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達拉斯佛七講話 淨空法師主講

達拉斯佛七講話 淨空法師主講

佛七講話第四日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淨空法師主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佛七講話第四日

世尊在一切大乘經中說的原理原則,無不相同,不同的只是方法。佛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可見諸佛菩薩無有定法可說,然而方向、目標是一致的。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差別很大,而方向是「覺、正、淨」,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金剛經》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可見一切諸佛都是依此經原理原則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從本經得到的。這一部經至高無上,其他的經也是至高無上,因為每一部經典都是諸佛,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出處。如果佛只說一個法門,就不是「無有定法可說」。

佛說法必定依二諦原則:「真諦」、「俗諦」,且必須契機。契機、契理,皆不出二諦。「契機」是不違俗諦;「契理」是不違真諦。眾生的根性差別太大,不可能用一種方法普度眾生,所以佛說無量法門,是隨順俗諦而說的。雖然法門無量,但是目標、方向皆不違背真諦。我們若能認清此事,學佛就不難,而且在很短時間內就得受用。三個月、六個月就有很顯著的效果。什麼效果?消業障,自己會感覺業障少了,智慧漸漸開了。

佛在《楞嚴經》上將業障比喻是賊,它偷盜我們的功德法財。如果不認識賊,如何抓賊!所以一定要認識業障,方能消得了業障。「業」是事業。正在造作時稱為「事」;事情做後的結果稱為「業」。造作業,決定有障礙。從究竟根本上講,障礙人的自性,障礙法身、般若、解脫。落實至生活層面,障礙人的清淨心,使人身心不安穩;障礙家庭,使一家不和;障礙事業,使事業不順利,這皆是業障。學佛拜懺,是不是能消除業障?我們只要冷眼旁觀,不但沒消除,懺愈拜,業障愈多;佛愈學,煩惱愈多。盲修瞎練,如何了得!

大小乘經論中,佛皆明白教誡我們,學佛第一個條件,須跟一位好老師學習(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若想成就,不懂道理不行。中國幾千年來,世法、佛法傳承,皆講究「師承」,就是跟一位老師學習。師資道合,此事自古以來就很難遇。這不是一世的緣分,而是多生多劫的緣分。我們依靠老師的修學經驗,向上提升,這是師承中非常重要的,宗門常講「踏著毘盧頂上行」。「毘盧遮那佛」是法身如來。《華嚴經》上講「如來三身」,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這是佛的「一體三身」。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依靠他,踏著他的肩膀,踏著他的頭頂,學生才能超越老師,後人超越前人,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若不依此修行方法,而要另起爐灶,那一天才能成就!世法、佛法之教學,是同樣的道理。

古人學佛,無論在家、出家,入佛門首須「五年學戒」,這是基礎。這句話很簡單,若依文解義,很可能錯會了意思,以為只是學五戒、十戒、菩薩戒、八關齋戒之類。而不知此「戒」乃是指老師的教誡。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不是指戒條。

古代師道尊嚴,教書的人在社會上,沒有人不尊敬的。世法如是,何況佛法。所以,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那一位是善知識?我們看古代的語錄,仔細觀察就了解,其實善知識並沒有標準;最重要的條件是,自己心目中最仰慕、最佩服的人,此人就是你的善知識。因為他講的話,你能百分之百服從,這就是你的善知識。即使他的德行再高,學問再好,你不佩服他,不肯聽他的,那不是你的善知識;即使諸佛菩薩來,你若無尊敬、依教奉行的心,佛菩薩也不是你的善知識。別人講同樣的話,你不能信受;善友說了,你就能歡喜依教奉行,這就是你的好老師。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道理在此。老師能以正法教導你,他自己未必做到,但是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學生做到了,所以學生往往超過老師。老師再高明,若學生不肯相信他的話,不能依教奉行,則教學沒有效果,學生跟他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選擇老師的標準在此。

佛教各宗派的語錄裡記載,無論在家出家,學人參訪大德,此大德就告訴他,你的緣分在什麼地方,到那裡去參訪你會有成就的。學人依其指引去參學,果然三年五年就開悟,就成就了。我們仔細想想,指點他的人,難道在他的道場不能成就嗎?他有能力指示來學的人,到某地某人處學即能成就,難道自己沒有能力教導?中國文字簡單扼要,此人去參訪這位老和尚,想必談了多時,也許在那裡住了好多天,書上記載只有兩三句話,其實談得很多,了解得很深。老法師很清楚這個學生的根基、他的習氣,以及心目中所仰慕的不是這個道場,也不是自己本人,於是介紹另一位符合他理想的大德。他所仰慕的人教導他,他即能百分之百的順從,因此三年五載便成就了。其實他自己的道德學問修持,決不比那個人差,只是根性緣分不相同而已。

