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法宣法師白話譯

別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日期:2010-08-06]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法宣法師白話譯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別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道場既然已經完備,供養的事物已經陳列,一一無不如法如儀,豈可以隨著時間而空過日子。如是則應當依循教法,運用以觀照的智慧,以種種的殊勝妙境作知解。承著此殊勝的妙心,建立無作之行。則生死煩惱之大海必定乾枯,極樂淨土必定可以往生。

當時有一客人在座,態度雍容,心志安定而自如。端正莊嚴、優雅穩重,內心蘊藏著不退怯之心志,忽然作禮而問曰:

如今觀察師父您的教誨,則知道修行之人運心廣大欲度眾生,不論是根機深淺之人皆應該如此。然而如果大家都來建立道場,使供養之事物完全齊備,然後乃可安定心神獨自靜處,才可起而修行之說法。若是像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根機鈍劣、寡於見聞,自從昔日以今時,仍然孤獨蛉竮於五湖四海,周旋遊歷於城縣鄉邑之境,或者去或者來。雖然想要處於寂靜之地精進用功,但是量己福德之力尚未能如此。若是能夠即於旅行之時,不必假借清淨的道場,庶幾讓我輩晚生可以依教奉行。伏願師父您能大慈大悲,啟迪我等未聞之旨趣,婉轉垂示其修行的始終方便。

答曰:大哉問也!世間人想要修習三昧,必定說一定要等到所需的百般事物都具足了,然後才要發心修行。如今你的心志,可以說是超拔於其平凡之類也。如果不是你的問題,便不能夠顯發我心中蘊含之心意,而使其能夠完全披化於其餘一切的根機也。這實在是因為聖人垂示教化,就好像同一味的雨水,不論三種藥草、二種樹木,都可以個別得到其滋潤而開花茂盛。更何況是念佛三昧,普遍收攝於一切根機。

你若是想要決定得生於淨土,應當於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皆當作是修道之用,怎麼會妨礙於客行的途程當中呢?你如果想要在此行住之中建立修行者,最初應當建立不自我欺騙之心,隱藏德行顯露瑕疵,千萬不可以自我矜誇顯耀,始從最初的腳根之下,便要內外堅定穩當。

其次則必須放下諸般之雜緣,停止休息萬般事相,預先應當熟習讀誦淨土的經典咒語,以及五悔法門的懺法,令其極為通達流利。又應當修習所行的威儀儀軌,必定使其端正莊嚴、優雅穩重。然後如前面所說,起於真正的信心,運行大慈大悲的智慧,普遍為一切的眾生,如理地觀察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這兩個國土的污穢和清淨,痛苦與安樂的兩種不同的果報。一個實在令人厭離,一者實在令人欣樂,然後於此觀念上發起修行。

既然在客行的路途,居住的處所不是同一,如同行雲猶如流水,是故不必莊嚴準備道場,只要能夠清淨身心,穿著隨份而比較清淨殊勝之衣服。於六齋日,或是客居的任何之處,即使是只有一小蕞的香華之供養,以此而供養三寶,以表達自己心中的一點奉獻。然後正對著三寶之前,禮拜長跪而頂禮稽顙。並且立下廣大的願力,發誓永不退轉。於其所在之處與生於世間之時,以此念佛法門為究竟之歸依,更不再產生中途退悔之心。雖然沒有道場的莊嚴,即於發心修行的日子開始,乃至於形體壽命窮盡之日,每日的二六時中,修行此淨土法門。至於香華燈燭之有無,就不必再過問了。

客又問曰:修行三昧既然必須一心,然而人的俗事則有千頭萬緒,要如何修行,佛事與世間之事才能不會互相妨礙呢?

答曰:譬如被捕的鳥入於牢籠之中,其色身雖然在籠裡,而心念卻憶想著廣大的園林,兩者並不會互相妨礙。牢籠只能繫住色身,並不能繫縛彼求於出離之心。世間的俗事只能拘束我們的色身,而不能夠拘束我們發願往生淨土之心志。所謂的三界就如同牢籠,此色身如同被拘捕的鳥,求於出離即是願求往生西方,而彼廣大的園林就是極樂淨土也。是故可知虛妄世緣的千頭萬緒,並不會妨礙我們真實之心。更何況是在客居之間,他人的事務很少會煩惱到自己,自己也不會牽涉到他人,身心坦坦蕩蕩、如如不動,正好可以精進修行也。

來客問曰:念佛法門的次第,唯願師父更再詳細解說,使進修念佛法門之人,親自從事修行之時而不迷惑也!

