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黃帝內經家用說明書:上古天真論  作者:徐文兵 梁冬

黃帝內經家用說明書:上古天真論  作者:徐文兵 梁冬

不生病的大智慧

[日期:2016-06-11] 來源:  作者:徐文兵 梁冬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不生病的大智慧--「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是歧伯老師回答黃帝的問題,是一個總結性的發言。

  沒有「智」可以,但一定要有「慧」

  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道德」這個詞。我們經常說做人要講「道德」,其實它通常和另外兩個字合成一詞, 叫倫理道德。但真正的道和德是分開來說的,是完全不一樣的。道--天道,是指自然變化的規律。德是雙人旁,底下還有個心。你用心去體會天道的變化,做的事 情符合天道,我們就把你叫做「有德之人」,就是叫「有德者必有所得」。你得了天道,就是歧伯說的「其知道者」,或者我們叫的得道高人。得道的人,他的所思 所想、所作所為叫有德。沒得天道,甚至是違背天道做事的人,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叫缺德。

  現代社會是一個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時代,我們認為這個人很有道德,其實這種人的人生也許過得很痛苦。但是,他還要挺在那裡。這人表面上是很道德,但真正有道德的人,他還要有智慧,他是明白事理的。不但自己不累,大家不累,他在人群中也不會覺得累。

  但是,智和慧也是有區別的。有道德的人有沒有「智」不重要,但是,他必須是一個有「慧」的人。否則,他就體會不 到「天道」的變化,更談不上跟它走。比如說,我看到很多農村的老頭、老太太沒讀過書,不識字,但說出來的話極富哲理。他可能是沒「智」。但是,他絕對有 「慧」。

  再比如說,我的朋友經常跟我說拉扯孩子的事情。現在很多小孩都講究科學餵養:嚴格的按照體重、幾個月大了,然 後,爹媽拿著那個配方在那兒配東西調給孩子吃……這簡直比餵豬還要高級,但是,喂出來的結果連豬都不如。這麼餵豬的話,豬倒是長得膘肥體重。而這麼餵人的 結果呢?一個個面黃肌瘦的,跟非洲小難民似的。

  所以,有很多的爹媽就奇怪,怎麼我們這麼講科學,孩子還會長成這樣呢?

  可是農村老太太拉扯孩子,她們就沒有這麼多的講究。人家就信奉一句話:「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她們從來不給孩子塞得滿滿的,從來不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的放在火炕上。

  而且,人家還知道那個饑不是餓。她從來不會讓孩子餓著。她理解的饑就是讓孩子吃個七八分飽。哎,你看,這麼拉扯孩子就叫符合天道,就叫德全。我們現在好像知道了很多知識,是智者了,但是無道的。

  「德全不危」一句話就概括了我們要想養生、想健康、想長壽、想生命活得有質又有量,就應該做個「有德之人」。

  符合天道,叫德。背道,或者是說對天道瞭解的不太全面,這叫缺點德。最後乾脆連天道都不知道,這叫無德。

  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你就會活得一塌糊塗

  除了老師教給你的,你自己還得「覺道」。節氣一變化,儘管溫度還很低,但是「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來了,你能感覺到它。所以,「有知」「有覺」「有悟」,才能去「悟道」「正道」「行道」,最後再給別人「布道」。

  有「道」比有「德」的境界還要高。「德」是雙人旁,他還是個人。但「道」是「天道」,它沒有雙人旁。他已經不是「人」了,已經做到了與天地的變化完全一致的狀態。

  有一天,我被朋友請到了一個跑馬場。他幫我帶上了所有的裝備,戴上頭盔,然後他還牽著馬,我就圍著那個圈跑。他告訴我說,先讓馬慢慢走,然後快步走。馬起你也起,馬落你也落,這就叫「人馬合一」。這樣的話,馬也不累,你也不累,大家都不累。

