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作者:余浩 鄭黎

醫間道:十站旅行帶你進入中醫殿堂  作者:余浩 鄭黎

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0)

[日期:2016-06-11] 來源:  作者:余浩 鄭黎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每藥載有性味、功用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藥物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寒、熱、溫、涼)、五味(酸、鹹、甘、苦、辛)、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以說是漢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並為後來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後世中藥領域的發展,如同滾雪球一樣,越來越豐富,但雪球的核心卻是《神農本草經》,書中對疾病的治療經驗,直到今天還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

  如:「治寒以熱藥,治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注蠱毒,以毒藥。癰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至今一直指導著臨床用藥。

  「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候其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明確指出了服藥的時間與方法。

  剛接觸此書,對書中許多觀念無法理解,但臨床多年後,再反過來閱讀,會發現《本經》中的每一句話都有深刻的意義,有時明白一句話,就解決了一個疑難雜症,此言一點也不誇張。

  舉幾個例子,《本經》記載黃芪:味甘,微溫,無毒,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生山谷。

  短短33個字,將黃芪的性、味、毒性、主治、產地清楚地描述出來,如果我們對這33個字有深入的研究,那麼對於 「癰疽潰久不愈」、「痔瘡」、「淋巴結結核破潰不愈」、「小兒體質虛弱」等病的治療就會有新的認識,經常看到雜誌上報道用黃芪治療各種潰瘍,其實這就是 《本經》內容在臨床中的運用。

  你看了,記住了,臨床運用了,就知道是這麼回事!

  皮膚潰瘍可以用黃芪治療,臟腑的潰爛也可以治療,只要是「久敗瘡」自然都有效!不是有醫家運用黃芪治療胃潰瘍嗎?其實也是《本經》的發揮。

  「大風癩疾」可以治療,一般的風證自然能夠治療了。許多患者春天出現皮膚過敏,癢!全身起疙瘩!吃抗過敏藥暫時有效,停藥又復發!重用黃芪,加上祛風的藥物,就會有神奇的效果。這是因為春季風邪偏重,人體如果衛氣不足,不能護表,風邪自皮毛而入,就會癢。

  黃芪大補衛氣,衛氣得到充實,自然抵抗力強了,風邪也就不能進入人體了!配上祛風的藥物,將體內的風邪驅散出來,病就好了!講到這裡,就明白為什麼黃芪可以治療「大風癩疾」了。

  我們再看一味藥--蛇床子

  「蛇床子,味苦平。主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漏,濕癢,除痺氣,利關節,癲癇惡瘡,久服輕身,一名蛇粟,一名蛇米,生川谷。」這是《本經》原文。

  「主治婦人陰中腫痛」,這一條經常使用。大凡婦科外用藥物,均少不了蛇床子,此物燥濕解毒,對於濕邪所致的婦科炎症,配以苦參,無論寒熱,均有捷效。

  「男子陰漏,濕癢」,這一條在臨床的運用就較少了。臨床上我們經常碰到陰囊潮濕的病人,患者會陰部常年如水流 淋,很多醫生按照濕疹治療,很難取效;有的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採取抗生素治療月餘,也未見良效。其實這個病就是「陰漏」,長期漏下如水,陰部自然「濕 癢」,治療此病,單用蛇床子煎水外洗,就可以取效。如果配上枯礬,則療效更佳。

  「除痺氣,利關節」說的是蛇床子對於寒濕所致的關節疼痛也有好處。

  「癲癇、惡瘡」這一條,可能很少有人使用到。《內經》云:「重陽必狂,重陰必癲。」人體陰邪過盛,發於外,積於皮下,則易成惡瘡;升於上,蒙清竅,則為癲癇。蛇床子內服能溫補腎陽,壯腎火,腎火旺盛,陰寒之物冰消雪融,自然對癲癇、惡瘡有效果。

  通過分析上面兩味藥物,我們就明白了幾個疑難病的治療,如果我們反覆研讀《神農本草經》,我們對藥物的認識就會更加深刻,治病就會有很多靈感。

  許多網友問疑難雜症如何下手?如何用藥?我的經驗是反覆研讀《神農本草經》,盡量理解其中的每一句話,這樣不僅對很多疑難雜症的用藥有啟發,對一些經方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幫助。

  參觀了最經典的中藥學古跡,我們將進入下一站--藥方,如果想照張相片,留個影的,記得翻翻《神農本草經》,看看裡面的文字,感受古人深邃的智慧,領悟藥學的至高境界,就是最好的留影了!

  旅行提示:學習之旅第一站已經結束,你可以清點一下在這一章中的收穫。讀此章時,欲培養興趣,可以結合《醫學衷中參西錄》、《太氏藥譜》來學習;欲入門,必須要結合《藥性賦》或《中藥學》教材來學習;欲提高,必須要結合《本經》來閱讀。

【書籍目錄】
第1頁:內容簡介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走向中醫 第4頁:走向中醫(1)
第5頁:走向中醫(2) 第6頁:第一部分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
第7頁:第一部分 第一章 從陰陽角度來認識中醫(1) 第8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
第9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1) 第10頁:第一部分 第二章 從五行談中醫框架(2)
第11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 第12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1)
第13頁:第一部分 第三章 學習中醫的指南針(2) 第14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
第15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 第16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2)
第17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3) 第18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4)
第19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5) 第20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6)
第21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7) 第22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8)
第23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9) 第24頁:第二部分 第四章 學習之旅第一站:中藥(10)
第25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 第26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1)
第27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2) 第28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3)
第29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4) 第30頁:第二部分 第五章 學習之旅第二站:藥方(5)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