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活的藝術 淨空法師講述

生活的藝術 淨空法師講述

下篇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講述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九九六年四月二十日於休士頓僑教中心講

林處長、劉主任、諸位僑領、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淨空今天有如此殊勝的緣分,與這麼多有善緣之人,在異國的僑教中心相聚,來談談佛法,感到非常歡喜。佛法發源於古印度,公元六十七年正式傳入中國,當時是漢明帝永平十年,至今將近兩千年。在這兩千年中,佛教確實與中國的教育、文化結合成一體,已經無法分開。可以說,我們所修學的佛法是中國佛法。

佛法究竟是什麼,我們必須先要認識清楚。中國古人,無論在文字上,在言語上,都喜歡簡單,所以一個名詞中,其實省略很多。如果具足來說,「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而是教育。但是現代社會,無論國內國外,吾人所見之佛教已變成宗教。仔細觀察,佛教還是學術,有不少人將佛法當作哲學研究。最近三、四十年來,佛門出現了一些妖魔鬼怪的邪教,它們打著佛教的招牌,世間一般人誤以為也是佛教。所以,佛教在現前社會中,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型態,必須辨別真偽。

「佛教是教育」,假如諸位冷靜觀察就明白。佛教徒對於佛陀稱「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是根本的老師,最初創教的老師。佛徒自稱「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與釋迦牟尼佛是師生關係。師生關係只有在教育裡才有,宗教裡沒有。正如中國讀書人尊稱孔子為「先師」,以他代表中國古代的老師。從稱呼上就能明瞭它是教育,而非宗教。

「菩薩」是佛早年的學生,他們是我們的老學長,菩薩與我們是平輩。很多人看見出家人稱「和尚」,卻不曉得其意義。「和尚」是很尊貴的稱呼,不能隨便稱的。「和尚」是印度梵語的音譯,譯意是「親教師」。若沒有這種關係,則不能稱他和尚。親教師就是親自指導我的老師,就像現代學校裡的指導教授。校長當然是親教師,雖然校長沒有上課,但整個教學理念是他籌劃主持的,教員只是執行他的教學政策而已。所以,主持教學的人才有資格稱「和尚」。

一般出家人稱為「法師」,就是學校裡的老師,未必上過他的課。教導我的,才稱他為阿闍黎(譯為軌範師)。「阿闍黎」是教我學習的老師。校長是主持教育政策的,稱「和尚」,一個道場就是一所學校,只有一位和尚。這些關係很清楚。

從寺院名稱也能了解它不是宗教。中國古代的專制,君權與相權還是分得很清楚,帝王對宰相非常尊重。宰相執行帝王的旨意,管理國家,就像現在的行政院長一樣。宰相之下辦事的一級單位稱「部」,首長是「尚書」,現代稱部長,「侍郎」就是次長,左右兩位侍郎,相當於政務次長與常務次長。另外直屬於皇帝的一級單位稱「寺」,寺的長官稱「卿」。皇帝之下有九個寺,就是九個一級單位,稱九卿。當時主管外交的,不歸首相,而是皇帝親自主管。外交部稱為「鴻臚寺」,「鴻臚寺卿」即外交部長。

當時中國帝王派遣特使到西域(新疆蔥嶺一帶),迎請印度高僧摩騰、竺法蘭,帶著佛像、經書來到中國。這是國家大事,始由鴻臚寺接待。這些法師與帝王大臣相處非常融洽,大家非常歡喜,王臣皆希望他們長住中國。

佛陀教育在思想、方法、理論、修學上,與中國的儒家、道家很接近。可以說,中國的儒道講綱領,而佛法講細節,非常微細透徹,兩者真是水乳交融。外交部是臨時招待所,不能長住,於是正式增設一個單位,也稱為「寺」,於是漢明帝的政府就有十個寺。新成立的寺就專管佛教教育,稱為「白馬寺」。當時首都在洛陽,「洛陽白馬寺」即是中國第一個佛教道場。實際上,寺是政府的辦事機關,而不是廟,與宗教毫無關係。現代一般人將寺與廟合稱,就與鬼神扯上關係,這是學佛必須辨別清楚的。

我們信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得到的是什麼?如果自己連這些也不清楚,就不能怪人家說我們是迷信,盲修瞎練。我接觸佛法比起一般同學較為困難,若不是把真相搞清楚,我是不可能接受的。介紹我入佛門的是方東美教授,他為我講哲學概要,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說,「佛經哲學才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修學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兩句話引入佛門的,以往從未想到佛法有這麼好。過去總認為佛教是迷信,甚至不如基督教。我在學校念書時,曾經接近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我覺得佛教不如他們,沒想到方先生的看法不一樣。從此回頭,專門找佛經看,逐漸了解,原來現在社會上的佛教並不是它本來面目。這才認識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儒家教育講一世,始從胎教至慎終追遠。佛家則講過去、現在、未來,尤其理論與事實真相,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相當吻合。甚至現代科學不能解決的問題,答案全在佛經裡。可惜西方科學家沒有機緣讀到佛經,因為佛經目前尚無法譯成西方文字。中國人得天獨厚,古代譯經的大德皆是了不起的人物,不但在佛法上真有修學,並且真的證果。「證果」就是得到真實的受用。

佛教教育的宗旨與目的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文音譯,乃因尊重不翻。它是佛法修學最高的理想與目標,我們對它非常尊重,依舊用梵音,其意義是「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

