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訶謬解第三(堪為前祖吐氣)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宣法師白話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訶謬解第三(堪為前祖吐氣)

念佛三昧,名之為三昧之王,其境界甚為深妙,很難以一時之間而究竟了知其義。古代以至今日祖師們的指示教授,也是因時而互有差異不同。直到了天台智者大師,其言說才大致圓滿完備。慈恩的窺基大師,賢首的法藏大師,各自引其所長而詮說淨土。其次我輩之禪宗,其推崇淨土也是極為明顯。但是後世學人見識淺陋,沒有辦法得到禪宗與淨土真實的指歸,尚且都未能升入廳堂,怎能再進一步入室相見。尋找門路都不可得,因此歧異的見解便分作多途。

於是將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當中說到西方淨土之處,在心中暗自地的揣摹思量,隨著語言文字而生起妄解,便認為本來沒有西方淨土,不必求生極樂世界。而不能夠了知我六祖大師所說的不但是隨順其根機時宜,而其實際上的義理也是符合於經典之旨趣。縱使隨順其言語之表象,也只是說淨土不必求生,從來沒有說無有極樂淨土。西方淨土既然是真實存有的,那麼往生的道理便昭然明白了。

何故那些初機學佛之人,執著指月的手指為明月,若是依照六祖大師所云:「癡迷的人念佛求生於彼國土,悟道之人自我清淨其心。」又云:「在東方此土之人只要心念清淨即無罪,雖然是西方之人心念如果不清淨則也有過愆。東方此土之人造罪,則念佛求生西方淨土;可是如果西方的人造罪,那麼其念佛求生於何國呢?凡夫愚癡之人不能了知自心,不能認識自身中的淨土,於是願求生東、願求生西。如果是悟道之人,無論其所在之處皆是平等一般。」

又云:「極樂淨土的遠近,只是隨著眾生善根的差異而有所不同,而諸佛的國土哪裡有遠近的差異。」是故說不必求生淨土也。然而六祖大師要眾生永遠斷除十惡業及八邪道,具足修行十善業及八正道。又要令眾生妙識自己的心地性王,並不離開自己此身,只是因為迷失與悟道而有差異。若是能悟,則能實行慈悲喜捨,能夠具足清淨平等正直等善,即是觀世音、大勢至,是釋迦、是彌陀。若是迷失,則必然分別是非人我。起於邪心或是虛妄塵勞之差別,即須彌山、大海水之境界,是毒龍惡鬼地獄之類。

如今詳細探究六祖大師的旨意,只要能夠令心清淨,則隨其所在之處皆為清淨。此則實際上是與《維摩詰經》說法會上釋迦世尊以佛足按地,將污穢的國土轉變為清淨,而其會上諸大眾各各自見坐在七寶蓮華之上,其義理實在無有差異。那麼經典中所謂的「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其說法就非常明瞭了,六祖大師之言辯,豈不是稱可於釋迦牟尼佛之心,深深符合於佛經之意旨。

但是聖人們說法之時,用遮止來詮釋、或用表彰的方式來詮顯則有所不同。如果有境界階位尚未能夠及於此處者,不可以引用其遮止的詮釋方式而來自我欺誑。更何況世尊的一大藏教,或者說遮止的詮釋,則一切法皆非、皆是虛妄,何必要求生於西方淨土。或者說表彰詮顯的方式,如是則一切法皆是佛法,必當要求生於清淨的世界。此二種說法的方式,同是出自於釋迦牟尼佛的金口,其義理並沒有差異殊別。豈可偏執於遮止的詮釋說法,而頓時捨棄表彰詮顯教人求生淨土之義呢?

