂為,要遠離顛倒妄想,才算是足睡。否則,睡在床上十小時十二小時甚至於廿四小時都不能叫做足睡;不但不叫做足睡,而且弄得精神恍忽,體力不能恢復,反比沒有睡眠八小時還要疲倦,這種情況,不適宜於靜坐。所以睡眠必須有定時,有節制,靜坐時才不會昏沉。如果靜坐工夫較深的人,夜間醒來即可靜坐,坐後不復睡眠,固然很好,但再來假寐,亦無不可。靜坐工夫日深,則睡眠需要日少,甚至可以靜坐代替睡眠,但這不可勉強學步。

寅、調和溫度

靜坐的時候,必須注意身體各部門的溫度。以我個人經驗,兩膝蓋最畏寒冷,其次胸部。所以靜坐之先,要將兩足膝蓋蓋好,不管單盤、雙盤或散坐,如果覺得膝蓋上有寒風習習的現象,就要馬上蓋緊;其次就是胸部,如果覺得透風,就須將衣服合攏,不可有隙可乘。和尚的衣服,下擺比在家人的衣服寬大,就是便於參禪時包蓋兩膝之用。此外對於室內的溫度也要留意,溫度過高,必至汗流浹背;過低,又容易感冒,都不適宜於修習靜坐工夫的環境。至於工夫深遠,到了無坐無不坐的境界,那又當別論。

卯、端詳姿態

溫度調和以後,就要注意身體的姿勢,無論是靜坐前、靜坐時,或靜坐後身體的姿勢,都要安穩端詳,不可有絲毫粗暴的舉動。如果舉動偶粗,則氣息也就會隨著而粗,心意浮動,不易入靜。所以在靜坐以前,就要端詳身體的姿態。其次靜坐時,解衣寬帶,從容坐下,將兩腿安置妥當。

如果是用單盤(也叫做結半跏趺坐),可以左腳小腿曲放在右股上,用手牽引近身,使左腿趾略與右股均齊。如果是用雙盤(也叫做結雙跏趺坐),再將右腳小腿用手牽上交加於左股,使兩趺向上。如果年紀較長的人,連單盤都不可能,只可用兩小腿向後交叉於兩股後,也是可以的。兩足安置妥當後,再來安置兩手,以右掌的背,疊在左掌的面,貼近小腹的前面,輕輕地放在腿上。兩手放妥後,將身體搖動數次,使脊骨勿曲勿挺,頭頸端正,鼻和肚臍成一根垂直線,不低不昂。姿態端正以後,即開口吐出腹中的穢氣,三數口不等。吐畢,以舌抵上顎,由鼻孔徐徐吸入新鮮空氣,亦復三數次不等,聽各人的自便。穢氣和鮮氣交換以後,將口閉合,唇齒相著,輕輕閉上兩眼,兀然不動,儼如磐石。靜坐完畢以後,開口吐氣,微微搖動身體,其次徐徐舒放兩手兩腳,再次手指摩擦兩眼眶,然後開眼。如身體發汗,必須等到汗稍稍收斂,才可以隨意動作,以免被風寒侵襲。下座後應繞室步行若干步,始終出以端詳的姿態,修習若久,就沒有輕浮的舉動。

辰、均勻呼吸

人們的呼吸,是將裡面的濁氣呼出,將外面的鮮氣吸進,一呼一吸,內外交換,叫做一息。從前的人,說息有四種:一呼一吸,感覺有音聲,叫做風相;一呼一吸雖然沒有音聲,但急促而不通暢,叫做喘相;一呼一吸,既沒有音聲,又不會急促,但不靜細,叫做氣相;一呼一吸,到了極靜,自己不感覺鼻息有出入的時候,叫做息相。前三種相,最容易犯,要把前三種相平息了,才能顯現第四種相。靜坐的時候,如果感覺犯了前三種相,不能安定,就可用數息的方法,令鼻息的出入,極微極緩,長短均勻。數的時候,數出息也好,數入息也好,從第一數至第十息,再從第一息重數至第十息,如是循環不已,自能生效。或從第一息起數至二十,甚至一百,都是可以的。不過無論十數或百數,如果中間因妄想而數錯了,必須從頭重數,務使呼吸均勻,才能得到第四種息相。

巳、休歇妄心

人們自有生以來,就是妄心用事,所謂「心猿意馬,朝秦暮楚」,都是妄心在那裡作祟。休歇妄心的方法,要照理、事兩方面下功夫:

一、理的方面

關於斷除妄心的方法,釋尊開示得很多,最簡便的方法,要算「歇即菩提」一個「歇」字。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但是要怎樣才能實踐這兩句話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次焉者,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淨;煩惱菩提,生死涅槃,都是假名,不與我的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無非夢幻泡影,了無實體。我這四大五蘊的色身,與森羅萬象的山河大地,在自性中不過像海中的區區浮漚一樣,隨起隨滅,對於水的本體,毫無變動的。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會隨著幻化的事事物物,生住異滅的四相,而起欣厭取捨。日久功深,就可通身放下,根塵識心銷落,貪瞋癡愛泯滅,痛癢、苦樂、飢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失、安危、險夷等,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是放下,才算是一切放下,才算是永久放下,才算是萬緣放下。果能這樣,就能不起分別,遠離執著;至此,妄心休歇,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

二、事的方面

人們的動作,不外行、住、坐、臥四種威儀,在沒有入坐以前,除臥以外,只有行與住兩種威儀。靜坐的人,對於這兩種威儀,要常常加功,一言一動,總須約束這個妄心,不可散亂。初修習靜坐的人,常犯心中散亂的毛病,支持不定,到了工夫漸深,又犯心中昏沉的毛病,易致瞌睡。對治散亂的方法,除了靜坐的時候數息以外,最要緊的還是以理除事,明白「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道理,自然不會勾心鬥角,企圖做那損人又不利己的事情。名利心放下了,一言一動,漸漸就會由粗入細;然後在靜坐的時候,把那散亂的妄心,注意鼻子和肚臍相成的一根垂直線,就能漸漸安定。對治昏沉的方法,可注意鼻端,使那妄心向上活動,振作精神,昏沉可以免除。修習工夫漸深,平常的行住坐三種威儀,就能穩重安詳。處理事件,明快決斷,不會隨心附和,人云亦云。所謂「坐而不坐,不坐而坐」就是這個既不散亂又不昏沉的境界。

靜坐的人如果能夠將上面六個先決條件具備了,然後來做真實的工夫,明心見性必有分。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序二
第3頁:再版自序 第4頁:甲、前言
第5頁:乙、修習靜坐法的先決條件 第6頁:丙、修習靜坐法的入門功夫
第7頁:丁、修習靜坐應明白魔境 第8頁:戊、修習靜坐法卻魔和治病的方法
第9頁:己、修習靜坐法所得到的成果 第10頁:庚、修習靜坐法與聞法持咒念聖號的關係
第11頁:辛、總答各詞 第12頁:壬、明師指點
第13頁:癸、後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