「覺」是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自己。佛教導我們的,就是「認識自己與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若完全明瞭通達,稱之為佛菩薩。若完全不明瞭,則稱為凡夫。諸位想想,佛教教育與人生的關係多麼密切!世間沒有任何事,能比這樁事與自己關係更密切了。智慧有上中下三等,佛教修學第一個階段是「正覺」;向上提升一層是「正等正覺」;最高的是「無上正等正覺」。佛門中這些名稱,就像學校裡的學位名稱相同。現在大學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佛教也有三個學位。如果你得到「正覺」,就稱你為「阿羅漢」。若你得到「正等正覺」,就稱你為「菩薩」。若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為「佛陀」。

「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學位的名稱。佛教說,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應該成佛,如現代的博士學位,每個人都應拿到,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宗教裡,上帝只有一位,如美國總統只有一位,不可以人人都當總統。佛法是平等的,人人都成佛,人人都是菩薩。佛教導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眾生體驗覺悟的層次不相同,高低廣狹不一樣,所以菩薩有五十一個等級,小乘阿羅漢有四果、四向,八個等級,如學校讀書,小學有八個年級,大乘佛法有五十一個年級。這是佛教的基本常識。

佛法所修學的是智慧, 這種智慧與世間的智慧不一樣。世間有很聰明的人,有很高的智慧,也有很強的能力,對於宇宙人生也有相當的覺悟,為什麼不能稱正覺?佛法的標準是覺悟之中如果尚有煩惱,則非正覺;覺悟必須斷見思煩惱,才是「正覺」。若還有是非人我、貪瞋癡慢,就不能成正覺。由此可知,阿羅漢的標準,必須斷除是非人我與貪瞋癡慢,才能得到佛教「正覺」的學位。

小乘四果四向八個位次,大乘五十一個位次,每個位次皆有不同的標準,但是它們有個絕對不變的標準,就是一定要隨順真性(真心、本性)。凡是符合此一方向目標,即是「正知正見」,就是「善」;若與此違背,就是「不善」。因此,佛家講善惡標準,起心動念為自己就是不善。因為「正覺」須斷除是非人我貪瞋癡慢;念念有「我」,是非人我、貪瞋癡慢即從「我」而生。「我」是所有煩惱、生死、輪迴的根本,所以修學佛法首先須破「我執」。

「小乘」破我執,用功非常艱苦。「大乘」破我執的方法巧妙,就是起心動念不想自己,而想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謀幸福,為一切眾生服務,久而久之將自己忘了。「大乘」大而化之的方法破我執,所以比「小乘」高明太多了。世間人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沒有我如何得了!其實沒有我才得大自在,才得真正幸福美滿。如果明瞭無我,則知原來盡虛空遍法界即是一個我。

佛法講慈悲,不講愛。「慈悲」就是愛護與關懷,是出自於真誠理智的,不是感情的。理性的愛,永遠不會變;感情的愛,是很短暫的。現代社會,兩人相愛得不得了,結婚了,過了不久,聽說離婚了,可見那種愛是假的。學佛的人很明白,你對我說愛,對我怎麼好,我知道皆是虛情假義,不是真的,不可以認真,否則你就吃虧上當。

佛菩薩慈愛是真的,因為永遠不會變。他是基於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所以佛法的本質是智慧。學佛就是求智慧,明瞭它是智慧的教育,我們實在不能不學。

覺悟的人稱作佛、菩薩、羅漢;不覺悟的人稱為凡夫。凡夫與佛是平等的,差別在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一是覺,一是不覺,因而建立兩個名稱。我非常感激方老師,若沒有他的指導,年輕時的我是很難信佛的。我學佛還不到一個月,有幸經敏親王介紹,認識章嘉大師,他指導我三年。大師圓寂之後,隔年,由朱鏡宙老居士介紹,認識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以後我跟他十年。我有好老師指導,沒有走冤枉路,這是很難得的機緣,可遇不可求的緣分,使我在修學過程中沒有遭遇困難與障礙。

釋迦牟尼佛於三千年前出現在世間,他的一生與中國孔夫子非常相似。唯一不同之處,夫子當時周遊列國,想求一官半職為國家人民服務。他的目標純正善良,但是當時的諸侯不敢用他,原因是他太聰明能幹,若企圖奪取政權,必定成功。不但夫子有過人的聰明智慧,且他的學生皆是幹才,所以諸侯對他敬而遠之,他只好回家鄉辦學。釋迦牟尼佛與孔子完全相反,他生在王侯之家,捨棄從政的機會,完全從事教學工作。佛陀也是周遊列國,到處講經說法,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傳播智慧的教育。

佛陀四十九年所說的,不外「戒、定、慧」三學。以「智慧」為目的,「戒、定」為手段。慧從定而生,沒有定,那來的智慧。佛法傳到中國之後,中國讀書人對這一層更加重視,因為儒家也提倡定慧,沒想到佛法講得更透徹。「定」就是清淨心,儒家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後能得」,得的即是圓滿智慧。佛法修學從「戒」開始。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這些戒的意義狹小,不是佛的本意。

此「戒」指佛的「教誡」,一切經論中對我們的教訓,都是佛的教誡。「持戒」就是守法。我們一定要「遵守佛的教導與方法」,這些方法之目的是教我們得「定」,得清淨心,「戒」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任何眾生的智慧德能與佛沒有兩樣。智慧是圓滿的,現在、過去、未來,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佛說這是一切眾生的本能。本來有這樣的智慧德能,現在為什麼沒有了?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語道破凡夫的病根。