若是真的直接指示人們於國土世界不必捨穢土而取淨土,而只是要人清淨其心者,則六祖大師也應當告訴人們只要清淨其心而已,不必令人斷除諸惡業而修習諸善行也。如今六祖大師既然使令眾人斷除惡業、修行善法,則必定於國土世界捨棄穢土、取於淨土,其義理便更加明瞭了。是故佛陀說遮止詮釋之時,正是要顯示於表彰詮顯的方式,而令人求生於清淨的國土。佛陀說表彰詮顯的方式時,正是要人依於遮止的詮釋而了知無生之理。

是故可知曹溪六祖大師是要令人因地心先清淨,則果報的境界自然清淨;而不令人急於求生淨土,這即是遮止的詮釋佛法之方式也。廬山慧遠大師令人進入於阿彌陀佛報土的清淨境界,則因地心便自然清淨;而必定教人求生極樂淨土,這即是用表彰詮顯的方式來宣揚佛法也。然而佛陀與祖師的說法內容,因地與果地不二,非在於前、也非在於後,二者的義理未曾互相違離也。雖然使人入於佛法的方式不同,而法體本來是同一的。奈何如今鈍根之人,才一聽聞遮止詮釋的說法為是,便自認為表彰詮顯的言談便為非,自己生起退道的障礙,這實在是可令人憐憫哀傷。不知道六祖大師作此遮止詮釋的方式、而教人不必求生淨土之說,正是為了要顯明表彰詮顯的方式,而令人以清淨心求生於極樂淨土之故也。

又如釋迦世尊一代的聖人教化,以諸經典的部類、次第的言談,無非都是同一法味。然而於表顯的說法當中,一定大多讚歎表顯的說法。於密意遮止的說法,則必定讚歎密意遮止之說。各自宗主當前所說的部類經典,而擱置其他的言談說法。然而佛陀難道沒有別的言談而殊勝微妙於當前之說法嗎?這實在是佛陀為了適應他當前的根機,使當時與會的大眾能夠歡喜受持,使其得以專一心志而無猶豫不決之心也。

如今在像法末法之中扶持宗門樹立教法,難道就沒有貶抑和稱揚之時嗎?六祖大師既然想要弘揚一行三昧,於理便應當杜絕其他的諸乘教法。廬山慧遠大師特別為了闡揚念佛三昧,使眾生能夠橫超三界、直截往生,王應當要圓滿收攝一切根機。如今後學之人豈可虛妄生起分別的二見,應當要詳細審察其義理才是啊。

此外六祖大師又說不論是東方或西方之人,心能清淨則無罪,不清淨則有過愆者,正是說此東方世界惡劣的境界粗陋強大,釋迦世尊已經滅度,一般人不能心淨。譬如世俗之人在於俗家,猶如在火宅之內受盡萬般的煎熬,縱使有修持亦很容易退失。譬如即使是一顆小石子,入於大水之中即刻沈入,是故必定要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聖眾現今依然存在,境界殊勝而使人修行能夠深入,逃離慈父的兒子既然知道回頭了,佛陀慈悲親自教誨利益。就如同出離俗家住在寺院,種種的善緣具足完備,決定可以得不退轉。是故只要能夠往生彼國,心便能清淨而無過愆,就如同彼大石頭乘載於船上,雖然入於大水之中而能不沈沒故也。

此外所謂的東方西方,於理性上本來是一體的。彼阿彌陀佛的國土,不只是境界殊勝,其阿彌陀佛現今仍然存在,能夠讓人消除過愆罪業,心地必然可以清淨,聖人的果地一定可以到達,是故其西方世界必定遠遠超勝於娑婆世界,因此必須求生極樂淨土。若是根機殊勝,如曹溪六祖大師者,尚且能夠入於生死的苦海之中,尋著眾生求救的音聲而救脫其苦難,普遍教化一切眾生,何必要求生於西方淨土。如果是那些道力尚未充足,狂妄地倣效先知先覺的祖師,自己不求生淨土,並且教人也不必求生淨土,就譬如想要救渡溺水的人而自己卻沒有船筏,則自己與他人彼此都沈溺於水中,這樣又能奈何之呢?