  但是,我老掌握不了那個節奏,總是馬往上拱,我往下砸;馬往下跌,我往上起。最後鬧得自己腰酸背疼,馬也很痛苦。所以,我也知道馬為什麼要尥蹶子了,因為我太討厭了。

  我本來還打算多騎它兩個小時的,結果騎了才十幾分鐘,趔著個腿就下去了。腿內側的肌肉還非常疼,第二天走路還撇著八字。

  所以,如果你不能做到「人馬合一」的話,雙方都會很累。而你如果不能做到天人合一,你也就完成不了你的「天壽」,盡不了天年。而且,在這個活的過程中,你甚至會罹患很多的疾病,活得生不如死。

  從騎馬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看出,要做到「人馬合一」就要掌握節奏。「天人合一」也是如此。春生、夏長、秋收、冬 藏,白天晝夜,生命還真是個節奏。不掌握這個節奏,你的生活就會一塌糊塗。比如說,和別人跳舞,你老踩人家的腳,一步落下了就會步步落。一步沒跟上,步步 全錯了。所以,黃帝提到的這個「道者」是與天地同步的,他完全跟上了時代的節奏,而且它還不是社會的節奏,是大自然的節奏。

  人隨時都可能「危如累卵」

  我再來說說「危」這個字。危是象形字,上面是一個人站在懸崖邊上的狀態。往下一看,懸了,沒準要掉下來。所以說,有個成語叫危如累卵,就像把雞蛋一個個摞上來。人其實很脆弱的。

  我是北京中醫學院畢業的。我們同學都到大學五年級開始臨床實習,一般都在急診室。我是在協和醫院的急診室實習。 在急診室實習以後,那會兒我們都不約而同的開始給家裡寫信,感激父母把我們拉扯這麼大。為什麼?原來我們認為我們活這麼大歲數,天經地義的。但是,在那個 急診室裡面,我們突然發現黃泉路上無老少。小到幾個月的嬰兒,大到青壯年,「呱嘰」一下就「掛」了。這個床上的病人幾個月前才進來,現在床上的人卻換了, 在急診室換得更快。

  我還親自參加搶救過那個施光男。從進來到瞳孔散大,前後沒有多長時間。人死了,神就跑了,瞳孔就散大了。他患的是腦疝,就是顱內出血。當時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瞳孔大,一個瞳孔小。在實習那會,我們才知道,人活著原來是這麼脆弱,這麼「危」的呀。

  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就應該善待自己的生命、心靈,好好去養生。只有德全的人,才能夠處於不危的境地。

  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

  另外,我再跟大家說一下我的一個認識,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道教的歷史不過兩千年,在漢朝的時候,張道林在四川創立了「五斗米教」,所以姓張的這個人就成為了道教祖祖輩輩 的天師。道教也像其他的宗教一樣,有傳承。《水滸傳》裡面有這樣一個細節:宋朝鬧瘟疫後,第一件事就是怎麼才能請到張天師去布道、做法、驅息、避邪。這就 是張天師他們這一派傳下來的道教。

  但是,道家的歷史淵源流長,伏羲、女媧、神農、黃帝,這都是道家的傳承者。

  現在大家一說道家說的都是老子,其實不是這樣的,道家在老子之前還有很深很深的淵源。

  在老子生活的這個時代之前是周朝,周朝之前是商朝。商朝的開國宰相叫伊尹,他也屬於道家。伊尹不僅僅只是一個廚子,他還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來治理天下,這就是所謂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伊尹原本是個奴隸,做廚子的。他給湯王做了一頓飯。吃完後非常滿意的商王就問他,你怎麼做得這麼好。他就說,我只不過是把五味給調和好,然後這飯就好吃了,治理天下莫過於此。所以,他後來被商湯王聘為了宰相,最後幫助商王得到了天下。

  伊尹除了作為開國宰相之外,他對道家和中醫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都知道,現在用的方子叫「經方」,所謂的 「經方」就是從他寫的《湯液經法》上得來的。伊尹比老子老很多了,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老子就是道家的創始人。在老子之前,道家是還有很深的傳承的。姜尚、伊 尹,再往上就是黃帝,黃帝之前有神龍,神龍之前有伏羲、女媧,這是道家一脈的傳承。

