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淨宗講話 徐恒志居士著

淨宗講話 徐恒志居士著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徐恒志居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

這是淨土宗的關鍵問題。過去在教友中,曾有人提出不同看法,現在根據佛言祖語,談談個人的學習體會,就教於淨宗大德:

(1)執持名號,至心懇切,可以帶著惑業往生淨土,這是淨土宗的重要特色,是釋尊悲智雙運,為頭出頭沒、速生速滅、浮沉於生死大海的迷妄眾生,指出一條出路—— 橫超三界,使一切利鈍諸根,都得度脫。所以大乘無量壽經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憫,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如果說必待惑業消盡,不許帶業往生,這便同一般的豎出生死,不成其為特別法門了。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上,曾經指出淨土法門是「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大師所謂「勝方便」就是不斷惑業,帶惑往生。大師說:「依餘宗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也說:「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此外歷代祖師大德,也都處處闡明這一要點。

(2)有人認為,既有惑業障住,如何往生淨土?這一方面是彌陀如來「十念必生」大願的感應,譬如把巨石放在船上,便可不沉;一方面由於此人臨終「至心」念佛,便能暗契一心,頓出生死。譬如千江萬水,只要沒有狂風巨浪,雖有微波,也能顯出月光。蓮池大師說:「今謂至心者,即一心也。此之至心,正屬理一心。一心既朗,積妄頓空。」這裡指出「至心」念佛的重要,也正顯彌陀本願的不可思議。

(3)觀經所說九品往生中,下品上生是「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隨化佛後生寶池中。」下品中生是「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下品下生者是「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觀經所說下品三種人,都是造惡眾生,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消除了五十——八十億劫的生死罪業,而得往生。可見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只要信真願切,心力堅強,便能於念念中,消除罪業,往生極樂。但正像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所說「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可見這些人雖得往生,但必有餘罪未消,如罪業都已消盡,那麼二位菩薩為什麼還說「除滅罪法」呢?又如果罪業都消,往生者個個斷除了見思惑,生方便有餘土,那麼生凡聖同居土的又是何人?再看觀經九品往生中,前四品或悟無生法忍,已破了無明惑,或得阿羅漢道,已斷盡見思惑,都是斷惑往生;而後五品有的要經半劫或一小劫成阿羅漢,有的要經十小劫才入初地,可見往生時,都是帶惑而生。由於帶惑有深淺,故證果有遲早。所以經典中雖沒有「帶惑往生」的提法,但實際上對「帶惑往生」的涵義,已作了具體表述。總之,博地凡夫,惑業尚在,而能橫超三界,長謝生死,非帶業而何?嚴格地說,在沒有證到妙覺位以前,都可名為帶惑,阿羅漢雖斷見思惑,還未斷塵沙惑,未破無明惑。圓教初住菩薩,雖破一品無明,尚有四十一品無明待破。所說雖是教相,但教相正說明理性,性相原是圓融一體的。

綜上所述,帶業中有消業,消業中有帶業,不宜說只有消盡惑業才能往生,以免使人畏難,摧人善根,這才好啊!

至於另一些人,聽說只要具足信願,可以帶業往生,臨終自有佛來接引,即使下下品也於願已足。這是走到另一極端。由於依賴心強,平時不重視老實念佛,臨終怎能至心念佛,伏住惑業,往生淨土?只有隨業漂流去了!

(二)怎樣理解「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凡是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心不散亂,自心光明顯發,與佛光光融通,就「生則決定生」了。正像每一電台發射的電磁波,遍滿虛空,這比喻佛的光明無處不照。如果我們能轉動接收器的旋鈕,調準波長、頻率,世界各地聲音,立即就在當前。這比喻念佛到心不散亂,也能起感應作用,在剎那間,由佛接引生到淨土去了。那麼為什麼又說「去則實不去」呢?這是因為我們的真性廣大無邊,周遍法界。正像楞嚴經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又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可見十方世界,無不在自性包含之中,極樂淨土,也正是自心本具之土,哪有來去之相可得?「生則決定生」是說事,「去則實不去」是說理,而卻理事無礙;知佛無來去,而見佛來,明本來無生,而現往生。正像一座大圓鏡中,顯現數十層樓閣、山水,層次分明,但鏡光並沒有去來。有些行人喜談理性,厭說事相,但理事不二,本來交徹,又何必捨事就理,離相覓性呢?如果我們以生為生,這是常見;以無生為無生,這是斷見,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才是第一義諦啊!

(三)為什麼說「禪淨不二」

禪淨二門,歸源都是一樣,但門庭設施有異,下手方便不同。禪是主張即心是佛,直下無念,頓悟清淨心體,空寂靈明,妙用恒沙。淨是從第六意識下手,以深信願,持佛名號,久久功純,念到根塵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古德說:「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二門不但是分無可分,而且是合無可合;分合都談不上,還論什麼同與不同,二而不二呢?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淨宗行人,應從這裡死盡貪心!

【書籍目錄】
第1頁:一、念佛往生是怎麼一回事 第2頁:二、持名法門的三大特點
第3頁:三、持名法門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4頁:四、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