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金剛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金剛經講話 星雲法師著

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廿四

[日期:2010-07-31] 來源:網友上傳  作者:星雲法師著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前 分以發起修一切善,應心不住我等四相及善法相,前念後念,念念平等,那無有高下的真如性理,即是無上菩提。今明無修而修,無得而得,實相平等,此經義甚深 故,因此再舉「七寶聚」布施福德與持經功德較量。雖然以山王寶聚布施,仍屬有為善法,但受持四句,是無為善法,能出生無上菩提法,此分正顯般若無價,令人 開發無漏善根,行無住布施,結無漏佛果。

一、須彌山寶不如法施
二、四句功德絕去百非

經文中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如是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有一個須彌山王,為什麼稱須 彌山叫山王?因為它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此句意即有人,以一百億多的須彌山王,裝滿七寶去行布施,得福甚多。雖然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的七寶 聚,和受持四句經文者校量,仍是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一、須彌山寶不如法施

前文中,用比喻較量持經的功德,有五次:
(一)第八分「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二)第十一分「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三)第十三分「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四)第十五分「每日三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五)第十六分「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今二十四分是第六次的校量,仍為顯示受持經教者,福德最勝。因般若所詮之理,乃平等自性也,若能相應,則入妙覺圓明,理事融通的微妙法界。從外在的福德, 反歸性上的福德;從形色的七寶,默照身中希有不壞的七寶;從布施有為的福德,徹見修持自性無漏的福德。如六祖惠能大師說:「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 寶。」

《法華經》說: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菩薩眾僧,復能清淨持戒,常貴坐禪,精進勇猛,攝諸善法,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須彌山七寶聚,有為的物質,終究是因緣假合,擋不住地水火風的摧敗毀壞,不似吾人身中七寶,性上福德,任劫火水漂,吞炭焰燒,巍巍金相,萬德炯然。因此, 佛陀是真語實語者,要吾人聽受持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能信得四句偈等,即攝無量善法,趣道場樹下,得佛授記。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第三十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那波羅蜜為乳母,尸羅波羅蜜為養母,忍辱波羅蜜為莊嚴具,精進波羅蜜為養育者,禪那波羅蜜為澣濯人。

受持般若即受持相信人人有個與諸佛齊同,無高無下的如來寶藏,入此平等法智,六波羅蜜自然具足。所以佛陀反復的校量,不論恆河沙數七寶、無量劫身命、親承供養無量諸佛等布施,都比不上般若佛母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

關於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塑像,我們常見的是頭上梳有五個髻子,左手持蓮花經書、右手執寶劍的形相。頭上的五髻,既表示童子的天真,又表示了法界體性智、大 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種智慧。左手持蓮花,花上安放《般若經》的原因,在於體現般若(大智)的一塵不染。右手持寶劍,則是為了顯示大 智能斷一切煩惱,就好比金剛寶劍能斬群魔一樣。

文殊菩薩所騎的那頭獅子象徵著智慧的勇猛,在《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用獅子的身形比喻佛菩薩的種種功德:「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住四禪清靜窟宅,為諸眾生而作獅子吼,摧破魔軍。」

般若本體一塵不染,湛明圓覺,雖不持戒,而毗尼嚴淨;雖不集福,而萬德莊嚴;雖不出家,而身心寂然;雖不求佛,但成佛有餘。因為其心不住形相,不被戒法、福德、淨行、證悟等善法所縛,自淨其意,心如虛空,哪裏有淨穢的揀擇,善法惡法的愛憎呢?

過去印度有一位國王想測驗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於是派人到牢獄裏抓來一位死囚,並且對他說:
「現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過我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如果你能夠手捧著一碗油,頂在頭頂上,在城內的大街小巷繞行一週,假如你能夠不灑落一滴油的話,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死囚在絕望之中,突然看到一線的曙光,歡喜不已,於是小心翼翼地頂著一碗油,履冰臨淵般地繞行於街道。但是國王為了考驗他是否專心一意,派人在街道各處佈 置了種種的奇觀雜玩,並且挑選國中的美女,在他經過的路旁奏著美妙的音樂,輕歌曼舞,企圖分散他的注意力。他一心想要活命,只擔心頭頂上的油,一步一步往 前走,所有的聲音、美麗景色,彷彿一陣雲煙,一點也引不起他的興趣,終於平安地繞回宮中,一滴油也沒有灑落。國王驚奇的問他說:
「你在繞街時有沒有聽見什麼聲音?看見什麼動靜?」
「沒有啊!」
「你難道沒有聽見悅耳的音樂,看見動人的美女嗎?」
「回稟大王!我確實什麼也沒有聽見,什麼也沒有看到。」

我們想要受持般若無上法,就必須學習故事中的死囚,心中只有一碗油缽,面對世間的五欲引誘,不為所動,即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吾人一心護著頭頂上的油缽,就像護念那一念清淨心,當然可以跨越生死的關頭,就像禪門中的一句話:「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六:
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界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見外五塵,執為實有;猶如牛羊,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善男子!佛說諸法,無生無滅,亦無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現五塵境界,本無有故;有無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聖者自悟境界如是。