答曰:白日三時、夜裡三時,其時段分毫而不可差錯,這便是其次第也。如今在客居之中,到了每日最初的第一個日時的時候,若在有佛像之處,或是自己有佛像隨身。則當口業稱誦經典佛號,身業從事禮拜,或是默念稱誦、身體禮拜,對著佛像而修行。如果沒有佛像,或者對著經典的書卷,或者只是面對著西方遙遙禮拜。或是除了東方以外,隨便面於一方而禮拜,皆當完整而如同在道場中之儀式。

若是有時是在道路之中或是登於舟車之時,以及不得已要作一切治身動作、運用之事,真的不可以排除放下之時。則佛事與世俗之事應同時運作。又應當思惟想念此世間之事務,本是為了長養色身之用,而我色身同時修行佛道,其功德也不會虛妄無用,即與在道場中修習三昧是同等的。

問曰:我聽聞人家說一心不可以二用,得到一個便失去一個,如何可以兩件事同時運作呢?

答曰:你難道到沒聽到前面所說的籠中鳥的譬喻嗎?其已經非常明瞭了。又如同我們一個心,並不妨礙我們同時眼見事物、耳聞音聲,身體作動、心中則有憶念,其應用乃是無盡,何只有兩件事呢?其應用既然是無盡的,則應當就彼一切事務的動作運用之中,一心持誦《佛說阿彌陀經》一卷,或是《觀經》的上品往生章,或是《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以及持誦淨土往生咒,或者三遍、或是七遍,乃至一百多遍。又或者稱佛名號三百遍、五百遍,乃至千遍,或者不計算其數目,作為入於懺悔前之佛事。迴向之後,才進入於懺法。

其禮懺之儀式,都是從慈雲大師的懺悔儀軌中而出,從「一切恭敬」開始,其次禮拜三寶,運想香華供養,讚歎諸佛功德,禮拜諸佛聖人,然後進行懺悔業障,以至於旋繞諸佛、歸依三寶,皆當隨其文句義理、章節段落,一一觀想我此色身恭敬對於極樂淨土阿彌陀佛之前,或是此道場中形像的佛陀之前,長跪禮拜、瞻視旋繞,一一皆應明了清晰,不可使心中昏沈散亂。

禮拜完畢之後,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以及白毫相等,自我衡量時間而停止。然後再如前述的持誦經典咒語以及佛號,並且迴向完畢,如此才是初日分的佛事。以此觀想的禮拜等事,與在道場中的修行方法是同樣的,只有道場是真的親身禮拜,而在客途是用觀想,這一點是有差異也。

此外其所持誦之聲音,雖然隨著個人與環境的好壞方便與否,而有輕重大小聲之分別。但是應當令音聲和靜默各自一半,沈穩宏大、典雅莊重,使我們兩肩之旁的人可以隱隱約約聽聞到,千萬不可與他人多言語交談。並且應當在尚未作務之前,或者於佛前燒香一柱。如果還是不方便如此,但能隨手拈一物當作是香,供養後便散撒之。到了修行之時只要運心觀想即可。至於其餘的時間只要獨自靜坐、獨自經行。遠離了喧鬧及雜亂之處,並且避免與他人聚首閒談,戲語笑謔、輕侮調弄,狂笑和歌唱感歎,吟詩詠調、舉筆弄硯,種種使人忘失正念等事。如是則為初日分之佛事也。

日中分和日後分,以及夜間三分的時間也是如此,如是則為六時之修行方法。但是彼夜間之中,人已安定、環境已經寂靜,其用功的方式正應當和日間不相同。修行之人既然是為了生死大事,豈可隨意而流於懈怠,因此而恣意安心睡眠。縱使在經歷嚴寒和酷暑之極,慎勿脫衣而睡眠,修法之衣服和計數的念珠,應當置於身旁近處。手巾和淨水,也不隔離於座位之處所。或者有所需要的,皆應預先準備。此外應當觀察身旁他人信根之厚薄,不可以惱亂他人,不可使人厭惡。如果對於念佛法門沒有阻礙之人,則應當微微念出聲音,如同琴聲、如同瑟調,聲音雖細而沈穩莊重,聲音雖大而無雌音。使天神歡喜降臨而護持,鬼神畜生聽聞聲音而解脫,則其功德更加深厚。

或者是在舟船之中,以及在他人家中偏僻之處,皆應當觀察環境、觀察他人,然後一心精進而修行。以方便宛轉的方式,竭盡心力而修行,切不可於其中間生起他人之過失,彰顯別人的惡業。又不可用盡他人護持的歡心,傾盡他人的美意。縱使遇到時間處所之方便,或者有其他之事、其他之人有所妨礙者,也應當另外找尋隱僻之處,正身端坐面向西方,恭敬合掌心中至誠,出聲或默念要隨其時宜,如同前述的一樣觀想禮拜,與前作務時沒有差異。