譬如,某人對禪非常有興趣,他到此地來念佛。雖然念,心定不下來,對禪總是念念不忘。他在此地,佛也念不好,禪也參不好,就耽誤他了;不如介紹一位參禪有功夫的好老師給他。他到那裡,死心塌地,不打妄想,認真參學,很容易成就。所以,一個道場只修一個法門。自古以來,所謂「建道場,立法幢」,解行專一。集志同道合的人共修,大家都有成就。《華嚴經》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修一個法門,歡迎志同道合的學人到這裡來修;願意修別的法門,都介紹到其他道場去,介紹給其他的法師。這是成就一切眾生,所以「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一定要存善心幫助人成就,不能障礙人,否則罪過就很重。

古代道場就像現代的專科大學,便利大眾參學。每個道場有自己的修學宗旨,有其依據的經論,有獨特修學的方法。同一個宗派,不同道場,還是大同小異。譬如,念佛堂念佛,念的腔調、速度不一樣,此二人在一個念佛堂念佛,必使同修大眾皆生煩惱,因此必須分作兩個道場。

《金剛經》裡,釋迦牟尼佛與諸佛菩薩為我們作模範。佛弟子要作一切眾生的榜樣;家庭要作全世界家庭的好榜樣。人中第一;家中第一。做生意的,公司行號是世界第一公司行號,這才是佛弟子。佛法裡沒有第二,門門第一,樣樣第一,這就如法。所以,學佛難,要緊的是智慧增長,身心清淨。要達到身心清淨,不能不放下,不能不看破,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

道場不可拉信徒,不可化緣,否則就造罪業,總有過失。道場的維持,我們相信佛。「信佛」非常重要!這是李老師傳授給我的。我出家受戒之後,到台中看他老人家。一見面,他就教我「信佛」二字。然後解釋,你學佛這麼多年,又出家受了戒,還在外地講經,我教你此二字,你不覺奇怪嗎?

「信佛好難!」佛教導我們做的,要依教奉行;佛教導我們不能做的,就決定不可造作,這才是信佛。必須解佛所說真實義,依教奉行,才是信佛。道場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一心向道,其他都不要顧慮。自古以來,真心向道的人,就是修清淨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幫助一切同修破迷開悟。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所有弟子,代代相傳,大乘經上說,白毫光中有一分功德供養後世的出家人,一直到法滅。我們能不能信受!

佛法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到最後就從這三個門入。禪宗、性宗走覺門,所以大澈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走正門,如賢首、天台,法相、三論宗,依大乘經典修正自己的知見,入佛知見,正知正見。淨宗、密宗皆走淨門,特別注重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未入門時,三門不一樣;入了門,則三門原是一門。心地清淨,那有不覺悟的道理;覺悟的人,那有知見不正的道理。「覺、正、淨」,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這樣修學就有方向。

《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很多,尤其是『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這樣的句子有七、八處之多。可見這句話重要。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是接受佛的教訓,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決定不違背。「持」是保持,永不退失。

後半段講「信心不逆」,決定要照這樣做。同修們問我「讀那一部經好」,須知每一部經都好;喜歡讀那一部經,就讀那一部經,可是要記住,一生就讀一部經,才會有成就。若想這部經也好,那部經也好,即是貪心。佛教人斷貪心,不是教人增長貪心。

學一部經是「一門深入」,死心塌地在一個法門上,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佛說一切經,不是要我們全部都學,而是在一切經中選擇一部適合自己根性的,一門深入,才能成就。四弘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在第三句,第一句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句「煩惱無盡誓願斷」,必須做到前兩句才能廣學法門。

學一個法門是斷煩惱,而且首先要發菩提心,知見才正,心量才大。我們的心量要度盡一切眾生,不但要度學佛的同學,也要度化其他一切宗教徒,這樣的心量才平等。異教徒對我們有成見,我對他們沒有成見;他們對我們誹謗,我對他們只有禮敬讚歎。佛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小是最重的業障。我們要想消業障,第一步就要拓開心量,以歡喜心對待一切眾生。

