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道場尊像念佛正觀第五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宣法師白話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道場尊像念佛正觀第五

若是觀慧三昧者,應當以前述的觀行智慧之意旨,觀想彼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使此心精純熟練,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理體合一,而直接往生於彼極樂國土也。若是在道場中之正觀者,以彼雖然通達觀慧之意旨,而六根面對境界時,尚且滯留執著於六塵境界,因此或者有退轉之事。是故於道場中之聖像,乃至道場中的諸多莊嚴及供養之具,即與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當作是同一體性而觀想。修行之人雖然尚未脫離於娑婆世界,然而以此心之觀想道場聖像與極樂世界依報正報同一之緣故,便如同已經往生於西方淨土了。是人於臨命終時,莫不得到阿彌陀佛接引之感應。

且如行人懺悔等修行之事,以及清淨道場種種莊嚴供養之事,乃至於一香一華,豈不即是彼真俗中三諦之理。若不以此真實的諦理,於事事物物之中,攝心正念以智慧觀察,使殊勝的修行之事有所歸向,則於大乘的圓頓之道,便不能開發顯露。就如同彼阿彌陀佛之國土,有無量無數的一一莊嚴之具,皆是從彼阿彌陀佛最初修習菩薩行時的因地修行所感得之果報。因地的修行既然已經建立了,果報的國土則自然現前,是故其莊嚴之器具,殊勝微妙而無窮無盡。

我等如今觀見阿彌陀佛之果報而知道其因地之行,則了知我如今因地修行三昧之道場當中一一之莊嚴妙具,與彼極樂世界之因果是無二無差別的。豈不也是同樣地各各成就廣大之三昧,並且彰顯諸多法門圓融無礙甚深微妙,就如同極樂國土一樣,等同而無差別。同時也以彼供養諸佛之莊嚴妙具,為我將來微妙之身相,我之身相與彼供養之事物,非彼亦非此,非一亦非多,依報與正報互相融通,彰顯了法界之真理。我於道場中供養的聖像和妙具,就如同諸佛國土萬德莊嚴一樣不可思議,豈可以將其視為土石木材所成之外境而已呢?

是故可知無論是境界或是自心,或是報身或是國土,皆是法界性理的同一受用,自在而無有障礙,佛經中云:「以菩薩的六度波羅蜜所生的一切寶蓋,於一切的境界中所具有的清淨知解所生之一切華帳,以無生法忍所生的一切衣服。入於金剛法界無礙心所生的一切鈴網,理解一切法如幻之智慧心所生的一切堅固香,周遍於諸佛境界恭敬旋繞如來座之心所生的一切眾寶妙座。供養諸佛不懈怠心所生的一切寶幢,悟解諸法如夢之歡喜心所生的一切佛所住處的七寶宮殿,無著善根所生的一切寶蓮華雲。」以如是的道理觀之,則可以了知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之殊勝之境界,乃是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所成就的,如今感得此圓滿之果。而我如今此修行的道場,既然是往生淨土之因,彌陀因行之殊勝與我如今根機之下劣,雖然高下勝劣有所不同。但是就如同大海水與一滴之水,而其氣味質分,豈不即是同體而平等嗎?

因為這樣的義理之故,則如今修行的道場之中,六根所面對的香華燈燭,殊勝的幢旛、珍寶的傘蓋,以及一切的供養之具。乃至於衣服臥具,種種飲食醫藥,和其餘諸般的受用之具,一色一香,以及一微塵,無非即是三昧,無非即是入道之法門。皆能使人發乎微妙的知解,悟明自心證入聖位。雖然尚未聽聞阿彌陀佛的法音,亦能表彰顯現念佛三昧諸大法門,亦可即在當下一切眾生及諸佛之身,境界與智慧圓融無礙。亦能與我一同修行之人,而為真實修行之法侶。修行人豈敢輕視一切的境界,而使人不發妙悟,俱得往生彼極樂國,如此可乎?

經云:「以禪定持心而恆常行於一個所緣,以智慧了知境界而於一切境皆能同得三昧。」其義理也是如此。如果能作如此之觀,則我之六根與外境一致而無二,那麼又何只是我之身口意三業為能修行者。又如地獄受苦之刑具,如鐵刀木杖、利劍猛火,以彼人先世所造的惡因所使,皆能使之動搖而為鐵蛇、為鐵狗,為毒蟲、為惡鳥,穿透人的骨頭入於髓中,作諸種種痛苦之事。何況修行道場中諸般的莊嚴之具,而不是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同一根源,皆為解脫生死之法,而與我共同成就三昧者呢?

此外修行道場中的種種莊嚴之物,其形體皆是與我身心有異之物,尚且能夠使人發乎微妙的知解。何況如今所供奉的尊貴之佛菩薩形像,並且如法地恭敬供養,窮盡心意竭誠志向,親切待之如父如母,豈不能令我解脫生死,迅速往生極樂安養?

且如一尊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二位菩薩像,供奉安置於道場之中,是為正對的懺悔之主,其餘的聖像是伴,而此聖像總名為正報。諸般的莊嚴器具,悉皆名之為依報。如是則主伴、依報正報,與彼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雖然有粗糙與微妙之不同,而其形像之主所具有的神通願力,等同於阿彌陀佛的真身,叩拜之則靈驗,祈求之則感應,如是則與真佛有何差別不同。既然無有差別,則於此道場中之佛菩薩像,豈可以只是作其是由泥土、木材、膠漆、金彩所成之見解,而不將其當作是西方極樂世界大願具足、相好光明的真實佛身之佛而觀想之呢?若是於形像當中不當作是真身而觀,則其心念不能專一,念佛三昧便難以成就,微妙的體悟則不深入,其過失實在是太大了。

這實在是因為如今所見之形像,與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實之身、實際上並無二種差別旨趣。只是因為彼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普遍於一切眾生之故,於無二無分別之真身,隨著眾生的根機而應化示現。或者顯示真身、或者顯示化身,或者顯示形像。而我等由於眼根之障礙尚且很深,於同一的真法當中,所見的卻各自有差異。於阿彌陀佛的真身而自認為其只是形像,如是則可了知此形像豈只是實有的土木之形像而已呢?

