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生活的情趣 -- 迷悟之間7 星雲法師著

生活的情趣 -- 迷悟之間7 星雲法師著

有心與無心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有心與無心
  
  生命的定義是什麼?有心的東西就是有生命;無心的東西就是無生命。你吃魚吃肉,牠有恐懼、有死亡、有心識的活動,所以這是有心的生命;你吃青菜蘿蔔,它沒有恐懼,沒有心識活動,所以它是無心的東西。
  
  人,所以稱為「大道心眾生」,所以稱為「有情」,就是因為人是有心識的動物當中,最高級且心識活動最強而有力的動物,所以人稱為萬物之靈。
  
  世間上有心的動物之多,萬萬千千,各懷不同的心意;損人利己則是多數眾生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因為有心,所以成其為人,正如一個家,有了主人才成其為家。心是道之根,心有真心有妄心,如《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妄心念念生滅,三心不可得;但是真心離卻過現未來,當下一念即是真心的妙用。
  
  不管是真心是妄心,也不管是有心是無心,其實「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有心做事並非不好,只是有心就有相、有計較、有對待、有人我、有是 非;無心,也並不是要你凡事漫不經心,甚至漠不關心,而是要你「做時盡力以赴,結果隨緣無求」,撇開得失心做事,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開車,你用 心駕駛,但還是會出車禍,你用心游泳,結果還是會溺斃;不用心,反而能開得平順,游得自在。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歸巢」;大自然中,凡一切事,自然天成,無需用心。道樹法師以無對有;無,才能無限、無量、無窮、無盡,故無能勝有。老子的「無為而治」,更是最高的領導學。
  
  神秀大師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六祖大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有」一「無」,境界馬上分高下。
  
  「心」,人人本具,個個不缺。心離於有無,如寒山詩說:「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真心既然不可說,又何來有心與無心之說呢?所以有心與無心,端乎一心;有心與無心,就在於你的一念穎悟吧了!
  
  《人間福報》2001年11月11日
【書籍目錄】
第1頁:記取教訓 第2頁:記取教訓
第3頁:不死的生命 第4頁:白日夢
第5頁:機巧招禍 第6頁:認養
第7頁:正見的重要 第8頁:肢體語言
第9頁:信箱 第10頁:永不言敗
第11頁:隱惡揚善 第12頁:顛倒妄想
第13頁:生命的重心 第14頁:人貴相知
第15頁:服務的重要 第16頁:明天
第17頁:看清問題 第18頁:說大話
第19頁:善解人意 第20頁:打開心的門窗
第21頁:掌握時空 第22頁:流行的奴隸
第23頁:遙控 第24頁:有心與無心
第25頁:學習的動力 第26頁:靈感
第27頁:吃的藝術 第28頁:胎教
第29頁:活頁筆記 第30頁:加持的真義
第31頁:做官者 第32頁:自我教育
第33頁:生活的情趣 第34頁:跑龍套
第35頁:假相 第36頁:為善常樂
第37頁:基因與業力 第38頁:重視承諾
第39頁:剛與柔 第40頁:生活品質
第41頁:工具箱 第42頁:生肖的意義
第43頁:搭便車 第44頁:應用三寶
第45頁:放下與提起 第46頁:禮多人不怪
第47頁:人生規則 第48頁:譴責的藝術
第49頁:深度與廣度 第50頁:保持距離
第51頁:下課以後 第52頁:道歉的學問
第53頁:地域情結 第54頁:理情與感性
第55頁:低姿態 第56頁:人生的考題
第57頁:問題人物 第58頁:立遺囑
第59頁:醜陋的生命 第60頁:選佛場
第61頁:「敢」的力量 第62頁:傳家之寶
第63頁:包裝 第64頁:迎接挑戰
第65頁:時空之間 第66頁:上班時間
第67頁:時效性 第68頁:香的語言
第69頁:做人 第70頁:家的真義
第71頁:寵物 第72頁:挫折教育
第73頁:逆向思考 第74頁:善緣好運
第75頁:新年的意義 第76頁:書的妙用
第77頁:反敗為勝 第78頁:妄想與理想
第79頁:微笑之美 第80頁:不讀書
第81頁:用人學 第82頁:填海
第83頁:反主為客 第84頁:堅持
第85頁:伸縮縫 第86頁:煩惱來了
第87頁:放下身段 第88頁:心情轉換
第89頁:特效藥 第90頁:淡中有味
第91頁:再生 第92頁:無怨無悔
第93頁:讀後感 第94頁:門裏門外
第95頁:定律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