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站: 七葉佛教中心  支持書舍的建設: 請點這裡  書本報錯: 留言板
你好,各位佛友 登錄 註冊 搜索
背景:
閱讀書籍 - 楊力四季養生談:中國養生文化的精髓之談  作者:楊力

楊力四季養生談:中國養生文化的精髓之談  作者:楊力

第四部分:秋 秋天易患的病

[日期:2016-06-07] 來源:  作者:楊力 如佛友覺得此書不錯,請按

  (一)秋天易傷燥生火

  秋天易患各種鼻竇炎、口腔潰瘍、唇舌生瘡、癰癤及各種風火牙痛。

  少吃燥熱生火之品,如辣椒、煎炸食品;溫熱性的水果,如桂圓、石榴等。

  少生氣上火。

  (二)秋天易患各種氣管炎

  1. 溫燥襲肺型氣管炎

  就是指我們的肺絡(氣管),受到了溫熱燥邪化火的傷害。

  —— 特點

  發熱、咳嗽、痰稠而黃、舌黃、口乾、氣粗、咽痛、尿黃便干。

  —— 養生方法

  素體燥熱的「老慢支」患者就應少吃辛辣香燥之品,多用桑葉3克、黃芩3克、桔梗3克、麥冬5克、金銀花3克、甘草3克泡水喝。

  若氣粗、氣急不能緩解,請就醫。

  2 . 涼燥傷肺型氣管炎

  有慢性氣管炎的人,秋天傷風受寒,引起氣管炎。

  —— 特點

  發熱咳嗽、口乾、少痰、惡寒、乾咳。

  —— 養生方法

  解表潤肺。可用蘇葉5克、麥冬5克、桔梗5克、川貝母5克、甘草3克泡水飲,不行請就醫。

  3 . 「老慢支」從容應對秋天

  —— 有寒熱傾向的

  以潤肺生津為前提,佐以解表。麥冬、桔梗或貝母、杏仁都不能少,表證輕的更要以養肺陰為主,解表為輔。

  —— 有氣陰兩虛的

  咳痰少而干、虛弱乏力、咳嗽聲弱的人,多是氣陰兩虛,秋天應益氣潤肺生津,要常吃杏仁、沙參、百合、梨、蘋果、藕、燕窩、銀耳、枇杷等。

  —— 有腎虛的

  表現為腰酸膝軟、頭昏乏力、咳聲弱的人,秋天應常吃胡桃、人參,服金匱腎氣丸。

  —— 如肺氣滯、咳痰不爽,胸悶的

  可服通宣理肺丸,如上述方法用後病證不減的請就醫。

  (三)秋天,警惕肺結核

  一年中的秋季,一天之中的酉時(下午17 ~ 19點)是陰長與陽消平衡的時候。如果陰虛的人,那就會無力平衡陰與陽,那麼陰虛就會暴露,而肺癆病多屬肺陰虛有火的情況。所以,在秋天和每日下午就會顯露,這就是秋天肺結核病人易加重的緣故。

  —— 特點

  低熱、顴紅、消瘦、乾咳、痰少或帶血絲。

  —— 養生方法

  要多服養肺陰生津之品,但必須就醫,因為抗肺癆藥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四)感秋傷懷 —— 引發抑鬱症

  秋天,天氣陰沉,萬物凋零,觸景生情易引發傷感,所以秋天注意不要在晚秋時節獨自到戶外去,多結伴而行,避免孤獨,拒絕抑鬱。

  (五)秋天要留意「慢阻肺」發展

  「慢阻肺」就是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和肺源性心臟病的總稱。秋冬是「慢阻肺」發展的季節,務必注意保養,阻斷其發展。

  1.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支氣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發炎的疾病,多發生在老年人。

  —— 特點

  長期慢性咳嗽、咳痰、胸悶。

  —— 養生方法

  少吸煙、多運動;避免肺部受寒、積極治療炎症。

  2 . 阻塞性肺氣腫

  阻塞性肺氣腫是肺泡及細支氣管被破壞的肺部疾病(細支氣管狹窄致肺泡充氣過度,形成肺氣腫),多由慢性支氣管炎發展而來。

  —— 特點

  平時氣粗,稍動即感氣急、胸悶、咳喘,甚至發紺、嗜睡、桶狀胸、杵狀指。重者易發展為心衰。

  —— 養生方法

  休息。避免受寒、勞累、感冒。多做深呼吸。

  3 . 肺源性心臟病

  肺源性心臟病是由支氣管炎、肺氣腫發展而來的心臟病。因引起肺動脈高壓,導致右心增大,甚至右心衰。

  —— 特點

  除咳嗽、咳痰之外,常感心悸、氣急、活動後加重。重則心力衰竭(左心衰竭)。特徵是半夜因氣急被迫坐起喘氣(端坐呼吸),咳泡沫痰,甚至吐粉紅色泡沫痰(帶血痰)、發紺(面部發紫)、鼻翼煽動、煩躁不安。

  —— 養生方法

  需住院觀察治療。

  4 . 「慢阻肺」的病人秋天怎樣保養?