譬如《觀無量壽佛經》當中,上中下三輩九品接引往生之佛,隨著眾生的根機品位,阿彌陀佛所派遣顯現的、從殊勝以至於粗劣,各各有其不同。是故可知我們所見的形像,實際上也是我等此種根機所應當見之真佛,豈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是不普遍的,而顯示給我們的是虛幻的形像呢?雖然各種根機之眾生所見的是有所不同,然而皆即是阿彌陀佛唯一的真實之體。

又如經典中所說,懺悔之後彼眼根的障礙漸漸變得微薄,即可以在見到佛座之後,先見到一尊佛或兩尊佛。障礙又更薄時,漸漸可以見到佛遍滿於虛空界當中。以彼經中所說的比例於此事,若是我懺悔發願求生之心,與真實的理體相應,則首先見到佛之形像以及化佛,然後即能見到阿彌陀佛真實之身。又如《華嚴經》的說法會上,釋迦牟尼佛本來是一體的,諸大菩薩眾等一乘根機之人,見到的佛是廣大無量、由天冠莊嚴的盧舍那佛之身。三乘根機之人見到的佛,是從王宮中降生的老比丘身。而我等凡夫眾生,應當見到的佛則是土石木材所成之身。如果不是如此,為何《普賢觀經》之中,只要懺悔眼根之罪而便可見到佛。是故可知佛本來是一體的,或者見到真身,或是見到土木形像,實在是因為見佛者自己的根機有差異也。

又如昔日有人,刻木頭以為母親,其母親之形像本來是木頭,有人向他借來祈求以尋覓其母親,有時給她供養,有時吝於供奉,其木頭的母親也能現形歡喜和慍怒之顏色,與真實的母親相同。彼世間俗人因為孝順之心意所感,尚且能夠如是靈驗。何況我們具足無量大願神通之佛,即是真身的寶像,而卻不及於木頭所作的母親嗎?何況古代以至今日造佛菩薩形像者,其不可思議的感應徵驗極為眾多。或者是放大光明,或是示現祥瑞的感應,乃至於土木形像的佛身生出舍利,子,或是經過水溺火焚而不毀壞者。這些都記載於傳記之中,無法完整地陳述說明。

那麼我如今道場當中佛像之主,即是阿彌陀如來真實的色身,然而因為我的業障之故,認為其只是土木之形像而已。縱使彼人認為是土木形像,同樣也能入於前面所說的形像觀,從形像而見到真身,這樣豈不能夠顯現一切報化、乃至形像皆是佛之同體的妙義啊!佛經中云:「佛的清淨身,遍於一切處。」又云:「一切諸法,無非佛法。」何以特別只有此土木的形像而不是佛法呢?

有人問曰:離一切相,即名為佛,佛身的三十二相尚且不是,何況卻說此土木之形像與佛同體呢?

答曰:若說所有相都不是佛,那麼何止土木形像不是佛,雖然是盧舍那佛之報身,也不是佛。若說一切相非是佛,即是指一切法皆是佛,何有一法不是佛法呢?若能了知此義,則能體悟我如今所以供奉的尊貴形像,並不離於阿彌陀佛的大願海中。同樣具有不可思議的大神力,能夠含攝能夠容受所有一切十力四無所畏等,以及十八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常樂我淨,其相好光明,與阿彌陀佛的真身,等同而無差別。

而我如今於道場之中,懺悔發願種種修行之事,就如同乞求之人,得以親近帝王身邊。心中要常懷慚愧而戰戰兢兢,敬畏和親愛之心同時兼抱,渴仰阿彌陀佛的慈悲攝受,祈求企望能夠出離生死。更何況是佛法乃是經歷無數劫而難以值遇,如今既然有幸遭逢,豈可輕賤而視為容易,使殊勝的修行不能進步,自己作障礙留難呢?

又應當思念彼阿彌陀佛,因為慈悲哀憐我之緣故,俯垂示現土木形像之身,接受我等之懺悔。既然願意接受我的懺悔,則一切的重罪,必定能夠得以消滅,必定能夠往生於淨土。於是我心得到極大的歡喜,忽然之間如同蒼天廣闊、大地清平,獲得法眼,彼極樂國土之形像,可以如同親眼目睹。是故可知真身與土木形像一致之說法,並非不是非常深奧,修行之人應當竭盡其誠心,莫作邪異之見解。

【書籍目錄】
第1頁: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八 第2頁: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3頁:極樂依正第一 第4頁:斥妄顯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圖)
第5頁:訶謬解第三(堪為前祖吐氣) 第6頁:正明心佛觀慧第四
第7頁:道場尊像念佛正觀第五 第8頁:闢斷空邪說第六
第9頁:開示禪佛不二法門第七 第10頁:示諸佛二土折攝法門第八
第11頁:勸修第九 第12頁:勸戒殺第十
第13頁:勸持眾戒第十一(皆淨業正因) 第14頁:勉起精進力第十二
第15頁:正行第十三 第16頁:別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第17頁:三昧儀式第十五 第18頁:揚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第19頁:十大礙行第十七 第20頁:羅顯眾義第十八
第21頁: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第22頁:示念佛滅罪義門第二十
第23頁:略示列祖行門第二十一 第24頁:正示迴向普勸往生第二十二
第25頁:附:破妄念佛說(一名直指心要) 第26頁:舊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