我們的智慧、能力喪失,就是因為有「妄想」、「執著」。佛法講「二障」,兩大障礙,「二」是兩大類,每一類都是無量無邊。這兩大類稱為「所知障」與「煩惱障」。妄想演變成所知障;執著演變成煩惱障。我們有這麼多的妄想與煩惱,是因長時累積的迷惑顛倒。佛所講的一切方法,就是幫助我們捨離妄與煩惱,恢復清淨心。「清淨心」是我們的「真心」。清淨心起作用就像鏡子一樣,所以佛經裡比喻為「大圓鏡智」。「圓」是圓滿。這一面鏡子將虛空法界照得清楚明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不是讚美的話,而是我們自己的本能。必定要依照佛教誡的方法去做,才能恢復本能。

佛是過來人,佛對我們的幫助,就是把他的經驗提供給我們參考。正如學校老師將自己所學習的與經驗傳授給我們,就是對我們的加持與保佑,這才得真實受用。佛法實在是民主的、自由的,可以討論與辯論的。經典裡,常常看到學生與釋迦牟尼佛辯論。所以佛法容許你打破沙鍋問到底。佛法愈辯,理愈明瞭,才能真正生起信心。我們採取佛的方法,吸取他的經驗,這樣修學很省事。若自己摸索,則非常困難。別說是虛空,單講現前社會,就像無數迷宮。若得一位有經驗的人,很熟悉一切環境來領導我們,就方便很多。

佛法有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但是方向、目的則是一個。禪宗修定,念佛也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學教的人修「止觀」,也是禪定。名稱、方法不同,目標、方向是一致。唯有定才能開慧,定中開的智慧才是真智慧,所以慧不是外來的,是我們自性本具的。現在我們有障礙,智慧德能透不出來;只要除去障礙,本能立即恢復。也就是說,用「禪定」的方法把「妄想、分別、執著」除去。這樁事非常現實,「妄想、分別、執著」少一分,智慧德能就長一分;少兩分,智慧德能就增長兩分。

世尊教我們從明師受戒,我感謝老師,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使我終身念念不忘。青年時代我對哲學很有興趣,很想學習,方東美老師與我是同鄉,於是我就寫信給他,要求准許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他回信來,約我到他家面談。他告訴我,現代學校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若到學校聽課,定會大失所望。這幾句話對我就像涼水澆頭,當時我很失望很難過。方先生停了幾分鐘,很慈悲的告訴我,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小時課。我從方老師學哲學是這樣學的,學生只有我一人,在他家客廳的小圓桌上課。十幾年以後,我才明白老師當年的用心。我若到學校聽課,一定認識很多老師和同學,一定聽到很多不同的學說,這就會把我搞亂了。他這樣單獨的教導,教我學一家之言,使我得真實受用,心地清淨,思路單純,具足敬意。聽不到別的學說,只聽他一個人的,他對我負責。這種教學方式原來就是古人所謂的「師承」。

我接觸佛法之後,遇到章嘉大師,他也用這種方式教我,我跟他三年。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雖然我沒有學密,但密法的常識卻很豐富,我的佛學根底是他奠定的。以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直截了當對我提出三項條件,非常苛刻。第一、從今天起,你只可聽我一個人的講經,任何法師大德講經說法,都不准聽。第二、不管你看什麼書,佛經或世間書,沒有經過他同意,一律不准看。第三、你以前所學的皆作廢,入我門中一切須從頭學起。

我當時聽了,感覺老師似乎目中無人;最後想想,還是接受了。這就是古代的「師承」,方老師、章嘉大師,與李老師的方式是相同的,只是沒說出來。而李老師則說出對學生的要求,非經許可不能看,非經許可不能聽。不但學生在其指導下收視返聽,即所見聞均在其觀察之中,應機施教,契機契理事半功倍。我遵守他的教導,三個月後就見效果,心裡妄念少,煩惱少了,智慧漸長。看事情或聽人講話,比從前清楚,感覺不一樣了。六個月之後,我對老師的教誨更加佩服。

中國古代學佛拜師須「五年學戒」,這不是學別的戒律,就是要聽老師的教誡,完全依照老師的指導去做。若不聽話,不合作,老師就沒有辦法教你。學生須百分之百服從老師,真正敬仰老師;老師則對學生愛護倍至。一位肯聽話,又未經染污的學生是最可貴的。方東美先生比喻說,傳承是希望學生像一張白紙,譬如作畫,隨心所欲。若是一張遭嚴重污染,不乾淨的紙張,再好的畫家也沒有辦法作畫。

學佛的目的是使人開智慧,必須修清淨心。現代社會裡最大的魔障是「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這些東西決定染污心性。我常勸人不要看電視,不要看報紙,什麼都不要看。心中什麼事都沒有,日日天下太平,則生活愉快開心,心地清淨。清淨心接觸事物,比別人看得深遠,因為定心就是智慧。佛法修學的樞紐就是「定」,在淨宗而言就是「清淨心」。

《無量壽經》經題,就教我們「清淨、平等、覺」。「念佛」就是修清淨平等覺,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念這句佛號,就要想到自己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一而三,三而一,果然得清淨,則平等覺必同時得到。不覺、心決定不平等;人心不平等,決定不清淨。這好比此處講堂有三個門,沒有進入時是三個門,進入時則三個都得到了。由此可知,法門雖多,殊途同歸。就像諸位從四面八方到這個講堂來,最後就剩三個門,從任一門都能進來。

