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作者:王耀堂 焦亮

《大國醫》:30位國寶級「國醫大師」的養生絕活  作者:王耀堂 焦亮

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

[日期:2016-06-12] 來源:  作者:王耀堂 焦亮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第八章 吳鹹中:妙手仙方,治療急腹症

  吳鹹中,男,滿族,1925年出生於遼寧省新民縣城,是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科學運用中醫、西醫之長,確定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的臨床地位,闡明其治療規律,提高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 症的理論水平。同時,他提出了「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進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臨床研究與基礎研究的有機結合,是我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 主編的《新急腹症學》、《腹部外科實踐》等專著,是該學科領域的權威著作。

  吳鹹中多次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範和特等勞動模範,連續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他還 是國際外科學會會員,並受聘於世界衛生組織任傳統醫學咨詢委員會委員。由於在中西醫結合方面的成就,他曾多次應邀到巴基斯坦、日本、美國、德國、意大利、 法國講學和訪問,美國克裡夫蘭醫學中心曾授予他客座教授稱號,美國肯塔基州州長曾授予他騎士證章。

  急腹症緊急處理,這五要素你不可不知

  大師手記

  由於引起急腹痛的原因很多,疾病的發展過程各有不同,所以當出現疼痛情況時,應盡快就醫,進一步檢查和處理。在送醫院之前,可以做一些早期處理。

  ——摘自《文匯報》

  國醫釋讀

  急腹症是多種以急性腹痛為主要特徵的腹腔病症的總稱,症見腹痛、腹脹、嘔吐及大小便異常、寒熱出汗等。常見的急腹症包括:急性闌尾炎、潰瘍病急性穿孔、急性腸梗阻、急性膽道感染及膽石症、急性胰腺炎、腹部外傷、泌尿系結石及宮外孕破裂等。

  經過多年臨床經驗,吳鹹中教授總結了急腹症所導致的急腹痛的兩個特點:第一,由於腹內臟器都有比較固定的位置, 腹痛部位與臟器病變部位較為一致。如上腹中部疼痛多為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下腹疼痛多為急性闌尾炎等。第二,疼痛的性質與病因有著密切關係。如急性炎症 引起的疼痛通常是持續性,起病較緩慢,往往要經過幾小時,甚至一兩天腹痛才比較劇烈。開始為壓痛,當炎症波及腹膜時出現反跳痛和腹肌緊張。胃腸穿孔引起的 急腹痛病,疼痛劇烈而持久,刀割性質,可迅速蔓延到其他部位,全腹有壓痛、反跳痛和腹肌緊張。

  另外,吳教授還指出,由於急腹症的發展過程各有不同,當出現疼痛情況時,應盡快就醫,進一步檢查和處理。在送醫院之前,可以做一些早期處理,具體方法如下:

  1.解松衣服,讓病者安靜地躺在室內休息。

  2.讓病者自己選擇舒適的體位休息。

  3.出現嘔吐時,可將冰袋放置在胃部,但不要強制止嘔。

  4.不要馬上給予食物,飲服藥劑,特別是不要亂服亂用止痛藥。

  5.應注意有無高熱,並瞭解呼吸、脈搏和血壓的情況,以便進一步處理。

  健康回音壁

  急腹痛是許多疾病特別是腹部疾病的早期症狀。急性腹痛起病急、進展快、病情多變,所以必須及時做出診斷,並採取 相應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使病人轉危為安。但是要注意,急腹痛千萬不能胡亂服用止痛藥,這是因為,某些疾病引起的急性腹痛在開始時是比較隱晦的,需要一段 嚴密觀察的時間,在這個階段如果隨意使用止痛藥,就可能掩蓋疾病的症狀。而實際上,病情仍在繼續發展,等到止痛藥的作用消失,症狀再度出現時,往往病情已 較嚴重,治療也將是事倍功半。

  治療急性闌尾炎,吳鹹中大師有秘方

  大師手記

  急性闌尾炎的基本病機是氣血郁滯,郁久化熱,熱腐成膿,故其治則基本是活血化淤、清熱解毒、通裡攻下、排膿消腫。根據這個原則,對各類型闌尾炎可以採用通用的基本處方,然後根據病情隨證加減。

  ——摘自《急腹症方藥詮釋》

  國醫釋讀

  吳鹹中教授在《急腹症方藥詮釋》一書中指出:「急性闌尾炎的基本病機是氣血郁滯,郁久化熱,熱腐成膿,故其治則 基本是活血化淤、清熱解毒、通裡攻下、排膿消腫。」意思是說,急性闌尾炎主要是由氣血在腹中郁滯,時間長了就會經熱腐化膿,因此,治療方法應以活血化淤、 清熱解毒、通裡攻下、排膿消腫為主。根據這個原則,吳鹹中教授推薦了自己臨床常用的兩則急性闌尾炎經驗方,對於一般的闌尾炎患者療效顯著。

  1.復方紅籐郁李仁煎劑

  【組成】紅籐30克,金銀花30克,冬瓜仁30克,薏苡仁30克,紫花地丁15克,敗醬草15克,郁李仁12克,桃仁9克,牡丹皮9克,皂角刺6克,菖蒲6克。

  【用法】水煎服,輕症每日1劑,重症每日2劑,每劑2煎。

  【功效】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化淤散結。

  【主治】適用於急性闌尾炎的郁滯期、蘊熱期、毒熱期,不包括急性闌尾炎穿孔並發瀰漫性腹膜炎者。

  【方解】本方以清熱解毒、排膿消腫為重點,但散結與一般方劑不同,用郁李仁而不用大黃。方中以紅籐、金銀花、紫花地丁、牡丹皮來清熱解毒涼血。重用冬瓜仁、薏苡仁、敗醬草、皂角排膿消腫。佐桃仁活血化淤,並以菖蒲的辛溫開郁止痛。

