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失衡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一)陰陽為什麼會失衡?
正常情況下,陰陽是互根、互補、互制的,說通俗一點,正常人體的生命功能與物質之間是互補互制的,也就是說陽氣與陰精是互根的。
一旦出現一方不足或有餘,人體的另一方就會來代償、彌補,目的在於糾正失衡,維持陽氣與陰精的平衡。如果陰陽失衡,不能相輔相成,代償功能失調,就會呈現陰陽失調而產生種種健康問題。
(二)陰陽失衡有什麼危害?
—— 陰陽輕度失衡可導致長期亞健康狀態
—— 陰陽中度失衡導致疾病、早衰
—— 陰陽重度失衡導致重病
——陰陽離決則生命終止,即死亡
(三)亞健康是輕度陰陽失衡
亞健康雖然是輕度陰陽失衡,但如果發展下去,長期重度亞健康也可發展為中度陰陽失衡。
1. 什麼是亞健康?
亞健康是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亞健康又叫第三狀態(也稱「灰色健康」)。
亞健康發展下去就是疾病,但是亞健康的特點是具有逆轉性,也就是說亞健康經過正確的養生保健的干預可以恢復為健康。
健康 亞健康 疾病
亞健康是當今的新概念,是西方人首先提出來的。國際上有關資料統計:在所有人群中,健康者占15%、疾病者占15%、亞健康者占70%。中國亞健康比例則高達75%。足見亞健康是人類健康的頭號大敵,是生命的第一隱形殺手。
2 . 亞健康的高危人群
—— 白領階層
—— 腦力勞動者
—— 三班倒職工及重體力勞動者
其中,有人統計過企業管理者亞健康比例高達85%。
3 . 亞健康的危害性
—— 猝死或英年早逝
亞健康大部分是累出來的,本質屬虛,是身體透支、五臟超負荷,尤其是心臟過累,容易發生猝死或英年早逝。
—— 發展為疾病
亞健康失於調養,極易發展為疾病。
—— 隱匿著潛在疾病
亞健康常隱匿著潛在疾病。
一般亞健康尚屬輕度陰陽失衡,亞健康態的人之所以還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只是感到累,原因是人體有著驚人的適應力和代償能力,從而能長期處於病態「平衡」狀態下,這樣就掩蓋了一些疾病,一旦發現,往往為時已晚。
4 . 亞健康「亞」在什麼地方?
要知道亞健康就應該先知道什麼是健康。健康狀態具有以下特點:
—— 能吃能睡,氣色好
—— 心情愉快精神好
—— 應激能力強,對不良情況適應能力強
—— 耐受疲勞好
—— 抵抗一般疾病好
亞健康的人雖然能和健康人一樣工作,一樣生活,但他們已不屬於健康狀態了,那麼,亞健康「亞」在什麼地方?
亞健康有「三個下降」:
—— 生命活力下降
生命活力包括應激力、抵抗力、適應力,對飢餓、感染、中毒、寒冷、疾病等的應變能力下降(不能應急、反應低下),且比健康人易患病。
—— 生理本能(食、眠、性能力)下降
—— 心理承受力下降
總之,亞健康的「亞」表現歸納如下:
—— 三急:心態急、工作急、生活節奏急
—— 四高:心理高壓、高強度競爭、高節奏、 高消費
—— 五少:睡眠少、吃得少、娛樂少、交際少、運動少
5 . 亞健康的形成原因
——超負荷勞動、體力透支(或過度運動)
——心理打擊,精神創傷,或緊張、高壓狀態
—— 生物鐘被破壞(如頻繁的三班倒)
—— 營養不良,或睡眠不足
—— 環境污染,噪聲、環境毒素超標
6 . 亞健康人群的養生保健
亞健康者養生的總原則,是通過養生保健對亞健康狀態進行干預,促使亞健康向健康逆轉,有效方法如下:
—— 治療疾病
如果經過休息,疲勞還不能緩解,就要警惕疾病的潛在可能,應立即到醫院檢查身體。
—— 休息
睡眠是調整亞健康的第一個良方,目的在於恢復疲勞,避免形成惡性循環。每週的缺覺(睡眠不足)要在當周補足,不可拖到下周,以免疲勞積累。
—— 調整心態
防止焦急、緊張、憂慮、惱怒、抑鬱等情緒。
—— 減慢節奏,避免緊張
—— 加強鍛煉身體,但應避免疲勞運動及過度運動
—— 亞健康者的保健食品
針對身體活力下降的食品:
如人參或西洋參泡水飲,或用之燉肉,或用黃芪泡水飲或燉肉。
針對心理承受力下降的食品:
如桂圓肉、百合、大棗、茯苓、蓮子、小米粥、小棗粥等。
針對生理本能下降的食品:
食本能下降:白朮、山藥、黨參、山楂。
眠本能下降:百合、蓮子、小棗、茯苓。
性本能下降:韭菜、狗肉、鹿角膠、羊肉、枸杞。
需要注意的是:亞健康者應先檢查無病後,再自行調理,以免掩蓋體內藏匿的疾病。
針對抵抗力下降的食品:
氣虛者(乏力、頭昏、食少,苔白質淡,脈弱無力)可用人參、黃芪、冬蟲夏草、靈芝、茯苓。
陽虛者(面色 白、怕冷、手足冷、腰以下發涼,或乏力頭暈、夜尿多或便稀,舌質淡、苔白、脈沉無力)可用金匱腎氣丸。
血虛者(面黃、唇淡、指甲淡、頭空、乏力,舌質淡、苔白、脈弱而細)可用當歸、熟地、黨參燉肉或大棗、陳皮水煎服。也可服八珍丸。
陰虛者(五心煩熱、夜裡掀被子、心煩失眠、口乾、多夢、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舌質偏紅、脈細數無力)可用龜、鱉、阿膠、生地、枸杞或六味地黃丸。
—— 亞健康者的保健按摩穴位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
合谷(大拇指與示指間的凹陷處)
湧泉(足底前1 3中心凹陷處)
大椎(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面)