此外我們的慧能大師,實際上是弘揚禪宗的第六代祖師,其所說的佛法豈不是闡揚少室達磨大師之禪法,因此乃說:「心地若能平等、何必勞苦而持戒,行為若是能夠正直、那麼又何用修禪。」若是單單依照此語言之相,則便說是不必持戒修禪了。而卻不知道心地若能平等,則我們對待眾生萬物無不平等,眾生與我既然平等,又豈可以殺害他人而食之以滋養自己的色身,偷盜彼人之物而自我利益,分別男女之相而行不正之邪行,語言虛妄而不真實,乃至更加飲酒而使得醒醉顛倒而異時。心地平等之時既然沒有此犯戒之相,則所有一切的戒律皆在其中了。怎麼可以反而是全然不持戒,並且劫盜殺人等等,而說是心地平等呢?由此可知作此「心平何勞持戒」之語,正是為了顯現廣大的戒律也。

『禪』字乃是梵語,此地翻譯為『靜慮』,或是翻為『正定』,或是翻為『一行三昧』,豈有身口意行正真之人,其心念思慮而不寂靜,其所住的禪定而不正,其所行者而不專一。由此可知「行真何用修禪」之語,正是要顯現於甚深之禪定也。六祖大師的修行超過於天人之表,其道法興隆於像法時期之間,恐陌這些後學之人執著於法相、拘泥於形跡,因此於戒體當中說「何勞持戒」之語,於禪的境界當中說「何用修禪」之言。比例於此等言語,則可以了知也是在於必定應當求生淨土的佛法當中,而說「不必求生」之語也。後世的學者更加轉而拘泥於形跡,而認為六祖說實在是不必求生,這真是愚癡之甚也!

其實六祖大師所說的,是反向的勸導也;諸淨土祖師所說的,是隨順的讚歎也。如果沒有隨順佛法之讚歎說,則沒有辦法開啟眾生進修之路;如果沒有反向的勸導,則不能顯現圓頓的修法。不論是反向的勸導或隨順的讚歎,悉皆應當隨順於當時的根機,沒有固定而實在的方法。譬如禪宗說「逢佛殺佛」,豈是真的殺佛嗎?若是殺佛之語是真實的,那麼文殊菩薩持仗利劍欲害於佛,難到也是真的要殺佛嗎?如果只是隨逐於古人的語言,卻不求取於古人之心,而說真的是不必求生淨土。這正是所謂的醍醐上味,雖然是世間最珍貴的,可是遇到此等顛倒之人,反而變成是毒藥了!

是故六祖大師稱歎彼三諦圓妙之理,於有生當中說無生,於無所修證當中說修證,有無二邊皆不可得,中道亦不存在。因此令佛教大乘圓頓的法門坦然而明白,就如同揭露日月於昏暗的街衢,令一切眾生無不蒙受光照。而卻說禪宗於念佛三昧、淨土的旨趣,是有所未盡的,這樣是可以的嗎?

若是像河西的道綽大師,長安的善導大師,信源禪師、永明的智覺禪師,慈覺禪師,豈不是繼起於其後之人,皆是能夠遠稟釋迦世尊之遺音,致力弘揚此淨土法門者。道珍禪師、懷玉禪師,其修行的功業廣大而彰顯。圓照禪師等諸法師,其靈驗則更加顯著。何況如今禪宗叢林,為疾病僧人的念誦,以及荼毗時以十念法稱揚阿彌陀佛的名號,以使其往生淨土,其事相記載於書籍典章,遺留的餘風尚且存在,更有什麼可以疑惑的呢?

【書籍目錄】
第1頁: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八 第2頁: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3頁:極樂依正第一 第4頁:斥妄顯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圖)
第5頁:訶謬解第三(堪為前祖吐氣) 第6頁:正明心佛觀慧第四
第7頁:道場尊像念佛正觀第五 第8頁:闢斷空邪說第六
第9頁:開示禪佛不二法門第七 第10頁:示諸佛二土折攝法門第八
第11頁:勸修第九 第12頁:勸戒殺第十
第13頁:勸持眾戒第十一(皆淨業正因) 第14頁:勉起精進力第十二
第15頁:正行第十三 第16頁:別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第17頁:三昧儀式第十五 第18頁:揚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第19頁:十大礙行第十七 第20頁:羅顯眾義第十八
第21頁: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第22頁:示念佛滅罪義門第二十
第23頁:略示列祖行門第二十一 第24頁:正示迴向普勸往生第二十二
第25頁:附:破妄念佛說(一名直指心要) 第26頁:舊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