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靜坐須知 蘇芬居士著

辛、總答各詞

[日期:2010-08-08]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蘇芬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辛、總答各詞 

子、靜坐能夠由迷入悟嗎

由迷入悟,就是由凡入聖,也可說是轉識成智。如果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須把八個識和四個智說明白,然後才可以得到確實的答案。

迷與悟的分界,即在染污與清淨,有漏和無漏。染污的和有漏的是迷昧的凡夫,清淨的和無漏的是覺悟的聖人。凡夫用的是識,而聖人用的是智。轉識成智,就是轉凡成聖,由迷入悟。

「識」是有分別的,「智」是無分別的。有了分別,就會起惑;起了惑就會造業;造了業當然要受報。凡夫的迷昧,反以為自己的聰明,不甘示弱。例如見了冤家,即由心識起分別而造業,將冤家打死,卻忘記了後面有警察捕去受苦報。明白了這個因果,就瞭解心識的分別,是迷昧的衝動,是生死的根本。至於無分別的智,好像一面大圓鏡一樣:人來了,鏡即現人像;狗來了,鏡即現狗像,冤親平等決不意氣用事。無分別即覺,覺後就會不起惑,不造業,不受報,而得大自在。所謂:「心空及第歸」,就是這個道理。

凡夫與凡夫,都是差不多,沒有高出一頭的。例如:你我都是凡夫,你吃飯,我也吃飯;你睡覺,我也睡覺;你有貪心,我也有貪心;你有瞋心,我也有瞋心;你有愛心,我也有愛心;你是染污,我也是染污;你是有漏,我也是有漏等。全世界上的凡夫,都是如此,平平凡凡,庸庸碌碌。如果其中有人,能由貪到不貪,由瞋到不瞋,由愛到不愛,由染污到清淨,由有漏到無漏等,那就是高出他人一頭。到了高出他人一頭,就是由迷入悟,由凡入聖,而所用的是智不是識。

自印度唯識學傳入我國後,經玄奘法師決定識只有八個。識字的意義是認識,例如眼的認識是大小方圓等色,耳的認識是管弦簫笛等聲,鼻的認識是香臭等香,舌的認識是酸甜苦辣等味,身的認識是痛癢冷熱等觸,意的認識是善惡美醜等法。這是八識中的前六識,各有各的認識,各有各的分別。有識必有根,無根則無識。根是生義,是長義,例如有花的根即可生花,有草的根即可長草,有善法的根即可生善法,有惡法的根即可長惡法。眼等有根,才能生識。眼球中心的瞳是勝義根,眼眶是根依處。依字的意義是依托,處字的意義是處所。講到依,必有能依和所依。能依者為眼瞳,所依者為眼眶。勝義根者,即能生識的殊勝作用的根,科學上叫做視神經。根依處又叫做浮塵根、浮根塵、扶塵根三種別名,塵是微塵,六根各具色香味觸四種微塵,四塵和合而後成根,因為容易腐朽,所以叫做浮塵根。在八識中,前六識是依根識,前五識依色根,第六識依心根。依有五種,示圖如下:

  ┌依——依根之識

  │發——根所發識

依┤屬——屬根之識

  │助——根所助識

  └如——如根之識

第六識有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兩種,示圖如下:

              ┌眼俱意識

              │耳俱意識

    ┌五俱意識┤鼻俱意識

    │        │舌俱意識

    │        └身俱意識

意識 ┤

    │        ┌夢中意識

    │        │定中意識

    └獨頭意識┤

              │狂亂意識

              └散位意識

 

前五識是直覺的,而第六識是起分別的。眼識由第六識幫助起分別,叫做眼俱意識,其餘四識亦復如是。前五識與第六識同時起分別,叫做五俱意識。如果是前四識或三識與第六識同時起分別,那就叫做四俱意識或三俱意識。第六識除了幫助前五識起分別外,還有本身所起的分別,這叫做獨頭意識。如夜夢是夢中意識,觀想是定中意識,瘋癲是狂亂意識,獨思是散位意識。

上面是說前六識的一個大概,現在說第七第八兩識。第七識的名字,叫做末那,翻成華語是作意思量。前六識也有思量,為什麼不叫前六識為末那呢?這裡可用恆審兩個字以簡別之。示圖如下:

  ┌前五識

  │第六識────┐

識┤    ┌────審(審察)

  │第七識────┐

  └第八識────恆(恆常)

前五識雖然有思量,但是直覺的,必須經過第六識予以分別,才能判斷大小香臭等。第六識雖有審察,而無恆常。第七識既有審察,又有恆常。第八識僅有恆常,沒有審察。所以只有第七識可稱末那。