中國佛法有十個宗派,除兩個小乘宗派已經沒落,大乘佛法有八個宗。禪宗、性宗從「覺」門入,要求大澈大悟,明心見性。一般而言,中下根性的人沒有這等悟性,所以參禪要上根利智,有高度的智慧,心地很清淨才行。如果不是這等根性,必須學教,就從教下入。如天台宗、賢首宗、法相宗、三論宗,都是從經教入門。經教就是依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訓,修正自己錯誤的見解、思想、行為。所以是從正知正見,「正」門入。一般人都可以學,但是時間很長,好像讀書,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每提升一級,有一級的受用。「淨」門則著重修清淨心。淨土宗、密宗皆從「淨」門入,以修清淨心為主。

淨宗確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任何人都能修成功。密宗是高度的清淨心,成就很難。淨宗與密宗修淨的差別,淨宗是離開染污修清淨心,所以容易成就;密宗就是在染污境界裡修清淨心,即染污而不染污,自然對凡夫是太難了。密宗相當於佛教的研究所,若沒有大學基礎則學不成。

章嘉大師是中國邊疆四大喇嘛之一。(外蒙古是哲布尊丹巴,內蒙古是章嘉;前藏是達賴,後藏是班禪)。他教我學佛從持戒學起,從戒定慧學起。他沒有傳咒術,也沒有教我密法,因為我的程度不夠,必須先培養基礎。沒有得到清淨心,不能學密。一般經論上講,八地菩薩才能學密。旁聽也要有程度,最低限度是大學畢業,還不能當正式生。換句話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圓教初住菩薩,才有能力當旁聽生。

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佛法說的「慧」不是教人從讀書、研究而得的;那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自性」起用,的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德能,這是人人自性本來具足的寶藏,須懂得開發。開發的方法是「孝敬」,這是「性德」,用性德開發自性的寶藏。佛法講「大圓滿」,即是孝道。如何能達到大圓滿?孝親尊師,師道是方法,孝道是目的。

佛菩薩示現不一定是出家的身分,《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佛菩薩,示現出家身分的只有五位,其餘都是在家的佛菩薩,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皆是在本分行業中,修覺正淨而成佛的。佛就是覺、正、淨。佛法是什麼?我簡單從佛的教義裡歸納了十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五條是佛心。如果我們的心做到,就成佛了。「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四條綱領是佛菩薩的行為,必須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行,末後「念佛」一條是總歸結。就是念前面九條,時常記住這九條,依照這九條去做。正在做時就是菩薩;真正做到圓滿,就成佛了。「菩薩」是學生天天在學習;「佛」是成就,智德圓滿的尊稱。果然照這樣做,即是真菩薩,不一定要受菩薩戒。若受了菩薩戒而做不到,即是假菩薩。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勉勵自己。

學佛的總目標是「大圓滿」,諸佛菩薩在各行各業為世間人作模範。學佛的人是一切人的好榜樣,佛化家庭是一切家庭的好榜樣,這一家人在圓滿智慧中生活,所以是最美滿,最幸福的。若是學生,則學業、品德、身體健康皆是同學的模範,樣樣都好,這才是學佛。若經商開店則是一切商人的榜樣。所以,佛法裡沒有第二,樣樣第一。

五十三參裡的佛菩薩,有作國王、作大臣的,文武百官、各行各業都有。這才曉得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涵蓋一切法,超越國家、超越種族、超越宗教信仰的界限。五十三參中的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皆是宗教領袖,皆是菩薩。佛法不是宗教,否則別的宗教就不來學佛。佛法是教育,所以沒有宗教的界限,任何宗教師徒,皆應當修學真實智慧的教育。

一九六七年,輔仁大學請我講演,機緣非常殊勝。輔大是天主教學校,那一天有十幾位神父坐在前兩排,我就勸這些神父學佛,皈依三寶。我告訴他們,你們是上帝的好兒女,你們學佛,上帝不會反對,因為佛是老師。好比學校的學生,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師。你們若依最有智慧的釋迦牟尼佛為老師,深信天父聖母也很喜歡。佛陀的圓滿智慧是來自究竟的離相離念,真實不虛,是自性本能的德用,我們相應修學。我與輔大結的緣很深,以後亞洲主教團,在多瑪士修道院主辦「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羅光主教請我講授佛教精神生活。所以,我還有一些神父與修女的學生,他們對我的印象很好,彼此沒有界限。

今年二月一日,我參加澳洲昆士蘭省少數民族事務局主辦的多元文化論壇,共有十四個宗教團體參加。局長Mr.Uri Themal,OAM請我講演,我非常高興的把佛教介紹給他們,期望世界上每個宗教都能互助合作。我們在異中求同,從相同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良好的互助關係,共同謀求社會安全與繁榮。我講演之後,所有的宗教領袖都非常歡迎,我也正式成為他們論壇的一員。此論壇每月聚會一次,負責人是Mr.Uri Themal,OAM局長。他希望突破種種界限,挽救社會,謀求世界和平,此人即是猶太教的佛菩薩,有智慧,心胸大,眼光遠,很難得。與會的宗教領袖們,豈非佛菩薩應化,令人敬服,我向他們致最高的敬意。我希望此論壇能普及整個澳洲,然後推行至世界各國,對於世界和平安定繁榮決定有幫助。

佛法的修學,必須落實在生活上,也就是我們要如何做到孝親尊師。佛教導給我們的方法太多了,每部經論中都講得很具體。修學淨宗的,依據《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淨宗的經論最少,主要就這三部經,非常適合現代人的需求。