  秋天是「慢阻肺」加重發展的季節。

  應積極治療炎症,避免受寒、避免勞累。

  「慢阻肺」病人要多在陽光下,到樹林裡做深呼吸。

  保護心臟,心臟受累可加重「慢阻肺」的病情,常心慌的人可用人參或西洋參泡水飲。

  (六)秋天易加重糖尿病病情

  糖尿病是中國的一大病,居世界第二位。我國2型病人高達4000萬人(1型約400萬),可見糖尿病在中國的發病率非常高。

  1. 糖尿病與秋天

  ——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人體胰腺中的胰島出了故障,多因病毒感染、外傷、遺傳、緊張、勞累、肥胖……導致胰島素分泌下降,從而引起血糖升高的疾病。

  糖尿病的主要症狀:「三多一少」(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體重減少)。

  糖尿病,在中醫稱為消渴。並將其分為三類:

  上消:主要病因是肺胃燥熱,以口渴為主。

  中消:主要病因是胃熱,以善饑為主。

  下消:主要病因是腎陰虛,以尿多為主。

  總的病機是陰虛燥熱。病因與遺傳有關,多食肥甘厚味,煙酒不忌,房室不節,緊張、惱怒、抑鬱往往是該病的病因。

  由於糖尿病的主要病機是陰虛燥熱,所以糖尿病最怕燥熱,而秋天多燥熱,糖尿病病人在秋天容易加重,因此,糖尿病病人在秋燥的季節更應注意養生保健,防止病情加重。

  —— 什麼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由於胰島已被破壞,不能分泌胰島素,所以1型糖尿病病人,終生必須注射胰島素。此型以西方人最多見,屬胰島素絕對缺乏。

  ——什麼是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症狀輕。胰島素只是相對缺乏(即胰島素沒有全被破壞),因為胰島素已被部分破壞,造成胰島素相對缺乏,導致調節血糖能力較差。2型糖尿病最終還是會轉化為1型糖尿病。中國人以此型多見。

  2 . 糖尿病病人十大養生方法

  第一, 糖尿病發生的原因與多食肥甘厚味有關,所以,糖尿病病人要少吃肥甘厚味。

  第二, 糖尿病的病機主要是陰虛燥熱,所以糖尿病病人要多食養陰之品,如龜、鱉、黑木耳、蘑菇、苦瓜、麥冬等。

  第三,糖尿病的病因與緊張、焦慮、惱怒密切相關,所以糖尿病病人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避免緊張、抑鬱。

  第四, 糖尿病的病因也與腎虧有關,所以糖尿病病人,尤其下消病人要注意節欲。

  第五,糖尿病早期患者要避免肥胖。

  第六, 糖尿病病人屬上消者(肺胃燥熱以口渴為主)要多吃養陰生津之品。

  第七, 糖尿病病人要少勞累。

  第八, 屬上消久病不愈者,可服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

  第九,屬中消久病不愈者可服人參白虎湯(人參、石膏、人參、粳米、甘草)。

  第十, 屬下消腎陰虧者可服六味地黃丸。若陰損及陽,出現陰陽兩虛,腎陽不足,畏寒怕涼,尿多,舌白,脈沉無力者可服金匱腎氣丸。

  (七)秋天痰多怎麼辦?

  秋天痰多大多數是因為肺燥,因為秋天天氣燥而干,燥邪易傷肺津,導致肺陰受損,就應多吃潤肺生津的藥食。

  1. 水果方面

  多喝杏仁露,多吃秋梨、蘋果、獼猴桃、西瓜……

  2 . 菜食方面

  多吃銀耳、百合、藕。

  3 . 藥物方面

  可用麥冬5克、百合5克、桔梗5克、陳皮3克、甘草3克泡水服。

  也可服清肺化痰丸、竹瀝水、蛇膽川貝之類以養陰生津,清肺化痰。

【書籍目錄】
第1頁:第一部分:總則 陰陽平衡——生命之本 第2頁:第一部分:總則 陰陽平衡——生命之本(1)
第3頁:第一部分:總則 中度陰陽失衡——疾病 第4頁:第一部分:總則 重度陰陽失衡
第5頁:第一部分:總則 生命儲備是維持陰陽平衡的基礎 第6頁:第一部分:總則 抗癌食品與致癌食品
第7頁:第一部分:總則 眠養生是對生命的充電 第8頁:第一部分:總則 四季養生的核心是順應四季陰陽變化
第9頁:第一部分:總則 四季養生的三大關鍵 第10頁:第一部分:總則 四季中如何根據節氣的變化養生?
第11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怎樣養「生」? 第12頁:第二部分:春 生命的火種——陽氣
第13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重在養肝 第14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怎樣養顏面?
第15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怎樣養筋? 第16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易患哪些病?
第17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易得各種傳染病 第18頁:第二部分:春 春天的衣、住、行、食
第19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要養陽 第20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怎樣養心?
第21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怎樣養脾? 第22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易患哪些病?
第23頁:第三部分:夏 談談「冬病夏治」與「夏病冬治」 第24頁:第三部分:夏 夏天的衣、住、行、食
第25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如何養陰? 第26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如何養肺?
第27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養肺貴在潤肺 第28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怎樣養皮膚?
第29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怎樣養大腸? 第30頁:第四部分:秋 十法自我保健防便秘
第31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易患的病 第32頁:第四部分:秋 秋天的衣、住、行、食
第33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怎樣養陰? 第34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怎樣養陽?(1)
第35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貴在養腎 第36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怎樣養骨養髓?
第37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怎樣養膀胱? 第38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易患的病
第39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易患的病(1) 第40頁:第五部分:冬 冬天的衣、住、行、食
推薦 打印 | 錄入:admin | 閱讀:
相關書籍      
本書評論   查看全部評論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評論聲明
  • 評論要尊重該書籍的作者
  • 請遵守佛陀的教誨 - 五戒十善,不要謾罵
  • 本站管理人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閱讀並接受上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