第七識含有癡、見、慢、愛,四個根本煩惱,因為它歡喜第八識,所以無瞋;又因為它相信第八識,所以無疑。示圖如下:

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見分為我,例如在理論上講,布施時貪名,不能無布施相;由事實上看,今天捐了一千元,救濟大陳來台的義胞,如果明天報紙上不登捐款人的姓名加以表揚,心裡就免不了難過。這種癡,只有第七識獨有,叫做恆行不共無明。

第八識又名阿賴耶識、毘播迦識、阿陀那識。三個名字的意義,各各不同,示圖如下:

      ┌阿賴耶識——藏———自相

第八識┤毘播迦識——異熟——果相

      └阿陀那識——執持——因相

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種,佛只有阿陀那識執持無漏種子,所以有相續執持位。三乘還要受果報,所以三乘除有相續執持位外,又有善惡果報位。凡夫除了上面兩位外,再加上我愛執藏位。所謂執藏就是執持一切善惡無記種子,阿賴耶藏了許多種子,是能藏,有了能藏,就有所藏,所藏是說這識被前七識染淨心心所住藏,前七識所有印象都落在第八識裡面。例如某人太高、太胖,或美或醜之類,印象清楚,全由前七識攝來而落在八識田中,這就叫做所藏。

毘播迦的意義是異熟,而異熟又有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類而熟三義。異時而熟是由因至果,時間不同而成熟,如今生造的業,來生受果報。變異而熟,是由因至果,色味等變異成熟;作善作惡,亦復如是。異類而熟,是說因有善惡,而果是無記,因果類別而熟。第八識是無記性,善惡果報受報的時候,完全由於前六識所造善惡業的關係。

以上是說八個識的意義和功能的大概,現在把智字的意義略加解釋。

「智」就是智慧。前面說過,識是有分別的,智是無分別的。智有四種:一是成所作智,二是妙觀察智,三是平等性智,四是大圓鏡智。凡夫由迷入悟,轉識成智,有一定的次序,絲毫不亂。先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次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再次前五識與第八識同時轉為成所作智(前五識轉)或大圓鏡智(第八識轉)。示圖如下:

    ┌成所作智——轉眼耳鼻舌身前五識而成,凡有所作,前五識都能成辦。

    │妙觀察智——轉第六意識而成,專司觀察根機,施設教化。

四智┤平等性智——轉第七末那識而成,末那執我,功能最大;轉智以後,人

    │            我平等。

    └大圓鏡智——轉第八阿賴耶識而成,圓照一切,名為佛智。

為什麼是第七識先轉呢?因為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為我,經過第六識用功,靜坐時修無我觀後,才破我執。第六識是意,第七識是意根,所以第一剎那根轉過來為平等性智,第二剎那意才轉過來為妙觀察智,所謂「六七因中轉」。正當轉的時候,七地菩薩破遍計所執的我,即第七識不執著第八識為我。一方面破我執,一方面又破法執,成了佛果,就算圓滿。所謂「五八果中圓」。所以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八識轉大圓鏡智是同時的,沒有前後剎那。

在沒有轉識成智以前,是個人主義、是小我,由小我擴大為一村一鄉等比較大的我。這些小我、大我,都是我執、法執,都是迷。佛開示凡夫,要觀理修事,變成無我,就是悟。其方法,計有以下六種:

一、布施度慳貪

二、持戒度毀犯

三、忍辱度瞋恚

四、精進度懈怠

五、禪定度散亂

六、般若度愚癡

上面六種法門,叫做六波羅密,一度比一度難,到最後一度要破相更難。金剛經云:「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前五度是盲者,凡夫外道共有的;第六度是導者,祇大乘菩薩才有,小乘人只有一半,因為小乘人只能破我相,沒有破法相。茲示圖如下,以明勤修六度波羅密,即可由迷入悟轉識成智。

上面兩個圖,是表示用智的藥來醫識的病,妤像剝芭蕉一樣,剝了一層又一層,剝到最後就剝完了,剝空了以後,破了愚癡,就是由迷入悟,轉識成智。古德有言:「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這就是說認「識」為「智」,等於認「賊」作「父」,是生死的根本。

明白上面所說的道理,就瞭解靜坐的工夫,是對治散亂的良藥。由靜坐而入禪定,好像剝芭蕉一樣,剝到了第五層,那有不由迷入悟轉識成智的道理呢?