淨宗三經一論,最重要的基礎就是《觀經》講的「三福」。佛法提倡「福慧雙修」。學佛的人不能沒有福德,須靠自己修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是人天福德。向上提升就進入佛法,所以佛法是以此為基礎。做不到這四條,連世間好人的標準都達不到,如何能學佛,如何能為廣大群眾作典型!「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福德。再往上提升就是菩薩福德,「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必須落實在生活上,每句含義深廣無盡,可以涵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

佛法自始至終,就是說一「孝」字。中國大乘佛法表法的四大名山與四大菩薩:九華山地藏菩薩表孝敬、普陀山觀音菩薩表慈悲、五台山文殊菩薩表智慧、峨嵋山普賢菩薩表實踐。這四大菩薩代表整個佛法修學的四大綱領。從地藏開始學起,地是一切眾生生存的根本。大地養育眾生,含藏無盡的寶藏,佛以它比喻「心地」。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藝,必須曉得開發,才得受用。地藏菩薩教我們孝親尊師,即能開啟自性的寶藏。

孝親的範圍很廣,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我們除了養父母之身,也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讓父母常生歡喜快樂,才是盡孝。父母期望我們成聖、成賢,希望我們在社會上作好人,為社會大眾造福。如果我們做不好,就是不孝。從小處看,童年作學生的,功課不好,使父母操心、失望,即是不孝。在學校裡,品德不好,不孝;身體不好也是不孝;不敬老師也不孝;不能與同學相處也不孝。成年之後踏進社會,不服從長官領導,令父母憂心,即是不孝;不能與同僚互助合作,不孝;不能善待部下,也是不孝。由此可知孝道之廣大,即是佛法中所說的盡虛空遍法界,唯一孝道而已矣。佛門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的孝道就不圓滿;必須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圓滿大覺成佛,孝道才圓滿。從初學直至成佛,徹始徹終,唯盡孝道而已。老師教導我們如何成就圓滿大孝的恩德很大,焉得不敬!

中國文字是充滿智慧的符號。「孝」字在六書中屬「會意」,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它的意義是標明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外國人講「代溝」,有代溝就是不孝。有外國人問我,中國人何以祭祀幾千年前,連面都未見過的老祖宗,這是他們想不通的。「孝」字表示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外國人沒有這種觀念。盡虛空遍法界原是一體的,這才是「孝道」的理體。

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是無條件的,因為人與人的關係的確是一體。我的鄰居與我很近,鄰居的另一邊又是鄰居,鄰居的鄰居就普及到全世界,整個世界是一體。這個世界再延伸至其他星球,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何況虛空世界皆是自性所現之物。還談什麼條件!所以佛菩薩的關懷與愛護是「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我們盡自己一點綿薄的能力,幫助一切大眾認識佛法,修學佛法,得佛法真實的利益,須盡心盡力做,沒有任何條件,應該這樣做;不這樣做就是不孝,就不是佛陀的學生。

現代人心理、思想、見解、精神、身體遭受到嚴重的污染,所以產生許多奇怪的疾病。疾病的根源就是污染,如果身心清淨,決定不會生病,決定不會衰老。不老、不病是真實的幸福,只要依照佛法的理論方法修學,確實可以做到。

譬如,李老師九十五歲時還不需要人伺候,眼睛明亮,音聲洪亮,講經說法有四、五百聽眾,自己燒飯洗衣服,不需要人照顧他。一般人以為他好辛苦,他的身體健康,與年輕人一樣,這是真正幸福。若有人伺候,表示體能衰退,需要人照顧。他到最後兩年才接受學生照顧,九十七歲往生。我估計他應當可以活到一百三十歲,他提前走了,當然別有因緣。身心清淨,百病不生。

現代飲食都有毒,慈悲心可解毒;心地真正慈悲,什麼樣的劇毒都能化解。佛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清淨平等慈悲,身體自然健康。

我們見到不少退休的老人,他退休不過兩年,就好像老了二十年似的。為什麼?因為他退休了,每日常想「我老了,沒有用了」,天天想老,身體就很快老化了。老了就有病,於是一身都是病。再回憶過去的李老師,每天只想到講經說法,思惟經義,沒想到老,也沒想到病,所以他就不老不病。心清淨,身清淨,環境自然就清淨。身心清淨,確實不容易衰老,也不會生病。生病也不必找醫生,不必吃藥。藥也有副作用,藥都是毒藥。一切諸法,無非一心,一心即是清淨心。清淨心是真實智慧、健康長壽、一切德能、圓滿幸福的根本。

佛門常講的「大總持法門」,也就是整個佛教教學的中心綱領,此即「孝道」。所以,學佛從「孝親」學起,然後把孝道發揚光大。佛教導我們孝順一切眾生。慈悲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是地藏菩薩的發揚光大。我們拜觀音菩薩,是學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自己即是觀音菩薩。大慈悲心,連劇毒都能化解,能消災免難。若自私自利,天天向觀音菩薩磕頭禱告,供一些香花水果,希望他保佑自己消災免難,這種行為是有罪過的。因為形同賄賂,把觀音菩薩看成貪官污吏,還以為自己天天拜觀音,為什麼菩薩不保佑,其實你是天天在侮辱觀音菩薩。