此外如果作務之時,作事完畢身心閒暇,不拘於其已經懺悔了多少,乃至有一句一拜尚未圓滿,即當繼續連續音聲而稱誦,然後到彼佛像之前,繼續禮拜而使其圓滿。若是正在佛前端身禮拜之時,忽然有其他之事情要緊急為之,也不拘束於已經禮懺多少了,乃至只有剩下一句一拜尚未圓滿,即當於隨其所在作務之處,繼續觀想而使禮拜圓滿。千萬不可因為進入懺法尚未多,而重新再起懺法。

此外這種用觀想來禮拜的方法,實在是出於不得已的情況而為之,不可以在閒暇之時,也用觀想禮拜的方式而懈怠其身行。也不可專門把此觀想禮拜之法用於作務之時,而於閒暇之時反而虛妄浪費光陰也。對於佛法只有淺薄信心之人,不可以直接勸其用此觀想之法修行。對於具有深信之人,又不可不暗中秘密啟發之,使其自己肯於不斷精進修行。此外不可以將教化引導之功勞歸於自己,如同春天化育萬物,而不可見其功行。彼依清淨道場而修行者,名為順境中的易行道。在客途當中而修行者,名為逆境中的易行道。若是將逆境中的易行道,比較於順境中的易行道,兩者就像是天地一樣的懸殊遙遠,逆境中的易行道,其功德利益更為廣大。

問曰:此觀想之禮拜與親身之禮拜是否相同呢?

答曰:你難道不曾聽說,身口意三業者,意念是身業口業之主導。主者既然專注於觀想,怎麼會不推及身業口業。此外又如禮懺當中運用心念觀想此供養之香華,以及此身心遍至十方三寶之前的方式,豈不是也只是用心念觀想而已,比例此事便可了知。

問曰:若是如此,只要心念觀想禮拜,可以不運用身業禮拜、口業稱誦嗎?

答曰:意業雖然殊勝,若是能夠同時完具身業口業,名之為三業圓滿修習也。其靜默稱誦之意義,比例於此便可了知。如果能以此觀想禮拜之方法,於空閒之時填補禮拜之數,其修行則更加勇猛精進。

問曰:每日六時修行方法之外,要如何用心呢?

答曰:或者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持咒誦經,稱佛名號,以及至心頂禮等修行,念念之間從不捨棄,剋定日期祈求往生。這就如同行路之人,腳步如果緊急則到達的時間比較快速,腳步如果緩慢則到達的時間便比較遲緩。應當要如是精進用心才是。若是有人身心的體力較弱,不能全部修行六時的行法,只要訂定誦經拜懺的課目,每日或者三時五時。雖然並不排斥增加時間修行,但是也不可以任意地增減時間,而改變了其所建立的修行方式也。

問曰:在客途中修行三昧之說法,其圓融修行的次第,在世間真是罕能聽聞。若是如此,則依止於清淨道場而修行者,則便可以不必要了嗎?

答曰:譬如有人墮入海中,求取船筏卻不能得。忽然之間遇到有一根橫木,暫且抱執之而達到於岸上。豈可有船不乘,反求其橫木而導致自我喪命呢!更何況在客居之中的離去或安住,都要隨著主人的欣喜和厭惡。而在道場之中即毫無罣礙,怎麼可以不精進用功呢?

如上所說的是在客途居住當中所修行的三昧,此三昧者,其境界甚為深奧,功德甚為廣大。能夠合乎於佛陀的妙心,稱揚讚歎莫能窮盡。在四種三昧當中,名之為「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隨順四威儀三昧」,正被大根機之眾生,小智慧小根機者,隨分也可得到其利益。以此三昧比之於道場中之修行,只有缺少身業禮拜,其餘的儀軌亦是相同。你應當以此三昧精進而受持,一心一志向西馳行,切不可因循怠惰而更再滯留生死輪迴也,如上所說的自然是你的正行。

我又觀察當今世上之人,有的人是有心於此淨土法門者。但是才一聽聞念佛很容易,即作容易之想,便妄自認為已得已證。有的才一聽聞其困難,即產生了退怯屈伏之念,便全部失去其志願。縱使有一些信心頗為深切的人,又流入於邪見的叢林裡,自己暗地裡亂相傳授,以此而擔誤眾多之人。其所傳授之方法,有千形萬狀之多,乃至有的實在是令人不忍心聽聞,但是皆能羅織籠罩人心,使其自我相信。於是錯誤之行漸漸擴張,其師父與徒眾俱皆陷溺,豈能像你一樣正心而不恥下問虔誠懇切啊!