眾生由最初不覺之一念,以為無明的根,依根無明,迷心成識,而計度我是一,是常,是遍,有主宰。因為妄計有我,以致妄分自他。設若是違自而順他的,便生憎心;是違他而順自的,便生愛心。在人法裡面,起憎起愛,熏成一切憎愛的種子,藏在八識田中。初修習靜坐法門的人,不過將這些憎愛的種子阻其現行。如果工夫深久,才能將這些種子拔除解脫,不至遇緣復興。金剛經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說正念起,當安住;妄念起,要降伏。將八識田中一切妄念逼出,直至一念不生。八個識同入了清淨實相住持,前五識既不趨外,第六識也不內搖,身心自在。至於第七識,向以第六識為用,內緣第八識為體,現今身心既然安居不動,第六識當然不起分別;第六識不起分別,而第七識就失了作用。外緣既失,也就不能執著第八識為我。內外無緣,第七識便成了平等性智,第六識便成了妙觀察智,前五識便成了成所作智,第八識便成了大圓鏡智。

依據以上的理論和事實,就可知道靜坐的工夫是禪定的最初方便,由靜坐而入禪定,不是萬念俱灰的消極行為,而是培養精神使精神健全的活動力。這種活動力能積極承辦一切事,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禪定的後果,便是智慧。這種智慧與世間一切學問的智慧不同,世間上的智慧用的是識,未來徹底究竟,一遇逆緣,就被摧毀。例如今日的西洋科學的智慧,不是談唯心就是談唯物,時時改變,前人所立論據,每為後人所推翻,所闡明的宇宙人生真理,沒有一定的標準。而由靜坐法門進入禪定所引發的智慧,是由八個識所轉過來的,澈見宇宙人生的真理,是真常不變的,且能把握住這認識真理之中貫通萬法,應用在萬法上所施設的事業行為沒有絲毫的錯謬。所以在靜坐的時候,雖然要求其一念不生,但並不是枯木死灰,而是制心凝聚契合於真理的境界,使境界與智慧打成一片,這種智慧名為「根本智」。由這種智慧上所起應化施設種種教導眾生的事業,名為「後得智」,亦可說是從根本智以後所得的差別智。根本智是認識眾生與萬法緣起性空的真理,也就是明了宇宙萬有普遍共同不變的原則。後得智是從認識根本真理原則後發生的智慧,辨明眾生種種根性思欲的病根,而施以適當的法藥來醫治。根本智又名如理智,即如其真理而證知其為如何。後得智又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證真理之量,而發揮不違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別作用。由靜坐的工夫而獲證了這兩種智,就是轉識成智,也就是明心見性,超脫生死,由迷入悟。由此可得到確實的答案——靜坐是能夠由迷入悟的。

丑、靜坐可以得神通嗎

靜坐的目標,在明心見性,而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解脫生死煩惱種種束縛,獲得絕對的自由、真正的平等,享受不與苦對待的究竟快樂。本來人人都有佛性,這種佛性,有無限的妙用,只因眾生為煩惱所障蔽,以致不能顯現。假如能解脫煩惱,就可一切通達無阻,六根互用,而獲得六種神通。煩惱有六個根本煩惱和二十個隨煩惱,示圖如下:

    ┌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邪見。

煩惱┤      ┌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偏知、

    └隨煩惱┴無慚、無愧、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

假若眾生沒有那二十六個煩惱把本有的佛性覆蔽了,這豈不是事事無礙而成了圓通寶鏡嗎?圓通寶境是可以照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既然達到這種境界,就叫做得到六神通。那六神通呢?

一、天眼通——我們的肉眼,只能看見十數里的距離,所能見的光波,只限於紅色至紫色,紫以外、紅以內的光線,和波長比較長的無線電波,都無法看見。如果有天眼神通的人,就不受這種限制,而且看的時候,不一定要用眼,任用一根都可以。例如楞嚴經載:「阿那律陀雙目失明,後成羅漢,觀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這就是他雖然沒有眼睛,而看地球好像看手裡的一個水果一樣,這就是天眼通。

二、天耳通——普通眾生的兩耳,所聞有限,對面談話,音聲稍微低一點,音浪就不能達到耳根。如果得了天耳通,就無所障礙。例如觀世音菩薩能循十方眾生的音聲,救其苦難,這就是天耳通。

三、神足通——普通眾生每天步行八十或一百里路,就要疲倦不堪。如果得了神足通,就沒有任何限制。例如阿彌陀經說:「彼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這種速度,現代任何飛機火箭也趕不上,這就是神足通。

四、他心通——俗語說得好:「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水裡的魚,天邊的雁,高可射兮低可釣;萬丈深潭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這就是說他人心裡的事,是不能知道的。如果有了他心通,那起心動念,沒有不瞭知的。菩薩能知六道眾生各各的心念,明了無遺,這就是他心通。

五、宿命通——眾生的宿命,普通人是不知道的,祇有得了宿命通的人,才能知道。例如菩薩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又能知六道眾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這就是宿命通。