佛菩薩的造像皆具教化深義,若將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就錯了。佛教連建築都是表法的。佛寺大殿,外面看是兩層,裡面看是一層。外二層表二諦;進到裡面,一層表二諦圓融。正規的寺院建築,進入寺院第一個看見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面對大門的是彌勒菩薩(布袋和尚的造像),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佛弟子必須具備這個條件,對一切眾生要平等,要笑臉迎人,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樣才能入佛門。兩旁四大天王護法,不是護別人,不是護寺院,不是護道場,而是護自己的法。

「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分。我們生活在世間,有自己的責任、本分,須將自己本分的事做到盡善盡美。如何做到盡善盡美?他手上拿的琵琶即是表法,弦緊了會斷掉,鬆了就不響,要調得適中。表在日常生活中,工作、處世、待人、接物皆須恰到好處,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即是佛說的中道,儒說的中庸。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進步。儒家講「苟日新,日日新」,佛法講「精進」。他手上拿的劍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進步,無論在德行、學問、生活品質上,必須天天求進步。

「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二位教我們方法。如何能將前兩樁事做圓滿?需要學習,多看、多聽、多觀摩、多考察。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蛇,代表變化。社會上,人情事理非常複雜,變化多端,須仔細觀察,掌握先機而不迷失。多聞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代表防止污染。我們在複雜的濁惡人情社會中,保持住不迷、不染。

若懂這些意義,則進入山門就上了第一課,立刻提醒自己。現代人講究藝術化,佛法在幾千年前,教學與藝術就結合為一體。參觀每一座殿堂,看看每一尊佛菩薩造像,不必說一句話,就法喜充滿,就得到佛法教學的利益,真是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現在真正了解佛教藝術教學的人太少了,皆將佛像當作神明看待,磕頭禱告,這就是迷信。我們一定要認清真相,才知道怎樣接受、修學。

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來的。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迷、邪、染皆是業障。《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住就是染,就是執著,就是分別。佛教導我們,做任何事都應隨緣,而不攀緣。

學佛必須「一門深入」才能成就。現代的大德們,我們如果不是真正由衷佩服,不能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就應當找古人。所以,我為大家介紹一位最好的老師「阿彌陀佛」。我講過九遍《無量壽經》,勸大家以阿彌陀佛為老師。阿彌陀佛教導我們的,就在《無量壽經》上。若能通達明瞭《無量壽經》的教訓,依教奉行,就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找這位老師,決定不會錯!

往年我到台中求學,李老師非常謙虛,他告訴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後我沒有能力教你」。他為我介紹一位老師「印光大師」,教我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世了,依照印光大師的《文鈔》修學,決定不會錯誤。我今日為大家介紹「阿彌陀佛」,比印光法師更高明。

佛門的蕅益大師,是明末很了不起的淨宗祖師,他也是學古人的,他的老師是蓮池大師。當時蓮池大師已經往生,蕅益大師就專門念蓮池大師的著作,依蓮池大師的教誨學習。五年中決不看第二個人的著作,須學一家之言,才會有成就。這即是踏著前人的肩膀,踏著前人的頂上行。若跟很多人學,踏上去會摔下來的。

淨土五經之中,最深的、最難的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是淨土概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一是理論上的補充,一是方法上的補充。因為《無量壽經》裡只講「三輩」,《觀經》裡有「十六觀」,並且說明九品的因果,《觀無量壽佛經》補充這三點,說得特別詳細、透徹。應當細讀深思,破疑生信,而達「信心不逆」。小本《阿彌陀經》是修行的方法,其中的義理真正無有窮盡,這才不會把小本看輕了,這是淨宗的精華。自古以來,大家皆以《阿彌陀經》作為課誦,非常有道理。不但是淨宗,禪宗也將《阿彌陀經》列在晚課,教下更不必說了,所以我們必須非常重視。若對《阿彌陀經》沒有信心,不明白其中事理,讀《無量壽經》很好。《無量壽經》講得淺顯。從《無量壽經》上建立信心,再受持《阿彌陀經》就不難了。

【書籍目錄】
第1頁:佛七講話第一日 第2頁:佛七講話第二日
第3頁:佛七講話第三日 第4頁:佛七講話第四日
第5頁:佛七講話第五日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