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做早晚課,如同佛菩薩在自己面前,發願遵守佛菩薩的教訓。早課是提醒自己,不能忘記佛的教訓,今天一天要依教奉行。晚課是檢點反省,今天有沒有遵照佛的教訓去做,有則嘉勉,無則改進,力求自新。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利益。若早晨把經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晚上再念一遍給他聽,與自己的生活行為毫不相關,自以為我是好佛教徒,這麼多年來一堂功課都沒缺,其實造作的罪過不小。泥塑木雕的佛像,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一年到頭天天騙,如何得了?學佛是學個明白人,千萬不可做這種糊塗事!早晚功課是學佛基本的課程,必須天天提醒自己,天天反省改進。

反省是改過自新,改過自新就是懺悔。拜《梁皇懺》、拜《水懺》不一定是懺悔。拜了之後,須知依教奉行,改過自新,才能消除業障。許多同修學佛很多年,得不到佛法利益,原因即是觀念、行為發生錯誤。中國人常講,「光宗耀祖、光耀門楣」,意思就是我們所作所為必定是別人的典範,讓別人生起恭敬心、仰慕心,向我們學習、效法,這樣才是奉行孝道,才是佛陀真正的弟子。

佛法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若不是以理智為基礎,慈悲就變成禍害,方便就變成下流了,所以一定要有文殊菩薩的智慧與理性。佛法的慈悲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將「孝順、慈悲、理智」完全落實在生活上,則舉手低頭、一一法中,無不是圓滿具足。穿衣裡具足孝親、慈悲、理智,吃飯裡也具足孝親、慈悲、理智,這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菩薩代表實踐,代表力行。把理論、方法落實在生活上,點點滴滴都做得圓圓滿滿。這才是佛教四大菩薩教導眾生,修學大乘的四大綱領。

佛教寺院本是學校,佛教教學提倡藝術化,美術、音樂、雕塑,乃至於建築,都含有很深的教學意義,確實達到大圓滿,充分顯示教學旨趣。佛教是將博物館與學校結合在一起,讓人進入山門,一句話都不必說,佛陀所教導的,我們都能體會明白了。

正規的佛教道場建築,進門第一座建築是天王殿,供奉護法神。大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兩旁是四大天王。彌勒菩薩是中國宋朝布袋和尚的造像,使人入門第一眼就看到他。他笑咪咪的、肚子很大,代表進入佛門的條件。第一要笑臉迎人。第二要有肚量,能包容。具足這兩個條件,才有資格入佛門做佛的學生。佛教是教育,佛菩薩造像代表所教的宗旨義趣,不能當成神明看待。彌勒菩薩教我們「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才能進入佛門。

四大天王是護法神,是佛教導我們,如何善護自己的心行。「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教導我們要盡自己的本分與義務,要講求中道,不能過之,也不能不及。天王手上拿的琵琶代表做任何事須知緩急適中,不能過分。儒家講中庸,佛家講中道。我們學會了,就是護自己的法。以這種態度與精神做人、辦事,沒有做不好的。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求進步。儒家講日日新,佛法講精進。不進則退,時代永遠在進步,這是法則。無論道德、學問、技能、才藝,乃至生活品質,都要逐漸提升,所以佛法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天王手中的劍代表智慧。求進步必定要靠高度的智慧。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方法」。如何能使自己的智慧增長,盡分盡職,做人做事皆得圓滿?這兩位天王教我們「多看」、「多聽」,才能增長智慧德能。這是中國人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代講「考察」、「觀光」,增長自己的學問、技術,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以建設自己的社會、國家。廣目天王手上拿著一條龍或蛇,代表變化。社會上人情事物變化多端,要我們仔細觀察,掌握機先。北方多聞天王手上拿著一把傘,代表防止污染,特別是見聞中,不為邪知見所污染。

佛教用藝術表法的方式,很廣泛、很普遍,令人見到這些佛菩薩形像、音樂、種種供具,即知其教學旨義,而佛法的教育圓攝其中。每一尊佛菩薩像,皆代表教育意義,他們的造形、手上拿的道具,皆有很深的學問。很多人不明瞭,以為佛教是泛神教,多神教,低級宗教。你說冤枉不冤枉!

佛法的內涵無盡的深廣,說之不盡,其法味無窮。若能澈悟,則對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皆有很大的幫助,令人真正獲得大圓滿。佛教確實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宗教,無所不包,是一門非常圓滿的教育。我們有責任宣揚,願將如此良好的教育向世界大眾介紹。在經論裡,佛時時叮嚀囑咐,「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意甚深,其心良苦!願與我同會諸位大德善友,善體此意共勉之。淨空在此致最敬意,並祈諸位大德多多惠予指教,謝謝!

答問

問:家庭主婦,天天燒飯、洗衣,如何才能不起煩惱心?

答:每天做同樣的工作,一定會覺得很厭煩。尤其是家庭主婦,好像永遠沒有解脫的一天,許多人都覺得苦惱。假如能將觀念轉變過來,就會做得非常快樂。凡夫觀念中執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為什麼替他們做,愈想煩惱就愈多。若學菩薩道,發大誓願要普度眾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樣了。

行菩薩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羅蜜」。主婦菩薩在家庭裡為一家人服務,就是修布施波羅蜜。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財施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指在外面賺錢,供養一家人生活。內財是用自己的體力、智慧為一家人服務。在家事裡做出圓滿的三種布施。你將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條、乾乾淨淨,使家人生活舒適,讓鄰居羨慕,這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厭的做,即是「忍辱波羅蜜」。每天還要改進,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進波羅蜜」。雖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即是「禪定波羅蜜」。清淨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滿,是「般若波羅蜜」。於是覺了,原來菩薩的六波羅蜜,即從擦桌子、掃地、洗衣、煮飯圓圓滿滿的成就。這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表演的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你將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間所有主婦的榜樣,一切家庭的榜樣。這就能度鄰里,推展開就能影響社會、國家、世界,乃至盡虛空遍法界。這才曉得菩薩在家裡掃地、擦桌子、煮飯、洗衣,原來是在做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大願大行。這是學佛、是正念、是諸法實相。若能如是觀,則法喜充滿,如何會起煩惱!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不落實在生活中則沒用。若明白這一點,以此類推,在公司上班,也是修六波羅蜜。菩薩在各行各業、示現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分,修學即是本分生活,平等不二,皆是第一,沒有第二。

問:信基督教及別的宗教以後,有機會了解佛法,這樣子會不會違背耶穌基督?