善男子!愚癡凡夫,妄起分別,無中執有,有中執無;取阿賴耶種種形相,墮於生滅二種見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別。

善男子!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則能淨一切剎,入一切劫。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雨,潤澤自心;應以妙法,治淨 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卑下自心;應以禪定,清淨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德,發起自心;應以平等,廣博自心;應以十力、四無所 畏,明照自心。

我們見外塵緣,執為實有,不知自心即三界即一切佛法,能淨一切剎塵,入一切劫,恆常自在安穩。於塵緣境起,妄起生滅見相。由此生死輪中,無有暫息。如六祖惠能大師的修心偈: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成佛作祖,驢腹馬胎,境遇懸隔,福份高下,端視吾人休去妄心,修習真心,以一切善法扶助怯弱心,以戒律法雨潤澤卑劣心,以精進堅固狐疑心,以忍辱調伏我慢心,以禪定清淨妄想心,以智慧明照昏昧心,以佛心發起廣博平等心。

二、四句功德絕百非

佛道長遠,在因地修行中,聞法受持自利,為他人說是利他,能深解義趣固然是甚為希有,能發起大心為人解說,實是人中最尊最貴。甚深的妙法,若無善知識所 教,如何識得衣上珠,身中寶呢?因此,善知識是渡生死河的大船,是黑夜中的燈塔,是疲倦無力時的手杖,更是久旱乾涸時的甘霖雨露。《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卷第三十三:

善男子!善知識者,猶如慈母;出生一切佛種性故。善知識者,猶如嚴父;廣大利益親付囑故。善知識者,猶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法故。善知識者,猶如教師;示 諸菩薩所應學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能示甚深波羅蜜故。善知識者,猶如良醫;能治種種煩惱病故。善知識者,猶如雪山;增長一切種智藥故。善知識者,猶如 勇將;殄除一切諸恐怖故。善知識者,猶如船師;令度生死大瀑流故。善知識者,猶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寶洲故。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當得親近 諸善知識。

一切佛法,依善知識生。一切威德莊嚴,由善知識力,而得圓滿。我們因善知識,得聞一切菩薩行,引發一切菩薩善根,開發一切菩薩法光明,成就一切菩薩功德。 因此,《金剛經》在顯發般若智德的殊勝時,教誡受持四句偈者,應發大心,為他人說。空理雖非言聲文字可以通達,但是「借指指月」,「渡河乘舟」,於因地修 行中,仍是不可廢棄的方便工具。

有一則寓意深長的故事說:佛殿中供奉著一尊大佛,是銅鑄成的;放在佛桌旁的大磬,也是銅鑄成的。

有一天,大磬向大佛提出了抗議,說道:「喂!大佛啊!你是銅鑄的,我也是銅鑄的,大家的身價相等,可是,當信徒來參拜時,他們都拿著香花、水果供養你,並且向你虔誠的頂禮膜拜,為什麼他們不供養我,不禮拜我呢?」

大佛一聽,稍為沈思了一下,微笑著說道:「大磬呀!你不知道為什麼,讓我告訴你一個道理。當年我們從礦山被開採出來,都是同樣的一塊銅,可是當雕塑師開始 雕塑我們時,我忍耐了很多的苦痛,歷經了很多的煎熬。譬如說:當他們發現我的眼睛太小了時,就拿起鐵鎚猛打、猛挖;發現我的鼻子太大了時,就又敲又鎚的, 常常痛徹心肺,可是我毫無怨言,因為我知道雕塑錯了,必須再加以改正的,就這樣經過千錘百鍊,我終於塑造成一尊佛像。而你呢?不加修飾的鑄成了大磬,只要 有人,輕輕的在你身上敲一了下,你就痛得嗡嗡地大叫,當然沒有人會禮拜你、供養你啊!」

大佛和大磬同是銅鑄成的,就像凡夫和眾生的佛性也是一樣,只是我們被妄想塵緣,迷亂本心,造作惡業,而佛任人割截,心無瞋恨,廣修一切善法功德,受一切世 間人天,香華供養。凡夫被五蘊矇騙,恐怖空無之理,於世間認假做真,執妄為實,不知無的世界,彌蓋天地,橫豎法界。

跋提王子,他本是佛陀的堂弟,後來出家做了比丘。有一次,他與阿那律、金毗罷等三人在樹林裏修行,在修行的時候,他忽然大叫起來說:「啊!快樂哦!實在太快樂!」

阿那律就問他:「你大聲叫什麼?什麼事使你那麼快樂啊?」

跋提說:「阿那律尊者!我過去做王子的時候,住在銅牆鐵壁的王宮裏面,有許多侍從勇士拿著武器護衛著我,我仍然恐怖刺客的謀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綾 羅綢緞,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覺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現在我出家當比丘了,一個衛兵也沒有,獨自一個人靜靜在樹林中坐禪,但不怕有人來殺我, 衣食都非常簡單,但我內心覺得非常充實,我現在可以自由的坐,自由的睡,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因此,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