來客於是作禮曰:某甲我一生崎嶇坎坷於客途之中,已經相當久了。每次想到生死無常,想要修行念佛三昧而卻不可得。每日只有憂慮口舌身體之滋養,而於佛法修行的道場不能起而修行,因此感到遺憾。如今宿生以來的因緣幸運,得以聽聞到此殊勝之說法,可以說是如同甘露灌頂,徹於骨髓都感到清涼。於是敢說我必然決定志向而一心受持,從今日開始,將所有的逆境怨恨當作是親家,更無其餘的懷恨。從此之後身心放下,如同止息了一付重擔,安適自在坦然無礙。願意生生世世恭敬頂戴一心受持此法門,寧願斷捨命根,也誓不退失此道。並且普使一切念佛修行之同人,皆悉能夠了知此義。無論是在自己居住之處或是在客居之所,於逆境順境當中,皆不妨礙於修行之道用,大家一同成就念佛三昧。這可以說是一切眾生之大幸,可以說是學佛者之大幸也!

此客途居住之時既然可以修行,則可了知一切奔馳不停的世俗事務,以及流落飄蕩於四方之時。勞於生計販賣眾物,客邸店舖市集村落,商賈負載貨物於道路之中,以及百種工巧匠師、歌技藝人。男女老幼,乃至為人奴婢、黃門宦官,受人驅使勞役,而不能自由自在者,於彼一切的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語默動靜,以及被人拘捕於牢獄者。於其喜怒哀樂之間,從來沒有不可修行的時刻。更何況是出家的四眾弟子,在家士農工商四種人民,有屋室可以居處,有閒暇可以修行,所欲求的皆能具足,得以安然生活自在無憂者,怎麼可以不精進其修行呢?

來客又問曰:如今有人聽聞極樂世界、在此娑婆世界過十萬億國土之遙遠,而望著途程畏怯遙遠。並且聽聞往生者多是一生補處的菩薩,因此自我羞恥而不能親自努力修行者,又要如何呢?

答曰:彼等眾生豈能了知如上所說十方盡虛空之世界,悉皆是在我之自心當中,心念如果清淨則十萬億國土並非遙遠,心念如果污垢則雖然在眼睫毛之處猶是遙遠。只應思惟心念是否清淨,何必計算路程路途之遠近。這就譬如只有少時間的睡眠,卻可以在夢中行至千里之外,豈可以用常理的時程來比較呢?理體上既然有極樂國土可以往生,千萬不可說只要心清淨即是淨土,而更不須再求生於彼國土的這種邪見也。

來客乃再一次地作禮曰:是的,我恭敬受持師父您的教化。又曰:某甲我初次聽聞到此說法,這是我以前未曾聽聞的,自己認為是師父您隨著自己的意思而垂示此言論。如今又聽到此三昧之名稱,乃知道是來自於佛陀的聖典,實在是相應於根機和時宜,就如同青天中的白日一樣明了清晰,可以說是後學之人的教誡訓示也。豈是為了我而宛轉方便宣說的呢?我發願能夠以筆記錄之,永遠作為將來後世之訓示。如今更再祈求師父垂慈開示於道場之中所修行的,其從始至終微細詳明的正行法門,以普遍利益於世人,那麼其幸運更是尤其廣大啊!

余答曰:善哉!我當窮盡滿足你的心意,而與彼眾人演說之。來客乃謙卑恭敬而退下。其來客名為「行一」,字「志西」,自己說他曾經讀過永明智覺禪師的《萬善同歸集》甚為熟悉。後來遊歷於廬山,見到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之遺跡,因此而發願念佛等等。

【書籍目錄】
第1頁: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第八 第2頁:重刻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序
第3頁:極樂依正第一 第4頁:斥妄顯真第二(附真妄心境圖)
第5頁:訶謬解第三(堪為前祖吐氣) 第6頁:正明心佛觀慧第四
第7頁:道場尊像念佛正觀第五 第8頁:闢斷空邪說第六
第9頁:開示禪佛不二法門第七 第10頁:示諸佛二土折攝法門第八
第11頁:勸修第九 第12頁:勸戒殺第十
第13頁:勸持眾戒第十一(皆淨業正因) 第14頁:勉起精進力第十二
第15頁:正行第十三 第16頁:別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
第17頁:三昧儀式第十五 第18頁:揚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第19頁:十大礙行第十七 第20頁:羅顯眾義第十八
第21頁:獨示一願四義之門第十九 第22頁:示念佛滅罪義門第二十
第23頁:略示列祖行門第二十一 第24頁:正示迴向普勸往生第二十二
第25頁:附:破妄念佛說(一名直指心要) 第26頁:舊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