六、漏盡通——凡是有漏的東西就不成器,例如茶杯有漏,就不能盛茶。眾生也是這樣,有了漏,縱使得到前面五種神通,終久會消失的。要斷除了貪瞋癡等二十六個煩惱,不受三界生死,這才是漏盡通。

這六種神通,除漏盡通外,並不是靜坐法門所希求的目標。譬如製造工業,目的在製造甲種產品,但同時又有乙種副產品。靜坐法門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超脫生死,等於工業家所製造的甲種產品。因為明心見性,不覺獲得了六種神通,這種神通,除漏盡通外,等於工業家的乙種副產品。果能斷惑證具,明心見性,那六種神通自然而有,並不必強求。神通有大有小,全視所除的煩惱程度而定。參外道禪的人,不求其本,而齊其末,即使得了神通,也不過是曇花一現。有些修習靜坐法門的人,急於想得到神通,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變成緣木求魚。

依據上面理論和事實,佛菩薩所得的六神通,都是眾生性中所本具足,祇要由靜坐而入禪定,神通即可顯現。一通既得,六通俱發。斷了見惑思惑,就能知八萬劫的事;破了一品無明即能通一百個世界,破了二品無明,即能通一千個世界。這是具足大乘性,發大乘心,修大乘行者所得的神通,不是二乘人所能做得到的,至於外道邪魔更不足論了。所以說:靜坐可以得神通。

寅、函覆片段

近年來各方來函詢問者甚眾,除總答各問外,再就瑣事補答兩則;惟因篇幅有限,來函未照錄。

其一

漢城先生慧鑒:八月廿六日手書,早經拜讀,因忙於俗務,未能即覆,殊歉!先生能從拙著「乙」「丙」兩項開始修習,可稱善於用功者。茲將所詢各點,致答如下:

一、恩師虛老所稱調養身心,即係拙著「乙」項所論各點。

二、修習靜坐法,不必按照參禪法門之規定,因參禪法門係靜坐法門之一種。

三、能禁色慾當為強身之要道,對修習靜坐極有幫助。

四、靜坐完畢後行深呼吸,散步,或將四肢伸直在床上休息均可,丕可馬上入坐辦公。

五、鬧肚滑腸不是靜坐副作用。

六、初修習靜坐,兩腿必然酸麻,日久功深,方能免除。

七、能坐半小時可算進步甚速。

先生宿有慧根,不悉現已皈依三寶否?請示知!

敝寓已遷至汐止五堵象山又一村,如有指教之處,請逕寄敝寓為荷。

耑覆,即頌道祺

蘇芬敬上  四十六年九月十四日 

其二

崇輝先生大鑒:我沒有回答你所問的問題以前,首先要問你兩個問題:(一)你患的是什麼病?除了神經衰弱以外,還有其他的病沒有?(二)你皈依了三寶沒有?如果有,是皈依那位法師?你把這兩個問題答覆我,對你會有幫助的。

依法靜坐,不會發生任何毛病,縱使定中現出佛或魔種種境界,剎時也會煙消雲散。靜坐的境界,各人不同,只要順其自然,毋喜毋憂。關於第一個問題,你不要害怕,心定後清涼,是血壓下降,你如果有所憂慮,就會演變其他毛病。關於第二個問題,心清涼時害怕,引起雙目左右轉動,你如果不害怕,自然平靜如常。關於第三個問題,靜坐時須擺脫任何纏繞,本來是清醒的,家人喊叫並不會吃驚。你想避免,最好在晚上家人睡後靜坐或清晨四時左右靜坐,都是好時間。關於第四個問題,靜坐時放屁嚥唾液均無關係。關於第五個問題,風寒咳嗽時靜坐,可以治病,將被蓋蓋好全身,會出大汗,病即豁然痊癒。關於第六個問題,初習靜坐呼吸粗,用口亦無妨,不過慢慢要閉口用鼻孔。關於第七個問題靜坐時比不靜坐時還要清楚,就是黑夜中有一個老鼠從面前經過都會知道的。耑覆,即頌痊安!

蘇芬敬上  四十六年三月廿八日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序二
第3頁:再版自序 第4頁:甲、前言
第5頁:乙、修習靜坐法的先決條件 第6頁:丙、修習靜坐法的入門功夫
第7頁:丁、修習靜坐應明白魔境 第8頁:戊、修習靜坐法卻魔和治病的方法
第9頁:己、修習靜坐法所得到的成果 第10頁:庚、修習靜坐法與聞法持咒念聖號的關係
第11頁:辛、總答各詞 第12頁:壬、明師指點
第13頁:癸、後語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