無的世界,安穩充滿;無的世界,永不匱乏;無的世界,威勢堅固;無的世界,任運自如。佛陀深知空無的寬廣飽足,才會婆心切切,要我們聽信受持,無上無限的 般若妙德。生命的有限與無盡,須仗般若智眼去照見。我們的生命有限,精神無盡。言語有限,情意無盡。播種有限,結果無盡。喜捨有限,功德無盡。佛陀要我們 打破五蘊假相,那些有為有限量的人天福德,只是增添外相的端嚴,福樂的享用,於生死苦厄,無法做為我們的依護,於煩惱魔軍來時,難以聚集威力降伏。

有一個國王,因為心愛的王妃病逝,悲傷過度而不思飲食,每天以淚洗臉地陪伴在王妃的遺骸旁邊。雖然許多大臣都勸國王要節哀順變,但是卻絲毫沒有作用。過了 一段時間以後,有一天,有一位仙人來訪,大臣便將國王的情況告訴他,仙人便向國王說:「我不但可以說出王妃投胎的地方,甚至讓國王直接與她交談。」國王聽 了以後,相當高興,立即要仙人帶他前往該地。當仙人引導國王走出庭院的時候,指著兩隻正忙於搬運牛糞塊的甲蟲說:「國王,這一隻正是病逝不久的王妃,她現 在已經投胎轉世成為吃牛糞的甲蟲妻子了。」國王感到相當驚訝並且生氣的說:「你怎麼可以誣□我的妃子呢?」仙人回答:「國王您不要不相信,您仔細聽聽看 吧!」說完,就呼叫著甲蟲,卻聽到王妃回答聲音。國王問著甲蟲說:「妳喜歡生前的我,還是喜歡甲蟲為夫呢?」王妃回答說:「在我生前受到國王的恩寵,過著 幸福的生活。不過往事已如雲煙,現在的我當然是喜歡吃牛糞的甲蟲丈夫。」國王聽後,如夢驚醒,回宮立刻命令大臣埋葬王妃的遺骸。

般若空理旨在引領我們,覷破浮生諸相,回頭上岸,一段現前風景,不屬他人!世間憂喜不定,光陰石火,歲月如逝波。於此無常、無我的世間,如果不識般若寶, 不信法身佛,是常住安樂,三界業識茫茫,生死誰替代?佛陀護念咐囑行者,摒除諸相,返舍歸鄉,不再於幻境裏飄零流浪,歸來!萬境機俱寢息,一知一見盡消 融,恁麼時,花繁柳密,伴鳥隨雲。如白雲守端禪師的子規詩:

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希。
滿目春山春水綠,更求何地可忘機。

[習題:]

1.佛陀為什麼要反覆校量布施福德,與般若功德的差別?
2.善知識對我們學佛修行有何助益?
3.空理非言語可以詮釋,為什麼受持者要為他人解說?
4.無的真正含意是什麼?

原典.譯文.注釋

原 典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譯 文

須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作比較,有人用七寶,集滿所有的須彌山王,用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當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 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且又能為他人解說,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用七寶布施的福德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是百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 一,甚至是算數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注 釋

*所謂「福智」,即福德與智慧的並稱。有相的布施縱使如山高、如海深,山崩海枯之時,福智亦是有盡。然受持經典的無相般若妙慧,所得的福智,方是無量無邊,不可計數的。

【書籍目錄】
第1頁:作者序 第2頁:法會啟建因緣分第一
第3頁:勸轉般若法輪分第二 第4頁:大乘菩薩發心分第三
第5頁: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四 第6頁:布施心應無所住分第五
第7頁:真實信心解脫之道分第六 第8頁:無得無說破事理障分第七
第9頁:般若為三世諸佛母分第八 第10頁:實相無相四果性空分第九
第11頁:莊嚴佛土無有住相分第十 第12頁:恆河七寶不如無為分第十一
第13頁:尊重正法平等流布分第十二 第14頁:如法受持第一義諦分第十三
第15頁:四相寂起大乘行分第十四 第16頁:信受奉行荷擔家業分第十五
第17頁:金剛功德業障冰消分第十六 第18頁:直下究竟本無我體分第十七
第19頁:如來遍觀眾生心性分第十八 第20頁:不住三心實相布施分第十九
第21頁:見身無住離相見性分第二十 第22頁:解脫真性無法可說分第廿一
第23頁:菩提性空得果無住分第廿二 第24頁:淨心行善法分第廿三
第25頁:寶山有限般若無價分第廿四 第26頁:生佛平等無我度生分第廿五
第27頁:法身遍滿觀想不得分第廿六 第28頁:斷滅知見造生死業分第廿七
第29頁:不受不貪無住福勝分第廿八 第30頁:正報無住如如不動分第廿九
第31頁:依報無住世界假相分第三十 第32頁:總除諸執法相不生分第卅一
第33頁:受持演說勝無住行施分第卅二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