  2.大黃牡丹皮湯

  【組成】大黃10~20克,牡丹皮6~10克,桃仁10~15克,冬瓜仁15~30克,芒硝10克(沖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每劑2煎。

  【功效】通裡攻下,清熱涼血,活血化淤。

  【主治】急性單純性或化膿性闌尾炎。

  【方解】闌尾炎為腸中氣血郁滯,淤血不散,壅結化熱。本方中大黃善攻下散結,清胃腸積熱。牡丹皮清熱、涼血散淤。芒硝軟堅,助大黃瀉下。桃仁助牡丹皮活血破淤,冬瓜仁排膿。

  注意:以上兩劑藥方可以作為治療急性闌尾炎的基本方,在臨床上可根據不同的症狀及病情作適當調整,如果出現不適反應,須立即停止使用。

  健康回音壁

  闌尾炎是腹部的常見病、多發病,大多數闌尾炎病人能及時就醫,獲得良好治療。但是,有時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或處理不當,則會出現一些嚴重的併發症。到目前為止,急性闌尾炎仍有0.1%~0.5%的死亡率。

  闌尾炎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為多見,20~30歲為發病高峰。典型的闌尾炎有這樣一些症狀:右下腹疼 痛,噁心、嘔吐,便秘或腹瀉,低燒,食慾不振和腹脹等。闌尾炎的腹痛開始的部位多在上腹部、劍突(心口)下或肚臍周圍,約經6~8小時後,腹痛部位逐漸下 移,最後固定於右下腹部。咳嗽、打噴嚏或按壓時,右下腹都會疼痛。有上述症狀,應該立即看醫生,不要掉以輕心。

  患了膽結石不用怕,國醫大家有方法

  大師手記

  從中醫的病機來分析,膽石的形成多因長期肝氣鬱結,進而化濕蘊熱,濕熱交阻,致使膽液蒸熬凝結成石。從中醫辨證分型上看,與膽道感染相似。若膽石處於靜止狀態,可表現為「有病無證」,在膽絞痛發作時表現為肝郁氣滯。如並發感染,則表現為濕熱或毒熱。

  ——摘自《急腹症方藥詮釋》

  國醫釋讀

  膽結石,又稱膽石症,是膽道系統的常見病。膽道系統的功用主要為運送、貯存、濃縮以及排泄膽汁,因此,倘若膽道系統本身生理構造或膽汁成分有所變異,則會在膽道系統任何部位形成固體結晶的膽結石,甚至造成膽道阻塞,更進一步刺激膽道系統衍生癌症病變。

  據專家研究發現,膽結石的致病原因大多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經常不吃早餐,會使膽汁中膽酸含量減少,膽汁濃縮, 膽囊中形成結石。另外,晚飯後常躺著看電視、報刊,飯後立即睡覺,晚餐攝入高脂肪等,也會使胃內食物消化和排空緩慢,食物的不斷刺激又引起膽汁大量分泌, 這時由於體位處於仰臥或半仰臥,便會發生膽汁引流不暢,在膽管內淤積,導致形成結石。並且,如果經常吃甜食,過量的糖分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使糖原和脂肪 合成增加,同時膽固醇合成與積累也增加,造成膽汁內膽固醇增加,也容易導致膽結石。

  以中醫的觀點來分析,膽結石的形成主要是由於長期肝氣鬱結,進而化濕蘊熱,濕熱交阻,從而致使膽液蒸熬凝結成 石。一般來說,當膽石處於靜止狀態時,可表現為「有病無證」,但在膽絞痛發作時,就會表現為肝郁氣滯。如並發感染,則表現為濕熱或毒熱。作為急腹症專家, 吳鹹中教授曾經治癒過不計其數的膽石病患者,以下兩劑方子是他臨床常用的,相關病友可以作為參考。

  1.茵陳膽道湯

  【組成】茵陳78克,梔子39克,黃芩39克,枳殼39克,木香39克,大黃39克,金錢草78克,柴胡3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毫升。

  【功效】清熱、利膽、排石。

【書籍目錄】
第1頁:新中國第一批「國醫大師」的養生經驗集萃 第2頁:序言:跟國醫大師學中醫保健
第3頁:第二部份 第一章 方和謙 第4頁:第二部份 第一章 方和謙(1)
第5頁: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 第6頁:第二部份 第二章 王玉川(1)
第7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 第8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1)
第9頁:第二部份 第三章 王綿之(2) 第10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
第11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1) 第12頁:第二部份 第四章 鄧鐵濤(2)
第13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 第14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1)
第15頁:第三部份 第五章 任繼學(2) 第16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
第17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1) 第18頁:第三部份 第六章 朱良春(2)
第19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 第20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1)
第21頁:第三部份 第七章 何任(2) 第22頁: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
第23頁:第三部份 第八章 吳鹹中(1) 第24頁:第四部份 第九章 張燦玾
第25頁:第四部份 第九章 張燦玾(1) 第26頁: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
第27頁:第四部份 第十章 張學文(1) 第28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
第29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1) 第30頁:第四部份 第十一章 張琪(2)
第31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 第32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1)
第33頁:第四部份 第十二章 張鏡人(2) 第34頁:第四部份 第十三章 李玉奇
第35頁:第四部份 第十三章 李玉奇 第36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
第37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1) 第38頁:第五部份 第十四章 李濟仁(2)
第39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 第40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1)
第41頁:第五部份 第十五章 李振華(2) 第42頁:第五部份 第十六章 李輔仁
第43頁:第五部份 第十六章 李輔仁(1)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