答:決定不會。耶穌基督見到你學佛行菩薩道,必然也非常歡喜,因為你的生活更充實、更圓滿。早年我在多瑪斯修道院教學,學院安排我講授佛教精神生活。學生皆是神父與修女,程度都很高。他們是研究生,必須是大學畢業,然後讀三年神學院,才被選進這個研究所。那時我為他們講授佛學課程,我覺得機緣可惜,如果聘請我講他們的經典,我想學生得的受用就更大。佛法是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若真正有智慧,心地清淨,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基督教也是佛法,天主教也是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智慧之法,所以不要將佛法看成宗教。

上帝也是佛,佛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上帝是眾生,上帝有佛性,當然成佛,這是一定的道理。

問:現代生活步調非常快,如何將步調減緩?如何減少煩惱?

答: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問題就少了。最具體的方法是不看電視、報紙、雜誌,你在家修行六波羅蜜。與自己生活行業有關的資訊,可以知道,可以接受;與工作沒有關係的事,不須操心。這樣就日日天下太平,自在快樂!因此必須放下與自己生活不相干的事物。中國古人常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身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當別人向你請教時,有智慧則能為人解答疑難。

問:初學者對於不同的宗派,應抱何種態度?

 

答:原則上說,所有一切宗派皆可涉獵,但只求解;然後必須依照自己的願望、愛好,與生活環境,選擇一個法門,這樣修學就更快樂自在。其成功關鍵在親近一位好老師,如佛在經上常講的,要求「明師教誨」。真正心地光明、有智慧的老師,你接受他的指導,很快就能得利益。佛法的修學,我自己親身的體驗,三個月應有與往日不一樣的感受,六個月當有很顯著的進步,但是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教誨,依教奉行才能獲得。

問:家中配偶是虔誠的基督徒,他非常慈悲,希望把家裡的佛教徒都變成基督徒,他說不希望我下地獄,我應該如何處理?

答:你可以讓他先認識佛教。一九五八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時,遇到一樁事,可供參考。台中佛教慈光圖書館,是李炳老建立的。每逢星期三,老師在此處講經。當時李老師命我作圖書館的管理員。有一天早晨來了一位客人,在閱覽室看書。他是對面教堂裡虔誠的基督徒,談起來還是同鄉,自然就格外親切,他就想度我,覺得我很可憐,拜偶像,將來都要墮地獄。我了解他的動機,為他泡了一杯好茶,恭敬的聽他教訓。他講,我都點頭;他講了兩個鐘點,我點兩個鐘點的頭。我們館內的同事還有很多在看書、看報的人,看了我們談話模樣,好像佛教徒一句話都不能對答,總讓這位基督徒在佛門指責批評。所以,他愈講愈高興,似乎得意忘形。

講了兩個鐘點,他也很累了,我就請他休息一下,接著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他允許了。我說,假如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是不是先要把這篇文章仔細看過再批評?他說是的。我說,你在此批評佛教兩個鐘點,你有沒有看過佛經?有沒有來聽過佛教的講經?他說沒有。我說,你未免太大膽,太過分了一點,你的兩個鐘點批評,是對佛教嚴重誤會與曲解,不怕在座的人笑話你!我這麼一說,他滿面通紅,轉頭就走了。

這個人不錯,第二天他帶牧師來看我,態度也很恭敬。我送了一些佛書給他們,並說歡迎你們批評,你們精神可佩,佛教徒太多了,墮地獄的人太多了,你們若度這麼多的人,功德無量。但是想救這麼多人,你們必須要研究佛經,要認真來聽經。若不把佛經明瞭透徹,知己知彼,而後才能百戰百勝,否則對於佛法一無所知,這樣的批評只是被人見笑而已。他還能接受,我也很佩服他們。

先讓他認識佛教,了解佛教,然後再批評佛教,才說得過去。佛教是智慧,連上帝都歡迎。異教徒學佛,你要幫助他,學佛決定不影響宗教信仰。他是基督徒,如果佛教要拉他,而改信仰佛教,這樣就違背佛教的精神,違背倫理。譬如,教你背叛父母而尊重老師,世出世間皆無這種道理。佛教對於上帝非常的尊敬,上帝如一國的元首。佛陀是大眾的導師,辦教育的人士,所以任何宗教徒都應該學佛。

不學佛就是不求智慧,修學佛法與信仰宗教沒有抵觸。明白這個道理,家人要是勸你到基督教堂去,你就歡歡喜喜去上他的教堂,去受洗。你在教會裡作菩薩,把真實智慧介紹給教友,讓基督教友都有智慧,如此則可化解許多誤會爭論,致力於世界和平,這正是菩薩普度眾生的大事因緣。

問:如何修清淨心及保持青春美麗?

