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小方治大病  作者:家庭中醫藥雜誌編輯部

小方治大病  作者:家庭中醫藥雜誌編輯部

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6)

[日期:2016-06-10] 來源:  作者: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1.治癤腫、痱子:祖國醫學認為此為內郁濕熱,血熱或外受風熱暑邪而成,現代醫學認為是金葡菌感染所致。紫蘇有 抑制病菌的作用,藿香芳香化濕,白芷發表、祛風、勝濕,故能散郁除濕,通暢汗管,使排汗順暢,從而治療癤腫、痱子。此法價廉、效高,尤其是癤腫,宜在早期 應用(因有的癤腫早期是痱子)。目前不少人把藿香正氣水作為防暑護膚的必備藥,老少皆宜。

  2.治夏季皮炎:據報道,夏季皮炎患者於7~9月份內服藿香正氣丸,且體表局部外搽爐甘石洗劑,可有效緩解皮膚瘙癢現象,這也與藿香正氣丸祛暑、解表、化濕的功能密切相關。

  3.治體癬(包括頭癬、手足癬和灰指甲等):現代醫學認為,體癬為皮膚癬菌感染所致,而藿香正氣水中的藿香、紫蘇、白芷和厚樸等對多種皮膚癬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若配合口服藿香正氣丸則效果更佳。

  4.治白癜風:中醫認為,本病為風濕二邪侵入毛孔,以致氣血瘀滯,毛竅閉塞而成。藿香正氣水芳香通竅,有促進化濕氣行的作用。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瘀散,可先用清水洗淨患部,再用紗布蘸藥搽抹患部,稍微用力,反覆搽抹至皮膚微紅為止,1日多次。

  5.消化不良(積食)、脾胃不和:因多食生冷、油膩的食物導致腹痛腸鳴、大便稀溏,或有噁心、嘔吐、發熱等症狀時,用一杯熱開水送服藿香正氣水1~2支,可使腹中溫暖,疼痛緩解,腸鳴消失。其後再服黃連素等藥,效果更佳。

  6.治醉酒:醉酒後往往出現噁心嘔吐、疲倦乏力、嗜睡等症。可喝2支藿香正氣水,並吃些「醒酒」的水果,如西瓜、葡萄、香蕉等,這樣半天後即可恢復如常,無副作用。

  7.治鼻病:藿香正氣水若配豬膽汁浸膏合用制丸,則為「藿膽丸」。其功效為清化濕濁,宣通鼻竅。適用於膽火上攻引起的鼻竅不通,鼻淵,鼻流濁涕。

  8.治痔瘡:藿香正氣水用涼開水稀釋50倍,在炎症發作期間用紗布搽抹發炎部位,一日擦拭多次,有消炎止痛、治癒創傷和促進痔核萎縮的作用。

  9.治皮膚瘙癢症:夏季因天氣炎熱、蚊蟲叮咬,常患皮膚瘙癢症。可用本品外搽,每日3~5次,也可內服,1日3次,效果良好。本品有抑菌消炎作用。

  10.治腳濕氣:腳濕氣與天氣炎熱、濕度過大和細菌感染有關。本品有抑菌消炎和祛暑解表作用,1日3次,也可外搽。

  給盛夏旅遊者提個醒

  北京‧張新如

  憶起前年夏季,我們老兩口在南去的列車上,碰到有位乘客暈倒了。

  這是一位面色潮紅、精神疲憊、正在嘔吐的60多歲的老年婦女。我摸她的前額很燙,測體溫38.8℃。她的家屬告訴我,老太太有暈車、暈船的毛病,每次外出都要服乘暈寧,不知為什麼這次服藥不管用。

  根據病人的症狀,我考慮不是暈車而是中暑,便把病人攙扶到臥鋪不被陽光照射的地方躺下休息,給她吃仁丹、塗清涼油,又針刺內關、合谷、足三里、太陽、印堂等穴位,並請列車員拿來幾塊冰塊放在她額頭及頸部,列車員又送來些鹽水及冰鎮汽水,患者症狀明顯減輕。

  患者家屬及周圍乘客問我中暑和暈車怎麼區分?我解釋說,通常暈車的人調節機體平衡的功能較差,尤其是老年人更差 了。這些人往往有多年暈車、暈船的病史,如果在空腹或飽餐後,或睡眠不足感覺疲勞,則更容易發生暈車現象。輕度暈車會出現咽部不適、唾液增多、疲乏、頭 暈、頭痛、噁心等症,中度暈車表現為頭痛加重、面色蒼白出冷汗,並有噁心嘔吐的現象,重度患者就會出現心慌乏力,嘔吐不止等症。此時應限制患者頭部擺動, 取斜臥位或仰臥位可使暈車程度下降。如果長時間乘坐車、船,應在半小時前服乘暈寧,或眩暈停等藥,對預防暈車有一定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盛夏時節出行,人們往往容易把中暑當成暈車,因為中暑症狀類似暈車。

  中暑是由於體溫平衡失調、水鹽代謝紊亂,或因陽光直射頭部導致腦組織受損所引起的一種急性過熱性疾病的總稱。其 症狀輕則大汗淋漓、口渴、頭昏、耳鳴、胸悶、噁心、無力等;重則體溫升高、皮膚灼熱、面色蒼白、嘔吐、血壓下降,甚至出現神志不清、昏迷等循環衰竭的現 象,從而危及生命。

  在旅遊途中,一定要將中暑和暈車相區別,並及時採取各種防護措施。

  一般來說,老年人不適於夏季旅遊,很容易中暑。如有急事非夏季外出,可備些防暑藥,此方為鮮藿香9克,青竹葉10克,荷葉30克,西瓜皮10克,熬水備用當茶飲。另外,旅遊時間,一般1周為宜,不可消耗體力過多,以保健康。

【書籍目錄】
第1頁:前言 第2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
第3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1) 第4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2)
第5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3) 第6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4)
第7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5) 第8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6)
第9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7) 第10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8)
第11頁:第一部份 第一章:每個人都自己最好的醫生(9) 第12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
第13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 第14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2)
第15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3) 第16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4)
第17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5) 第18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6)
第19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7) 第20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8)
第21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9) 第22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0)
第23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1) 第24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2)
第25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3) 第26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4)
第27頁:第一部份 第二章:讓我們的身體四季如春(15) 第28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
第29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1) 第30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2)
第31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3) 第32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4)
第33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5) 第34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6)
第35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7) 第36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8)
第37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9) 第38頁:第一部份 第三章:在生活中養生 在養生中生活(10)
第39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 第40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
第41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2) 第42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3)
第43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4) 第44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5)
第45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6) 第46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7)
第47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8) 第48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9)
第49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0) 第50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1)
第51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2) 第52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3)
第53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4) 第54頁:第一部份 第四章:小病可以自己治(15)
第55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 第56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
第57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2) 第58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3)
第59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4) 第60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5)
第61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6) 第62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7)
第63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8) 第64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9)
第65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0) 第66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1)
第67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2) 第68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3)
第69頁:第二部份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養(14) 第70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
第71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1) 第72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2)
第73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3) 第74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4)
第75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5) 第76頁:第二部份 第六章:藥補不如神補(6)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