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法海搜珍 陳旡我居士選材/陸淵雷居士譯釋

法海搜珍 陳旡我居士選材/陸淵雷居士譯釋

少婦捲逃(出舊雜譬喻經)

[日期:2010-08-04]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陳旡我居士選材/陸淵雷居士譯釋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少婦捲逃(出舊雜譬喻經)

【經文】昔有一婦人,富有財產,與外男私通,盡取家中金銀衣物,隨男子去。到一急水河邊,男子言:『汝以財物與我,我先渡水,還來渡汝。』婦人取衣物與男子,男子渡過河,便獨去不回。婦人知受誑,立水邊發愁,無人可救。忽有一野狐,捕得一雁,又見河中魚,便捨雁取魚,魚既不得,雁又失去。婦人語狐言:『汝太癡矣,貪心欲得一雙,反兩失之。』狐答言:『我癡肖可,汝癡更劇於我也。』

【譯語】有一少年婦女,家裏十分有錢,吃喝玩耍,要什麼有什麼。物質的享用既充足了,便「飽暖思淫」起來,與外面的男子私通,邪欲遮蔽了理智,覺得所私的男子真正好,比自己丈夫好得萬倍,就想丟棄丈夫,跟這男子過活一輩子。可是那時的法律與風俗,婦女絕對沒有離婚改嫁的自由。那少婦沒有辦法,只得打算私下逃跑,還因為那男子是個窮漢,怕跟了他不能照舊有物質享受,就把家中所有的金銀細軟,隨身衣物,統通擄掇起來,實行捲逃。居然被她人不知鬼不覺的取了財物,溜出家門,會齊那約定的男子,一同上路。滿以為從此可以自由幸福了,豈知不幸福即在目前!那天他們兩人走到一條急水河邊,大概過了這河,可以避免本夫家的追尋了;可是既無渡船,也無橋樑,要過河只有涉水走將過去,河水又流得很急,一失足便可沖得不知去向。那男子還可以努力走過,那婦人是安富尊榮慣了的,委實不堪涉水。於是男子生出計來,向婦人道:『你把財物給我拏著,我先送過河,安放岸那邊,再回來揹你過去。』婦人信以為真,便把財物交給男子。那男子拏著財物過了河,頭也不回,一直向前去了,隨那婦人怎樣叫喚,只做不聽見。這正合上了一句俗語:『癡心女子負心漢。』那婦人知道受騙,立在河邊只管發愁,進退不得,更無一人可以商量解救。忽見一頭野狐來到河邊,嘴裏啣著捕得的一隻飛雁,那雁還是活的哩,在狐嘴裏只管撲著,這時野狐一眼望見河裏的魚又肥又大,滑溜溜的似乎比雁來得好吃,於是把雁放在岸邊,跳入河裏捉那魚;豈知一入水,便站不穩腳,隨流飄蕩起來,那水又只管朝嘴裏送,硬逼著喝將下去。野狐畢竟聰明,一看形勢不好,不想再捉魚了,沒命的逃上岸來,總算保全性命;不過尋那雁時,早已飛得不知去向了。旁邊婦人一一看在眼裏,不覺向狐嘆道:『你也太癡了,既得雁,貪心更想得魚。結果,連已得的都失去,卻自饒了幾口冷水。』野狐顛著頭答道:『豈敢!豈敢!我是癡了,你卻比我更癡;要不,幹麼站在這裏?』

【釋義】讀這故事,可以悟到兩種正理,其一,人世間種種富貴,以及天主耶穌教所希望的生天享樂,佛門稱為「人天福果」。真正學佛的人對於人天福果,非但不希望,而且避之惟恐不及,一心只求成佛。倘未能成佛而再世為人時,寧願生在清苦人家,布衣蔬食,而早遇「善知識」,指迷開示,繼續修行,勿令迷失本性。這並不是學佛人有福不享受,實因富貴的享受,飽暖思淫,最易造業。若是大富貴,有威權勢力的話,造善業固易,有意無意的造惡業更易,倘使惡業重大,墮入三塗惡道,不知何時再得人身,再聞佛法?人天福果的危險如是,所以學佛人不願也。就像前面說的少婦,家財富有,也是前世修來,卻因飽暖思淫,結果弄得「駝子跌觔斗,兩頭不著實」。何況私通時的淫慾心,捲逃時的貪心,河邊受騙時的瞋恨心,一一藏伏在阿賴耶識種子裏,等到再世投胎,自然一一長出芽來,成惡業而受惡報,豈非都是家財富有所造成?假使這婦人生在貧苦人家,須勞作生活,早起睜開眼,便須動手工作,比及夜晚,辛苦很了,一倒頭便入黑甜鄉。明天仍然如此,天天如此,那有工夫想偷漢子,那會招致上述的結果呢?這是一條正理。其二,一切眾生,生而有男女之慾,從生理上講,這是維持種族,生生不絕的一種天然機能;正如飲食,是一種維持色身的天然機能,多食會引起腸胃病,多慾也會引起早衰及神經衰弱的病,這是中等智識人人知道的事。所以儒教世聞法,教人節慾,佛教出世法,竟老實絕慾,便是居士有妻妾,也要以生子為目的,纔許行房,否則也入邪淫條犯戒。大學說得好:『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男女戀奸時,一切理智都被遮蔽了,彼此只覺所歡的好。要不,這是很顯明的,男子私通有夫之婦,其道德品行自然很有虧缺,道德品行不好的人,豈可託以終身?無如那少婦事前竟見不到此,豈非奸情遮蔽了理智,弄得悔不可追,這是第二條正理。說得淺小些,是感情蒙蔽了理智,擴而充之,說得深廣,便是煩惱遮絕了菩提,讀者須深深省悟。

【書籍目錄】
第1頁: 第2頁:我身有無(出大智度論)
第3頁:水泡不實(出出曜經) 第4頁:解脫愛縛(出阿育王經)
第5頁:好景不常(出法句譬喻經) 第6頁:蛇尾自大(出大智度論)
第7頁:母女同婿(出彌沙塞律) 第8頁:藉勢作惡(出十誦律)
第9頁:鬚髮寶塔(出四分律) 第10頁:念佛滅罪(出經律異相〈原出處:十卷譬喻經〉)
第11頁:滅罪求福(出佛說未曾有因緣經) 第12頁:齋僧忘家(出大智度論)
第13頁:野老迷寶(出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 第14頁:五無返復(出佛說五無返復經)
第15頁:愚人成仙(出經律異相) 第16頁:同學互毆(出大智度論)
第17頁:迦葉宿命(出付法藏因緣傳) 第18頁:脫釧悟道(出坐禪三昧經)
第19頁:少婦捲逃(出舊雜譬喻經) 第20頁:欲藏最堅(出華手經)
第21頁:買取智慧(出經律異相〈原出處:十卷譬喻經〉)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