答:這是大家迫切需要的課題,清淨心很重要。修清淨心最重要的是「看得破,放得下」。你的心為何不清淨?放不下。為何放不下?看不破。佛法所說宇宙人生的真相,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可說是完全相同。

現代科學家已經明瞭沒有物質存在,所謂物質只是波動的現象而已。佛法講物質現象是從那裡來?由不覺心動而來。這是心波的現象,比電波、光波更微細,比電波傳達的速度更快。電波與光波,一秒鐘的速度是三十萬公里。而心的波動,一念即是盡虛空遍法界,確實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不可思議。現代科學家尚未發現心波,但已經知道物質是波動的現象。我們所見到的一切相,即是此波動的相續相,它確實是剎那生滅,生滅同時。

 

佛在《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這種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一剎那是不思議的生滅。佛經講「不生不滅」,其實是生滅的。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幾乎是同時,無法覺察,所以說不生不滅。佛說八地以上菩薩的定力,他們的清淨心能見到心波的波動現象。佛經裡說「阿賴耶識的生滅」,就是心波的波動。這是事實真相。

般若經上講,「一切諸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後面的總結論,也是《大般若》的總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宇宙人生是一場夢。夢是總喻。幻比喻空,虛空不是真的。夢中有虛空,醒了之後,夢中的虛空也沒有了。虛空是幻。世界是泡,像水泡一樣脆弱。世界指星球,是很脆弱的。身體如影,影非真實。「夢幻泡影」,每一字比喻一樣東西。

「如電、如露」比喻現象存在時間的長短。早晨露水存在片刻時間,比喻現象的相續相。如我們身體現象相續,可以保持數十年,這是現象的相續相,「如露」。其真相乃剎那生滅之波動,如「閃電」一樣。若明瞭此道理與事實真相,自然就會放下。放下之後,身心清淨,智慧增長。放下不是指的放下工作、生活,而是指觀念轉變,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如此工作會做得更好,生活美滿,自在安樂,法喜充滿,遠離煩惱憂慮畏怖。只要懂得如何看破放下,問題就解決了。

宇宙生命的起源與變化,這是高深的學問,《楞嚴經》上講得很好、很妙,經典上都有答案。讀經確實能幫助你解決問題,但是讀經一定要從教育的角度去看,不能當作宗教去看,不能當作神明的指示。

問: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何淨土法門是非常究竟圓滿的大乘佛法,請慈悲開示。

答:「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是事實,而且此「法門」是廣義的。不僅限於佛法,所有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包括在其中,這才是真正的平等,才是究竟無有高下。如果佛法與基督教比,說佛教高,基督教低,這就不平等,心就不清淨。甚至與妖魔鬼怪相比也是平等,這才真平等。理上平等,事上平等。一切法的不平等是從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而生的。假如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但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平等,佛法與所有宗教、學說,與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不平等的,這才是大圓滿。佛法說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同一法性所現,絕對沒有抵觸,皆是圓融具德。問題出在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

《金剛經》上說得非常具體,「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只要有這些觀念在,就有高下;離開四相,就沒有高下。我們雖知理上平等,事上平等,現在要離開四相,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卻做不到。這是事實。如果佛一說,我們立即做到,豈不是個個人皆成佛,皆證得大圓滿了。這一關太難,因此,在一切法門裡,有必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來修學。「念佛法門」在一切法門中修學最方便,因為它不講求儀式,也不講求規矩,行住坐臥都可以念,比其他法門方便多了。淨土經論數量少,容易涉獵、讀誦。雖然文字少,其義理也是圓滿的。現代人的生活、工作,以及精神壓力都很大,有此方便法門,對我們而言就容易修學,這是選擇此法門的理由。

其實,選擇念佛法門,也是遵守老師的教誨。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他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的法運共有一萬兩千年,「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正法時期(佛滅度後第一個一千年),眾生真正能守法、持戒,就能得定,就能開悟證果。像法時期(佛滅度後第二個一千年),人的根性差了,妄想、煩惱比正法時期的人多,靠持戒就無法成就,必須修定。佛教傳入中國,正好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一千年後,「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禪宗在中國發揚光大,遠超過印度,且由中國傳到韓國,又傳到日本、越南,都是禪定成就的。佛滅度後二千年以後,就是末法時期,末法一萬年。依照中國的歷史記載,佛滅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三年。虛雲和尚、印光大師皆依此說。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選擇淨土法門,也是遵佛遺教。

末法時期的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比從前更嚴重,修學其他法門,修斷除煩惱習氣很困難。淨土法門是帶業往生,不需要高度的清淨心,只要達到清淨的邊緣(功夫成片),就有辦法超越三界,往生、不退、證果,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這是佛對末世眾生的慈悲教誨。我們自己沒有能力選擇,聽從佛的教導,選擇淨土,這是很如法的。

修學淨土,對於教義要明瞭。如果理論、方法、境界、因果不明,這句名號念得還是不相應,所以我常勸同修們先從讀經下手。經要讀熟,在日常生活中,處世待人接物,起心動念,能立刻想起佛經的教訓。凡是佛不准我們起的念頭,不准我們做的事,我們決定不去做。佛教導我們應當要發心,應當要發願,教導我們要做的事,我們就要認真努力去做。經若不念熟,則在日常生活中無法依此為標準。經典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的標準。如果把經典中的教訓與理論完全做到,你就是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沒有問題。

經教是要實行的,不是光念的。如果沒有做到,念了也沒有用處。必須將經典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你就成佛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上篇 第2頁:下篇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