  我們現在用的公元紀年是從辛亥革命以後開始使用的。中國的很多歷史都是發生在公元前。耶穌出生的公元一年或者公 元零年,只相當於我們漢朝的時候。漢朝之前呢?有秦朝,秦朝之前有春秋戰國,再往前有夏商,所以這些紀年只不過是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其實,老百姓 一直用的是黃帝紀年。

  大家可能都不知道我們現在距離黃帝有多少年。但是,大家一定知道我們一直在用甲子紀年。甲子這種紀年方法,60年一輪迴的構造是從黃帝開始的,所以,從黃帝紀年開始,算下來距今是四千七百多年,這是我們的紀年。我們最燦爛的文明都是在公元前發生的。

  這就是道家和道教的區別,大家千萬要把它們區分開來。很多人說道家不入世,但是,很多開國宰相都是道家學派。從 夏商再往下走,劉邦開國的謀士、宰相張良,他是跟黃石公學的,也屬於道家。所以,在漢朝秉承的是「修身養息」「無為而治」的思想,結果才有了文景之治,也 才能為漢武帝將來去打匈奴、穩定邊疆積累大量的財富。再往下,諸葛亮也是道家,明朝劉伯溫還是道家。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道者」是指什麼樣的人,不是說信道教的人就叫「道者」,只有真正能夠讓自己的身心和天地的變化實現和諧共振這麼一個狀態的人,才是「道者」。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變成一個先知「道」,然後再去行道、正道、悟道、覺道,最後得道的人。

【書籍目錄】
第1頁:編輯推薦 第2頁:作者簡介
第3頁:為什麼現在的人活得不好  第4頁:道錯了,再怎麼養生都是白養
第5頁:不與天斗地鬥,你就能交好運 第6頁:「和於術數」,你就知道何時轉運
第7頁:選擇吉祥數字,保證身體健康 第8頁:伺候好元神,你就能活得愉悅長久
第9頁:「食飲有節」 第10頁:「食飲有節」(1)
第11頁:「起居有常」 第12頁:絕「不妄作勞」
第13頁:跟自己適合的東西最好 第14頁:永遠不要透支快樂
第15頁:如何「務快其心」,不「逆於生樂」 第16頁:不管虛的實的,凡是傷人的都要迴避
第17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第18頁:人活一輩子追求的應該是「心無掛礙」
第19頁:虛心方可納物,恬淡才能從容 第20頁:「真氣」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定要珍惜
第21頁:「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第22頁:「精神內守,病安從來」(1)
第23頁:「志閒而少欲」 第24頁:「心安而不懼」
第25頁:「形勞而不倦」 第26頁:「氣以從順」
第27頁:最簡單有效的快樂秘訣——「各從其欲」 第28頁:願人人「皆得所願」
第29頁:「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 第30頁:「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第31頁:「嗜欲而不能勞其目」 第32頁:「淫邪不能惑其心」
第33頁:「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 第34頁:不生病的大智慧
第35頁:天生我材必有用嗎 第36頁: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第37頁:女孩14歲時必須懂的事 第38頁:女孩14歲時必須懂的事(1)
第39頁:現在的女孩子為什麼早熟 第40頁:21歲前會養生,從小到老都迷人
第41頁:28歲是女性最成熟丰韻、最美的年齡 第42頁:今天35,明天18
第43頁:照顧好六腑,到70歲你也能面若桃花 第44頁:成年人應該少喝牛奶
第45頁:任脈和衝脈傷了,你就懷不上孩子 第46頁: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早衰
第47頁:補腎應從八歲開始 第48頁:男人是如何煉成的
第49頁:比吃任何藥都靈的三種補腎方法 第50頁:30以前人找病,30以後病找人
第51頁:40歲的男人絕不應該「腎氣衰,發墮齒槁」 第52頁:為什麼陽氣到不了臉上
第53頁:男人56歲後怎麼辦 第54頁:節約用「水」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